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低估了孩子――女儿的钢琴课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都说俄国老师的训练“残酷”,看来是百闻不如一见。那一天,我们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一幕。女儿刚刚坐定,他自己就连弹了四首巴赫,仿佛是开钢琴演奏会。等弹完了,他问女儿喜欢哪首。女儿点了第三首。他马上说:“这首是最难的。好,你就从这首开始弹。”我和妻子面面相觑:这不是开玩笑吗?一个八岁的孩子,没有什么训练,怎么能弹这种音乐会里的独奏曲目?果然,女儿刚上来,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于是他给示范,甚至干脆把女儿的手指摆在某个琴键上。十分钟后,女儿居然开始弹起来。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以前女儿学琴,从来是半小时的课。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集中那么长时间。前几天和那位美国老师上课时,她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竟从琴凳上掉下来。可是这次。她竟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下课一出门,她就要求要跟这个老师学。回家观察,她象换了一个人,竟能一天练一个小时。看到这种变化,我们当机立断,改投到俄国老师门下。
-
孩子对成人而言,永远是个迷。而且孩子越小就越不容易理解。我们的女儿是我们夫妻从小自己带大的,从不离开她一步。但是,这次事情告诉我:即使是这样,我们对她的了解还是有限。她有自己的欲求和意志,但是表达不出来,甚至自己也意识不到。只有这样多试,看她对不同的环境和挑战是什么反应,才能明白她究竟要什么。那位印度裔老师和美国老师,一个严格一个活泼,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她们事先有一套自己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最终只能把大人的东西强加于孩子身上。这位俄国老师,则先让女儿说要什么,看她怎么弹,然后作出自己的反应。这更接近于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难怪他一下子激发了女儿对钢琴的热情。
-
我们都希望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当我们形成一套关于孩子的成见后,教育就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成了以家长或老师为中心。那些越是觉得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家长,就越容易掉进这样的陷阱。“常青藤原则”要求家长不停地和孩子对话,观察孩子对各种事务的反应,然后再发展出自己的对策。这一过程,不仅是孩子会学到许多,家长也会学到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