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小学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1More

转发:为何我要申请做小学老师_吴蓓老师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附:个人简历 黄明雨,男,出生日期:1972年9月18日,出生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 学历:本科,毕业学校:南京大学数学系 工作经历:1993年7月至2000年12月,任职于江西教育出版社,其中从1998年5月开始,常驻北京,任该社北京工作室主任,主持大型科学文化丛书“三思文库”的编辑工作。结识了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学者,出版过《陈景润文集》、王元院士著《华罗庚传》,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近50种译著。 2000年12月至2003年6月,任职于海南出版社北京琼版图书经销部,编辑出版大量社科人文领域的翻译作品。从市场角度重新学习编辑工作,对出版产业有深入研究。 2003年9月至今,创办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从出版人文类图书到专注于身心灵领域的图书及相关活动,出版过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作品、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胡因梦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等图书。 适合当教师的条件: 愿意为孩子和他人服务,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入认识,善于学习和自我反省,思考和表达清晰,感受力强,有较强的美术鉴赏力和动手能力。 存在的缺陷:身体的感知力不足(不善舞蹈),音乐素养差,英语的听说能力需要弥补。          虽然这几天我一直和黄明雨共处,到处去找合适的校址,而且一周前就得知他准备担当小学一年级的主班老师,但读到他的这篇文章,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感动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动于他的决心和理想。             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或任何一种师资培训,当然很好,有过教学经验会让家长更放心。但这些都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是否具备当老师的热情,是否把老师的职业看作人生的使命,是否敞开心怀努力学习和完善自己,是否能够有勇气直面真理,没有分别心的接纳、爱护所有的孩子,这些品质是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技巧都是可以学习的。我们的时代太需要像黄明雨这样敢于站出来担当的勇士。那么多的人都在批评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具体到行动上,不少人却退缩了。          我很赞同黄明雨的观点,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重要的人,他们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加人到教育行列,保护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播种未来的希望。           我虽然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前些年一直在做幼儿教育,现在我把关心的重点转移到小学教育。黄明雨今年五月邀请我参与小书院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每周四上午和家长及热心华德福的朋友一起备课。几年来一批热心的人,坚持不懈地传播华德福教育,办讲座、读书会、工作坊,我们已经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者。           我相信小书院的诞生,不仅来自黄明雨、来自一批又一批热心的家长和朋友,还来自于上天的旨意。时候到了,让我们行动起来!                                                                                                                                                                                                                                                                                       吴蓓
1More

科学网-柏杨看博士婚姻 - 0 views

  • 千古伤心是结婚 柏 杨        柏杨先生有位朋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要命,按说独生女儿一定娇纵过度而不成才,其不流入太妹,或自甘堕落者,几希。偏偏该朋友祖宗有德,女儿虽娇纵得不像话,可是却没有流入太妹,不但没有流入太妹,反而功课奇好,尤其数理奇好。这年头,一个年轻人只要数理奇好,就等于吃了神仙丸,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她阁下一条鞭上去,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最后在美国啥啥理工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航空女博士。中美同胞,无不惊叹,认为她将来定会在社会上露一手。尤其是她的老娘,兴奋得坐卧不安,东串门西串门,宣传她女儿如何如何,谁要是说三句话还没有夸奖到她女儿,那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老娘能恨他一辈子。柏杨先生深知她有这种绝症,所以一见面就恭维她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总算不虚此一生也。有一次,我出奇计灌米汤曰:“看你女儿,多有出息,天分高,教养好,她总有一天要得诺贝尔奖金的,到时候,带着妈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你也可见见活国王,报上再那么一登,真光彩呀!”她曰:“你说啥,死得脱?啥叫死得脱?”我曰:“不是死得脱,是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的京城,到那地方领奖呀,听说第一特奖就是美金二十万。”她看我应对称旨,立刻用一种惟恐怕不被说服的声调叫曰:“我可没有那种福气呀,不过我女儿倒满有雄心,前些时还来信说正在研究研究啥呀,好多博士都佩服她哩。”说罢之后,立刻打开手提包,给了我一支她女儿从美国寄回来的洋烟,以励来兹。  这是四年前春天的事啦,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按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的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下女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烫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的世界,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简直不能想像。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胜任愉快;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二十个年华。七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的博士也二十七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成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的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当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正在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了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啦,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陈腐的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五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二十年之后,儿女渐渐成长,她仍可继续爬她的格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啦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加,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二十年之后——不要说二十年之后,纵然三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1More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0 views

  •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各校本质上已经存在了科研奖励制度,比如发一篇SCI文章,奖励一万不等。不过这个奖额目前似乎逐年下调,因为能发SCI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些老师私下里讲,这个好啊,你们学校也别老搞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直接有多少文章,奖多少钱就行了。要是结合某些现实情况,这个建议还真有些合理性。 本文建议,各大学应该设立本大学教师的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从而将以往就存在的制度,升高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 好处是,与科研项目相比: A1. 科研项目申请,原则上不是基于已有成果,讲究未来发展,这个当然是对的,所以科研项目中的待遇提成,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而非奖励角度。 A2. 科研项目申请,当然会讲究过去的工作积累,但往往会结合“量”的考虑,而优秀论文奖励则不然,以一篇论文的优秀论成败,想评,拿出你最好的那一篇即可。 奖励制度,当然也会需要评审,会牵涉进一系列相关问题,但是在校级层面展开,评审问题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对制度建设是一个好事,从而对学校的科研制度有极大兴奋和推动作用。 譬如,必须要求,参选优秀论文奖者,需做一小时报告,可安排在每一周的固定一个时间,一次一位(不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优秀本科生论文评定即是如此),全年大约40周,则大约允许40位竞选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不少了,对于名校、大校,则可以采取学部分类制,每一个学部,还是全年40周,每周一位演讲参评,共40位竞选人。 国内目前科研气氛还不够太好,很多同事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工作,专题报告(Seminar)和大报告(Colloquium)往往来的老师不多。想必,具有评奖性质的学术报告,来的老师会多很多吧,长期下来,自然成为习惯。 校级评选,甚至可以直接结合该学部的每周大报告(Colloquium),形成“对讲制”,外来大科学家讲一个小时,本校参评科学家讲一个小时,若两人内容相关,可以由他们俩自己调整演讲顺序,外来大科学家可加做此人的评审委员。 这个奖的额度怎么定呢?现在提出一些建议性质的内容,供大家指正。 原则 A. 将年轻人分开评,鉴于国内博士生的平均毕业年龄,可选博士毕业平均年龄6年之后,比如若博士毕业平均年龄是28岁,则加6岁之后是34岁。这个6年,相当于又一个博士期,对于鉴别一个年轻人潜力来说,足够了。     将年轻人分开评,国际大奖最显著的就是Fields奖(40岁),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避开了论资派队的可能,而且会让公众和当今科学家认识到当今研究的最新方向是什么,不像Nobel奖,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而缺少对年青人的科研方向引导功能。     我们国家的杰青,就采用这个原则,不过把年龄设在45岁,比Fields奖40岁大,再参比欧洲数学会年青科学家奖32岁,就要高很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会不会因为这个参数的设定值过高,而受到重大影响呢?有可能啊,这种东西可不好证真或证伪,很难用推理达到理性证明的。 原则 B.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的奖金额度,按二倍法指数递增,即比率为: 1:2:4:8 特等奖和一等奖允许空缺。那特等奖额度定到多少呢,太少了不行,这是校级奖励,反而不能像那些国际大奖一样,钱不够,名来补,得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可以因此在别处得到好处。校级奖励,要讲究实惠。 在我看来,特等奖应该结合青年科学家工资和当地住房价格而设定,应达到5年科学家工资之和或者当地住房的50平米-100平米价格。比如北京地区可选作50万,依此,其他奖的额度都确定下来,三等奖是6万多点。 这个制度,虽然是校级制度,评的是校内人员,促进的是校内评审制度的改善。但其对校际竞争的作用亦是很强: B1. 各校会比奖额,你名校的特等奖奖额和总奖金额度,反而比某些低点的学校差,说不过去吧。 B2. 各校会比得奖人,你名校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比不上某些低点学校的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说不过去吧。 这些奖励,都是公开,大众能够了解和容易注意的,哪个学校想胡搞自己的科研奖励评审制度,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人才评奖,只拿领导关系好的出来,那是自掘坟墓,牵扯到这份上,大多数校长都不是傻瓜,允许某些恶势力,搞大范围的胡来。 呵呵,我相信,小学校会先搞起这个制度,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会增光而不会有损。但是名校、大校的行动会有延迟,因为存在着B1、B2的忧虑,但只要科研奖励制度在小学校蔚然成风,名校、大校最终会被裹进来,在人才竞争,制度竞争的压力下,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12More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0 views

  • 『博主回复: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当然,你那些具体的话,我都直接拿来引用,然后说明自己跟您那些话很不相同的观念。很可惜,对我这些具体的观念,你未作出具体更进一步的回应。 这种思想上、理念上的碰撞,希望能在科学网这个圈子里传一传,让人知道,科学家、数学家中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想法,并不是都跟博主一样的。 也希望,将来我们的领导,能够学习西方大学的规范做法,在制度上设计好,大学生们自然会勤奋学习的。根本不用督导团来拿教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们说事。 大学教师们,主业就是科研,不是教学,这从各大学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名校大学的老师,为什么一个学期只教一门课,那么大量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当然从事科研去了。 好,你身处大学,不想多做科研了,想一学期多教些课,没关系,你可以多教点,但即使如此,也绝不可以达到中学教师那种教学工作量。否则,对学生就不公了,毕竟,这是大学。
  • 好,现在说点,年轻人出小差错的例子。 当时,有个年轻人,博士后出站,来到我系,比我晚来一年。其人文采很好,满架子的文史书籍。 但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而未注意主动跟学生们交流。 在他出事前两三个星期,走在路上,我正好问他,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主动问学生问题,从而知道他们倒底学懂没学懂。他答,没有。(我是已经在本校教过一年书,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特意提醒他的)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果然,没想到我问这句话之后,他的学生们造反了。由一些班干部发起,将问题反映上去,要求罢这个老师的课。最后,因为此事,这位有文采的年青人,被迫离开我校,去了他处。 我想,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的看,首先这个老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也很诧异,他怎么没有把文采用到他的课堂上呢。 很显然,在评议他的问题时,负责领导们都会去听听他的课,其课程本身讲的,其实没有问题,关键应该出在他高估了本校学生的水平上面,没有加强沟通,发现学生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提出实际的、妥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他同样失去评职称的资格,因此主动调离了本校。 我觉得很可惜,这是本校的遗憾,失去了一位本来很有教学潜力的年轻人。 上次的例子是“督导组”的,这次的例子是源于“学生们”的。他们的一时判则,就可以这么严重地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年轻老师,教学真的不好吗?第一个是督导组的判则,而来我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那个名校督导组的荒谬。 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确实在实践中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当一个好老师的潜力的。事实上,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当知道他因此要离开本校,前往他处时,不少学生给他写信,不乏温情之处。 甚至即使是当初挑头闹事的班干部,也直接写信给他,表示对自己行为过火的后悔之情。 学生们其实想的很少,不知道,大学里是存在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是要拿一些学生们暂时的过激行为说事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其实我不是当事人,当事人自己有些解释,也不可全信。 我想,说教学,重视教学,没错,但必须澄清一些理念问题。更别说,不要轻易地拿“教学”做大棒,对年轻人动不动就挥舞:“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如果一个院里,老一辈教师里有一帮这样的人,这个学院的科研搞不上去,教学就真能搞上去吗? 博主回复:你说的这番话我完全赞同,任何人不可能生来就会教书或做科研,需要个过程,我们学院实际上多次发生过学生状告老师的情况,也有个别的老师学校要严肃处理,我们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尽量为老师说话.但这与我上篇文章谈的问题实际是两回事.以我所见过的不少学校的督导老师,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很敬业,很多方面值得年轻的老师学习. 看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共识的份上,我就再多说几句,那篇文章想表达的是:教师不做科研肯定不行,不仅要做,而且应该做好,但前提是要重视教学,要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能只想着科研,想着SCI,项目,而教学上只是应付.一个老师,如果对教学不用心,哪怕他科研做得再好,都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他可以去科研院所,但不适合当老师.但如果科研不好,同样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现实是我们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常常是只要科研出色,可以一俊遮百丑,那些老师甚至可以不上课,这行吗?
  • 感谢博主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说话的机会,专门把我的评论新置一帖进行评论。 比如我们可以逐条讨论我所讲的,第一条“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 不知是否有老师,年轻的或年纪大的跟我有同感。 对博主的话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的复杂性。我有一位年轻同事,就是因为某著名大学的“督导组”,在该人博士后出站,作为年轻教师试讲的时候犯难,剥夺了他的教课权力。由此,他是无权评职称的。 他后来正好晚上有事路过我校,到我办公室玩,我直接带他找我们系主任,两个月之内就调到我系。他因为科研业绩,一进来直接评为教授(注:这个过程当然要靠我们系主任的慧眼和远见卓识)。 那么他的教书就真的不好吗?只是科研做的好? 实际上,他来我校之后,一直给研究生上基础课,深受研究生们的爱戴。他刚准备调我系的时候,要做试讲,我也去听了,大家都觉得中规中矩,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不晓得那个名校的教学“督导组”,何以做出停人家课的决定。 这就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处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正像博主也不是很容易就下断语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所以,现实是复杂的。督导组就那么神圣,起码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告诉我不是那个样子。很有些人,要借所谓“教学”这根棒子,完成他们的“敲打”欲望。别人做的中规中矩的时候,都要停别人的课,更别说出点小差错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你说的问题不具有一般性,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督导组成员是认真负责的,当然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但不能以个别说明一般,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我所下的断语是有前提的.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关于你说的那个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不知是个别督导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督导组的问题,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对你说的事情不清楚,不好多做评价,但你因为这件事而否定督导与学生的评价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给研究生上课与给本科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讲课方式都可能不同,好与不好往往因对象与角度而异,不过不想再展开谈了!
  • ...9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回复: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对,这就是我们之间理念上的差别。如果不是数学系出身的人,很容易认同你的观点,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花时间阐释,那些跟你不同的教育理念的。 所谓“学得好”,不过是指期末成绩好而已,对于数学系大多数同学,其实很多并未把深入理解数学内在思想,作为己任的。 那么这些同学,在我那个老师拿出真东西,看家本领时,不识货,不去仔细领会,而采取相反的态度时,你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吗? 但实际是,有相当多的领导层次的人,相当多的“督导团”人士,会采取您那种想法,助长这种学生的不正学习风气。 数学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科学也一样,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 如法拉第教得课堂上只剩一个麦克斯韦,我记得有这个故事。那这位法拉第老师倒底是不是应该『自己好好想想』一下,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但你能说他不是个好教师吗,人家教出了麦克斯韦。 这就是我关于大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跟博主理念很不相同的地方。 我认为,我当年的老师是好老师,他确实能把数学讲活,深入浅出,因为他有自己的大量科研实践做底子。但是同学们感受不到,不是这位老师的错,这位数学系老师,也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底线,施行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数学,同志们,不是请客吃饭看电影。但是,强调『教学』的一些老师们,就是不理解,所以会问出这种话: 『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理念不同,当然可笑之事就不同了,说出的话的口气也就不同了。有些人可以很轻易地给人下评语,可以很轻易地以己之见,定人之非。 可惜的是,督导团里这样的观念不少,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扼杀过中国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但是,我身边那些年轻的,水平确实不如“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年轻教师,确实深受过一些害处。 所以,强调科研硬杠杠,对于真正专注的大学年轻教师们来说,不是个坏事。 博主回复:我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你最好在读了我所有关于教育(讲的就是数学教育,特别是那两篇《说课》)的文章后再作评论,有一点可以肯定,传授数学思想与让学生听懂并理解绝不是矛盾的!有一点需要纠正你:"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这再一次说明你不太习惯仔细读别人的东西,而一味的自说自话! 其他的我就不再与你"探讨"了,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 其实话说回来,那些“督导组”和“学生们”是管不到这些大教授们的,他们不会在教学评估时,给这些大教授们难堪的。 问题主要还是会出现年轻教师们身上,他们事业未定,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批评。 那么,是否需要因此将年轻教师,分而治之,搞成“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现在的时代,已经跟文革后那一批不同了,不应该这么做。应该给年轻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奋斗。 谁说,做科研的人就不搞教学,不重视教学了。起码数学界的真才实学的那些老师们绝不是这样。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好多研究生,国内的和出国的,其实都反应某位老师在国内数学教学上,名气很大,但其实这些学生们最后发现,当初不应该去读他们的教材,而应该直接就去看外文原版的。何以哉,你上 www.ams.org/mathscinet去查,原来发现,其实这些教材作者,是不搞研究的,科研文章确实写的少了,那么写出的教材,其真正价值是能被学生们最终发现出一些问题的。
  •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督导组”,一个是“学生们”。 其实,数学教学,不是舞台表演,当年我在做博士生的时候,同学中有一位云南师大过来的,我们关系非常好,他已经做过老师好几年了。 他给我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永晖啊,你将来当了老师,可要注意。” “有些老师,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糊弄学生,学生也听得高兴,实际上大四毕业的时候,学生们再想起这个老师的时候,其实觉得并没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你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也许,我那位博士后同事,能够稍微采取点折中,学一学那些把课程讲的既简单又精彩的方法,可能他就不会出事了。 至于我自己,我的教学经验在前面提到的那篇博文中已经述及。我有学生评价分极高达到96分的时候,但也有极低达到70分的时候。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同样的认真努力,却得到不同学生班级如此大差距的评价呢。 是否可以以差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我的一些不同于高一辈人的理念,就对我评判:“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我想说明,所谓“学生们”的评价,也不是那么神圣的,从其时间尺度上,从其内容尺度上,都是有相当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现在的“学生评估教师”系统,本身做的就不是很完善的,我在博客的文章上曾有过帖子述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拿这些不完全数据来说事,行使“教学”大棒的权威,其实对教学本身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博主回复:同意你前后两段话,但对中间那段持保留意见:) 我上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课,有只有初中水平的成教生,有素质极好的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还有现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好象反映一直很好哟,呵呵,有点自恋嫌疑!我想说的是,“因材施教”的确很重要!我们有些老师(恐怕还不是个别的),就象你说的,为了讨学生的“欢心”,课堂尽可能简单,学生实际没学到真正的知识。还有更离谱的,老师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这书能教好吗?
  • 这是一面,翻过另一面,即使是有授课反响不太好的科研高手,其课程也有值得尊重,值得保持下去的必要。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去接触多元化的教学风格呢。 当然,博主这里可能又会怪我不看他文章的意思,虽然我前面其实是经常是直接引用他的原文。也许你们会讲,我们现在说的是教授们不开课,只搞研究。 如果你把教学活动,仅仅定义为本科生,甚至仅仅定义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当前大学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你就是把科研高手还是教学高手们全拉过来,他们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大学教育问题,不是处在教学过程上,是出在制度上。 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不放空炮。 我们现在的大学,真正实行学分制了吗?我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吗? 你连这种国际规范的学分制都没有真正实行,学校因此从上到下一致存在着各种级别的“放水”机制。 这些问题,不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很多归国学者,出国访问学者都讲,其实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要学习更用功,更认真呢。 你想“救救孩子们吧”,确实是对的,但别搞错了方向。更何况,相当一批学生,在现有制度下很舒服,不想让你救呢。 只要你开始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开始实行真正的“奖学金”制度,我可以相信,中国的大学生们,就会跟美国的大学生们一样用功,一样认真,甚至加倍地付出努力。 人非圣贤,大学生更是如此。可以一个制度下,把本身种田的农民弄出饿麸遍野,但施行另外一个制度,不出一年,就立刻有吃有穿。 在好的制度下,你不用专门强调教学,不用把大科学家发配过来教大一新生,即使就是用刚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大学生们照样能学的好,学的认真。然后其中优秀者进入下一个流程,登门入室,成为科研领袖们的学生。 我培养出的本科优秀生们,就是这样,他们现在投到一些国内领袖数学家的手下,这是好事。 制度设计好了后,那些拿“教学”说事的现象,就可以休矣!你看西方国家,不就是这个状态吗。
  • 发表少了,或者发表级别不够,是我能力不够,不是什么我有『相当素养和独到见解』,就是藏着掖着,不发。 其实,话再说起科学大师,有分教学不教学的吗。在这些人的鼓捣下,本来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了。 因为『学生们』的口味,本身就是一个多值函数,怎么取这个函数值,就有相当的人为性了。 这件事情,我从本科就开始感受到,当时学校里有一位点集拓扑高手(文革前就做出工作了),他的课非常好,我听过一遍后,下学期又去听一遍,而我搭档则是听了3编。可是,“同学们”的反馈却跟我们有相当大的不同,有个女生,平时成绩很好(并不是差生),但认为,该老师的课程非常难懂,不好学。这个跟我和搭档的想法大为不同,我们正好相反,认为该老师,真是深入浅出,把课讲活了。 为什么,这位老师是当时那个年龄段中,很少真正做科研的人,所以他才真能把这个课讲好、讲活。但数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听众,甚至不是大多数听众都具有这种鉴赏力的。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学生们”的观点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那么那些强调“教学”,强调“学生们”鉴定力的做法,是想干什么,成天拿着这个棒槌忽悠,其中是否有一些非数学、非科学、甚至非教学的原因,是值得怀疑的。 博主回复:请原谅我说一句坦诚的话,冲你这段评论,我个人认为,你对课堂教学好与差的判断上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那个老师是给你上课,你可以说他讲得好,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教师是面向你还是面向学生?打个简单的比方,师傅教徒弟练武,另一个师傅看来非常简单的招式,可即使是悟性比较好的徒弟都觉得学不会,你觉得那个师傅教得好吗?仔细推敲你的若干评论,实际上有矛盾的地方,你反对老师把课堂当舞台,可又反对学生的感受,老师教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把学生教懂,你的课还谈什么好?当然,有些课程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学生做准备工作才能听懂(即课前预习). 我看我们似乎没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 最后补充一句,你看起来的确还很年轻,尽管刚拜读你的博文又觉得你年龄并不很小!
  • 所以,前面说了现实的复杂性,都说明拿“教学”来说事,可能会对大学院系单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其实,这不是一个特殊问题,例子是特殊的,问题不特殊。 好,说了外围之后,现在来切入核心,什么叫做“教书认真”,其实我的质疑,前面都写了,在博主所引之文中,标注为1,2。 博主认为,“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所以,对我这两个质疑,没有任何回应。 首先,我自己科研和教学做的都不是很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了十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的理念是跟博主不同的。 如果我写不出文章,我不会认为是主要因为我做了过多的教学工作造成的,也不会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但是却可以同时具有『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 既然做不了那么大的科学贡献,那就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普通教师,尽自己的努力,把课上好,把自己科研上的理解融入到授课之中。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说,我做了好多教学,带出一帮优秀本科生,你们就要给我什么什么样的荣誉。 没这回事,实际上,荣誉是会有的,但你别期望把它搞得跟科研成就那么大。有本事,你利用自己对数学的『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做出好东西来,去争取更大荣誉。 大学注重科研成就,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数学这种学科来说,真是一个好事情。 我那些科研有成的老师们,每个人在教学上都有一把刷子,水平非常高。别拿教学说事,其实真正比起来,普通教学型老师不仅在科研水平上比不上这些科研高手们,就是拿教学能力来说,也比很多科研高手们差一个档次的。 但是,众位看官,且暂停,妙就妙在,还有“督导组”和“学生们”,还有那些大学里将“教学”举为旗杆,大舞的一帮人。把这几个因素加进去,事情就可以很微妙了。 他们可以把大学里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分开来看,可以有『相当素养和独立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教学大师。注:这里我不针对博主所提的孙以丰老师,他是我们老前辈,我学过他翻译的书,值得尊敬。但未必他讲的就是对的,年轻人就是要多写文章,别藏着、憋着,把自己的“生殖能力”给搞坏了。 小学生都知道,数学是要做题的,写文章是什么,就是做题,我自己科研做得并不好,做出来的题其实很少。但是,我知道多做题,没错,做多了,积累够了,自然可以整理发表。 数学这门学科好说话,把题做出来,才是真理。 博主回复:我说你不仔细读别人的东西看来没说错!至少没有理解别人文章的意思!我回复了那么多,你实际上仍然没有理解.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那个小天井里看问题必然不可能与别人达成共识.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很遗憾似乎你始终没有理解(我并不想说服你赞同我的观点,只是希望你能真正理解).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把我那篇文章理解成个人因为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而发牢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客气的说,与一般人相比,甚至与大多数人相比,我满足了!
  • 『应该两条线走,高校应该给陈景润这样的同志空间,但也应该给以教学为主的年轻人空间』 这种意见,其实不是少数,看到最近报道,有些小学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是,我觉得大家能否对此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你要把年轻人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因为文革历史的原因,曾经在此出现过真正的分割。基本上是,那些选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获益,其实大家想想看,即使是这些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他们当初刚开始的时候难道就不教书吗? 即使是现在,这些人难道就不想教书吗?未必吧。 现在,确实出现了有些大教授们,不教本科生课的现象,即使对这个现象,其实也不能简单判断的。北大数学的钱敏老师,网上可以查到他的小传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说法,参考一下这位模范教师的说法。
  •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艾云灿 [2009-5-21 19:46:01]    呵呵,很有意思,难得看到一篇博文中出现了BBS风格。两位及时在线上讨论开了,而且是长篇。好。 俺参乎一下吧。老曹啊,你也先别太冲动啊。先听听其他读者的看法,再全面思考思考,有好处的。 arithwsun 是很认真的在与你讨论,他在为他那位搭档同事的遭遇感到难过,直感告诉我: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长期公事的好同事,你认为是这样吗? 他为同事所遭遇到的事情而深度思考着,你的话题成为了他表达那些思考所得的契机,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跟你抬杠,但是观点来自于一个实证研究所得,与你的一般性判断结论有不同,很正常,也能丰富你的判断。你同意吧? 我认同你的一般性立论,也认同arithwsun的实证性结论。尽管你们两位的观点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但是都是部分真实存在,都是合理的。 我再以自己为例,做个实证性论证吧(太忙,从简啦),供你参考: 1、俺的教学投入(《教学十年路》)、研究投入(《故事人生》)多次得到你和读者们的认可,但是那是什么滋味呢?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而我的经历支持我,站在arithwsun的观点立场上看问题。 2、俺经历过的“教学督导”(出身文革的退休人士包含教授以外的)、“学生信息员”(监视课堂的修课学生),真可以写一本书来描述,中国大学在21世纪是怎样被阉割成为“文革课堂” 的。所以,我常常在回复评论中为新出道的年轻人祝福。........... 博主回复:呵呵,艾兄认为我冲动了吗?他的部分观点我的确认同,但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存在严重的偏差,我正准备发文请大家讨论!
1More

科学网-数学家丘成桐:忆瑶姊 - 0 views

  • 五四年春,我在一间叫永安小学的乡村小学受顽童和教师所威吓,患病达半年之久,
2More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由学生任大一班主任引争议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0 views

  • 高校班主任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们不似小学、高中的班主任,能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一些高年级的学生甚至抱怨,读了几年大学,跟班主任说话没超过三句。而高校班主任多为任课老师,且兼有学校各类事务,他们对此也很无奈:“没那么多精力兼顾。再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没必要管得太严。
  • 王定福认为,这还是一种“榜样教育法”,是高校管理的有效补充。“另外对这些小斑竹而言,给了他们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一种创新。”王定福认为此举可取得双赢局面。(记者胡建国 通讯员孙亚男)
8More

科学网-李宁的博客-"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 - 0 views

  • 例如,文章列举的一些事实: 1. 是要以高出国内教授平均水平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码来引进人才,这似乎是确定了的。 2. “千人计划”的引进对象,如果瞄准姚期智、施一公、饶毅这个量级的话,引进2000人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面对这些事实,博主使用了足够的分析,或者退一步讲,思辩精神吗: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2. 只有让一流“人才”做领导,他才可以再招进一流人才。如果让“二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招三流人才。如果让“三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找四流人才。既然“千人计划”想招到如姚期智等人那样的一流人才,是极为困难的,那么招进来的必然是国外意义上的“二、三”流人才。赋予这些人过重的责任和权力(想必不少会成为某级领导),对这些人,以及对国家来说,是否是好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历史和现在规范做法,详加讨论。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 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将者,带兵,帅者,选将。怕就怕在,这个选帅、选将的过程,在起点上,在制度上已开始就错了。 那就要出比较大的问题了。所以,文科教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讲些历史。 在历史的基础上发言,人方可信。
  •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这个,教授之间工资差距到十几倍,好像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做法的,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没。据讲,现在一般在3倍以内。 这种工资结构,顶层和底层差距比例极大的做法,看过报道,是在黑社会团体中比较常见。 那么,我们的质疑,“这种高差异工资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因为,你在科研体系的工资结构上,采取一种类似黑社会工资结构的做法,那么你会不会最终搞得,科研体系中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等等相关事宜,最终也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 最后,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从工资结构开始,最后很多方面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对一个国家,是福是祸,这个忧虑,是有相当理由事先提出、事先分析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57]    所以,他那篇博文的说法『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实在大可商榷。 这也是目前国内文科教授的一些常状,可以随口开话,开了之后,不用去管证据,要证据。文章就放到那,让人看着笑话。 当然说到这里,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我很喜欢看黄老师的博客,订阅到自己的google reader里。所以,他的立论,作为专家学者,当然想知道其确切的细节。 那个跟贴里,我希望以历史为镜,由专业的文科教授回答一下: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其实这都是历史,是属于比较好回答的东西,至于怎么样以史为鉴,那才是更难的。 同样的看到,博主李老师,把此帖定义为“几篇博文的综合稿”,但是可以在不调查清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才引进历史的情况下,就开始综合吗。 总的观感是,此文看上去四平八稳,属于国内常见的文科生作文,分析力欠缺。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49]    博主既然是专业人士,为什么不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进程中,引进人才的历史、做法和经验教训呢。 上次,黄安年作为美国学研究学者,在饶施的博文后发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25 论及『美国实现那个时代“崛起”的时间大体在1894年左右,或者说在19世纪末,而不是20世纪以来的事,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我就跟贴请问其详:不知依据是什么,所指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体是什么。难道,在此之前,美国就不按这些『做法』去做吗?所以,还请黄安年老师详述一下专家意见,倒底什么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哪些是美国大学在其国家国力崛起之前,甚至一建校就开始做的,哪些又是它在美国国力崛起之后做的。 之后,黄安年老师,仅是扫描了一个旧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70 言“写作的时间在17年前,今天来看自有需要充实和修正的地方,但基本的观点无需修改。” 但我不知道,他的『基本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即使其旧文中论及的美国大学的一些制度,如: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都是在黄老师定义的美国崛起时间点之前,就建立好了的。至于他所未论及的另一个制度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 我询问黄安年老师的是他的原话『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他只有此论点,却无法提供论据支撑,所以才因此觉得文科教授开口说话,太随意。 至于博主您所讲的『美国的现代科技体制形成于战后,这是常识。』 跟问题『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又是两码事。 即使你的断言是对的,据此判断别人的另一不太相同的问题就是信口开河,还是需要进一步论据的。 如,哪些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这些做法中哪些是“20世纪以来”才做的,哪些其实是人家早就做的,甚至是建校就开始做的。结合黄老师的扫描件,和其他资料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这些都是真实的论据,确实对建好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但是其建立时间点,跟黄老师的观点正好都是相反的。另外,他讲的美国国家崛起点还在二十世纪初,跟你理解的二战后科技体制,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 既然这个论点不能有足够论据支撑,那么黄老师拿这个论点在他博文里质疑,创建一流大学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相当可疑了。我当时还只是好奇,黄老师会拿出什么样的论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结果最后拿的是十几年前的扫描件,而扫描件上罗列的数据,都正好是跟他的论点相反的。 因此才有概叹,文科教授说话还是要注意基本的证据支撑的。 这些都是基本的逻辑,并不需要非要学习很深的东西才能养成,也不需要非要出国,受西方文化熏陶一番才能明白。
  • 网友的反馈『啥好听挑啥说。』 是事实,不过呢,大家也都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文章如果不写得四平八稳,不以主旋律为基线做微小的波动,估计就不可能被正式杂志录用了。 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不过,问题是,好像博主介绍已经在国外接受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但文章还能写得如此四平八稳,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这种写法,估计博主在十几年前出国之前,就完全有能力写出吧。扯远了,博主请理解,绝无恶意,只是看博主的经历和开明程度,有些奇怪而已。奇怪之中,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 博主回复:“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了,至少现在看不到特别有说服力的答案,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现有的说法,一说是会造成不公平,另外一说是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 『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这个说法得靠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普遍提高,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住这么大的盘子,即,先在大学和科学界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是否有此力,领导是否有此心。 关键是,国家准备把顶级教授和底层教授的工资比例,定在何等数值。 国外是3:1,而底层教授跟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后教员的收入比值,差不多又是2:1。 那么决策层是否心目中有一个数值了,怕就怕在,决策层根本就没一个自己的想法,摸石头过河,先给钱了再说。 如果顶级教授工资跟底层教授工资,如博主所引,达到十几倍以上。那就不是简单的“不公平”问题了。 我们是从小学马列学说长大的,如果对其还有信仰的话,会记得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这样一个高差别工资比的经济结构,又会决定一个怎样的上层建筑呢?又会怎样影响到学界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呢。 是不是会因此把科学界搞成黑社会型的文化气氛和制度,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辩的,因为黑社会就是这种类型的收入结构。 我得说明一下,这些不是严格的推理,而用的是思辩,即,有理由型设问,而非直接确定答案。
1More

13岁男孩高考654分考取北航 将本硕博连读(图)-搜狐新闻 - 0 views

  •  上小学时,作业太多,妈妈认为儿子已经学会的,干脆替他写。结果,作业本上的两种字体常被老师识破。
1More

科学网-美国的副县长 - 0 views

  • 超过50%的预算将被用于全县的公立学校 – 主要是中、小学运行经费。
4More

从小朋友吃饭教育看中美文化差异_陈晚_新浪博客 - 0 views

  •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孩子坚持不吃,也就可以不吃。美国父母尽管也知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 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这话值得推敲。美国的孩子们,在小学时就会学习什么是健康食物,什么是垃圾食物。有些孩子偏食不吃青菜是可能的,但不能说,美国孩子不吃青菜。美国家长给孩子们补维生素,以补钙为主)。
  •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饭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自然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
  • ...1 more annotation...
  • 所以大人跟小孩一起吃饭的时候,实际是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切不可小看。
2More

孩子中的政治与权力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俱乐部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如果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俱乐部就失败了。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女儿说,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大家凑在一起,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孩子作的好事。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的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在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 这些孩子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象奥莉维娅的母亲这样的家长,平时也潜移默化地鼓励这样的行为。
10More

让大人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让孩子从大人的角度看问题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比如几年前一个女大学生应聘,说好自己什么工作都可以干。但等雇主问她能不能扫地时,她勃然大怒,说对方侮辱她的人格、不尊重人才。她就是不能想想:企业要创业,就得招开创型人才,不能请一个坐享其成的“姑奶奶”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拿白领的工资。开创性人才,应该懂得创业艰难,扫地、拉车可能都要自己来。
  • 不过,实行“常青藤原则”,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大人和老师如何从孩子的眼光中看世界;第二,孩子如何从大人的立场想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师生、家长和孩子之间就无法对话,“讨论班”也开不起来,最终还会产生代沟。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拒绝和父母交流思想,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 在他看来,使用成语过多是思想懒惰、缺乏原创的标志。
  • ...7 more annotations...
  • 而中国人使用的成语实在太滥,甚至被用来当学问炫耀,其实大部分是这种陈辞滥调,其作用无非是把人的思维定式进一步凝固、僵化。
  • 比如我们的女儿在幼儿园中就开始学习道德,起点是“黄金戒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说过一模一样的话,我们的教育却不是从这里开始,更不是从生活中开始。
  • 当你和其他孩子都想要一个玩具怎么办?成人世界中的利益冲突,在孩子的小世界里也都能展示出来。于是,老师就会这样启发孩子:“亚当把你推倒了,你摔痛了。这样很不好。老师要批评他。但是,既然你不喜欢被别人推,你是否应该推别人呢?别的小朋友摔倒了是否也痛呢?”“你和安妮都想要这个娃娃。她一把给抢走了,你哭了。可是,如果你一把抢走了,她是否也会哭呢?”
  • 那是一个深冬的早晨,在一个犹太社区中心健身房外的走廊里,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叫,两脚乱踢、两手乱抓。当母亲的一句话也不说,放下手里的包袱,先蹲下来,再坐下,后来索性全身趴在地上,使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成了一个水平线,两个人的鼻子也碰到了一起。走廊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大家都小心地绕开他们,尽量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俩个趴在地下,也都旁若无人。最后,孩子脸上的愤怒慢慢消失、显露出平静,哭叫声变成了耳语,终于把哭红的小脸靠在地板上,他的妈妈也同样把自己的脸靠在地板上。他们又这样呆了两三分钟:孩子看着周围的腿、脚、陌生人看他的目光,母亲也跟着一起看。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最后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母亲拿起丢下的包袱,向孩子伸出手来。孩子抓住了母亲的手。两人一起走过了长长的走廊,到了停车场。母亲打开车门,把孩子放在儿童座上扣好,亲了一下他的额头。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安稳甜蜜。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母亲的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在一旁一直跟踪观察他们的作者,简直要情不自禁地为这位母亲鼓掌!
  • 我现在在美国的大学教中国历史时,面对的是同样年轻、对中国“无知”的学生。不过我一直对他们说:“虽然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十三年,而且是历史学博士,但是,我在教你们中国历史的过程中,期待着从你们那里学到东西。这并不是因为你们关于中国的知识比我多。而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你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另外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生命。你独特的生命、独特的经历,塑造了你独特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你也应该看到从别的视角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你应该教给我的东西。”
  • 不过,在家长、老师学习从孩子或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时,孩子或学生也应该学会从家长、老师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否则,孩子就变得自我中心、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的想法才重要。我们的价值观念,也不可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八、美国中小学的学生在学校内发生了意外伤害,他们怎么认定责任?比如,学生受了伤,或者自杀等。是学校承担?是教师承担? 
1 - 12 of 1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