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rss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 RSS早产儿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其实RSS Day这个主意之所以被想出来,并不是因为那个家伙认为RSS已经很普及了,恰恰相反,他认为RSS这么好的东西还太不普及了,需要设立一个RSS Day,让大家有机会去和周边的朋友介绍RSS,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RSS。 我觉得这种人人普及好东西的想法是国内环境所缺乏的。姑且不论是否有个人在国内做类似RSS Day的东西,连商业公司联合起来去做RSS普及的事情都没有看到,这很令人悲观。这不仅仅是用户习惯的问题,也是商业公司管理者的远见问题。 我相信一个勇于引领产业趋势的公司,如果做一些行动,去引导用户的习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使行动本身取不到非常大的效果,但是,至少可以发挥一点影响力,而且,行动本身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树立公司品牌的方法。
  •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Oliver Ding

开心网N个让我开心的地方 - CodePub RSS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3 May 08 - Cached
  • 像开发了2年,运营了1年以上的成熟网站。功能很多很强大,细节处理得好很完善,基本上是想人之所想,把用户在其他SNS提的一些需求都给满足了,产品的功能、界面、操作没有任何低级错误。 如果给开心网做个一句话定位:我觉得这是个以真人网游为特色的SNS。
Oliver Ding

七言博客 » Blog Archive » 开心网vs海内 我比较喜欢的国内SNS分析 - 0 views

  • 其实我是比较倾向于喜欢自由一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比如鲜果的热文,很好很强大,只是目前来说时效性和互动性还很差,这点需要加强,同时最近鲜果的改动使得它加强了自身内容的建设,把RSS的内容整合到了自己的站内,最不方便的才做就是无法直接在热文页面看到RSS内容的地址和作者的主页,这样很不好,至少我在看文章的时候常常喜欢把鼠标停到链接上,看看url是什么,也许是我自己的个人习惯吧。
  • 从校内到海内,几乎是全盘的移植facebook的当年模式,与国内结合衍生的东西太少太有限,而开心网就不同,十分符合中国网民需要的一些功能非常实用。 照片 日记 记录 动他一下 礼物 音乐 网盘 姓名缘分
Oliver Ding

社交的入口5:Friendfeed的困惑 : 北城风光 - 0 views

  • 当Lifestream以Profile的方式在个人Presentation方面,是有相当价值的,但是当Lifestream以Newsfeed的方式出现在社交网站首页的时候,信息的爆炸与冷落畸形的融合在了一起。爆炸是因为RSS导入,导致大量信息出现在newsfeed上;冷落是因为,这样的信息,因为缺少针对性和“诚意”,很难引起大家的讨论。(缺少诚意:用户不会根据相关族群对RSS的导入信息进行一定的筛选,庞杂的信息让好友失去查看的意愿。)
  • 事实上,我不得不推翻2年多前的判断,像Friendfeed这样的类似于Profile,是无法成为个人社交的入口的。这样的产品,只能是个人社交入口中Profile的一部分,并且需要对这个Profile的信息展示进行进一步加工。
  • 1 以文字、视频、照片等内容形式进行分类;这样处理比较简单,并且在内容展示方面会更加有调理;
  • ...1 more annotation...
  • 2 更佳的方式是,对内容进行语义分析,按照经济、政治、互联网、商业等不同内容进行分类;
Oliver Ding

豆瓣模式研究 - MangBar - 0 views

  •  
    豆瓣网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那就是,豆瓣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是自动的。比如你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豆瓣自己没有分类,而是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分类,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那么不准确的分类自然会被淘汰(排在后面,基本上就不能被其他人看到了)。再比如评论,也是由"有用"、"没用"来决定排列先后。杨勃笑称,有一次他发现首页首条评论并不是很好,就点了一下"没用",可是由于"有用"点击数太多了,所以他点一次仍不足以控制那个评论的排次下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豆瓣的民主性,代表的不是主编一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征。看看百度的帖吧、blog的tag,RSS的聚合,已经处处显示了这种新的分类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传统的中图法已经是多么的老土和不适用。   从豆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社区的革命。Web2.0时代的社区对于传统的BBS、论坛的超越是翻天覆地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的BBS被这种自组织的技术与社区模式革了命,只是个时间问题。   动态、高度灵活、自组织,这就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Qien Kuen

Fortnightly Mailing: What to advise a student about using the Web - 0 views

  • Hone your searching skills
  • Make use of some of the excellent curated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 use your library, and get to know the subject librarians for your discipline
  • ...4 more annotations...
  • Discriminate
  • Manage your stuff
  • Learn how to use RSS feeds
  • Get good at collaborating online
Oliver Ding

译言2大旗网 - 译言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7 Aug 08 - Cached
  • 本小组为大旗网(www.daqi.com)合作专用小组,目的是通过小组的RSS输出向大旗网输出引用的内容,供大旗网猎奇频道使用。 大旗网使用的内容采用页面框架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看到我们的文章。 我们可能会将您的译文放入该小组并输出至大旗网,如果您不希望您的译文被大旗网引用,请在小组内发帖说明,我们会尽快撤下您的文章。 请不要主动将文章归入该小组,该小组也不支持加入功能。 谢谢!
    • Oliver Ding
       
      很奇怪的设计思维:不允许用户自动投递文章到小组,却有权利把用户文章抓取到小组。 用户不同意的话,需要申请才可以撤离文章。
Oliver Ding

回應不來恩,順便談「部落格 x 討論區」的SNS可能 (Mr. 6)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4 Aug 08 - Cached
  • 這的確是我的目標,但,我還沒找出辦法。Gmail發送器並不是我的方法。會做這個發送器,只是出於我察覺了Mr.6部落格有個現象──一般的部落格,常常只充滿最新幾篇的留言,但這個Mr.6部落格的留言,卻常常針對有些一年舊、兩年舊的文章而來,突然出現留言。而且這樣的留言者,往往是他先留言,然後不夠過癮,還要外加寄一封email給我,告訴我他真的很喜歡這篇文章!並且順便要求,貼在「許多地方」,有的說要幫我多多轉寄。我想每個部落格都有它與眾不同的特質,Mr.6文章的特質是喜歡寫一件事,深入外加一些狂想曲,或許讀者剛好在找某東西,第一次見到這樣的落落長的阿婆文章,讀了之後非常之痛快!甚至激動!這些細密的觀察,讓我慢慢瞭解自己的讀者,一種讀者是天天都來看新趨勢,另一種像剛剛這種,偶爾過來。天天來看的,我天天寫;但偶爾來看的,如何幫他抓住一剎那間的「轉貼」慾?由於這寄送器,本來就是自己改寫的,就直接拿來嵌在部落格裡面try try看,前天夜晚祭出「可以寄給你Gmail的所有聯絡清單!」功能,並且也從網路上下載寫好的cookie碼,將帳號密碼,隱密的記在讀者自己的電腦裡。現在寫程式真的蠻方便,網路上一大堆幫你寫好的程式(爽)。不過,這個發送器顯然造成了一些「SPAM」爭議。每個部落客寫部落格的「心境」很重要,寧可靜靜的寫,自己寫;如同做startup的心境也很重要,寧可默默的做、自己拚。這樣的一個嘗試,若因為受到一些爭議,發生了「善意的干擾」,那我,寧可不要玩這個,一切風平浪靜最重要!所以,今早,我還是將這個只試了一天的功能拿掉了罷。
    • Oliver Ding
       
      Blog的旧文如何继续展现给读者,现在看来是Blog软件的一个弊病之一。难道没有blog软件可以move to top,让作者将一个篇旧文重新出版一次,在新的时间重新出现在RSS里吗?
Oliver Ding

整理了Reader中的订阅列表 - Herock Post - 0 views

  • 我这次采用的方案是将所有值得保留的Feed,按照阅读的优先级分为四个类别:必看、快速浏览、有空再看、可以不看,在“必看”中又分出了“必看(英文)”,并不算独立的级别。
Oliver Ding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Oliver Ding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Oliver Ding

Introduction |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Applied to the Web - 0 views

  • Robert Bringhurst’s book Th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is on many a designer’s bookshelf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 classic in the field. Indeed the renowned typographer Hermann Zapf proclaims the book to be a must for everybody in the graphic arts, and especially for our new friends entering the field. In order to allay some of the myths surrounding typography on the web, I have structured this website to step through Bringhurst’s working principles, explaining how to accomplish each using techniques available in HTML and CSS. The future is considered with coverage of CSS3, and practicality is ever present with workarounds, alternatives and compromises for less able browsers. At the time of writing, this is a work in progress. I am adding to the site in the order presented in Bringhurst’s book, one principle at a time. You can subscribe to an RSS feed for notification of new additions.
Oliver Ding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從焦慮到有趣 - 0 views

  • 一如 Clay Shirky 所說的,「今天每一個 URL 就是一個社群互動、團體行動的可能。」
    • Oliver Ding
       
      不仅资讯颗粒化,连沟通社区也颗粒化?
  • 一如我期待未來的群眾,從四面八方、從各種語言但是有自己生命軌跡的參與者,丟出他們平淡無奇的提問。正是因為你我軌跡如此不同,我們才能夠讓網路世界比充斥著文化社會資本的傳統世界窗口,還來得光鮮亮麗、生動有趣!
    • Oliver Ding
       
      享受多样性,享受选择的自由。
  • …以我為例,每天起床,打開火狐瀏覽器,先連上我工作的中時電子報,然後利用瀏覽器的分頁功能,一個分頁連上Bloglines,接收我訂閱的一七一個RSS,幾個分頁連上黑米、推推王等書籤網站,一個連上Twitter,然後再開一個分頁,前往其他新聞網站或部落格。一整天,我都在這些分頁間切換,跳躍閱讀,吸收的資訊量可能上千篇;當一天結束,我發現,我從書籤網站或部落格裡得到的資訊,往往比傳統媒體,尤其千篇一律的電視新聞裡更多,數十倍。或許你發現了,以往由少數報紙、三家電視台寡占的傳播模式,早已是歷史,當你以為七家新聞台、十幾家報紙已經是「資訊爆炸」,請試試網路如恆河沙的寧靜喧囂。
  • ...2 more annotations...
  • 或許,新的地方會搶走他們所在地點的老客戶;或許,一群寫手一起移動但是沒有金主、好的工程師與企劃一同作夥打拼;更沒有人解決財務挑戰,讓廣告商也願意共同滋養這個園地。寫手們在自己的角落繼續書寫,就已經有 Google 會捎來美好支票的問候;共同做什麼似乎都是艱辛困難的想像。或許,傳統英雄們心中的藍圖,已經距離網路世代數億光年之遠。或許人們早已更轉換到反應移動更為迅速的場域中,一如 Clay Shirky 所說的,「今天每一個 URL 就是一個社群互動、團體行動的可能。」
  • 也許真的不用什麼特別的地點、特殊的網路服務。今日我們所身處的網路世界,對所有人來說都實在太有趣了。比傳統媒體有趣一百倍。因為那是我們自己,每個人的所貢獻、創造、生產的意義。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