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加州理工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张金才的博客-儿子被美国多所名校录取 - 0 views

  • 加州理工学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 但能拿到学士学位的不过200多人,平均每年都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
  • 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名校的声望就这样确立的。在加州理工学院上课是一件艰苦的事,“压力”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代名词。这里的学业负担之重,学习节奏之紧,分量之多,很少有其他的大学能赶得上。为此,这里令不少为即将升学而前来观光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目瞪口呆,望而却步,也一度令每一年级20%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毕不了业——或是辍学,或是转走。能够在这里留下来的学生们,都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arithwsun arithwsun

35所美国大学公布毕业率 过半大学生6年才毕业--乌鲁木齐在线--新疆乌鲁木齐新闻门户 - 0 views

  •  35所美国大学毕业率公布 最大相差近90%—— 过半美大学生6年才毕业 
  • 排名 学校 毕业率    1 哈佛大学 97%    2 耶鲁大学 96%    3 宾夕法尼亚大学 95%    4 斯坦福大学 95%    5 布朗大学 95%    6 杜克大学 94%    7 麻省理工学院 93%    8 哥伦比亚大学 93%    9 达特茅斯学院 93%    10 乔治城大学 93%    11 康乃尔大学 92%    12 华盛顿大学 92%    13 芝加哥大学 90%    14 加州理工大学 89%    15 纽约大学 85%    16 宾州州立大学 84%    17 波士顿学院 82%    18 依大香槟大学 82%    19雪城大学 82%    20罗切斯特大学 81%    21福德汉姆大学 80%    22迈阿密大学 80%    23威斯康辛大学 79%    24乔治·华盛顿大学 78%    25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78%    26巴德学院 76%    27华盛顿-西雅图大学75%    28圣路易斯大学 74%    29俄亥俄州立大学 71%    30普度大学 70%    31东北大学 66%    32明尼苏达大学 63%    33堪萨斯州立大学 58%    34肯德基州立大学 27%    35南方大学 8% 
arithwsun arithwsun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 (豆瓣) - 0 views

  •  贝尔是美国重要的数学史家。他的这部《数学大师》是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艺术的经典著作。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历经牛顿的微积分学,再到概率论、符号逻辑等等,都有详略合宜的叙述。同时,本书又告诉我们,数学家并不是一群躲在象牙塔内冥思苦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除了智力过人以外,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经历着常人的喜悦和苦恼。全书以历史上30多位数学大师的生平为主线,分章讲述了他们的杰出贡献、性情喜好和生活轶事。     最后,《数学大师》也是一部思想史,追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数学思想的伟大发展。它以清晰的笔触、幽默的手法,对复杂的数学思想作了巧妙的分析和论述。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许多有关数学和数学发展史的知识,而对那些久闻其名的大数学家,也会有更真切的了解。
  •  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188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阿伯丁。早年就学于英格兰。1902年到美国,进斯坦福大学学习,l904年取得文学士学位。1908年在华盛顿大学做研究生,兼事教学,1909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1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回华盛顿大学任数学讲师,1921年成为教授。1924年夏~1928年夏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26年上半年任教于哈佛大学,随之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 贝尔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数学协会主席,美国数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副主席,《美国数学学会会报》、《美国数学学报》和《科学哲学》编委。他曾获美国数学学会的博歇(Bocher)奖。其著作除本书外,还包括《紫色的蓝宝石》(1924)、《代数的算术》(1927)、《揭穿科学之谜》和((科学的皇后》(1931)、《命理学》(1933)以及《探索真理》(1934)等。 贝尔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最后的问题》出版之前,于1960年12月逝世。
arithwsun arithwsun

《20世纪的科学怪杰-鲍林》9 国王 教皇 怪杰 - 0 views

  • 诺伊斯不喜欢德国化学研究所中的管理模式——大师的研究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其决策权威不容质疑。诺伊斯的管理形式正是在考察了德国模式之后的个人创造;他认为,德国模式造就的是追随者,而不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者,“这一体系的结果常常是,领头的一位杰出人物不堪烦琐的行政事物的重压,而手下是一群差强人意的学者。”
1 - 4 of 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