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天才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寻找天才 为大师建大楼 - 0 views

  • 杨祖佑说,大学有3个重要的目标:营造一个智力环境、吸收天才、留住天才。天才包括高质量的学生和教授,高质量的学生会吸引高质量的教授,高质量的教授也会吸引高质量的学生。
  • 经过14年的努力,到2007年,大学新生的申请人数达到了4.1万人。杨祖佑说,在录取人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选择最优秀的学生。
arithwsun arithwsun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豆瓣) - 0 views

  •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Douban.prettify_form(document.getElementById('ssform')); 放在你的blog里! 译者: 胡乐士等作者: 罗伯特·卡尼格尔ISBN: 9787542829795 [十位: 7542829793]页数: 499定价: 33.3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2-10-1 把这本书加入我的收藏我最近在读我读过我想读  我来评价  评价汇总   ███████   12   ███   6             记录、分享你的书、音乐和电影,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 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 中、英文均可。 简介   ·  ·  ·  ·  ·  ·    1913年,印度一位年轻无学历的小职员拉马努金写信给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哈代,请求这位学者对他关于数学的若干思想发表意见。哈代看出此信出自一位天才之手,就想方设法安排拉马努金来到英国。于是就开始了一种有史以来最难能可贵也最富有成果的合作。    作者怀着对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的细节的高度热情,把我们从印度马德拉斯的庙宇和贫民窟引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庭院和教堂。在那里,虔诚的印度教徒“直觉王子”拉马努金与严格而又怪僻的“证明使徒”哈代并肩验证他的光辉理论。拉马努金高强度的创造性贡献使他付出了代价:他去世时年仅33岁,身后留下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直到如今,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秘密。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书之一,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         目录   --------   第一章 寺院里的清凉(1887~1903)11   第二章 遍尝欢乐(1903~1908)43   第三章 寻求赞助人(1908~1913)77   第四章 哈代(G·H·哈代~1913)119   第五章 “谨自我介绍如下”(1913~1914)175   第六章 拉马努金的春天(1914~1916)219   第七章 英国的严寒(1916~1918)   第八章 “健康状况尚好”(1918以后)   尾声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卡尼格尔,科学作家,曾获格雷迪—斯塔克科学写作奖,是《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等书的作者。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其中有《纽约时报杂志》、《文明》、《今日心理学》、《健康》、《科学》等等。他定期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和《洛杉矶时报》写书评。卡尼格尔还是巴尔的摩大学耶鲁·高登文学艺术学院语言、技术和出版设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执教新闻文学。
arithwsun arithwsun

陶哲轩:一个华裔数学天才的传奇 - 0 views

  • 陶哲轩是一位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他的兴趣横跨多个数学领域,包括调和分析、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组合论。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大科学家就一定是合格教师吗? - 0 views

  •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22:32]    最后,再次感谢博主专门挑我的贴出来专另成文,我的跟贴解释,既是捧博主的场,也是捧自己的场。 但我不想被博主和其朋友们误解为“攻击”或“好斗”,生活中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想跟任何人过不去。 如此,以后博主想拿我的理念说事的话,可以自由引用,但请最好直接引用。即『』引号中部分最好都是未经修改的我的原句。这样,我就无需跑到博主这里再解释一遍了。 顺颂教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52:29]    你说,我这位朋友,是重视教学还是不重视教学呢。但是,作为理念,他跟我讲,大学就是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做好了,自然教书就好。 他的这个论点,是以他8年西方大学生活经验得来的,结合我对科研交流中那些我们数论专业方面的高手的观察,我是同意的。 其实,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的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讨论班制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所以,更不用说这个科研活动中的佼佼者,大科学家了。我们对他们完全可以放心,还是那句话,也是你归纳的, 4.“大科学家”的课即使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得到尊重;5、学生不欢迎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当今的大学生,实在得自己好好纠正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大科学家的课听不懂,应该往学生自己身上多找原因。这是个现实问题,相信诸位科学网上的大学老师们都会有很多同感的。 好了,关于李庆忠的事解释完了,其他的,想必我的不同理念的探讨,在您和发发看来是属于攻击行为了。虽然我从未用过攻击性言辞,倒是博主您,多语气不善之举。 如此,告辞,希望您不用再找到北京市长身上质疑我的理念性话语,我这么小小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都拿不出手,就是有一些无用的不同理念而已,还真不好意思往他老人家身前站。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7:03]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如果曹老师所讲的教学特制本科生教学的话,我还可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刨去,我们这两个系,就比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我对自己系的本科生们,会有相当的信心。实际上,这些学生,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这是科学网,毕竟不用于新浪网,有相当多的圈内人士存在,即使不是圈内人士,也多少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是老大哥中的佼佼者。相信,这两种不同理念之争,在现实中可以实际地去竞争一下,比比看,即使就是教学这个层面,看谁出的学生好,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 ...5 more annotations...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49:07]    唉,博主已经把我在另一个贴哄客了,又在此帖提起我。本来,确实跟这位老师理念不同,他所截取的我那些理念之句,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 这里就说一点博主在人际上牵扯出的是吧:『王博主说,他们的李庆忠院长也是提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主的』 这个,我的原文中实际上是没有的,对吧。原文是这样 『如李庆忠和他的一些手下们在教学上花的努力,肯定在全中国数学系里也是很少见的。这些事情,好像他比较低调,即使在系里都不多提,好些做法和付出,其实本系的老师也不是全都了解。 但是即使我们这些或老或年轻的教师们有这些行为,这些认真教学的投入,仍然是认为,大学教师应该把主要努力花在科研上,而不是盯紧在学生身上。学生要修行,老师要修行,大学是个修行的场所,不是简单的“教学”场所。』 这个可能容易让您老误解,以为那个“老”字指的是李庆忠。其实,我指的是李庆忠当时做大学基础课教学的搭档。 他们真的对教学很投入,付出了很多。在他们影响下,我也学习了很多他们开始使用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不过即使如此,我和他那个搭档,年纪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仍然认为,大学教师就是应该做科研,教学上不能像我们做的那样,投入过多。 至于李庆忠的观念,其实观念是什么已不重要,你要看他是怎么做的,他作为系主任或曰院长,当领导的同时,同时承担了两年的大一大二数学分析课程。 他和他那位搭档,除了规定课程外,将全班50人分为5个小组,一周正好五天。让这5组,五天轮流去找这两位老师,下午学生自主研讲一个小时。这个工作,是不计入工作量,完全属于无私奉献的。 我的这位朋友,可以说,那两年在系里,除了李庆忠外,教学投入谁也没他多。但是,他自己就是不要去评优秀教学教师称号,系里肯定想给他,他都坚决不要。 其实原因不仅在于个人个性的谦虚,更在于,他害怕人家拿这个称号找他说事,以后让他继续坚持这些性质教学工作。
  •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44]    那么高层如何判断我们理念之争的“是与非”呢?其实很简单,做个实验就行了。现在请允许我YY(网上用语)。高层直接提供经费,给我们具有这不同理念的两个人,白手起家,去分别办两个数学系,但要有一个前提:招的人,尤其是每年的固定招人,必须有相当比例招的是当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 那么比什么呢? 1. 首先比应聘到我这个系的人多,还是到曹老师去那的人多,既看数量又看质量。然后,我们按各自理念筛选,留下我们想要的人才。我们这两个系,不用讲大科学家,就是羽毛未丰的年轻博士,看他们愿意挑谁那去。 2. 好,挑好了人,开始工作了。曹老师按他那种理念领导他的系,我自然按我这种理念领导我的系。我这种理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操作呢: a. 教师们每学期基本上都是一门课,每周四学时加起来就是3个小时左右。你加上备课,有经验教师按1:1比例,年轻博士多一点,1:2到1:4。一周五天,实际上,现在的数学系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一周六天,还有一周七天,只有2/3个月下来,身体不舒服了,才休息上那么一两天的,这就是数学系年轻人的现状,对这些拼搏的年轻人,实在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那么,除去教学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当然是去做研究了。 谁要是在系里跟我讲,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是副业,我就要问问他,你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谁要跟我讲,其他时间我全是用来备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这个人要把这门课写成专著,我一定是要把这个谁开除出去,你要么是搪塞,要么是学问不够才要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两种情况下,都要开除。 b. 学生们就好好学习,在学分制下选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每周8学时,4学时是课程讲授,4学时是习题课。每一个年纪,都有一个学生研讲班,大一大二,主要是分析和代数学内容。到了大三、大四,则是直接加入个专业讨论班(Seminar制度)。 高阶课程,有数学高手们给他们讲课(如果有些人不喜欢用数学家这个称呼,来讲目前国内数学界的高手们),如果学生听不懂了,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要听,我就不停这位老师的课,其他学生,允许他们选别的课程去。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我们这两个系,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 [2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04]    博主第一次把我跟贴拿出来专文的时候,我解释的多一些,跟贴多一些,不过博主已经在最后有“踢客”之言,既然你先拿我出来,后面又踢我出去,自然我也不用再多说,不过博主踢我出去之后,又第二次拿我跟贴专令成文,我呢只好又一次跑出来解释其中被博主误解引用的事实和道理,我实际上不想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如果以后博主还像拿我这些理念来说事,可以,请直接原文引用就是了,这样,我也不用跟贴,不用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了。 更不用闹到“校长”和“党委书记”那里去了,博客上很平常的理念之争,没必要动静那么大。 当然,我们的理念之争,如果通过正常的途径,反映到高层去,那是我所乐见的。毕竟,这个问题,一是在民众中有声气,容易被人拿来说事,你拿大学中其他问题来跟他讲,他一时半会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二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解决,确实也非常重要。大学教学出问题,是师之过吗,如果其中有师之过的因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
  •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1:57]    2. 进一步,我更没有把“学生们”类比为这些“工人老大哥”,科学家对工人老大哥讲课,在现代文明规则下,已经不是您文章写的四字成语“对牛弹琴”,更不用说在大学体系内,师生之间的关系了。 有时候,圈外之人,很容易对圈内之事,产生一些貌似有理的指责和评估。实际上,这些貌似有理的说法,是其不明圈内的内质引起的。这里,工人老大哥,就是圈外之人,而学生,跟教师一样,都是圈内的人士。 大科学家,按照科研的本来难度授课,非常容易产生大比例学生听不懂的情况。第一、不能因此就说此大科学家就不“认真教学”,或不懂教学。第二、解决的办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现代大学都有“学分制”,学分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选修课制。那些听不懂,不想听的学生就直接去选别的课就是了。 教室里,总会留下一批学生,继续听这位科学家的课的。不能因为大比例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不去疏导,而是以某种督导团的身份去助长,去指责科学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你让人家把课讲下去么,不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跟随他去学习、去思考吗。另外的那些学生,就不选这门课,或选别的老师的同头课程就是了。 督导团在这里,没有出现的必要。现代大学有正常的体制,保证正常的教学。 当大科学家讲课时,教室里只留下很少数的一些学生,这个教学还要不要进行。其他系我不知道,只说数学系能少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人不信国内科学家的水平,那我们就讲国外名校的顶级数学家的授课情况。第一个名师,授的是一门初等数论,此课面较广,教室里总能来20多人,高的时候是30多人。后来发现,这是数学系课程来的人做多的情况了。后面几位名师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群,也是由业界顶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有10几个人,期中过了之后,只有5个人来了。表示论,更是一个天才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20个人,2个星期之后,教室里只有3个人了,有时候2个人。 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按一般学校的教学规则,这些课是要停掉的。这些数学家,是要被质疑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 国外大学,却为什么要对这些数学家这么宽容呢,他们不是把最大比例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赶跑了吗。
  •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09:5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81 『博主:至少是你的观点』 当然,而且我同意你“截取归纳”的那几个干条条。 博主可以自由引用我的话,最好引用的时候,采纳原文引用的方法。这样,我也就不用跑出来,再将您误解我了的意思,改回原本的含义。 博主另一个关于我所讲内容的错误理解是: 1. 我讲过,文革期间,工人老大哥要求科学家给他讲课,讲懂了才算是真正科学家。但我从未说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就是“对牛弹琴”。这完全是你的理解,对吧。不要把你的理解加到我身上,尤其是不要因此让读者混淆,这是需要明晰的。 实际上,确实有些科学家,水平非常高,能把工人老大哥讲懂,这些科学家中不乏顶级人物。但还是有相当多科学家,不会讲懂老大哥,这些科学家仍然是真正的科学家,仍然是懂得科学传递的真谛的。 我不反对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这更是要声明的。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 a. 不强迫, b. 不急躁,这些现代文明规则的前提下。 谁也不是牛,科学家不是,工人老大哥也不是牛,大家都需要互相彼此尊重。在现代文明规则下,互相沟通交流。科学家当然要跟各阶层人士善于沟通,只有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件事才能正常进行。
arithwsun arithwsun

13岁男孩高考654分考取北航 将本硕博连读(图)-搜狐新闻 - 0 views

  •  上小学时,作业太多,妈妈认为儿子已经学会的,干脆替他写。结果,作业本上的两种字体常被老师识破。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