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英国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豆瓣) - 0 views

  •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Douban.prettify_form(document.getElementById('ssform')); 放在你的blog里! 译者: 胡乐士等作者: 罗伯特·卡尼格尔ISBN: 9787542829795 [十位: 7542829793]页数: 499定价: 33.3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2-10-1 把这本书加入我的收藏我最近在读我读过我想读  我来评价  评价汇总   ███████   12   ███   6             记录、分享你的书、音乐和电影,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 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 中、英文均可。 简介   ·  ·  ·  ·  ·  ·    1913年,印度一位年轻无学历的小职员拉马努金写信给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哈代,请求这位学者对他关于数学的若干思想发表意见。哈代看出此信出自一位天才之手,就想方设法安排拉马努金来到英国。于是就开始了一种有史以来最难能可贵也最富有成果的合作。    作者怀着对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的细节的高度热情,把我们从印度马德拉斯的庙宇和贫民窟引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庭院和教堂。在那里,虔诚的印度教徒“直觉王子”拉马努金与严格而又怪僻的“证明使徒”哈代并肩验证他的光辉理论。拉马努金高强度的创造性贡献使他付出了代价:他去世时年仅33岁,身后留下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直到如今,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秘密。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书之一,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         目录   --------   第一章 寺院里的清凉(1887~1903)11   第二章 遍尝欢乐(1903~1908)43   第三章 寻求赞助人(1908~1913)77   第四章 哈代(G·H·哈代~1913)119   第五章 “谨自我介绍如下”(1913~1914)175   第六章 拉马努金的春天(1914~1916)219   第七章 英国的严寒(1916~1918)   第八章 “健康状况尚好”(1918以后)   尾声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卡尼格尔,科学作家,曾获格雷迪—斯塔克科学写作奖,是《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等书的作者。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其中有《纽约时报杂志》、《文明》、《今日心理学》、《健康》、《科学》等等。他定期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和《洛杉矶时报》写书评。卡尼格尔还是巴尔的摩大学耶鲁·高登文学艺术学院语言、技术和出版设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执教新闻文学。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黄卫华的博客-美国教育需要英国支招 - 0 views

  • 教师都来自最优秀大学的毕业生
  • 英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加入教师的行业,对大学毕业后申请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师培训的年轻人给予7000-14000英镑的津贴,实习课程由国家提供并考核,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游说这些年轻人,告诉他们公众将尊重教师的工作。
arithwsun arithwsun

怎样在中国人的陋习中建立公共秩序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要解释这种巨大的差异,就必须看看历史所塑造的文化习惯。中国自秦统一以来,渐渐演化为一个官僚帝国,政府大、社会小,地方自治组织萎缩。比如明清时代的村落,几乎没有什么文献留下来,说明管理粗陋。有钱人不是出面领导自己的村子,而是迁居城里。老百姓有了纠纷,经常到官府去告,许多地方有“健讼”的名声。再看日本,到了中世纪晚期的战国时代,村落地方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自治传统。村落里有集会讨论公共事务的场所,甚至村里保存着自己的武装。大家习惯于参加公共事物,自然也养成了公共品德。比如公用草地、树林怎么用,都有个规约,村民有遵守的习惯。中世纪的欧洲也是如此。英国史上的《大宪章》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森林宪章》,涉及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其实中国在先秦时代官僚国家没有建立以前,和这种情况也很相象。比如“山林川泽”这些地方共同体的公共财富,在分享时都有严格的规约。后来这些公共财富被权力侵吞,集权的官僚国家由此建立,民间的这种公共资源也就自然消失了。
arithwsun arithwsun

留美学人激辩中国,香港,美国大学和文化的优劣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都位于203-304名之间。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均属于第三梯队。不过,一位留心观察的学者在两所学校各访问过几个月,就会感受到两地学风的显著差异。科技大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一言不发;梅森大学的学生常常抢不到发言机会。科技大学的师生习惯于墨守成规,他们的研究课题很少跃出主流领域之外;梅森大学的师生喜欢标新立异,海阔天空的想法在这里经常受到鼓励。科技大学的教授们平常总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们很少和同系的老师交流,更不必谈跨系合作了;梅森大学的教授们则走动频繁,他们不仅和本院的学者常常碰头,而且不时发表与其他院系教授合著的论文。 提起香港学者,我们马上会想到张五常、郎咸平和丁学良诸公。这几位先生好发惊世之语,经常受到中文媒体的争议和追捧。其实他们三位只是特例,远远不能代表香港学人的众像。我甚至怀疑,这几位"公共知识分子" 正是因为在香港憋得发慌,才跑到内地媒体上鼓动唇舌的。香港的大牌学者享有言论自由,却更可能在大陆找到听众。笔者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读过两年书,对该校学术气氛的印象,只合用"保守规矩,差强人意"八个字来概括。事实上,这种沉闷学风弥漫在整个香港学术界,科技大学只是尤显突出罢了。
  • 尽管香港学者享有言论的自由和资讯的便利,这座城市的其他氛围并不利于研究事业。由于紧促的城市布局和长期的殖民统治,香港社会条例繁多,管理严格。这一方面固然保证了规则明晰,维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等级秩序,疏远了人际关系。中国人本来就承袭了父权制的传统,英国人的管治更是变本加厉;两者一同造就了香港人温顺保守的性格。香港人的这种"乘孩子"性格也渗透到了学术界,以至于北京的学者王小东挖苦他们搞的是"管家学术"。在香港的大学里,自由平等的讨论空气很难形成,年轻人参与讨论的劲头还不如中老年人,而讨论会(seminar)的频率和规模也逊于美国的大学。
  • 作为中西文化混杂的城市,香港不乏多元性,却缺少一种整合多种文化的亲和力。笔者在科大即发现,香港本地教授,大陆教授和外籍教授三足鼎立,各自抱团,只在自己小圈子里活动,相互之间很少往来。有位洋教授告诉我,他在香港呆了多年,依然有客人的感觉。学者之间如此隔膜,怎么可能促进学术交流?
  • ...5 more annotations...
  • 商业价值挂帅是影响香港学风的第三大负面因素。在《香港的困境》一文中,郎咸平强调香港是一个商人治理的社会。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香港的执政精英"一不懂高层次宏观管理,二不懂高新技术,三尤其是不重视研究发展和长期规划,因为他们以前的成功和这些因素无关。"其实不仅政界如此,商业气息弥漫在香港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大学餐厅的饭桌上,你会听到教授们热心于讨论各自申请研究经费的数额,而不是某学者文章的好坏。香港人普遍信奉功利主义,既不热衷于学术研究,也很难理解其长远价值。在商业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学生,很早就学会压抑个性,将自己嵌入整齐划一的白领模式。他们在校园里举办社团活动,不仅西装革履,而且样式颜色都别无二致,活脱在上就职预科班。在这崇商抑文的环境中,很难想像哪个年轻人会狂热地投入到实验室或书堆里。
  • 香港的大学资源很多,但比起美国来相对落后,特别是教授评选的学术标准,非常跟不上趟。老一代学者,在旧制度下养尊处优惯了,抵抗变革。这是学术死气沉沉的重要原因。
  • 各位许多是经过香港的大学来美国求学的。在美国大学的中国研究生里,已经有香港帮了。大陆人能去香港上学才几年呀!这本身说明香港大学的成就。各位可能觉得香港的大学比美国还落后。我完全同意。所以才主张进一步美国化。不过,香港的大学比起大陆的大学来,领先恐怕越来越大了(清华北大除了在生源上有优势外,哪方面能和香港的学校比?)。这是最近十年美国化的结果。这一过程,一定要走到底才对。不知道各位什么看法。
  • 其中有一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一流大学座落在弹丸之地,香港不太可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除非香港已经和中国融为一体
  • 我相信象各位这些在美国大学里的香港帮,如果不经过香港的教育,事业上大部分恐怕没有这么顺.我倒是觉得,北大人有一股傲气很要不得.就是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我和在纽约大学教书的张旭东有过一场辩论,他嘲笑我"不过拿了人家几个奖学金"就感恩戴德.我则确实拿了人家一点钱就非常珍惜.毕竟这是人家的钱.香港的大学,对各位学术事业逐益不小,我对各位对香港学生的蔑视有些不安.人家父母勤奋劳作纳税,创造了这么繁荣稳定的社会,并且给钱请各位去读书.难道人家没有一点好的地方?我们看不到人家身上可以学的地方,是人家一无是处,还是我们有这北大教育培养出来的"北大眼光",看不到人家的任何优点?这是否是因为中了北大的毒而不自知?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重要尝试:汕头大学试行住宿学院制 - 0 views

  • 所以总结一下: I. 舍员招生以省籍为主(亦可数省联合,这也很自然,商业伙伴不也多是来自不同省份,赞助时亦不妨搞个联合会馆,比如潘石屹和张欣两口子正可按此办理个甘-京 联合会馆),省籍含义宽泛,不仅指生长地或祖籍,亦可包含未来工作地打算甚至是胃口倾向性,同时一个重要点是要兼顾体育倾向性。 II. 混住含三层意思:男女混搭,年级混搭,老少混搭,这个“老”,是厉害的,会老马识途的“老”。这种人,可能离开战斗一线了,不适合做各系各学科的领头人,但是对住宿学院院长(楼长)之职来讲,却比那些正当壮年,革命一线的各系各学科的中青年领头人,更合适的多。 这些当为我心中的住宿学院的特点。如果这两大特点能够保证住,住宿学院的尝试必然会成功,则很自然的,将来大学招生的任务,就会发生在住宿学院,由住宿学院的各位不同专业的住院老师来挑学生,而不是由系来挑学生。这一点将更加接近于英国的大学特点。见三一学院的一个网页: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黄富强的博客-老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 - 0 views

  •   夏培肃: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清楚,我想可能研究生有40来个吧,不过有的还没毕业,有的是毕业的,有的念了一半就走了,出国了,那种比较多。大学的那里好像有几百人,训练班办了四届,总共培养了七八百人。   夏培肃和丈夫杨立铭邂逅于浪漫的大学校园,从此开始了他们半个世纪的情缘。双双留学英国,又一起回来报效祖国,一个是著名物理学家,一个是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泰斗,1991年,同时成为中科院院士,被尊称为“科苑双星”。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在Batchelor教授的指导下 - 0 views

  • 他把组织全系的Seminar活动看成是一个学术机构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所在。
  • 这种学术讨论会上要讨论的是你这个工作的基本物理思想,而不是工作的细节和解题的数学技巧。
  • 在我结束了剑桥的进修工作回国时,他还再三嘱咐我要把剑桥的Seminar制度,Tea Break制度引入中国的学术机构中来。
  • ...16 more annotations...
  • 后来,剑桥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从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剑桥学者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腐蚀起人来也是绝对地!)
  • Batchelor教授也就再次强调说,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办法就是:“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选择好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虚心向内行人请教,并在相互切磋中抓住新问题以开展一项新工作,是他们推动科研工作的主要方法。回国后,当我继续开展在剑桥还没有作完的碰并工作时,Batchelor还在伦敦组织过一次碰并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仍然是为了我们的工作。这种方法与我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经历过的不同。那时,我们每当要开展一项新工作时,导师总要组织大家(包括导师自己)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学习。但在剑桥,我没有看到Batchelor学云物理,也没有看到他学碰并文献;他也没有要我学悬浮体力学及碰并文献。当然在开始时,他曾要我学他的1967年发表的《流体力学导论》并给了我两篇他在沉降和传质上的文献。他和我的交谈,以及他在伦敦组织的碰并会议,实际上,就是他学习碰并以推动碰并研究的方法。他们的图书资料室里经常很少见到人,而同事之间的讨论问题,却时时处处都在。
  •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Batchelor教授的领导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并组织好制度性的高频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是一个学术单位领导者调动下属人员思考学术问题积极性的一个基本方法。
  • 在1980年平安夜的晚上,我从大街上走进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院子里看系办公楼,大楼是一片黑暗,大家都早已回家和家人团聚过节去了。然而还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通明,那就是他的办公室,Batchelor还在工作,这真感人!他那时已年过六十,但还是这样拼搏不已,
  • 但其中拥有英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高荣誉称号F.R.S.(Fellow of Royal Sociaty,直译是皇家学会会员,意译可译为皇家学会院士)的学者当时竟然多到7位。此外,该系当时还有14位成员在12种国际学术刊物中担任国际编委。该系的成员还经常被各种国际会议请去作特邀报告。
  •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出原始创新的成果。所以,到底候选人在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原创性,即原始创新的精神,就成为他这个系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 。他继续说,实际上考察一个人应该是历史地全面地来考察。在剑桥大学,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他的大学生时代,研究生时代,博士后时代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地加以考察。这样就比较准确客观。这正是把大学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西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之一。
  • 虽然他们系中的成员有好多是本系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是Batchelor教授说:一般而言他们在我们这里都不能在毕业后马上就留校工作,而是在外面工作一段时期后看他们在外面的表现,然后再回来竞争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缺点。
  • Batchelor教授这个系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每年在忙于制定研究规划,选择研究课题,检查研究进程,总结研究经验。不像我们那时的科学院情况。那时我们每年年初都要开会讨论研究方向,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规划,然后年中领导还要组织各种检查,到了年底还要再开会总结评比。大家要开的这类会议很多,实际上都是些行政性质的会议,似乎忙得很,但效果却很小,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成果,对比Batchelor教授这个系差距就太大了。因此,借此机会大家就请Batchelor教授谈一下作为一个系主任他是如何领导这个系的科研工作?如何安排全系的科研方向,科研规划和科研课题的?
  • “理论工作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因此这里需要的是人们的高度自觉,如果他没有自觉,你就是整天在他的身边讲:“Thinking!Thinking!Thinking!(思考!思考!思考!)”那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 他指着那里的墙上挂着的大布告牌对我们说:“这上面写满了本系各大组在本周的重要的Seminar活动。”
  • 他接着说道:“如果在上课期间,有哪一周这个布告牌是空白,该周没有重要的学术活动,那就是我的失职。”
  • 以流体力学大组为例,每一个成员每周至少要参加本课题组的Seminar一次,然后是周五下午参加流体力学大组的Seminar一次。这个系的老师们实际上就始终处在不断的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锋之中,难怪他们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效率有这么高。
  • 按照Batchelor教授的思想,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Seminar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arithwsun arithwsun

温家宝引用的原文:一个民族需要关注天空的人_姚国华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的结论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城市运动和大学运动,现实操作和理想引领,两个东西的呼应才产生的。事实也是这样,文艺复兴之前就有博罗尼亚大学,法国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的崛起有牛津剑桥,美国的崛起有哈佛。十九世纪初德国要崛起的时候,就有柏林大学。
  •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
  • 今天人们都知道北美最早移民是五月花号船上搭乘的103名清教徒,其实五月花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从五月花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3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上的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最大捐赠者名字命名为哈佛。由此看来,北美移民一开始就很特殊,其一,他们是清教徒,其二,他们建立了大学,这是美国今天这么强大的奥妙。
  • ...4 more annotations...
  •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因为以色列是有大学的,大学比什么都重要,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 福泽谕吉,今天日本钞票最大面额是一万日元,上面的那个头像既不是天皇,也不是任何政治军事人物,而只是一位只写了几本书,办了一份报纸,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的福泽谕吉,这样一个人成了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人物。他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
  • 国民政府无论多么腐败,但在抗战八年间,它把仅次于军费的第二大财政开支放在教育上面,比政府的行政费用都高。
  •  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中国20世纪所有的骄傲,都归结到中国能够在最绝望的时候,有很少的一些中国人,他们能够办起几所大学或准大学,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文化。
1 - 9 of 9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