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毕业率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35所美国大学公布毕业率 过半大学生6年才毕业--乌鲁木齐在线--新疆乌鲁木齐新闻门户 - 0 views

  •  35所美国大学毕业率公布 最大相差近90%—— 过半美大学生6年才毕业 
  • 排名 学校 毕业率    1 哈佛大学 97%    2 耶鲁大学 96%    3 宾夕法尼亚大学 95%    4 斯坦福大学 95%    5 布朗大学 95%    6 杜克大学 94%    7 麻省理工学院 93%    8 哥伦比亚大学 93%    9 达特茅斯学院 93%    10 乔治城大学 93%    11 康乃尔大学 92%    12 华盛顿大学 92%    13 芝加哥大学 90%    14 加州理工大学 89%    15 纽约大学 85%    16 宾州州立大学 84%    17 波士顿学院 82%    18 依大香槟大学 82%    19雪城大学 82%    20罗切斯特大学 81%    21福德汉姆大学 80%    22迈阿密大学 80%    23威斯康辛大学 79%    24乔治·华盛顿大学 78%    25得克萨斯农工大学 78%    26巴德学院 76%    27华盛顿-西雅图大学75%    28圣路易斯大学 74%    29俄亥俄州立大学 71%    30普度大学 70%    31东北大学 66%    32明尼苏达大学 63%    33堪萨斯州立大学 58%    34肯德基州立大学 27%    35南方大学 8%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 这位网友的信息来自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够权威的,我的信息来自网站 』 不知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只好我来解释一下自己这句话: 1.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巴黎高师的学生,很多也是去当老师,不过是大学的老师,当大学老师,当然得做研究。 2. 为培养中学师资,谈不上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才谈当然不应该得到相当于清华、北大那种额度的经费(还有巴黎高师那种待遇,网友已经把巴黎高师的具体情况介绍过一些了)。但是如果北师大不想仅做培养中学老师的事,要参与科研竞争,则谁也不会说北师大就该比北大、清华差。 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国家现在能拿出中等经费吸引中等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就很不错了。 当然,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做法,来适合博主的要求建议。即,总经费不增加,整体不改进,从总经费中多切出一块给北师大,给西部生。这样也好,西部也确实需要,北师大也确实需要。
  •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我的立论不对。 1. 即使你有好的愿望,你起码得先达到中等偏上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吧。现在的情况是连中等偏下都未必能达到。像人大附中那种学校,在中国毕竟属于少数。 2.『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谁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拿第一流的人才投入教育,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现在跟外国比,是比能否拿中等偏上的人才投入教育,能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中国就已经有希望了。 3. 『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如果你既不是教师,又不是科学家,有这样的见解可以理解。但你毕竟上过大学,甚至做过研究生,如果仍是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只能说明你在大学阶段,没接触过、或自己没认真观察过好老师。 你可以讲,在人性的一般程度上,大学好老师和中学好老师没什么差别。但是研究能力上来讲,他们是天壤之别,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前者,一个伟大科学家,是多少人陪练给练出来的,如果真的计算相关经济成本,代价是非常大的。如果只希望用培养中学老师的资金额度,来培养科学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正也是现在大学体系的问题。 我现在把话反着说,你是否能明白。我不是要降低对中学教师的投入,而是指,培养一个科学家,花的钱,比培养一个中学教师花的钱要多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的理解『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是否显得过于简单。
  • 『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话是我说的。『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我所讲的“第一流”是由限制条件的,即在做研究上第一流,并不是包含“人品”等等更泛的人格特性。而且,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中学教师中也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家,如Weierstrass,Heegner。那些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中,博士生去做老师的人数也不少。人大附中听说就有几十位博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博士后,能力非常强,因为某些性格原因,在大学没找到工作,也去了那。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0 views

  •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各校本质上已经存在了科研奖励制度,比如发一篇SCI文章,奖励一万不等。不过这个奖额目前似乎逐年下调,因为能发SCI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些老师私下里讲,这个好啊,你们学校也别老搞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直接有多少文章,奖多少钱就行了。要是结合某些现实情况,这个建议还真有些合理性。 本文建议,各大学应该设立本大学教师的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从而将以往就存在的制度,升高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 好处是,与科研项目相比: A1. 科研项目申请,原则上不是基于已有成果,讲究未来发展,这个当然是对的,所以科研项目中的待遇提成,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而非奖励角度。 A2. 科研项目申请,当然会讲究过去的工作积累,但往往会结合“量”的考虑,而优秀论文奖励则不然,以一篇论文的优秀论成败,想评,拿出你最好的那一篇即可。 奖励制度,当然也会需要评审,会牵涉进一系列相关问题,但是在校级层面展开,评审问题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对制度建设是一个好事,从而对学校的科研制度有极大兴奋和推动作用。 譬如,必须要求,参选优秀论文奖者,需做一小时报告,可安排在每一周的固定一个时间,一次一位(不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优秀本科生论文评定即是如此),全年大约40周,则大约允许40位竞选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不少了,对于名校、大校,则可以采取学部分类制,每一个学部,还是全年40周,每周一位演讲参评,共40位竞选人。 国内目前科研气氛还不够太好,很多同事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工作,专题报告(Seminar)和大报告(Colloquium)往往来的老师不多。想必,具有评奖性质的学术报告,来的老师会多很多吧,长期下来,自然成为习惯。 校级评选,甚至可以直接结合该学部的每周大报告(Colloquium),形成“对讲制”,外来大科学家讲一个小时,本校参评科学家讲一个小时,若两人内容相关,可以由他们俩自己调整演讲顺序,外来大科学家可加做此人的评审委员。 这个奖的额度怎么定呢?现在提出一些建议性质的内容,供大家指正。 原则 A. 将年轻人分开评,鉴于国内博士生的平均毕业年龄,可选博士毕业平均年龄6年之后,比如若博士毕业平均年龄是28岁,则加6岁之后是34岁。这个6年,相当于又一个博士期,对于鉴别一个年轻人潜力来说,足够了。     将年轻人分开评,国际大奖最显著的就是Fields奖(40岁),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避开了论资派队的可能,而且会让公众和当今科学家认识到当今研究的最新方向是什么,不像Nobel奖,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而缺少对年青人的科研方向引导功能。     我们国家的杰青,就采用这个原则,不过把年龄设在45岁,比Fields奖40岁大,再参比欧洲数学会年青科学家奖32岁,就要高很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会不会因为这个参数的设定值过高,而受到重大影响呢?有可能啊,这种东西可不好证真或证伪,很难用推理达到理性证明的。 原则 B.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的奖金额度,按二倍法指数递增,即比率为: 1:2:4:8 特等奖和一等奖允许空缺。那特等奖额度定到多少呢,太少了不行,这是校级奖励,反而不能像那些国际大奖一样,钱不够,名来补,得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可以因此在别处得到好处。校级奖励,要讲究实惠。 在我看来,特等奖应该结合青年科学家工资和当地住房价格而设定,应达到5年科学家工资之和或者当地住房的50平米-100平米价格。比如北京地区可选作50万,依此,其他奖的额度都确定下来,三等奖是6万多点。 这个制度,虽然是校级制度,评的是校内人员,促进的是校内评审制度的改善。但其对校际竞争的作用亦是很强: B1. 各校会比奖额,你名校的特等奖奖额和总奖金额度,反而比某些低点的学校差,说不过去吧。 B2. 各校会比得奖人,你名校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比不上某些低点学校的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说不过去吧。 这些奖励,都是公开,大众能够了解和容易注意的,哪个学校想胡搞自己的科研奖励评审制度,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人才评奖,只拿领导关系好的出来,那是自掘坟墓,牵扯到这份上,大多数校长都不是傻瓜,允许某些恶势力,搞大范围的胡来。 呵呵,我相信,小学校会先搞起这个制度,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会增光而不会有损。但是名校、大校的行动会有延迟,因为存在着B1、B2的忧虑,但只要科研奖励制度在小学校蔚然成风,名校、大校最终会被裹进来,在人才竞争,制度竞争的压力下,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在Batchelor教授的指导下 - 0 views

  • 他把组织全系的Seminar活动看成是一个学术机构领导者的基本职责所在。
  • 这种学术讨论会上要讨论的是你这个工作的基本物理思想,而不是工作的细节和解题的数学技巧。
  • 在我结束了剑桥的进修工作回国时,他还再三嘱咐我要把剑桥的Seminar制度,Tea Break制度引入中国的学术机构中来。
  • ...16 more annotations...
  • 后来,剑桥的一位朋友和我谈起,从前有一位很有名的剑桥学者说过一句很聪明的话:“All power corrupts.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腐蚀起人来也是绝对地!)
  • Batchelor教授也就再次强调说,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这样的工作而言,我们的办法就是:“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选择好优秀的人才,并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虚心向内行人请教,并在相互切磋中抓住新问题以开展一项新工作,是他们推动科研工作的主要方法。回国后,当我继续开展在剑桥还没有作完的碰并工作时,Batchelor还在伦敦组织过一次碰并问题的国际会议,这仍然是为了我们的工作。这种方法与我以前在中国科学院经历过的不同。那时,我们每当要开展一项新工作时,导师总要组织大家(包括导师自己)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学习。但在剑桥,我没有看到Batchelor学云物理,也没有看到他学碰并文献;他也没有要我学悬浮体力学及碰并文献。当然在开始时,他曾要我学他的1967年发表的《流体力学导论》并给了我两篇他在沉降和传质上的文献。他和我的交谈,以及他在伦敦组织的碰并会议,实际上,就是他学习碰并以推动碰并研究的方法。他们的图书资料室里经常很少见到人,而同事之间的讨论问题,却时时处处都在。
  • 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 。Batchelor教授的领导思想的另一方面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起并组织好制度性的高频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这是一个学术单位领导者调动下属人员思考学术问题积极性的一个基本方法。
  • 在1980年平安夜的晚上,我从大街上走进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院子里看系办公楼,大楼是一片黑暗,大家都早已回家和家人团聚过节去了。然而还有一间办公室的灯光通明,那就是他的办公室,Batchelor还在工作,这真感人!他那时已年过六十,但还是这样拼搏不已,
  • 但其中拥有英国自然科学领域中最高荣誉称号F.R.S.(Fellow of Royal Sociaty,直译是皇家学会会员,意译可译为皇家学会院士)的学者当时竟然多到7位。此外,该系当时还有14位成员在12种国际学术刊物中担任国际编委。该系的成员还经常被各种国际会议请去作特邀报告。
  • 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能做出原始创新的成果。所以,到底候选人在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有没有原创性,即原始创新的精神,就成为他这个系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
  • 。他继续说,实际上考察一个人应该是历史地全面地来考察。在剑桥大学,我们是很幸运的。我们能够从他的大学生时代,研究生时代,博士后时代各方面的表现全面地加以考察。这样就比较准确客观。这正是把大学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的西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之一。
  • 虽然他们系中的成员有好多是本系自己培养出来的,但是Batchelor教授说:一般而言他们在我们这里都不能在毕业后马上就留校工作,而是在外面工作一段时期后看他们在外面的表现,然后再回来竞争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样可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缺点。
  • Batchelor教授这个系的科研成果是非常惊人的,然而我们却看不到他们每年在忙于制定研究规划,选择研究课题,检查研究进程,总结研究经验。不像我们那时的科学院情况。那时我们每年年初都要开会讨论研究方向,大家一起来讨论研究规划,然后年中领导还要组织各种检查,到了年底还要再开会总结评比。大家要开的这类会议很多,实际上都是些行政性质的会议,似乎忙得很,但效果却很小,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成果,对比Batchelor教授这个系差距就太大了。因此,借此机会大家就请Batchelor教授谈一下作为一个系主任他是如何领导这个系的科研工作?如何安排全系的科研方向,科研规划和科研课题的?
  • “理论工作是一个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因此这里需要的是人们的高度自觉,如果他没有自觉,你就是整天在他的身边讲:“Thinking!Thinking!Thinking!(思考!思考!思考!)”那仍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 他指着那里的墙上挂着的大布告牌对我们说:“这上面写满了本系各大组在本周的重要的Seminar活动。”
  • 他接着说道:“如果在上课期间,有哪一周这个布告牌是空白,该周没有重要的学术活动,那就是我的失职。”
  • 以流体力学大组为例,每一个成员每周至少要参加本课题组的Seminar一次,然后是周五下午参加流体力学大组的Seminar一次。这个系的老师们实际上就始终处在不断的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锋之中,难怪他们出优秀的学术成果效率有这么高。
  • 按照Batchelor教授的思想,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Seminar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arithwsun arithwsun

理工王国--MIT面面观 - 0 views

  •      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MIT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
  • 但即便如此,MIT的学生毕业率也只为92%。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张金才的博客-儿子被美国多所名校录取 - 0 views

  • 加州理工学院每年只招收800名左右本科生, 但能拿到学士学位的不过200多人,平均每年都要淘汰200名左右的后位学生
  • 的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名校的声望就这样确立的。在加州理工学院上课是一件艰苦的事,“压力”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代名词。这里的学业负担之重,学习节奏之紧,分量之多,很少有其他的大学能赶得上。为此,这里令不少为即将升学而前来观光的高中应届毕业生目瞪口呆,望而却步,也一度令每一年级20%的学生因种种原因毕不了业——或是辍学,或是转走。能够在这里留下来的学生们,都是出了名的“工作狂”。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