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计算机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松鼠会 » 走进生活的超级计算机 - 0 views

  • 。在最近这次榜单中,用于金融方面的超级计算机已经达到了76台
  • 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是IBM制造的“走鹃”(Roadrunner),也只有13万个计算机核心。
  • 超级计算机在数十年的发展中,走过了向量机、并行处理机两个阶段,现在广泛采用的是集群架构。
  • ...2 more annotations...
  • 现在,业界普遍认为Google拥有45万台以上的服务器,为全球的客户每秒钟提供数亿次的搜索服务。
  • 大规模集群的配置管理是Google的核心技术之一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黄富强的博客-老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 - 0 views

  •   夏培肃:具体的我也不太记得清楚,我想可能研究生有40来个吧,不过有的还没毕业,有的是毕业的,有的念了一半就走了,出国了,那种比较多。大学的那里好像有几百人,训练班办了四届,总共培养了七八百人。   夏培肃和丈夫杨立铭邂逅于浪漫的大学校园,从此开始了他们半个世纪的情缘。双双留学英国,又一起回来报效祖国,一个是著名物理学家,一个是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泰斗,1991年,同时成为中科院院士,被尊称为“科苑双星”。
arithwsun arithwsun

【转载】算法大师Donald E. Knuth_fslptehc的狗窝-----邋遢但是自由 - 0 views

  • 30岁时,加盟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正教授。从31岁那 年起,他开始出版他的历史性经典巨著: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他计划共写7卷,然而仅仅出 版三卷之后,已经震惊世界,使他获得计算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Turing Award,
  • 这个故事就在他的网页上,他现在Stanford。 可以到他的主页看看去http://www-cs-faculty.stanford.edu/~knuth/ 你知道他是什么人,他是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奠基人,是这门学科的鼻祖。现在,连他导的那19个博士都著作等身了. 其中R. Sedgewick(Princeton算法课的掌门人)还写了著名的教材Algorithms in C/C++/Java等等,每种版本5个part呢。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人工智能不神秘(3)--揭开神秘的面纱 - 0 views

  • 人物介绍: 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西蒙(Herbert Simon)    这位犹太人最大的贡献还不限于人工智能。他在1958年获得了心理学领域最高奖——心理学的杰出贡献奖;1975年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最令人称奇的是1978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了世界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1986年他还获得美国总统科学奖——科学管理的特别奖。这真是当代少有的高深莫测的博学杂家。       西蒙在自传《我的生活模型》一书中这样描写他自己:      “ 我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但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1972年7月西蒙随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又9次来华访问。他是中美科技协会美方主席(当时中方主席是周培源)。1994年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为表达对中国的感情,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司马贺”。 2001年2月在一次不很复杂的手术后西蒙去世,享年85岁。 西蒙虽然荣获了象诺贝尔、图灵等世界顶尖大奖,但他非常平易近人,与普通人没有两样,我们经常可以在走廊里和电梯里遇见他。他见我们是中国人,显得格外热情。沈为民结婚时,他带着夫人来作证婚人。他没有其它冠冕堂皇的行政职位,只有一个职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终身教授。
arithwsun arithwsun

Google 阅读器 - 0 views

  • Conference update, part II
  •  
    上午4:41(12 小时前) 我的网站被黑掉了-- 怎么办? 从 Google 黑板报 -- Google 中国的博客网志 作者:joydandan 转载自谷歌中文网站管理员博客 发表者:Nathan Johns,搜索质量组 原文:My site's been hacked - now what? 发表于: 2008年4月7日,星期一,11:37AM 许多网站管理员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尽管您绞尽脑汁防止此类事情发生,您的网站还是被黑掉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包括确保您的网站及时更新最新的软件和补丁,在谷歌网站管理员工具里建立账号以便查看当前被收录的页面,密切注视您的日志文件,确保其中没有可疑的内容等等。(在我们去年发布的"网站安全快速检查清单"里您可以查看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请记住,您决不是唯一的受害者--网站被黑的情况变得越来越常见。网站被黑会导致您的站点感染有害软件(更具体地说就是恶意软件,这是有害软件的一种类型)。您可以阅读一下StopBadware最近发布的2007年有害软件趋势报告,这篇报告全面分析和总结了近几年来不良软件的发展趋势及其危害。您还可以看看这篇发表在谷歌在线安全博客上的文章,它指出,越来越多的搜索结果中包含着被标为对用户计算机有害的URL。如果您希望阅读有关基于Web的恶意软件的深度分析报告,请您通过下载阅读《浏览器里的幽灵》(pdf) 和这篇技术报告 (pdf) 。读完这些报告后,您会对这些问题的影响范围有更好的理解。这些报告还包括了一些不同类型恶意软件的真实案例。 在任何情况下,你应该采取的第一步措施都是联系您的主机托管供应商--如果您有的话。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会为您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麻烦。许多站长使用共享主机托管,但这样可能会使得下面我们提到的一些措施难以实施。在如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40:47] ip:69.228.82.*   错字太多,还是改一下: 饶先生此文,是在为这位研究员未评上杰青鸣不平。但是, 1. 杰青是科技基金项目,不是科技奖励。饶先生例举其人水平之高,应该获得该项奖励,在知情人指出该所NIBS科研基金项目充足的情况下(17楼 5年2000万,饶先生在补充内容中并未直接否定,只是讲 a)如果申请到,该研究员可以不获同样的(杰青)经费(少拿些钱),也即将杰青作为科研荣誉上的奖励,b) 该研究员经费尚未进入全国同类实验室的前50名(呵,生命科学真有钱,真的需要这么多,真的要到刀刃上了吗,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在此深入了))。 杰青的钱,是基金项目资助,不是个人奖励,这个钱是否对该研究员的科研项目极为必须,才是饶先生这里真正应该阐明的关键---因为少了杰青这几百万,这位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多大的阻碍。是否因为没得到杰青,搞得他研究降级,甚至做不下去。 如果无法阐明这一点,再怎样说这位研究员水平高,其实都不能证明杰青评选的不当。因为,如果该研究员已经有了充足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不给他加上杰青的几百万,并未使其研究工作受阻,那么这些钱用到别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应该是更有意义。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生态平衡”,也是需要维护的,不是你是狮子,就得把大部分羊吃掉,也该给狼群们留下一些,甚至留下大部分,保证足够数目的狼群活下来,方式狮王自信心的表现。若真拿了国家5000万,再谗着杰青的几百万,就既有些贪婪,又会伤害“生态平衡”了。
  • [5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26:37] ip:69.228.82.*   2. 我认识一位非常好的基础科学专家,水平非常高,拿了杰青,也拿了百人计划,经费加在一起也超过四百万了吧。可是,他在另外一次80万的科研项目评比中落败,因而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说不平。他水平高是事实,我相信他确实很可能比其他参选人水平要高,即使如此,那次评审在我看来也是正确的。实际上,他做基础科学,就是一张纸、一支笔,顶多加个计算机,学生也只有2、3个,四百万已经绰绰有余了。怎好再去抢别人的机会。 3.总结一下,国内制度上肯定有不合理之处,将“名”与“利”未作适当分割,所以,饶先生自己在博文上的话实际上包含一个意思,要的是这个杰青的荣誉,钱可以少拿。但在现有体制下,你占了这个名额,别人就得不到相应的钱,是不是就有可能影响他的科研进度。 在此情况下,让让又有何妨。而且说真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真是为中国科学界出力,为中国科学界的良性生态环境做贡献。该有的荣誉终会到来的,别那么急不可待。靠博文吵吵,囿于个体局部环境争名要利,无心于生态环境的大局,反而可能失当。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建立在该研究院已经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前提下,这个前提应该是对的,因为饶先生自己文章里也讲,『不获同样的经费(如获杰青,经费量比其他人少很多)』。 4. 至于科研奖励(Nobel奖,国家科技奖),则应该大家一视同仁,不区分谁手头上钱多钱少,完全照参选人的本身科研贡献来评。 5. 因此有些感慨,饶先生这里的鸣不平,是出于公义吗?既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应该把眼光和心胸放长远点,一点点几百万没搞上,让给别人,于理于情上,都不一定是坏事。
  • [6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12:47:43] ip:69.228.82.*   『就是,国内就没有值得NIBS邀请的专家吗?』 道理不在这里。Colloquium一般是应该请大科学家来,而Seminar则不一定非要请有成就的科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都可以请过来上台讲。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水平高低上,而是有没有这种主动跟国内学术界交往的意识。相比饶先生在这反映的问题,肯定产生于NIBS科学家私底下给他的抱怨,饶先生因此呼吁,属于学界领袖的“仗义行侠”之气。 但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是不是应该把我前面说的这两个问题 1. 不得杰青是不是影响了NIBS的科研进展, 2. 国内回忆不邀请你NIBS科学家,那NIBS的日常学术Seminar Colloquium邀请了国内科学家没有。 弄清楚,再进行呼吁,呼吁不成再发博贴。 所以,对饶先生本人这种博贴行为,现在可以归纳两种可能: A. 饶先生的思考角度,仍然是从小集体出发,测量事物的标准,也仍然是得名得利。 B. 饶先生的思考水平、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够,所以真的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没有考虑到问题1&2,然后就根据个人囿见写文,有跟贴说明情况后,继续写一个补充。但这个补充反而暴露了更多的情况,让人并不认可。 在我看来,这二者必居其一,居哪一个,都有点让人遗憾。
  • ...2 more annotations...
  • [6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56:27] ip:69.228.82.*   『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 哦,一想这个问题很好得到答案,就去了NIBS的主页。光看了下2009年春季讲座,发现,NIBS的邀请研讲人,确实基本上都是国外教授,本国教授极少,那极少数的本国教授,是不是也是NIBS科学家以前在国外认识的,根据常情,也未可知啊。 所以,一味抱怨国内学术界不融纳其所,可能也得从自身检讨一下。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吗,饶先生在这里的表现,让人觉得“技术含量”比较低。 试试看,NIBS在Seminar,Colloquium的时候,多邀请些国内科学家,下次国内会议时,看看那些科学家会不会主动给NIBS科学家发邀请函。 另外,从其网页上看,其讲座(Seminar,Colloquium)频率,跟该所这么多实验室,这么大的资金额度支持,很不相称。当然,我本人不是搞生命科学的,不知道在生命科学领域,Seminar,Colloquium是不是学术活动、学术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43:41] ip:69.228.82.*   『 NIBS的科学家不参与国内学术活动的是因为有几个领域没有邀请他们,而不是他们接到邀请不参加。』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应该详细分析一下,NIBS所自己应该也组织学术活动吧,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是否都请了国内领域的相关科学家来交流呢。 饶先生对此也还是未做说明,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而国内专家仍然是固步自封,不仅不回请NIBS研究人员去他们学校做报告,而且还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不邀请NIBS科学家参加。那么这种状况确实是值得奇怪的,国内当值领袖生命科学家的心眼,也未必太小了吧。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NIBS受到如此对待,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 所以,即使是此问题,饶先生也有说清楚“背景环境”的必要。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9:56: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文章写得很好,没想到现在的中学老师水平都这么高。不过全文中此句话,需要商榷。 数学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语言,对这个语言的掌握,就跟对自然语言(汉语、英语)的掌握一样,是衡量“通才”水准的重要标尺。
  •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 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0:13]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实际上那样说说可以,没有真正的操作性。 我的博客上有另外一套解决方案,即是在“水平考试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精深传授体系』,让二者在资金流和人才流上形成良性循环。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3:33]    『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 同意此句,这并不跟我先前说的“水平考试体系”矛盾,因为奥数实际上不是“水平考试”,而是竞赛型的,确实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国外中学的做法,是将其引导到AP课程上,即超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是引导到只有少数成功者的奥数上面。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43:04]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 这句话不是对否,但是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Putnam数学竞赛,国外名校是给予特别训练的,如Stanford,每年有一个学期是开设针对此竞赛的讨论班课程的,课程中间发比萨饼给学生们吃。 美国各名校,还都是很注重Putnam成绩的,因为其竞赛不仅给学生排名,还给大学按其参加学生的成绩排名。 所以,竞赛本身的存在,从思维角度上是很难进行批判的,国外数个Fields奖获得者,国外名校的好些数学系教授,都曾获过奥数奖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前奥数金牌获得者,也开始在数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只不过目前还只是数学圈内研究人员知道而已,还未传到大众耳朵里。
  •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19:45]    『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 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博主从心理学方面批判奥数的说法,我基本上都同意,但是从思维角度进行的批判,我基本都不同意。而且,其理论的依据本身,如此楼和5楼所举,都是错的。 比如本楼中银行行长所言,『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那么多问一句,那些分析计算的算法,是谁编出来的呢? 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利润最高的行业,因为其天然的垄断性,即“胜者通吃”规律所然。这两个行业涉及到的大量算法,都必须依靠数学知识方能完成,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马志明老师做过演讲,大家可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找到其科普文章。
arithwsun arithwsun

Joel on Software - 给计算机系学生的建议 - 0 views

  • 毕业前学会写作 毕业前学会C语言 毕业前学习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 一个合格的程序员和一个伟大的程序员的区别不在于知道多少种编程语言,不在于他们是喜欢Python或者Java,而是在于他们是否擅长表达。他们能够说服,所以他们获得权力。
  • 他们能够写清楚明白的评论和接口文档,所以他们使得别人不用重写,而可以重用他们的代码
  • ...1 more annotation...
  • 他们也能够写出清晰的用户手册,于是最终用户可以理解他们的代码是做什么用的,明白了他们的工作的价值。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中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特点 - 1 views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18:27]    『博主:成立全新的交叉学院并以此为基本管理单元实行滚动式发展和更新。』 说到点子上去了,哪个大学若能以此为重点,必然会走出先手棋,占据大学发展制高点。 将此帖收录到diigo group中,featured 精华贴。 http://groups.diigo.com/mathcoffee/bookmark/tag/大学建设
  • 1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33:47]    在学部和工会,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如此才能建立交叉机制。如果仅是重新设立新学院,则很容易步入原有的管理套路,而那种套路,对于需要灵活反应的交叉学科来说,是不适宜的。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35:54]    『学部+工会意味着双倍的工资,也意味着双倍的学术休假,实行起来,想去的未必会少。』 这个思路,如果结合当前现实实行,恰有可能产生李小文老师所说的那种“学术特区”功能。 可将新增出的工会中某一Institute或Lab(也可是学部中新增的某一Center),作为学术特区,强调其准入机制,并不是大学原有科学家想去就去的。 保留原有机构,除前面所述真正产生交叉机制的好处,对于当前现实来讲,还有一个好处就在这里,有可能形成学术特区,而随时间推移,特区效应又能在全校范围内扩散。 没有交叉机制的“特区”,只不是是行政领导的高价玩具而已。
  • ...11 more annotations...
  • [1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20:27]    所以, 『博主:要面对两种评价体系和有了“退路”后增加的行为上的“反复”等等』 这正是交叉机制的魅力所在。交叉正是需要有『行为上的“反复”』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实行之。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3:13:06]    『博主,-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令人担忧的行当,怕的是两头不着杠,全靠教授自愿很难。要想做成必须连拉带推』 大学是应该讲究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精神的地方,如果数学系教授觉得好,自然会在交叉学科上发展,觉得不好,再回到自己数学系搞基础科学,这种自由度,没什么不好。 博主可能是做应用出身,对数学这种基础学科的系的运行规律还不是特别了解。 另外,双管理制,才能保证交叉机制的长期实行。 至于博主所担心的教授自愿问题,可以通过准入机制来解决,实际上学部+工会意味着双倍的工资,也意味着双倍的学术休假,实行起来,想去的未必会少。真正要注意的反倒是准入机制,临时成员以及永久成员的评定问题,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良性实现教授会中的核心机构理事会。 基础学科的人需要交叉学科增进灵感,像很多交叉型学科中的科学家,何尝不需要提高自己的基础科学素养,但是如果他们老是呆在交叉型学院和实验室,很难有心境沉下来学习基础数学,基本上都是采用用到什么学什么的态度,我们发现,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应用学科总上不去的原因之一。 将工会和学部分开,就意味着,应用科学家也可以反向地到基础学科,成为其临时或永久成员。国外一些顶级应用科学家,完全具有在数学系得到永久成员资格的水平,反观国内,情况则不是很理想。博主的建议,仅是单向的,而我的这种建议,是双向的,可能反而实行起来,会更好。 实际上,国外大学的一些做法,已经表现出适应交叉学科发展的特点,如国外的医学和法律等专业,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生,那么大量的基础专业本科生进入这些交叉型学科继续研究生学习,自然就会产生学科交叉的好处。 我的提法,有点超前,全世界大学还没有一个是这样的,只有前述剑桥大学有类似的通识-专业交叉做法。可能需要深入思考,欢迎提供建议和指正。
  • 博主回复:8、9、10一并回:很有意思的讨论,有深度!考虑建立规模小但有更新能力的学院目的就是增加灵活性,学部和工会的并行也是个有意思的思路,但操作难度可能更大,譬如保留两个“户口”有其难处 - 要面对两种评价体系和有了“退路”后增加的行为上的“反复”等等,个人觉得还是“直来直去”的好。取消“系”这个运行单元还是可以操作的,我原先所在的交大药学院就坚持不设系 - 我们自嘲为“没戏”,课题组间的交流合作比较顺畅。另外一点个人经验 - 交叉学科其实是个令人担忧的行当,怕的是两头不着杠,全靠教授自愿很难。要想做成必须连拉带推 - 所以我考虑用学院为操作单元来做会比较现实一些。总之都是自己以前工作中的“随想”,抛砖引玉吧 - 很欣赏您的这些想法!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 3:18:39]    『博主:举例来说 - 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 但是,博主出的主意,却不敢苟同,貌似仍属旧的思维下的做法-形成某个固有单位,而实行之。 也许交叉制度需要更加灵活的做法。 实际上剑桥大学的Department(学术专业)和College(学生管理)制度,就是一种交叉制度,不过是在学问专业和通识文化之间的交叉。这种交叉,并不是要把原来的系打散,然后只留存下College,而是二者并存,才能谈及交叉。 对于学科之间的交叉建设,应该是类似的道理。基础科学的Department-School,仍然应该存在,不应打散。即使数学系教授从事于其他交叉学科研究,也仍应在数学系保持其永久成员资格以及日常贡献。 我的设想是这样,在大学设立学部(School-Department)和工会(Institute-Laboratry)两大体系,学部负责基础学科的专深,工会(先用这个词,非传统意义)则负责应用学科的进步。 在学部和工会之间,进行交叉的表现就是,一位科学家,既可以在学部拥有职位,又可以在工会拥有职位,而想要成为该校永久成员,则必须至少在二者之一,具有永久职位。 那么什么样的学科,适宜归属到学部,什么样的学科适应归属于工会呢? 比如,数学系这种基础学科,就适合归属于学部,而生物系则适合属于工会。 实际上,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发展出了三大语言,自然语言,数学语言,音乐,语言是最基础的科学工具,因而会相应地产生出三大学部: 文理学部 数理学部 乐理学部 而人类在历史和科学上,也相应地发展出三大任务,不妨用带点道家色彩的词语来说,就是: 仿真 修真 务真 如计算机学科就可算是是仿真范畴,生物和医学算是修真范畴,政治法律乃至建筑学算是务真范畴。这些都属于交叉学科,随着科学的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数理人才、文理人才、乐理人才投入其中。 学部可掌管学校的(单人)办公室的分配权,因为做基础学科的人,往往是单打独斗的。而工会则可掌管学校的实验室的分配权,交叉学科当然得是把人汇在一起,不能单打独斗。 那么一个科学家,在大学里就有可能具有双重身份。其待遇优惠可以跟休假(Sabtica)制度相联系。即,如果只有一重永久身份,则采用6年+1年休假方案,如果有二重永久身份,则采用5年+2年休假方案。这种吸引力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是非常大的,因为他们当年选择从事大学工作,很多人看重的就是大学工作时间的自由以及充裕的寒暑假时间。
  • 博主回复: 以前说“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后三个评论就逊色了,想法明显偏离出可操作的范围,有点“乌托邦”的味道。 双倍工资和双倍学术休假不现实,把大学办成高干疗养院,还由纳税人来买单么?我说的“交叉学科之不容易推动”是来源于我在中国高校和现在美国工作的实战经历,以后高水平的交叉研究在国内逐步做起来后会有很多人(尤其是领军的)有这种同感,很多人(包括我本人)首先会想到“双向”以及“学校应该是个学术自由的地方”这些基本理念,但束缚我们突破能力的往往也是一些基本理念。如果让我来实施一个全局性的“交叉学科”机构设置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单向”的办法,这里不会有来去自由的“魅力”可言,或者说真有“魅力”的话也是发生在后面,发生在你把多个学科带头人“安置”在同一屋檐下并让他们长期地在这个物理空间交流和讨论以后。当然很多人不同意这种“激进”想法的话我也不会奇怪,毕竟这是理论式推演嘛。 昨天我们NCRC这里开了三个平台合作的讨论会,下午2点一直开到晚7点 - 我负责的平台还马马虎虎,另两个似乎有无尽的问题和抱怨,想把来自于不同领域甚至是不同大学的资深教授捏合到一起做点事真不容易。最后主持会议的杜克大学副校长Robert Califf说了句很“怨”的话 - “我让全球范围内60家医院的医生们坐在一起讨论临床研究要比这容易多了,让几个科学家坐到一起并培养出点共识出来太难了”。我把会场上的这句“闲话”拿来和你共勉。最后,我的观点是能前瞻性地考虑点问题总比不考虑或没思路要好 - 尽管你我是在多管闲事,当几分钟“民间教育部长”。建议你把你一些思路整理一下成文,给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杂志发篇论文,在更广泛的层面做讨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04:05]    『有点“乌托邦”的味道』『我的观点是能前瞻性地考虑点问题总比不考虑或没思路要好』 确实如此。 不成熟的想法,总比不考虑要强。中国改革确实面临很大问题,关键问题就是历史上积累下的前瞻性思考和讨论不足。 『机构设置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单向”的办法,这里不会有来去自由的“魅力”可言』 那就不是交叉了。你所举的实际操作问题,其因并不在“自由”,而在于你们的核心成员的准入机制,如果准入机制不做好,就是强制性“单向”也没有用,国内大学不早就是这样吗,前几年,连正常的校级人员调动都不准,户口还要另办。 建设大学,一定要按大学精神来办,不能以局部和表面的效率,来否定“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精神。 『长期地在这个物理空间交流和讨论』 这个很对,所以交叉机构要有实验室(教室)分配权,目前国内一些大学设置了一些虚拟的交叉机构,效果应该不够,顶多是又来一个分钱的渠道而已。但是,这个物理空间的建立,跟自由和双向并不矛盾。实际上,自由和双向能帮助学术特区的建立一个很好的淘汰机制,前提是其核心永久成员的高水平管理。 如果没有高水平管理,就是单向和强制性,也徒呼奈何。精神属性越高的工作,越是这样,因为你没办法强制一个人做出好的科研。 『双倍工资和双倍学术休假不现实,把大学办成高干疗养院,还由纳税人来买单么?』 不知剑桥大学是如何实行他们的工资制度的,剑桥大学的教授,角色既可能是一个系Department的教授,又可能是一个住宿学院College的成员,不知工资如何计算? 实际上,双倍工资是可能的,正好可以配合“学术特区”想法,解决目前大学教师工资方面的问题。实际上,你肯定知道,学术休假跟旅游休假,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赋予大学教授科研自由的一种方式,并不是疗养院制度。 其实,你所担忧的还是信任问题,大学教师值得纳税人信任么?如果答案为否,当然要建立一套完全不同于现代大学精神的另类大学。 而我的提议,是建立在准入机制健全的基础上,即只有永久成员才能享受学术休假制度。 实际上,直到现在,不知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学术休假制度的。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49:43]    加一句:而不鼓励科学家的求异思维,后者正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虽然后者的实行,也会付出相当的代价,博主的亲身感受肯定有相当部分来源于此。 但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如果主持人感觉到这个代价极高时,超出了可以忍受的范围时,他要做的不是去否定“不强迫、不急燥”的精神,他要做的恰恰是,解散他的大项目组,将其管理范围做小到自己容忍的范围。 这种“自毁武功”做法,在传统的学院机构中是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我反对博主的具体操作建议的原因所在,不管是其抽象性的态度,还是具体的做法----单向性地把基础学科,分划到交叉学科中去。 实际上,我支持双向性说法的一个假设是,现在的应用科学家,很有必要提高自己在基础科学上的素质,尤其是中国科学家,我不相信,就凭中国大学那种理工科数学教学体系,能够教出基础科学素质够格的顶级应用科学家。 这个问题,在国外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所以,我的这种学部-工会的提法,真的是“乌托邦” ,起码只有剑桥大学有相似的双轨制交叉体制,但通过理性的探讨,做些“乌托邦”式的前瞻性思考,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 1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2 6:34:58]    『我说的“交叉学科之不容易推动”是来源于我在中国高校和现在美国工作的实战经历,以后高水平的交叉研究在国内逐步做起来后会有很多人(尤其是领军的)有这种同感,』 这恰恰再次说明,交叉学科需要另外一个管理方法,不能为了交叉而交叉。你所举的亲身事例实际上也就说明,关于交叉科学的管理,即使在美国名校也尚未有很好的解决之道,容易落入行政性思维之中。 实际上,相比于实干家、企业家,科学家不容易形成共识是一件正常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好事情。没有共识,就先别急着成立大项目,各自先找有共识的形成小项目进行探索就是了。 这些,跟交叉科学无关,实际上倒是更多地关于学界政治和学界经济,为了大额经费的申请成功,容易让团体实行强迫性求同的一些做法,而不鼓励科学家的求异思维,后者正是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交叉科学并不意味着对大项目的无条件赞成,小的交叉也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尤其当后者更拥有相同的愿景和共识之后。这时候,坚持大学的不强迫、不急燥的精神,反倒是对大项目趋势的一种有益反动。
  • [3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7:09:54]    『博文:举例来说 - 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成立“医学工程学院”等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新学院』 感觉这句话,跟毛主席的认识没差太多。 博主文章的观察,很有意义,如此文中所讲的中国大学的特点。但出的主意,往往感觉挺馊,除了上面这个主意,还有一个其他帖子里的合资型大学,看不出来,比起合资型汽车企业,能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就连毛主席的认识都赶不上了,不过相当于刘邓,级别也不低,并且实现势头在国内见涨。 如果谈『考虑穿越国外高校现有的发展方式和过程,进到下一步去 』,我倒是有跟博主反其道而行之的想法: 凡是大学里的工科教师,若想成为学校的终身制教授,想有自己的独间办公室,必须在基础学科的院系研究中,具备足够的资格。否则,就是一打工的,没有终身制,也没有独间办公室,就在实验室呆着,或者公司里那种格子间呆着就行。 也就是说,把工科教师分为两类,一类还是教授,人数很少,跟基础学科教授的人数相仿,必须同时对基础学科有精深的造诣(问:能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另一类,则相当于工程师,人数可以很多,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小工厂,工厂人员的裁撤和流动,比学校是要高上几个档次的,称为工程师,即取此义。小工厂可以直接注册为公司,学校占有一点股份,有点像国内的校产公司,他们已经产生恶名了,原因的本质,估计应该是“好处”到了领导那里,所以,只要去掉这个毛病就好。
  • [3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18:15:32]    博主此文中的思路,确实很有点模仿毛主席人民战争的思想,但是如何将这种思想,具体实现在科技教育领域,确有非常本质的障碍。 毛主席人民战争,最早是靠找到无产阶级中的流民阶层,方才发动成功的,人民战争,说穿了道理都是如此。 可惜的是,科技教育的突破性进展,是跟无产阶级流民思想,有很大出入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找学生是这样,找科技领军人物,也是如此。 好在,毛主席的绝招,不仅仅是人民战争,跟以往的农民起义不同,他找到了共产主义思想,这个辉煌地激动人类最美好感情的旗帜。这产生两个好处: a. 虽然军队由流民们组成,但共产主义思想的魅力,吸引来智识和人格都很高的知识分子,形成军队的领军人物,他们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用其对流民们教育,将流民变成优秀的军人,这在战争年代是可行的,战争对人性的改变力极大。 b. 共产主义思想,使得“低成本运行战略”得以在红军中实现,打仗,不仅拼表面财力,也拼背后的成本。在红军如此的低成本之下,白匪的经济只能够被拖垮。 蒋介石和其后人,认识到了a,每言怨之,不知道是否认识到了b,但是作为中央政府,想要把成本降低,实在不容易,黄仁宇的直言片语,可以印证之。 为什么说博主出的策略,低于毛,类于刘邓呢。因为,这些策略,跟a.b.两种战略,都毫无关系,本质上,也可能违背了科学的基本规律,或者,仅属于可有可无的细微之法。 如果重新发掘毛的战略,我们需要做的是: A. 找到学问和人格都很高的领军人物,当年的华罗庚,可算一个。 B. 让领军人物和普通士兵,都愿意在中国当前的低成本下运作。 可惜,从科学网博主的表现来看,有位院士,对反其道行之,提高领军人物薪酬大感兴趣,号之以“拉弹簧”的名义。可是,当本校师范生遭遇国家的不公正利诱之时(享受师范待遇,但要被剥夺自由工作选择权10年),他出的策略,是更加加重之,再多加点钱,再多剥掉点自由,该校可以借此得到更多点的经费。 如果是他自己的孩子,他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 还好,国家还是有点人的,没想到民进党的副主席,朱永新很关注这个“师范生免费”问题,写的文章,有理有据,文辞优美,很值得科学家们关注和思考。 如果博主提类似于毛主席的人民战争思路,就一定要提A.B.两项,方能合璧。
  • [3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10-11-1 18:53:41]    『为什么说博主出的策略,低于毛,类于刘邓呢。因为,这些策略,跟a.b.两种战略,都毫无关系』 这句话说的不准确,我要多注释一下,同时收回“毫无关系”这四个字。 我不赞同的是,『将一部分数学、物理和工程类专业学科组或教研室与医学或生命科学学科合并,成立“医学工程学院”等有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新学院』 但对于交叉学院的设计,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人民战争”的特性,深表赞同。这有点像公司里把“树状管理”变成“矩阵管理”的道理。但是,矩阵管理,能否真正成功,实际上也是个待解决的问题。 为这种交叉,我补充了“学院或称学部”和“工场”两种架构的交叉。人民战争之下,教授的人数,仍然应该保持少而精,这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件事。
1 - 12 of 1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