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liuniu:杨佳案"另类"公开审理--是定力,还是愚蠢? - 6 views
以下片段是关于杨佳案公开审理的报道内容: ------------------------------- 据8月27日《新京报》报道,26日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 审理杨佳袭警案。当记者准备登记进入法院时,被告知媒体谢绝入内。而在法院 门外,还有几名打算旁听此案的上海市民。据他们反映,法院工作人员告诉他们 此次庭审并不对外发放旁听证。 下午一时开庭后,法院门外聚...
以下片段是关于杨佳案公开审理的报道内容: ------------------------------- 据8月27日《新京报》报道,26日下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 审理杨佳袭警案。当记者准备登记进入法院时,被告知媒体谢绝入内。而在法院 门外,还有几名打算旁听此案的上海市民。据他们反映,法院工作人员告诉他们 此次庭审并不对外发放旁听证。 下午一时开庭后,法院门外聚...
问:今天是十月二十号,杨佳的二审下来,维持一审死刑原判,你有什么感觉? 艾:我几乎说不出话来,因为这里可说的太多了。表面上看上去,一个很简单的案子,得到一个简单的必然的答案。可是造成这个必然性,实际上是经过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是整个社会整个历史经过了很多年,经过了很多可能性,才造成了这么一个简单的答案。 问: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期待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艾:我不认为这个奇迹会存在,...
"荆轲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了一大批的后来者,荆轲舍身抗暴之壮举给予反秦勇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是无法计量的,暴秦虽未因一刺而亡,亦未能残喘太久,暴秦虽使荆轲惨败,亦毫不能掩盖荆轲在煌煌史册中的光耀,因为,在暴政凶狂虐民的悲惨时期,只有荆轲挺身而出,向暴政的心窝刺出了第一刀。" 杨佳袭警案9月1日作出一审判决,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佳死刑。 此结果本在预料之中,但也出乎国民期...
原题:杨佳悲剧大家评 博题注: 杨佳事件不是一起寻常意义上的刑事案件,而政治当局与司法当局的所作所为,却使得这个案件及其审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难看。民间一直呼吁杨佳案能够在阳光下得到审理,但是民间这种呼吁看来是基本无效的。它实质上是一起政治案件。在公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遭遇国家机器可能的殴打、凌辱和不公对待之后,杨佳悲剧发生了。"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会给你一个说法,"这是杨佳在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杨佳的死刑,今年7月1日从北京只身前来上海制造杀警案的京城青年杨佳就要上路了。他那短短地走过的28年的人生之旅,对那些想要杨佳抵命的警察家属和执掌上海司法机器的人而言,确实可以开始用小时来计数了。 然而,在许多常人看来,杨佳用他那把杀鸡都嫌短的小刀,却开创了一个必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时代:他仅仅是为了证明一辆自行车的合法性及其依附于这个合法性而派生出...
题记:杨佳不是杀死了警察,是社会制度先杀了杨佳,然后杨佳的灵魂杀死了警察。 杨佳屠警事件发生后,网络评论竟然一边倒的倾向于杨佳,种种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和胡文海案发生后情况雷同,鲜有抨击暴力与血腥屠杀的人。 用暴力结束他人的生命,并且以屠杀这种残忍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无疑都应该是被唾弃的。除去腰斩、凌迟等古代酷刑,没有比这更加血腥和残酷的了。死者溘然长逝...
"杨佳做了什么?" 这样提出问题,如果不被认为愚蠢至极的话,至少也会被认为完全是废话,因为问题明摆着,杨佳是凶手,杀了6个人。但是切慢,这是发案,也就是说,是结果,是就案件本身来说的,如果我们向前追究一下,即看看杨桂在发案前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看了第32期《南方周末》。 这期报纸在一版头条以《杀人者杨佳青春档案》为题刊登了记者的报道。报道称,杨佳...
1 、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对于事物的反应都不是技艺性的,而是出自道义和良心,超越种族、地域乃至于阶层限制,为某种义理而不顾生死,呼叫,呐喊,抗争,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直到正义像上帝一样充满尊敬地对人说:"你们做了应当做的,你们每一个人都将被呵护。" 即使在一个昏暗世界,人也能够发现美好,认为人生值得留恋,原因何在?就在于周围人在日常事物中总是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