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Groups/ Oliver Ding's Scrapbook
Oliver Ding

China Leads the US in Digital Self-Expression - 0 views

    • Oliver Ding
       
      unread
  • China Leads the US in Digital Self-Expression
Oliver Ding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中国年轻人同样乐于向互联网发布自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中有很多仅仅是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尽管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的价值被许多人怀疑和嘲笑。
  • 和菜头有一段尖刻的描绘,说的是普通中国网民都在忙些什么: 我很忙,我要看新浪的社会新闻,看Sohu博客的光屁股美眉,玩QQ游戏给小人穿上衣服,打网游抢一套极品装备,找BT站点下一套AV新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的价值加起来比零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 每个人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做什么、说什么,不论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多么无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自由言说的权利一样,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传统中一直是稀缺物品;而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不论这一可能有多少泡沫和虚幻,至少它已是对线下人生的补充,对日常压力的逃避或对抗渠道。
  • ...2 more annotations...
  • 重要的不是期待网民素质在朝夕之间提高,开始为互联网贡献高质量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内容——那是专业人员的份内工作,而是保障他们的选择自由,扩展他们活动的空间。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平日无聊的网民在厦门PX事件、周老虎事件中的精彩表现;尽管在3377、斌薇案、“很黄很暴力”等事件中,网民们行为观点不乏分歧矛盾,不乏失当过头,但无疑又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拓展史上再书几笔。2008伊始,南中国暴雪成灾,从论坛到Blog,亿万网民传递灾情、共享信息、开展讨论,你可以找到主流媒体不会书写或不敢披露的细节,可以发现宏大叙事不愿眷顾的视角和观点。不怕太琐碎,不怕很无聊,不怕犯错误,怕的只是万民同声,万马齐喑。
  • 如果非要说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索取不奉献、不关心政治而专注无聊,我觉得这“归功”于: 1.人均资源不够、人际竞争激烈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资源的占有欲与抢夺癖; 2.清有文字狱、后有三反五反大革命、8964逆流、至今仍可能因言获罪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表达和讨论的恐惧,对政治的冷漠与犬儒; 3.商品化狂潮带来的从媒体到社会的拜金、逐利、自私、消费至上风气,促进甚至引导个人疏离意义而亲近快感的行为。
Oliver Ding

中美青少年在线生活经验之对比 | Oh My Media | 媒介与传播研究 - 0 views

  • MIT的Henry Jenkins(亨利·詹金斯)教授最近在上海做field work。他最新的网志文章,谈及中美两国青少年在线生活之经验与感受的差异。他在一次会议中使用来自以“Young Digital Mavens”为名的研究的报告中的数据,以强调在中国青少年中培育新媒体素养及伦理之重要。
  • 五倍于美国受访者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拥有(与现实生活)类似的在线生活(61% vs.13%)。 五倍于美国受访者的中国受访者赞成“我曾尝试过如何在线呈现自我”(69% vs. 28%)。 过半中国受访者(51%)表示自己曾在某些在线活动中采用了迥异的人格,美国受访者对应比例17%。 30%美国受访者认为互联网有助其社交生活,但77%中国受访者赞同“互联网帮我交朋友”。 中国受访者更倾向于表示他们曾在线表达个人观点或写过些关于自己的东西(72% vs. 56%),而且其在线表达比日常人格更为激烈。 中国受访者几乎两倍于美国受访者地赞同, 匿名在线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诚实的观点(79% vs. 42%),以及在线时能更自由地说/做一些离线时无法说/做的事。
  • 有人提到中国年轻人可以很容易地使用blog技术,但难以使用如myspace和facebook这样的社会网络服务
  • ...3 more annotations...
  • 有人说中国人非常积极地进行西方媒介内容的引介翻译工作,也包括翻译一些关于协作文化的东西,但他们自己接受采纳这些文化的步调却甚是缓慢。还有人解释道,中国人从互联网上取走了很多,但奉献的不多。
  • 显然作为youtube上业余媒介内容创造者的后舍男孩不会被我们错过。 但我被告知,他们(中国人)在杂糅与改造(re-mix and modding)的实践、及创建同人志(fan fiction)方面都曾远为落后,尽管也有人说这一切正在迅速改变。
  • 关于中美青少年对待数字环境的不同方式的一种假设是:美国青少年不太注意他们向网上发布自创内容的潜在后果,他们表现得大大咧咧或有些幼稚,既不顾近期可能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怕未来雇主或者学校因此如何看待他们。而活在完全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年轻人,看起来不那么愿意冒风险,对潜在后果也十分小心,他们看来更为珍视自己在网上找到的自由,因他们深知在行使这些自由时所冒的风险是什么。 另一原因则是在线世界的语言壁垒。中国年轻人更擅长于英译中的技能,有更强的动机去接触西方的内容;他们也感觉到,西方对他们不得不说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又无意通过翻译中国的内容来弥补这样的鸿沟。
Oliver Ding

A website's name and URL: two different things - 0 views

  • if you’re planning to set up a website to appeal to Chinese consumers, don’t assume that the URL and the “name” of the website are the same.  I’d suggest first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name of the website, and then picking a URL that is somehow related to the Chinese name, or failing that, a URL that is short and simple to remember.  Also, don’t be afraid to use URLs that are based on numbers.  This approach is quite popular.
  • Hi, Tom, that’s a great post on online branding of Chinese website. I still don’t like use URLs that are based on numbers. Smart people could find the idea for same URLs (by Pin Ying) and Chinese website Name. For example: 豆瓣douban.com is great name.
Oliver Ding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Casualties 052508 - 0 views

  • Notice on Slide 8, If you view this slideshow on facebook by slideshow app, then you click first hyperlink, you will go to a facebook group. That is cool experience. Also, click second hyperlink on slideshare.net, you will go to a slideshare group, also cool :)
  • I just now uploaded this slideshow to Facebook by slideshare app, but I couldn't see it on slideshare.net. So I uploaded it again... Facebook is not a open system...
Oliver Ding

论在豆瓣找男女朋友的可能性。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4 May 08 - Cached
  • 可是你看看豆瓣上的目标用户是谁啊? (我也是其中之一) 1.职业或者非职业的装逼犯。 2.卖弄文字爱好者。 3.自以为是的摇滚青年、自已为是独立青年男女,干物女,宅男女。 4.愤青、小资、朋克。 这类人的特点是都以为自己非常的独特,抱着文以载道的高尚理想,奋力的挣扎着表达些什么,唯恐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或者在豆瓣上面矫情的写写自己的小忧伤,又或者装作愤怒状在理性和感性间不断意淫却没有高潮。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存在主义大师克尔凯郭尔多年前就说过,不管你摆不摆pose,你都是在摆pose;不管你摆什么样的pose,你都会死的。 所以你知道,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秀场而已。
    • Oliver Ding
       
      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大家的错觉。豆瓣的目标用户真的是这样的吗?!豆瓣的用户真的是这样的吗?!
  • 该女网友异常悲情的陈述到 “很多人给我写站内邮件,问我是不是北京的,愿不愿意一夜情。”
  • 在此,我除了对那些给她写站内消息的男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之外,我也想说,你们也太饥渴了吧,另外没有妞给我写信问我愿不愿意一夜情让我耿耿于怀。
Oliver Ding

豆瓣吃了我男朋友--看上去很猛 - 0 views

  • 豆瓣改版了,骂声一片。 本来它是文艺小青年装B网站,众人尽管不齿,还是讪笑着玩得特起劲,服务器出点小问题,一群人骂娘说生活失去意义。这下阿北成全你们,把你们的小心思扩大,友邻最大,广播最多,促进豆友内部互相帮助互相解决,当然解决男女问题是首要的,万恶淫为首,万事爱当先。本来是好事,谁知道触犯了敏感豆友们的神经,谁让你整成交友网站了,那都是现实里没人要跑网上拿PS照片忽悠人的怪物大联盟,跟咱有啥半毛关系?!再说文艺青年最怕别人把他看得一清二楚,仿佛这样就庸俗了就大众了就不稀罕了。这就好像我们都知道人有三急,5块钱的洗手间和5毛钱的茅厕都产出一样的东西,但是环境大不同啊。总之,你拿掉了我的遮羞布,我很愤怒。
    • Oliver Ding
       
      原来现在的用户是这样定位豆瓣的......无语中。
  • 当然要是有缘,上厕所也能碰上,可我在豆瓣碰到的情况是,接到份求爱信,那语气特别颐指气使,好像我被他看上完全就是皇上宠幸三生有幸,是啊,我都被一文艺小青年看上了,我多不容易啊。看人太热情回了个目前没档期,哪儿凉快哪呆去。对方迅速回信:我这样的青年才俊典范,你不答应会后悔的! 我真后悔了,我发誓要是有男朋友,绝不让他沾豆瓣,豆瓣会吃了我男朋友!
Oliver Ding

Eole@Blog | 随意贴 » Blog Archive » 实用化豆瓣 - 0 views

  • 一是清理了“我关注的人”和“我的朋友”。
  • 以后加“友邻”,只求实用,不管友情,否则友邻太多,广播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很快被淹没了。
  • 二是清理了“我参加的小组”。
  • ...2 more annotations...
  • 小众的、话题单一的小组(如商务印书馆小组、里尔克小组),成员的同质性强,帖子的信息含量高,彼此之间能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促使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小组有较强的凝聚力,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有机团结的、可持续发展的群体。 以后加“小组”,只求精,不求杂,否则信息过剩,光阴有限,哪看得完。 要好好利用豆瓣,把它作为一个高效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消磨时间、交友的工具。
  • 信息过剩,每天看着1000+的GR,这就是我脑中的第一个念头,然后我就make all as read,世界终于清净了
Oliver Ding

社交的入口5:Friendfeed的困惑 : 北城风光 - 0 views

  • 当Lifestream以Profile的方式在个人Presentation方面,是有相当价值的,但是当Lifestream以Newsfeed的方式出现在社交网站首页的时候,信息的爆炸与冷落畸形的融合在了一起。爆炸是因为RSS导入,导致大量信息出现在newsfeed上;冷落是因为,这样的信息,因为缺少针对性和“诚意”,很难引起大家的讨论。(缺少诚意:用户不会根据相关族群对RSS的导入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庞杂的信息让好友失去查看的意愿。)
  • 事实上,我不得不推翻2年多前的判断,像Friendfeed这样的类似于Profile,是无法成为个人社交的入口的。这样的产品,只能是个人社交入口中Profile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对这个Profile的信息展示进行进一步加工。
  • 1 以文字、视频、照片等内容形式进行分类;这样处理比较简单,并且在内容展示方面会更加有调理;
  • ...1 more annotation...
  • 2 更佳的方式是,对内容进行语义分析,按照经济、政治、互联网、商业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
Oliver Ding

Friendfeed新增聊天室功能 : 北城风光 - 0 views

  • friendfeed的这个聊天室,有了比较多的改进,有点海内可以回复的minilog的样子,也有点bbs的样子。其最大的特点是: 1 可以插入超链接:这样很方便用户查看提及的资料; 2 主题回复:可以回复某句话,形成主题式的聊天 似乎Friendfeed还是希望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去构建新的社区,而不是之前我说过的向左走向右走。这的确是最合乎常理的路线,但是就Friendfeed主产品来说,恐怕很难真正吸引到用户互动。
    • Oliver Ding
       
      Room还是和聊天室有些不同,聊天室是实时的。 和Group也有些不同,FF的Room比起很多social media网站的group来说,界面非常简洁。其他网站的group看起来界面很烦琐。 而且,Room的信息也被当成一个feed,可以整合到new feed流中去,用户也可以选择不整合进去。 另外好处是,不论那里的信息更新,FF总是以最新时间来投递。 这帮家伙从Google混出来的本事的确不容人小瞧。如果说有风格的话,可以用"小巧而精致,四两拨千斤"来形容他们的产品风格:)
Oliver Ding

我在豆瓣目睹的第一起有组织的网络暴力事件 - 0 views

  • 据我了解,这次事件从爱慕肚滑开“对汶川地震已不感兴趣小组”(5月15日)开始,这是一个意图反思地震后政府行为的小组。从第一批贴可以看到,攻击在爱慕肚滑豆瓣主页和小组展开。我曾进这个小组,转贴了许知远的《灾难、遗忘与不朽》一文,希望提供理性讨论的可能性。但围攻继续,最后以小组被豆瓣以“讨论主题属于豆瓣不允许的内容”解散告终,是第一阶段。
  • 第一、二批贴都是关于第一阶段。
  • 第三、四贴开始,这批自称“马甲帮”的人从“不感兴趣”小组追踪到另一位网友,这里我们称她为DP。我要指出,DP并不是如“马甲帮”说的,是“不感兴趣”的组长,她只是极力捍卫组长的反思立场。
  • ...3 more annotations...
  • 十条网络信息藏身术     1、每次登陆互联网都是用代理服务器,并且代理服务器每10分钟自动更换新IP地址          2、每个商业网站和论坛,都用不同的注册用户名注册          3、只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且最好使用冷门的小众公共邮箱          4、不要使用Google搜索以外的任何网络应用          5、放弃任何电子商务,因为总得有一个送货地址被记录下来          6、不使用任何支持分享机制的网络相册          7、不使用MSN或者QQ等即时聊天工具          8、在Facebook或者其他类似社交网站一定不能发布相同的信息          9、绝不要以纯数字作为密码,最好是8位以上的字母混合数字作为密码          10、播放RMVB格式的压缩视频时最好断开网络连接
  • 2008-05-17 01:37:14 姥姥 | 兰若哀悼 (北京)      我是过来警告你的            我劝你收手     非则天涯围攻 人肉搜索 就不要怪我们之前原本和平的结束只是一个中场休息了          你一再将你的恶劣观点无止境的四处宣扬 臭不可闻     马甲帮目前就有400号人 有的是人手 有的是时间、经历、手段、战场和你玩儿 你不消停 我们就一直继续吧
  • 2008-05-23 18:25:51 缘·流水      文革时期可以把人拖出来殴打,开批判会,烧头发。现在把人从电脑背后揪出来批斗,有什么区别?都说什么10年文革,文革哪里结束了哦
Oliver Ding

Guest Post: How the Chinese Internet Becomes a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Grief (A local p... - 0 views

  • Jeremiah: Paul Denlinger of Beijing is an internet expert on China, and I’ve offered him the opportunity to help share from an insiders perspective. Keeping in the theme of internet strategy and how the web impacts business, (and in this case the world) Paul, a resident of China, shares his perspective. Although a long post, please show him the same respect that you do for me.
  • Chinese Internet Becomes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Grief -A guest post by Paul Denlinger
Oliver Ding

Online Ad: China Sichuan Earthquake - 0 views

  • SlideShareに四川大地震のスライドが上がっている。TVや新聞などでの速報、細切れ報道とは違い、各スライドが伝える悲惨さが波のように重なってくる。ただただ黙祷するのみだ。
    スライドを見たい方は、下のをクリックしてください。

  • しかし、できることはいくらでもある。国際赤十字、Google Check、香港赤十字、日本赤十字、NHK、各TV局などが義援金を受け付けている。できることをしたい。
  • dram roll
Oliver Ding

纽约街头 风雨中一位令人尊敬的中国老人(组图) - 新闻直通车 news.wenxuecity.com - 0 views

  • 今天,风雨中的纽约街头,我遇见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78岁的老人 - 伍语生老先生。 恕我孤陋寡闻,在遇见他之前,我并不知道纽约有这样一位知名爱国学者 - 纽约南开校友会会长伍语生。 当我第一眼看见站立在街头,风雨中拄着拐杖,手提募捐箱的这位老人时,我震惊了! 我知道这是一位不寻常的老人。 当我第一次听着他用已经极度沙哑的英语和国语向每一位经过身边的路上行人介绍四川灾情,请求为救灾捐款时,我的眼睛湿润了; 当我第一次握着老先生冰凉因而有些颤抖的手.... 今天,我再次落泪...... 恕我笔拙,我无法用更恰当,更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当时我内心的感动,和心灵的震撼:L 看看这些照片吧,能不感动吗?
Oliver Ding

【情系汶川·风雨同舟】新士人·新浪博友书画义拍_沐斋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初步统计目前竞拍情况:一号作品,600,小巧,有效!二号作品,500,高不雅,有效!三号作品,500元,漫,有效!五号作品,700元( ),(由于竞拍者未署名,暂以上次竞拍者“乾坤”-500元有效)九号作品,200元,梓封,有效!十号作品,200元,梓封,有效!大家再接再厉,谢谢!此轮义拍顺利结束,视情况进行第二轮新品竞拍。 (2008-05-21 22:49:15)
Oliver Ding

风雨同舟:新浪书画家博友+新士人赈灾义卖总动员!_沐斋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们捐出自己的拍卖作品,最好是为此次赈灾点题而作的精品,汇集一处,在各自的博客统一发帖开展义卖。广大博友参与竞拍,拍卖截止期限到期时间统一结束,竞得者作为每一副作品的买家,将款项直接邮寄中国红十字总会,并在自己博客出示票据,汇款人建议填写你所拍得的作品作者名或买卖双方联名。票据公示后,画家立刻将作品邮寄给竞得者。所有作品均0元起价!每次加价由各画家自行决定,提倡0元一手。
    • Oliver Ding
       
      Their Internet, a great idea:)
Oliver Ding

你有时间进行兴趣爱好么?-孙小小-搜狐博客 - 0 views

  • 我们活着,每天,工作占据了我们至少8小时的时间。又怎么样呢?工作以外的时间就是你自己的。 如果你喜欢做什么事情,就尽管去做。 喜欢弹钢琴就去弹,那乐器比二胡好,随便弹都很好听。 对于你真正喜欢的事情,每天抽个30分钟出来,总可以的哦?尝试一下吧!
Oliver Ding

Support Earthquake Relief in China (Sichuan) - 0 views

  • Support Earthquake Relief in China (Sichuan)
« First ‹ Previous 41 - 60 of 189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