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上海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博客与李克东难题 - 焦建利:我的教育技术学自留地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李克东难题”这个说法,最早是四月中旬在杭州举行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黎加厚教授亲口告诉我的。前几天,在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对这个故事的较详细地解释: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 对于教师博客为什么缺乏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这个问题,中山大学的王竹立老师认为,这“可能与博客的性质和功能的局限有关,博客本来就是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后面的留言与回复只是附加的功能,对字数和格式等有诸多限制,不利于深度的交流与讨论” 。我认同王老师的这个说法,但是又产生新的疑惑:BBS想必比博客更擅长于互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使用BBS,人们之间的深度互动和思想碰撞就会必然地发生。可见,技术的成效归根结底在于人。
  • 对这些教师的调查发现,一线教师之所以不写博客,主要理由包括:               没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睡眠,没有时间去写;博客的内容对自己作用不大;不想在网上公开自己的想法,习惯纸质版日记,没有习惯和毅力坚持;真实的东西难以表达;教育问题的敏感性;教师群体是比较封闭的群体,不愿外露;有点懒;缺乏必要的思考,缺少话题;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没有感受到博客的好处等等。
  • ...1 more annotation...
  • 焦老师这个问题很有趣,我试着来回答这里面的基本问题: 1、首先“教师博客”这种说法应该扔到一边。教师首先是人,然后是才是教师。首先是一个blogger,然后才有edublogger。——“教师博客”的背后是一种“工具论”思想在左右,在具体指导和操作上,又通过“区域博客”把本来有可能与世界直接互联的老师,圈回了学校和所谓的区域教研、学科教研等这种小圈子里。深度的互动和自由的呼吸、开拓的视野等密切相关的。所以,请先正确理解什么是blogger,以及所谓的海盐教师博客等“区域博客”给教师发展和个人发展所造成的伤害。 在有可能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尝试和老师一块体验和挖掘以blog为基本元素的Web2.0技术及社会思潮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个可能性,并鼓励老师先跳出学校、跳出区域教研等,去做一个自由的blogger,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如果在他们自由思考的过程中,反过来想对他们从事的工作做些探讨,我们鼓励他们可以借助blog记录和交流,并和他们探讨blog对个人学习、积累、交流、展示等等的价值。 2、有以上的基础,可以进一步讨论,blog及Web2.0技术与社会思潮给自下而上的教育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可能性,以及有可能如何参与到这种变革中。这样的话,也才有真正的讨论空间。否则,我们要像哄孩子一样哄老师吗,哄着老师和我们一块写博客,讨论教育吗? 小“关中客”—— 小石, co-founder of Sociallearnlab.org, xiansf # gmail.com
  •  
    "李克东教授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广西南宁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上曾经提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二是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将李克东教授的问题称为当前中国教师博客发展的'李克东难题'"
小石 -

悲悯情怀: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社团 - 0 views

  • 赵玲现任“农民之子”第3届会长,是历史系03级研究生,本科在上海华东师大读的。她说自己也有过郁闷期,上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在城市长大,家里娇生惯养的,很少接触农村和农民。到上海读书后,整天琢磨着怎样才能过上小资生活,可一时半会儿也过不上,郁闷得很,常莫名其妙地空虚。”业余时间,赵玲参加了辩论、英语演讲、旅游、游泳等学生社团,主要为了锻炼技能和娱乐。   大三时,她来北师大交流学习,校图书馆正搞“农民之子”展览,几大板会员下乡的图片,让赵玲发现了另一片天地,觉得特新鲜:原来大学校园,还有这么一群人。“我们班上就有一个‘农民之子’的同学,他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人也显得比我们成熟,有责任感,总之,觉得他很特别。”   接触“农民之子”后,她发现那些人活得很有激情,挺阳光的,积极向上,总在做事情,从没听他们喊“郁闷”。
  • 赵玲说很多同学像她一样,上了大学后一直在找,找自己人生的定位、方向,可是找不到。她周围的人要么忙于考研、出国;要么想法子留在上海成为一个白领。大家都沉浸在这样的氛围,跟着潮流走,否则就怕自己落伍了。“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什么。别人想出国读托福,我也赶紧报一个班。总是被动的,不是我真心想要的,很盲目。而且这么做,也给家里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就是真出国了,我也不知道出去干什么。那会儿,真的觉得挺苦闷、挺困惑,不知道毕业后干什么,自己的幸福在哪里?”
小石 -

关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的提案_杨澜博客 - 0 views

  • 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社会工作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的一种规范化的、专业的服务,它也因此而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中,成为贯彻政府的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社会组织可创造占社会总量10%的就业岗位,而目前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1%。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社会组织的数量处于400至800万之间,以每个组织有3-5名工作人员计算,就蕴含着1200万至4000万就业机会,超过民政部两年前作出的300万人的估计。
  • ...6 more annotations...
  • 社会工作可以在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辅导、司法矫治、残障康复、社区建设、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等众多领域广泛开展。社工并不等于义工。他们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需要资格的考评。此外,义工是义务帮助他人,社工是以服务社会而“谋生”的人。在香港,截至06年9月香港注册义工已达12970人。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是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比公务员低,有着良好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在北京市,根据《社会建设发展纲要》,在社区就业的社会工作者,将保证年薪3.4万左右。
  • 在这方面,上海市和深圳市等地政府已经开始了尝试。上海市民政部门正着手在“社会组织”这一区别于政府、企业的“第三领域”中挖掘更多岗位。同时将举行“公益创投大赛”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组织创业。充实到民族宗教、计划生育、卫生、教育等领域的社会组织中去。25周岁以下、符合招考条件的应届和历届大学毕业生都可以参加报考。被录用的大学生见习时间为一年,见习期生活补贴费为每月1500元。
  • 目前,民政系统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约有45.3万人,平均每人要为1000名重点民政对象提供服务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急需社工队伍的补充。现有从业人员的总体学历水平较低,70%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组织工作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 深圳民政部门今年将积极开发社工岗位,有计划地培养和配备社工人才,其专攻项目分别是“照顾孤寡老人”、“学龄儿童托管”、“青年劳务工的性与生殖健康”、“境外家长培训”和“边缘青少年帮教”等5项服务。
  • 根据《深圳市推进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政府转变职能,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对于政府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政府采购等法定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购买,在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和社区社会组织等近期重点发展领域的优先扶持项目进行试点,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组织架构、程序、监督机制等,以差额、全额和部分补助等三种方式,向社会提供资助。
  • 赵之心 支持杨澜委员的建议。当前经济危机的最大问题不是GDP的增减,而是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已经不是最近发生的事。如果发展非政府组织(NGO),一定可以容纳更多的就业。譬如社区的健身教练。很多老年人不懂的如何保健和健身,没有人指导,容易发生伤害事故。我建议可以搞一些社区健身教练的组织。奥巴马总统在大学毕业后也干过几年社区辅导的工作。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尤其需要这样的组织。
小石 -

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 ‎(东行记文选)‎ - 0 views

  • 虽然“云计算”带来的历史巨变还处于早期,但世界上的IT巨头Google、 IBM、亚马逊、微软、雅虎等已展开激烈竞争。Google推出了“Google Apps”网络办公套件,包括Gmail、IM软件、日历、文字处理、PPT演示、电子表格等一系列工具,相当于微软Office办公软件的网络版,免费供用户使用。人们还看到,亚马逊的“弹性计算机云”服务,新兴的Facebook社区,IBM在上海的“蓝云(Blue Cloud)” 计划等,有可能“云计算”的发展会比人们预想的日程表更快。
  • 一切皆服务(everything as a service)、事事可在线(everything online)、更快更方便(everything easy and quick)、更加个性化(everything personal)。
  •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代家乡小城里的发电机,那时,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逐步成为社会的基础产业,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那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的发电供给那一家用户。电力生产与消费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电力的供产销效率。 无独有偶,今天,人们不断增长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需求与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正在经历"电力服务"发展的类似过程。
小石 -

国际学校对孩子好吗? - FT中文网 - 0 views

  • 这些孩子往往出自在不同国家不断迁徙的家庭,有时会在多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校接受教育,他们甚至有自己的绰号,被称为“第三文化孩子”(TCK)。
  • “他们非常了解国际事务,当他们回到祖国,他们会碰到一点问题(许多人会这样),那是因为他们的想法要更多些,”普莱勒说。相比之下,没有同样经历的儿童可能会看起来很“土”。
  • 安德鲁·菲茨莫里斯(Andrew Fitzmaurice)是教育集团Nord Anglia的首席执行官,他以一种可以理解的急切姿态强调接受国际教育的好处。“你给自己投资了一个社交和商业网络,”他说。“由于你上了国际学校,你就和50个不同国家的人交了朋友。”Nord Anglia在世界各地开办了9家“英国国际”学校。
  • ...2 more annotations...
  • 但是,如果国际学校依靠国际学士学位或国际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声誉作为它们的竞争优势,他们将面临严酷的竞争。 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地区是外国人最常见的目的地,在这里的英国《金融时报》(FT) 国际学士学位学校排行榜上,表现出色的都是传统的英语学校。位居榜首的女子学校是北伦敦教会学校(North London Collegiate),而温布尔登国王学院中学(King's College School)则是男子学校中的翘楚。按照界定,这些学校比国际学校提供对当地文化更深地融入,因为它们主要为当地青少年所青睐。
  • 上海德威英国国际学校(Dulwich College Shanghai)
小石 -

西方高管热衷的另类商旅 - FTChinese.com - 0 views

  • 此次行程是由聚贤社(Leader's Quest)安排的。聚贤社是一家非盈利组织,旨在通过消除部门间和文化间的隔阂,提高全球范围的领导者素质。与威克利先生一起参与该项目的是来自6个国家的政府、慈善机构和学术界领袖。他们此行去了上海和四川成都。
  • 聚贤社表示,为个人和高层团队准备的创意项目正越来越受欢迎。该组织称,尽管遭遇经济危机,他们收到的咨询请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 他对企业家和学校孩子的进取心印象深刻,但他发现,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意味着每个孩子被2个父母和4个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全心照料,这使他感到不安。“如果你是六个成年人的注意力中心,那么你很难做到‘以他人为中心',”他说。
  •  
    让高管们前往发展中国家完成项目或调查,通过亲历文化冲突、新兴市场而提升管理能力。此类创意旅行项目正在西方兴起。
小石 -

关于王建硕儿子的上学问题 -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 0 views

  • 和哈 说: 本人是6岁多一年级男孩的爸爸,读此文感触很多。老王的儿子注定比大伙的儿子前景光明,理由: 一、上海(环境); 二、他爸机敏,还开着博客(遗传) 三、博客好像还很吸引人,连阮兄都读,都转载(开玩笑?这社会关系啊); 所以,老王这样子了再操心儿子成不成的,扯淡呢?哈哈。 放心吧,我觉得你们村的乡亲们虽然也有苦恼,但那是好年景的苦恼,苦中有喜。 阮兄难得谈这么相对轻松的话题,赞一个。
  • 123 说: “父母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 作为普通中学的老师,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对于人格、价值观趋于定型的17、18岁的学生来说,学校的德育教育有心无力。
1 - 11 of 11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