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人生设计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益学会 (edu2do.com) - 翻译 » 大学即将灭亡 - 0 views

  • 随着网络作为容器,也作为人们之间交换知识的全球平台,它无情地成了知识sweeney(?)的主要基础设置,大学终于失去了其对高等学习的垄断。
  • 教授站在讲台上,面前是一大群学生,这种老师讲座,仍是很多大学生活中固定的一幕。这种模型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均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孤立。成长于互动的数字世界的学生,却以不同方式学习。受教于Google和维基百科,他们想提问,而不是依靠教授寻求详细的路标。他们想要生动的对话,不是讲座。他们想要互动教育,而不是只适合产业革命时代甚至婴儿热时代的广播教育。这些学生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大学试图忽略他们,那么无异于自掘坟墓。
  • 大型高校的大多数资源都指向研究,而非学习。基本上,大学不是高等学习机构,而是科学研究机构。在迈克尔·吉布森的《重新思考科学》一书中,他对大学里当前的模型科学进行了严厉批判。
  • ...15 more annotations...
  • 我所谓的“广播学习”不再适合于数字时代,不再适合代表未来学习的新一代学生。
  • 在学生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模型中,教师是广播员。根据定义,广播是以单向线性方式从发射者到接受者的信息传播。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传输者,学生是接受者。公式大概是这样:“我是教授,我拥有知识。你是学生,是个空容器,没有知识。准备好,知识来了。你的目标是将这些数据装进你的短期记忆中,通过练习和重复,建构更深刻的认知结构,这样我给你考试时,你才能给我背出来。”
  • 作为一年要作若干讲座的人,我深谙此观点中的讽刺意味。但是,我理解我的讲座并不是学习的好方法。它们对吸引听众、改变他们的观点,调动他们从事不同事情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不过,我敢说,我讲的90%内容都丢失了。
  • 美国80后是数字化成长第一代。他们生长之际,手机、互联网、短信和Facebook跟冰箱一样正常。在人生定型阶段,这种互动媒体的兴起影响了他们大脑发展及他们思考学习的方式。
  • 大学吸引年轻人的能力显然取决于机构及每位教授。伟大的文理学院都在积极有效地鼓励年轻人,因为有了丰厚的赠与和小班模式,学生有更多量身定做的合作经验。我儿子艾里克斯毕业于安默斯特学院,这是一所规模很小的本科大学,师生比例为1:8。他的老师们包括一位普利策获奖者,诺贝尔获奖者,所有教授都与促使他们学习的学生一起努力。
  • 名为“好问题”的项目
  • 本项目中所用的一条策略称为及时教学,
  • “当学生谈论他们认为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时,他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学习……
  • 回顾当时,在线学习很昂贵,但今天,网络工具使之成为教学的好方法,解放老师来设计学习经验,并与学生单独进行更有意义的交谈。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研究证据非常强大有力,可追溯到数年前:“与传统教授课程下的学生相比,使用精心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生……通常在总结考试上获得更高成绩,在较短时间内学会课程,更喜欢他们的课程,对他们所学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积极态度,”这是1997年刊登在Educom Review一篇名为《教室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文章观点。“这些观点对更广泛的学生群都适用,从小学到大学,跨越各个学科,从数学到社会科学到人文学科。”
  • 网络新生代浸淫于数字技术中,热衷于尝试新事物,而且速度迅猛。他们希望大学好玩有趣。所以他们应该享受自己发现东西的乐趣。正如就技术如何提供新的学习方法的世界顶级专家赛摩尔·帕波特所说:“教育的丑闻是每次你教授东西时,你就剥夺了孩子发现的乐趣与优势。”
  • 老式学习的另一个问题在于假设学生应该自学。在考试厅里分享笔记或就论文或家庭作业进行合作,都被严格禁止。而对于大多数网络新生代,个人学习模式都是陌生领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在线合作、分享及共同创造。
  • 演讲厅是大规模教育的主要范例。它和大生产、大营销、大众传媒携手并肩。霍华德·加德纳说,在校教育是大规模生产的想法。
  • 维斯其招募了200名学生和作者来描述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的看法。
  • 如果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就是你可以在线免费得到的讲座——从其他教授那里——为什么还要付学费?
  • 他问了一个颇具煽动性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的学习应该被限制在他或她所读大学的教授那里?没错,学生显然可以通过书本或通过互联网从全球各地的知识分子那里学习。可是在数字化世界,为什么学生们不能够从另一所大学的教授那里上课?普罗恩撒认为,大学应该使用互联网创造全球卓越中心。换言之,选择你最优秀的课程,将它们与世界各地的大学相链接,为学生创造毋庸置疑的最佳课程。学生可以学习他们感兴趣领域里最伟大的思想——不论是在实体教室还是在线。全球学院也将在线对任何人开放。这是我在与他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一书中表述的一个美轮美奂的例子。
小石 -

孙彤宇复出投资教育软件 "三个父亲"淘宝儿童世界 - 0 views

  • “这是一个陪孩子玩出来的创意。”伴随着孙彤宇的创业理想,首先落地的是一个叫做盒子世界的儿童虚拟社区。
  • 登陆盒子世界,会看到这样的描述:“人生就像一个永远装不满的盒子”,在针对6-14岁孩子的“盒子世界”里——每个孩子都化身为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盒子。每个盒子都代表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智慧和收获。在这里,小盒子们需要完成小任务、做趣味测试,还可以去“梦乡”造梦……当然这个网络社区在晚上12点后是关闭的,直到清晨6点才会开启。
  • “你说你是做游戏的,父母就紧张了;你说你是做教育的,孩子就紧张了。”孙彤宇知道,所谓的“儿童网络虚拟社区”其实是游走在游戏和教育之中,所以他并不愿把“盒子世界”简单称为“网络游戏”。
  • ...9 more annotations...
  • 孙彤宇设计的“盒子模式”中:在线网络社区仅仅是个互动平台,他面向的是近4000万互联网儿童,更会借助动漫电影来面向3亿儿童及家庭,建立一个现代的儿童品牌,并通过品牌管理的方式实现商业收益。即不管是盒子动漫还是盒子社区,最终成就的将是盒子“卜卡”这个儿童品牌。
  • “某种意义上,盒子的梦想是想打造一个中国版的迪士尼。”孙彤宇称。
  • 实际上,同样做着“盒子梦”的不只是孙彤宇,盒子“卜卡”品牌的生父有三位。另两位是博采广告创意总监李炼和前农夫山泉广告总监邹咏凯。这三人同时也是各自行业经验丰富的品牌管理专家。
  • 对于坚持做儿童社区的想法,李炼的说法是:一个儿童品牌影响至少两代人,而且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儿童品牌。我们想培养一批未来的消费者——儿童。
  • 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 2007年8月迪士尼宣布以3.5亿美元现金,买下在孩子中人气极高的社区网站“企鹅俱乐部”。
  • “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 孙彤宇用“风沙怪”来描述了他的“盒子”理念:人们多会高估困难或者低估自己乃至自己所在的群体。我们希望通过游戏,来让孩子们体验胜利是“出人意料的快”。比如当参与打“风沙怪”的人多到70多人的时候,孩子们往往没做到多少题目,这时就会有很多孩子做题做到“不过瘾”。
  • 李炼认为,社区和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广告投放出去以后大家的反应是很间接的,回馈信息也是缓慢的,一个广告到底哪一个细节感动了别人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而现在我们做这个社区,做的东西小孩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立即就有反应。
  •  
    1、"互联网能为孩子们做什么?"6月8日,已经一年多没有公开亮相的前淘宝总裁孙彤宇,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仍旧离不开孩子,"没办法啊,做父亲现在是我的主业。" 2、李炼有个女儿,每当他看到女儿在互联网上游玩的时候,总是很担心网络的无边界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坏影响。他想能否有一个类似于腾讯QQ的儿童版呢?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看过迪士尼的企鹅俱乐部后,李炼一下豁然开朗。"社区 "就是一个可以实现角色带入的领域,虚拟社区是提供这种服务的最佳场所。 3、"现实世界中,要孩子做完1000道算术题是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盒子世界'的游戏中,当'风沙怪'降临的时候,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快速组成团队,分工做完1000道题。这时孩子们会很震撼,我们竟然打了风沙怪1000下,人多力量大。"孙彤宇说。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