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Oliver Ding

译言2大旗网 - 译言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7 Aug 08 - Cached
  • 本小组为大旗网(www.daqi.com)合作专用小组,目的是通过小组的RSS输出向大旗网输出引用的内容,供大旗网猎奇频道使用。 大旗网使用的内容采用页面框架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我们的文章。 我们可能会将您的译文放入该小组并输出至大旗网,如果您不希望您的译文被大旗网引用,请在小组内发帖说明,我们会尽快撤下您的文章。 请不要主动将文章归入该小组,该小组也不支持加入功能。 谢谢!
    • Oliver Ding
       
      很奇怪的设计思维:不允许用户自动投递文章到小组,却有权利把用户文章抓取到小组。 用户不同意的话,需要申请才可以撤离文章。
Oliver Ding

#080808 - Herock Post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5 Aug 08 - Cached
  • 类似的在线活动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中国互联网用户曾经在 MSN 昵称里加上 (L)CHINA 的图标(既“红心中国”),以表现他们在面对海外奥运火炬抗议声浪时的团结一致。不久之后,这个活动又被支持5月12日四川地震的彩虹标志所取代。
    • Oliver Ding
       
      的确与MSN呢称活动不同。tag聚合的意义和iconstream的意义是显然不同的。
Oliver Ding

OAuth: Introduction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4 Aug 08 - Cached
  • OAuth and OpenID OAuth is not an OpenID extension and at the specification level, shares only few things with OpenID – some common authors and the fact both are open specification in the realm of authentication and access control. ‘Why OAuth is not an OpenID extens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in the group. The answer is simple, OAuth attempts to provide a standard way for developers to offer their services via an API without forcing their users to expose their passwords (and other credentials). If OAuth depended on OpenID, only OpenID services would be able to use it, and while OpenID is great, there are many applications where it is not suitable or desired. Which doesn’t mean to say you cannot use the two together. OAuth talks about getting users to grant access while OpenID talks about making sure the users are really who they say they are. They should work great together.
  • Is OAuth a New Concept? No. OAuth i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combined wisdom of many well established industry protocols. It is similar to other protocols currently in use (Google AuthSub, AOL OpenAuth, Yahoo BBAuth, Upcoming API, Flickr API, Amazon Web Services API, etc). Each protocol provides a proprietary method for exchanging user credentials for an access token or ticker. OAuth was created by carefully studying each of these protocols and extracting the best practices and commonality that will allow new implementations as well as a smooth transition for existing services to support OAuth. An area where OAuth is more evolved than some of the other protocols and services is its direct handling of non-website services. OAuth has built in support for desktop applications, mobile devices, set-top boxes, and of course websites. Many of the protocols today use a shared secret hardcoded into your software to communicate, something which pose an issue when the service trying to access your private data is open source.
Oliver Ding

回應不來恩,順便談「部落格 x 討論區」的SNS可能 (Mr. 6)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4 Aug 08 - Cached
  • 這的確是我的目標,但,我還沒找出辦法。Gmail發送器並不是我的方法。會做這個發送器,只是出於我察覺了Mr.6部落格有個現象──一般的部落格,常常只充滿最新幾篇的留言,但這個Mr.6部落格的留言,卻常常針對有些一年舊、兩年舊的文章而來,突然出現留言。而且這樣的留言者,往往是他先留言,然後不夠過癮,還要外加寄一封email給我,告訴我他真的很喜歡這篇文章!並且順便要求,貼在「許多地方」,有的說要幫我多多轉寄。我想每個部落格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質,Mr.6文章的特質是喜歡寫一件事,深入外加一些狂想曲,或許讀者剛好在找某東西,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落落長的阿婆文章,讀了之後非常之痛快!甚至激動!這些細密的觀察,讓我慢慢瞭解自己的讀者,一種讀者是天天都來看新趨勢,另一種像剛剛這種,偶爾過來。天天來看的,我天天寫;但偶爾來看的,如何幫他抓住一剎那間的「轉貼」慾?由於這寄送器,本來就是自己改寫的,就直接拿來嵌在部落格裡面try try看,前天夜晚祭出「可以寄給你Gmail的所有聯絡清單!」功能,並且也從網路上下載寫好的cookie碼,將帳號密碼,隱密的記在讀者自己的電腦裡。現在寫程式真的蠻方便,網路上一大堆幫你寫好的程式(爽)。不過,這個發送器顯然造成了一些「SPAM」爭議。每個部落客寫部落格的「心境」很重要,寧可靜靜的寫,自己寫;如同做startup的心境也很重要,寧可默默的做、自己拚。這樣的一個嘗試,若因為受到一些爭議,發生了「善意的干擾」,那我,寧可不要玩這個,一切風平浪靜最重要!所以,今早,我還是將這個只試了一天的功能拿掉了罷。
    • Oliver Ding
       
      Blog的旧文如何继续展现给读者,现在看来是Blog软件的一个弊病之一。难道没有blog软件可以move to top,让作者将一个篇旧文重新出版一次,在新的时间重新出现在RSS里吗?
Oliver Ding

青石板: 鸟巢里有没有个人故事 - 0 views

  • 北京奥运的开幕式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喜欢这种说法。但什么是“世界语言”呢?我认为有三种理解。(1)越是普世价值的,越是世界的。(2)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3)越是个人的,越是世界的。         能不能说,越是国家的,越是世界的?有趣就在于,恰好没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不通。
  • 之所以“世界语言”对于中国人是个难题,不在于我们不懂普世价值或者没有民族特色,而在于我们都不习惯于讲个人故事。基本原因可能是,我们一生的时间,都被用于反复听讲并复述国家的大故事。比如百年屈辱啊,三十年改革啊等等。         于是个人讲述自己故事的能力便极度萎缩,更糟糕的是个人干脆就没有故事了。你非要他讲,比如说你怎么会喜欢奥运啊?他一张口就一定是大故事,一定是从不堪回首的百年前讲起,然后再说到13亿人,然后就没有了。          其实也不是没有。据目前所知,仍然保留了个人讲故事能力的最大群体,是各级上访部门前面的“上访族”。或许良莠不齐吧,但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讲个人故事,很多还是长篇小说,或者永远不完的电视连续剧。
Oliver Ding

盒子的更名和展望(用创意,做一些贴心的、实在的、有用的事情)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to Stanleyxu:u say “Chen Gelei is really bull-shitting here.” 刚才把我雷了一下,所以决定在这里写多几句话。u say “Totally an ads here”一个在种西瓜的人,只要说任何和瓜有关的事,都会被看成是广告。我想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小宣言,寄托着我的梦想,和一直不为人理解的实践。我的原则是,想说就直接说,不掩饰,不绕弯。盒子的事业,是我对自己倡导的新营销模式的身践力行,我不想做一个空谈家,也不想做一个旁观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我希望能让盒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营销2.0平台,与电子商务、新品牌体验相结合,这当中会有非常多有价值的营销2.0事情发生。u say “Irwin's blog is mixing up but falling down”,你可能是希望这里保持一种pure and simple,所以你后面还说这里是顾的last spiritual field(最后的精神家园)。其实,从一个人的博客,发展到多个人的博客聚合,有很多事情是难免发生的。互联网的力量就在于创造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聚合能否引发更多的可能性。至于说精神家园,盒子真的是我的精神家园啊。为何你又不能接受呢?u say “Irwin is hurried to commercialize himself”,这个hurry是否用得过了?人家做了几年的个人博客,才好不容易开始step by step到这一步。而且,顾的商业圈子在之前早就搭起来了。最后,我也郑重向顾兄和其他朋友承诺不会再发类似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是想做广告的人。
    • Oliver Ding
       
      我倒是觉得出语境差别的重点在于个人blog和群组blog的差别。在sns网络里发文,贴子依附于个人身份,这一点和个人blog是相似的。而在群组blog里发言,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循集体的规则。 遵守群组blog的规则,实际上,也是对其他成员的尊重。 在没有编辑和审核过程的群组blog中,一个群组blog能够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能否高度地遵守规则,这也是自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在略有影响力的个人blog上,即使只有一个作者,作者在行文时都提到涉及和自身有关联的情况时,都会披露具体的情况,让读者自行判断文章的独立与客观。 此外,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等同起来,不分场合地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不但起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更让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人格这一层面直接丢分。
Oliver Ding

新媒体的道德伦理 | It Talks--魏武挥的博客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30 Jul 08 - Cached
  • 我一贯主张发动大众来讨论品牌的内涵精神,而不是品牌的具象产品。前者的确是可以讨论的,而后者则有很强烈的枪稿软文嫌疑。比如说,BlogBus去年搞的绅士案,就是讨论绅士精神,而不是讨论君越。至于君越车和绅士之间的link,让广告去达成任务罢!
    • Oliver Ding
       
      我把这种手法称之为品牌洗脑,这种杀伤力远远比硬性广告更可怕。
Oliver Ding

两种SNS,以及对于豆瓣的乌鸦嘴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了豆瓣要转SNS这个谣言。真假不知,不过我的观点是,如果豆瓣真的转了SNS,那它恐怕是被迫转型的,且前途未卜。豆瓣确实有SNS功能,但它靠的是“话题同好”类SNS起家。当豆瓣上千奇百怪的小组抹杀了起家时的电影图书同好氛围时,豆瓣就再也无法依靠“话题同好”立足,只好被迫转型。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差,它已经无法转换成“现实生活”SNS,于是它就变成了现在的豆瓣-N个微型“话题同好”SNS的聚集群,千奇百怪的人物各占山头、各说各话、家里打成一片、邻间互不往来。乍一看豆瓣是在同时服务N个SNS小群体,实际上它已经无法很好的服务其中的任何一个。与Facebook、校内、海内上的同好组不同,豆瓣并没有 “现实延伸”的基础,它的用户关系大多是纯网络虚拟关系,联结力量要比“现实延伸”SNS的用户关系更为脆弱。Facebook之类的用户还会顾及现实社交关系而不会轻易流失,而豆瓣上完全靠“共同爱好”维持的网络群体却很容易搬迁或解体。未来在豆瓣会发生的事情,我斗胆乌鸦嘴一下,大概是用户流失--不是一个个流失,而是一群群流失。比方说,如果卓越亚马逊建立起类似美国主站那样的书评机制,现在豆瓣用户中的“读书同好”就会迁移到那里。如果天涯或QQ开始做SNS功能,那么一大堆诸如“雷死人不偿命小组”之类的八卦闲聊同好群就会迁移到那边-反正只要有了适合的新的替代聚集地,用户就没有必要留在豆瓣。
    • Oliver Ding
       
      如果以泛社会化媒体网站来看待豆瓣的话,那么决定豆瓣未来的是用户是否需要一个集大成式的社会化媒体网站,而不是他们需要不需要一个SNS。我不喜欢用SNS这个字眼,这个字眼太泛了。
Oliver Ding

从网络翻译团体兴起谈出版选题思路 - 出版发行 - 书呆子日记 - 0 views

  • 找翻译到网络上?看上去是个可笑的事情,不过对于我这样的新手编辑来说,寻找潜在的选题,译者,网络是个不容错过的工具。译言听说过吗?创始人之一张雷到草根接受了访谈,畅谈他对人生理想的实践,他也被问到了一个同样具有“公益”属性的译索网,据称相对更商业感吧,对于数不尽的翻译网站来说,这两个网站属于比较另类的,我今天看到草根推荐的一篇新文章,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翻译大军,一方面看到报道中的哈利波特迷组建的相当系统的网络翻译团队介绍,还有如此惊人的提示世人——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翻译站WorldPoint,汇聚了大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自由翻译家,号称能提供75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我首先是赞叹,赞赏网络时代给人的极大启发与活力释放,然后是在思索着同样文章中的这句话“《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对这个网站的评价是,“网络正在从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转变成一个社会生产平台。这样一个自我组织和共同创造知识的模式用于翻译,再自然不过了””,网络的确不是简单的一个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视听工具,知识平台,它越来越发挥着教育,媒体的作用,对于文字翻译来说,网络的巨大价值更加显露无疑,如果我的出版界偶像,已故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知道这个情况,他极具幽默感的回应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过我估计他一定是非常的慨叹,当年他不远万里去英国见萧伯纳等大文豪的劳顿要是有网络这个东东一定会免除不少了
Oliver Ding

整理了Reader中的订阅列表 - Herock Post - 0 views

  • 我这次采用的方案是将所有值得保留的Feed,按照阅读的优先级分为四个类别:必看、快速浏览、有空再看、可以不看,在“必看”中又分出了“必看(英文)”,并不算独立的级别。
Oliver Ding

Collaborative Projects - 0 views

  •  
    Collaborative, online projects are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ways to motivate students. Get students involved with posting project on the web, emailing other students or experts, discussing issures on threaded discussion, and many more creative ways. There are thousands of projects to join or cre...
Oliver Ding

Online identity research - 0 views

  •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for my research on online identity for the fall 2007 semester
Oliver Ding

【刻录事】 » Blog Archive » SocialWeb:PPT遇到Video,从omnisio和Zentation说开 - 0 views

  • 社会性(Social),是相对于互不相联系的孤落形态而言,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Social的进化过程,从计算机互联的硬件社会性,到软件互联的各种计算接口/应用,再到Web上各种Object/物的社会化服务,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基于SocialWeb上各种单件/应用之间的混置服务。社会性一直在虚拟世界的各个层面上,重复着现实社会的组织/运作状态,借助电子信息流的时空特性,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之前没有见到的境地。
    • Oliver Ding
       
      I like this post, SocialWeb=Mashup of People, Mashup of Contents and Mashup of People and Contents.
Oliver Ding

中文 Web 阅读体验 - Livid's Paranoid - 0 views

  • 在 Web 上的文字,是被人们用眼睛来扫描的,绝大部分都不会被人仔细阅读。
Oliver Ding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转) 社交網絡的特色:朋友的朋友 - 0 views

  • 社交網絡的資源有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就是當事人與其創作,隱性就是當事人的最愛、朋友名單和標籤,例如我在slideshare上的帳號是goldred,我的slideshare空間(slidespace)上,不但有我上傳的投影片,還有我的最愛和朋友名單,另外還有我的標籤(tag)區,因為我把最愛當成書籤來使用,累積了一百多個投影片,要逐個檢視很費時間,若透過標籤來搜尋,就可縮小範圍,不但方便,也利人利己。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結交朋友,就只是認識他這個人而已,大家感情好的話,就會常在一起聊聊天、吃飯、唱歌、參加讀書會或旅遊,雖然我們了解他這個人,跟他分享了許多時光,卻不見得非常清楚他內心深處有甚麼想法,有那些創作,或是有些甚麼其他朋友? 在虛擬世界,我們或許沒見過創作者本人,卻讀過好多他的作品,也能藉由科技的協助,看到他的朋友名單和最愛的紀錄,再從中去發掘其他資源,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朋友,我們都需要,兩相對照,既有趣又互補。 像Facebook或Myspace這兩個當紅的社交網絡,都是從高中與大學的校園起家的,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他們所強化的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很多老外讚嘆Facebook的原因,是他們經由Facebook的協助,找到失散多年的同事或同學,但我用Facebook用得很乏味,因為Facebook目前還是英文介面,每個台灣 人的學校或公司翻譯成英文後,可能產生許多版本,就很難以它們為關鍵字,來找到以前的朋友了。 Slideshare或Flickr也很紅,同樣是以物件為中介的第二代社交網絡,他們的運作方式跟facebook卻很不一樣,它協助我們找到現實社會中難以尋覓的人際資源,像我初學攝影,很想觀摩高手的作品,也希望獲得高手的鼓勵,這些需求都在Flickr上獲得滿足,我在Flickr上認識了歐美、南美與日本各地的專家,參加了以花或樹為攝影主題的社群,它透過共同的興趣和網際網路,讓許多原本無緣相見的人能夠連結在一起。 在物質世界中,朋友的東西不見得是我的,在虛擬世界中,只要朋友把它公開,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最愛,就是我的最愛,「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最愛」都是讓我們在網路上發現寶藏的好幫手!
Oliver Ding

PP空间: "桥·梁"及其他 - 0 views

  • 在我的朋友中,比我交友更广的大有人在。Andy Leung——梁哲明兄就是其中之一。昨天晚上本来四个人的一顿简餐就突然间变成了十个人的饭局。觥筹交错间,有人说梁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因为通过他,大家都能认识不少新朋友。而更为有趣的是,通过梁兄,我们与某些一两面之交的朋友能够有进一步的交往,进而使互相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乎,有人建议梁兄改名为“Bridge Leung”,取其“桥梁”之意,举座皆呼有理。
Oliver Ding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Oliver Ding

Google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4 Jun 08 - Cached
  • ©2008 Google
    • Oliver Ding
       
      Welcome...
Oliver Ding

因為有這樣的博客,所以我不想被稱為博客 (Mr. 6) - 0 views

  • 部落客的精神就是創新 自由 獨立思考 因為自由 所以難免有些不成熟的言論 就像新聞局解禁之後 垃圾資訊變多了 但你不能只自己享受這自由就不讓其他人發言 就像有人可以在電視上高談 『借錢是高尚的行為』 你可以不認同 但你不能禁止他說話 他也有權利 你必須尊重 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不然 同樣是部落客 你享受了”自由”、”創新”那些美名 卻讓別人去背一些罵名 然後汙名化別人 不太厚道
  • 我從部落格中看見你, 也從部落格中認識你, 你對我們來說就是部落客…. 因為有人壞了部落客的形象, 就急於跳脫想與其切割,心態實在令人不解 如果你在意有這樣部落客去影響大家對部落客有誤解, 更應該要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去扮演一個更加正面的模範才對吧 在者頭銜這個東西,實在沒什麼意義, 你就是Mr.6 , 大家都認識你
  • 人因媒體而有名..還是因為這個媒體有了您這的作者而加分 人是內容的使者,而部落格永遠都只是沒靈魂的硬體 在不停部落客的名稱之下。 像是學歷.年資…. 是否應該推動 “新正名運動” 區隔 部落格作者的 等級 ?? mr.6不是部落客..而是一個利用blog寫日記記錄環境記錄自己的人 !! 我想這才是 我們 想傳達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是博客也罷,不是博客也罷,關鍵是:「你是不是好博客吧」?我覺得你是,就這樣。
  • 原來 Mr.6先生你 也有這麼不成熟的時候 照你這論點 你一定是那種 在國外不敢承認自己是台灣人吧
  • Mr6 的意思似乎是說,當“部落客”這個名字,已經被社會把它和“爲了紅而不擇手段的寫新聞”、“濫用言論自由”、“用言論自由的借口而寫種族歧視的文章”划上等號的話,他寧願不當這種“部落客”。 比方説,假如我是ACG愛好者,如果大家都認爲ACG愛好者,就是滿身油膩、整天窩在家里打手槍的人,那麽我絕不會對外界說我是ACG愛好者——因爲你認同的ACG愛好者的特徵,我一樣也不具備。 同樣的,如果社會認爲,部落客都是一些“為了紅而不擇手段的寫新聞”的人時,那麽我不是部落客——因爲你認同的部落客的特徵,我一樣也不具備。 也就是説,Mr6還是部落客,但他不是社會中流口中所形容的部落客,也拒絕成爲社會主流厭惡的那一種“部落客”。他這篇文章想要表達的重點,是他想要和社會中流厭惡的那一種“部落客”進行切割。
  • 歧視與種族主義就是從身分認同切割開始的 越是歧視的受害者, 越會這麼做, 而且會有似是而非的理由, 因為這是最廉價的自我安慰 問題是, 無論你如何切割, 別人還是把你一視同仁 結果是, 你也成為歧視的幫兇
  • 何必在乎”冠詞”呢? 當人已經從”冠詞”變成”名詞”的時候… 就把”冠詞”視為無物吧…
1 - 20 of 180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