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计算机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东行记文选)‎ - 0 views

  •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fenghe

清华发布"学堂在线"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 - 清华大学新闻网 - 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 0 views

  •  
    "学堂在线"平台已初步完成平台国际化与中文本地化,开发了不依赖 YouTube 的 HTML5 视频播放器,建立了系统性的测试框架,实现了平台全文搜索功能及计算机程序的自动测评,并部分完成了可视化公式编辑器、手写汉字与公式识别,用户学习行为分析模块以及移动设备的课程学习应用。同时,仍在积极挖掘开发新增功能模块,改善用户平台使用体验,追踪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断探索新型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
小石 -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 开源教育与教育技术 - 0 views

  •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大学最激烈的竞争和最稀缺的资源将是由优秀教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成果和工作将以专业网站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这必将成为大学在数字化生存新环境中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项新的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同时势必导致高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 数字化的立体课程学习资源出版业将成为传统教材出版发行业与 IT产业共同抢占-最终与高校课程开发团队联手耕耘的广阔新天地!
  • 结合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新模式的主要优势;个性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新模式探索中的难点;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师生队伍,则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成败的关键。
  • 近五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归纳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① 各级教育决策管理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② 硬件、软件、资源建设超常规发展; ③ 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如雨后春笋; ④ 新一代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迅速成长。
  • ...11 more annotations...
  • 如何使高校教师更快地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
  • 我们深感到,当前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必须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与教学模式,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和教学设计、管理、评价、服务的能力与方法,这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这显然需要才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高校教师素养的结构,并据此设计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 我们认为,能够较好胜任 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新一代大学教师 必须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而将这三大基础整合起来的,则是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开发、评价、管理的能力。
  • 我们可以用两个层次的结构图来展现。 图1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第一层次 结构示意图 ?? ??接着我们再分别深入到其三大基础之中,进一步分析 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的结构。 图2-1: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教育 基础理论 图2-2: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图2-3: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艺术基础图2:新一代大学教师素养 第二层次 结构示意图   新一代大学教师 的教育基础理论主要包括: 网络 学习理论、 网络 课程与教学理论、 网络 教育传播理论,这三大理论都面临深刻的历史变革(如教育传播理论正在从电视时代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交互式传播新模式),将这三大理论整合起来的是 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尤其是当代迅速发展的非线性科学 (分形、混沌、超循环理论等) 及其方法论 ;   新一代大学教师的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管理和检索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 教育人工智能技术 (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因此,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必将成为广泛吸收多学科专家联合攻关的重大前沿课题);    教学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 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 ,信息时代 大学教师 的艺术基础 则需要从原来的 语言文字艺术 扩展为 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这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我在三年前提出一个新概念: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应该成为 新一代教师 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以上这些应该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内在结构,成为数字化生存环境中新一代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我国高校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核心竞争力。
    • 小石 -
       
      我们可以说新一代大学教师需要有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可以这样来"认识问题"。但我们不能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让所有大学教师都来上这三门课。 结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一些实践和思考,我觉得从操作上,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从比较网络学习中读、写、算等基本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入手,挖掘并赋予这种变化对个人学习和现代教育发展的价值,并进一步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建立理解) 其次,在倡导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可以从和大家一快来体验、实践这些web2.0与社会会学习技术入手;并和专业学习与学科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来推进。(实践上的切入) 最终,各种学科学习社区与社会各种行业学习社区将为整个社会的学习提供基础性的支撑,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的国际化、一体化,而企业、个人以及各种学习团体也将在新的知识海洋中更自由地遨游。(对实践的展望)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和师生从一块来分享、体验信息时代新的学习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中的合理性诉求或者说教育价值,并进一步把这些变化上升到学习方式的变革上来,以便于形成广泛的共鸣和行动。 而实践的切入点尽可能直接地从已经逐渐为大家熟知的Web2.0技术和应用入手,并加上适当的引导,比如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的建设等,使实践既"随时随地化",又尽可能朝更有利于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向发展。 强调学科自生长学习社区建设还有个好处,因为学科学习或者专业学习内在的就是跨校的,或者说在任何学校制度中它都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成分,是对现有学校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衡量的一个基本尺度
  • 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养?我在十五年前做过一个调查,研究了名牌大学优秀的学生的共同特点,并进一步调查,用人单位希望录用什么样的大学生?最后我概括了五条:   第一、自学能力强,特别是创造学习能力强。我认为这是优秀大学生的首要标准;   第二、知识面广,兴趣广泛又能专注某个领域;   第三、表达与交往能力强(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艺术表现力);   第四、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强(能够承受成就与挫折双重考验)。   第五、对自己要有正确的估价,并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人。
  • 但是毕竟时代在发展,这十几年是急剧变化的年代,对优秀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是什么?是信息素养。近6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我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归纳的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 第一层次:驾驭信息的能力   ① 高效获取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② 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③ 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这也就是新的写作能力 ; 第二层次   ④ 将以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包括跨时空,跨文化的学习交流能力 ; 第三层次   ⑤ 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这点最重要也最困难。我们在创建一个新时空,它完全不同于我们原来时空的规律。我们怎样使这样的一个时空变的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文化的魅力和活力,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之新一代大学生必须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终身学习者。
  • 自1998年开始,我们在华南师大开设了《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后来又推广到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并将课程名称改为《学习科学与技术》[3]。我们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推动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舞台和实验研究基地,成为让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
  • 开始我们主要讲授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理论过于抽象,学习方法又过于琐碎,二者都不容易掌握。经长期实践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这里的问题恰恰在于缺乏学习理论与方法之间的中间环节——学习技术。
  • 通过借鉴当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所创立的学习型组织的5项修炼技术,并经过在大学生课堂中多年的反复实践探索,我们逐步总结出适合我国当代大学生运用的五大学习技术。具体包括“学习目标导向技术”、“自主学习技术”、“团队学习技术”、“激发与强化学习动力技术”、“学习评价与反馈调节技术”,而统领并贯穿在这五项学习技术中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则是“系统思考”。
  •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探究学习科学与技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探索(至少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三者内在融为一体),而且面临当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尤其要冲破现行教育观念和体制等重重障碍,其中的艰难和酸甜苦辣,没有真正置身其中,恐怕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本课程先后获得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第网络课程的评审、验收,并被评为我国高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 最后,我想概括我的教育理念,向同行和各位教师请教。我高中毕业后在艰苦的环境里劳动了 9年,28岁才有机会读大学本科,32岁毕业后在大学教了23年书,先后教过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和教育理论研究中,逐步形成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我的教育价值观。教师都追求最好的教学,那什么是最好的学习?什么是最好的教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用三句话来表达:   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的教学,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们都倡导对话式的教学,这不仅可以“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因势利导”;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这学习的本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小石 -

一切还只是开始 | education | - 好看簿图片博客:用照片记录生活 - 0 views

  • 记得Alan Kay说过,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革命尚未开始。我想,真正意义上的学习2.0革命也尚未开始,从工具使用之改变到习惯之改变到认知的改变,也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小石 -

胡泳:《未来是湿的》译者序(一)-胡泳的BLOG-搜狐博客 - 0 views

  • 舍基的意思也并不是说,等级组织完全成为明日黄花了,而是说,如果以前我们习惯于把群体行动先验性地看成有人组织方能行动,现在,我们需要开始熟悉围绕话题和内容而产生的有机组织。舍基的这本书始终围绕着互联网和其他技术进步给群体动力学带来哪些改变而落墨,这种改变穿越了地理的和文化的鸿沟。
  • 因此,我起初把这本书译成《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但就在这时我遇到了老朋友姜奇平,他很早就欣赏舍基的思想,尤其是这句话:“我们在历史上高估了计算机联网的价值,而低估了社会联网的价值,所以我们花了过多的时间用在解决技术问题上,而不是用在解决使用软件的人群的社会问题上。”他得知我正在翻译舍基的书,便说,何不把“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与“湿件”(wetware)串起来,因为它们有些重要的共同点:第一,它们的存在方式,都是“湿”的。意思是只能存在于“活”着的人之间,存在于人的“活”性之中。第二,它们很接近于哲学上说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后现代性的核心;而社会性软件和湿件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表现形式。
  • 平心而论,“未来是湿的”这个概念其实跟舍基没有什么关系。我本来有点犹豫,觉得是不是太自由心证了,但当我听到奇平说了这样一番话,便立即下了决心:   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有段精彩对白,比较接近本意: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湿乎乎的。” 这个社会,如何不是干巴巴的,而是湿乎乎的?意思是社会如何成为更人性的,更有人情味的?互联网的终极意义,社会性软件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 人们往往有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发明互联网,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技术化,更干巴巴。其实正好相反,籍由社会性软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的人文含义,就是让世界变得湿乎乎的,或很俗地说,让世界充满爱。
  • ...2 more annotations...
  • 不错,我们需要从“未来是湿的”角度理解作者所讲的社会性软件和社会性网络。这是我们的诠释,我们的概念,我们要借他人之酒浇我们心中之块垒。原因无他,中国社会太干巴巴的了,需要加湿。
  • 互联网,就是中国的加湿器,未来的加湿器。
小石 -

Python 史话 - pc01的专栏 - CSDN博客 - 0 views

  • Python /pi:'thon/ 用作者的话说, Python是另一个脚本语言,另一个Perl。 Python的设计崇尚简洁和优雅,它主要吸引那些觉得Perl 丑陋怪异的程序员。Python \Py"thon\, n. Python是卧在特尔斐阿波罗神殿的毒蛇的名字。Python一种大型蟒蛇。
  • Python是一种解释型、交互式、面向对象的通用编程语言,它的标识是一条可爱的大蟒蛇。我们经常拿它和Tcl、Perl、Scheme、Java 比较:Python有非常清晰的语法,先进的面向对象设计,拥有模块、类、异常处理、动态执行和高级数据类型。强大的标准库涵盖了字串处理(正则表达式)、网络协议(HTTP, FTP, SMTP,XML-RPC, POP, IMAP)、软件工程(敏捷开发,单元测试,logging)、操作系统接口(系统调用,文件系统,数据库)的方方面面。此外它还拥有大量的第三方扩展库和庞大活跃的社群支持,比如图形库PIL,跨平台GUI框架wxPython,应用服务器Zope,网络框twisted,3D支持PyOpenGL。简单,强大,开放和免费,就是使用Python最好的理由。
  • Guido van Rossum 是Python语言的作者。据称Guido 因喜爱英国BBC每周滑稽剧Monty Python'sFlying Circus 而命名Python。象Linux 和Delphi这类单词的发音总是另人迷惑,Python社区称Python为派森[音],称Guido为奎多[音]的占了大多数。
  • ...7 more annotations...
  • Gudio 的主页上面题有:笨拙并以此为荣(Gawkyand proud of it)。他推崇开放和自由,喜欢印有YouNeed Python的文化衫和PYTHON的车牌,主张Computer Programming for Everybody,让Python为我们开心地工作。
  • 开发小组成员利用邮件列表python-dev和新闻组comp.lang.python沟通交流,用SourceForge 完成代码管理、版本控制、特性跟踪、Bugs修复、提交补丁。
  • 由Guido本人和Bruce Eckel主持的PyCon2004 是面向Python社区的开发者盛会。PyCon2004议题涉及Web开发、数学和科学计算、Pyrex、Zope、GUI、3D、面向对象、Twisted网络框架、分布式应用。
  • 已经创建了一种叫Pyrex 的语言,它融合了Python 和 C。一旦用 C 编译器进行了编译,就可以将这些Pyrex语言模块导入常规的 Python 应用程序并使用。与直接用C编写扩展相比,Pyrex允许在同一代码中更无缝地混合C级别的变量和Python级别的变量对象。扩展模块Psyco还可以插入Python解释器的内部,让它运行得更快。
  • Python语言非常接近人类的自然语言。Python源程序被称作可执行的伪代码,具有极高的可读性。
  • Python是平台兼容,高度可移植的,可以运行在许多Unix 变体,Mac,MS-DOS,Windows,嵌入式等平台。Python 2.0增加了对Unicode支持。Python社区还为你提供了最佳的工具和商业应用的秘密武器。
  • Python已经集成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RedHat使用Python制作安装程序Anaconda(蟒蛇)。Gentoo的emerge 和portage 使用Python构建完整的系统。所有运行Mac OS X的Apple计算机的基本安装都包括Python。HP和Compaq的很多机器使用Python进行服务管Zope应用服务器是Python构建复杂系统的最佳实例。Plone内容管理系统是Zope应用最广泛的产品。Zope和Plone方案成了O'Reilly Open Source Conference2004的明星。BitTorrent使得Python更加出名和流行。BT完美地应用了Python相关的多种解决方案:设计优雅、跨平台的语言和标准网络库的强力支持,wxPython跨平台的GUI,用py2exe绑定虚拟机并编译为可执行程序发布。RealNetworks的开源项目Helix 播放器(RealOne)用Python构建应用系统。
小石 -

益学会 (edu2do.com) - 翻译 » 大学即将灭亡 - 0 views

  • 随着网络作为容器,也作为人们之间交换知识的全球平台,它无情地成了知识sweeney(?)的主要基础设置,大学终于失去了其对高等学习的垄断。
  • 教授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一大群学生,这种老师讲座,仍是很多大学生活中固定的一幕。这种模型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均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孤立。成长于互动的数字世界的学生,却以不同方式学习。受教于Google和维基百科,他们想提问,而不是依靠教授寻求详细的路标。他们想要生动的对话,不是讲座。他们想要互动教育,而不是只适合产业革命时代甚至婴儿热时代的广播教育。这些学生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大学试图忽略他们,那么无异于自掘坟墓。
  • 大型高校的大多数资源都指向研究,而非学习。基本上,大学不是高等学习机构,而是科学研究机构。在迈克尔·吉布森的《重新思考科学》一书中,他对大学里当前的模型科学进行了严厉批判。
  • ...15 more annotations...
  • 我所谓的“广播学习”不再适合于数字时代,不再适合代表未来学习的新一代学生。
  • 在学生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型中,教师是广播员。根据定义,广播是以单向线性方式从发射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公式大概是这样:“我是教授,我拥有知识。你是学生,是个空容器,没有知识。准备好,知识来了。你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装进你的短期记忆中,通过练习和重复,建构更深刻的认知结构,这样我给你考试时,你才能给我背出来。”
  • 作为一年要作若干讲座的人,我深谙此观点中的讽刺意味。但是,我理解我的讲座并不是学习的好方法。它们对吸引听众、改变他们的观点,调动他们从事不同事情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过,我敢说,我讲的90%内容都丢失了。
  • 美国80后是数字化成长第一代。他们生长之际,手机、互联网、短信和Facebook跟冰箱一样正常。在人生定型阶段,这种互动媒体的兴起影响了他们大脑发展及他们思考学习的方式。
  • 大学吸引年轻人的能力显然取决于机构及每位教授。伟大的文理学院都在积极有效地鼓励年轻人,因为有了丰厚的赠与和小班模式,学生有更多量身定做的合作经验。我儿子艾里克斯毕业于安默斯特学院,这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本科大学,师生比例为1:8。他的老师们包括一位普利策获奖者,诺贝尔获奖者,所有教授都与促使他们学习的学生一起努力。
  • 名为“好问题”的项目
  • 本项目中所用的一条策略称为及时教学,
  • “当学生谈论他们认为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时,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学习……
  • 回顾当时,在线学习很昂贵,但今天,网络工具使之成为教学的好方法,解放老师来设计学习经验,并与学生单独进行更有意义的交谈。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研究证据非常强大有力,可追溯到数年前:“与传统教授课程下的学生相比,使用精心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生……通常在总结考试上获得更高成绩,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课程,更喜欢他们的课程,对他们所学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积极态度,”这是1997年刊登在Educom Review一篇名为《教室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文章观点。“这些观点对更广泛的学生群都适用,从小学到大学,跨越各个学科,从数学到社会科学到人文学科。”
  • 网络新生代浸淫于数字技术中,热衷于尝试新事物,而且速度迅猛。他们希望大学好玩有趣。所以他们应该享受自己发现东西的乐趣。正如就技术如何提供新的学习方法的世界顶级专家赛摩尔·帕波特所说:“教育的丑闻是每次你教授东西时,你就剥夺了孩子发现的乐趣与优势。”
  • 老式学习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学生应该自学。在考试厅里分享笔记或就论文或家庭作业进行合作,都被严格禁止。而对于大多数网络新生代,个人学习模式都是陌生领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在线合作、分享及共同创造。
  • 演讲厅是大规模教育的主要范例。它和大生产、大营销、大众传媒携手并肩。霍华德·加德纳说,在校教育是大规模生产的想法。
  • 维斯其招募了200名学生和作者来描述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看法。
  • 如果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就是你可以在线免费得到的讲座——从其他教授那里——为什么还要付学费?
  • 他问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的学习应该被限制在他或她所读大学的教授那里?没错,学生显然可以通过书本或通过互联网从全球各地的知识分子那里学习。可是在数字化世界,为什么学生们不能够从另一所大学的教授那里上课?普罗恩撒认为,大学应该使用互联网创造全球卓越中心。换言之,选择你最优秀的课程,将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相链接,为学生创造毋庸置疑的最佳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他们感兴趣领域里最伟大的思想——不论是在实体教室还是在线。全球学院也将在线对任何人开放。这是我在与他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一书中表述的一个美轮美奂的例子。
小石 -

使用twitter概述 - SocialLearn - 0 views

  • 博客、论坛都是大家分享言论和思想的平台,那么twitter有什么不同呢?   twitter是一种“微博客”。这就是说twitter是一种博客,但是一种特殊的博客,这种特殊性就是“微型”,是只能书写片言只语的博客平台。
    • 小石 -
       
      (小石注: 把"微博客"描述成为"是只能书写片言只语的博客平台",这是一种极为糟糕的误读。之所以"微博客"能够生存,是因为twitter开发团队可能首先意识到一些现象和问题,并做出了有效地思考: 一是工作的繁忙和"富媒体"的发展,使很多人没有耐心读一些长文章; 二是许多人读报纸、查资料都是先浏览标题和摘要,向别人介绍信息一般也只需要介绍标题、摘要和出处; 三是长的文章实际上也是由短的段落,甚至句子、词汇组成的,而精炼的词、句、小段落通常就可以表达和传递一些基本的信息,如果追索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一条一条的信息汇集成的"信息流"本身也是一篇一篇的长文章; 四是以前生活节奏慢,我们可以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来处理,而现在不得不经常性地同时处理多个事情,无论是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的过程都时常被打断,等待完整的信息,难免产生较大的延迟,而最后拿到的信息又说不定已经过时; 五是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信息也从来都是以数据段、信息片的形式传递的,然后再组织起来; 六是生活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些"短信息"早已存在,手机发送短信也早已普及,人们日常信息的接受和发送已经日益碎片化,人们的习惯也已经转向对碎片化信息的处理; 七是在网络上实现手机短信服务的延伸也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积累,如何使网络、即时通信和手机移动平台等完全相互兼容,可能就是twitter最初的原型; 八是如何帮助人们重新组织碎片化的信息,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因为绝大多数信息本身是不需要重组的,就像人们日常随口说个什么似的,多数都是无意识的,就像小鸟叽叽喳喳一样,但如果你注意聆听这种声音,却因
  • 国内也有不少跟风微博客网站:饭否、做啥、叽歪、嘀咕、滔滔、爱唠叨……。
    • 小石 -
       
      小石注: 把学习好的思想、方法、技术解释成"跟风",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种表述。在任何环境下,学习一种好的思想、方法、技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面临很多具体的用户、环境和问题。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师生积极观察、学习、尝试,以开放和进取的心态面对社会和生活。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