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阅读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Qien Kuen

mind new media » 浅阅读是有效的网络生存策略 - 0 views

  • 谈到当信息过载而引发注意力崩溃时,保持部分关注(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 采用保持部分关注策略时,我们聚焦关注高优先级事项,同时扫描着周外(或边缘)的事项、防止有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保持部分关注背后的动机是不想错失机会的愿望。
  •  
    关于阅读
Oliver Ding

王建硕: 王建硕的朋友圈 - 0 views

  •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 Oliver Ding
       
      这是使用UCenter Home的极端了, 每个人都建一个SNS,如果这样,每个人都建一个SNS,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SNS里,那么,我们的朋友所建立的SNS,里面岂不是花架子一个。难道我们要每天登陆无数个朋友的无数个SNS? SNS应该和Blogware有很大的差别的。blogware是个人出版物,每个人都可以架设,而sns是社群。人们没有时间去无数个独立的blog,但是可以在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阅读很多个朋友的blog。难道UCenter home也有一个SNS Reader吗 :)
  •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 Oliver Ding
       
      早在Ning.com的上面,我就感觉到每个人都在ning.com上面建自己的SNS有些奇怪,对于那些社团或者活动组织着来说,组织一个专门的SNS倒是情有可原。
Oliver Ding

中文 Web 阅读体验 - Livid's Paranoid - 0 views

  • 在 Web 上的文字,是被人们用眼睛来扫描的,绝大部分都不会被人仔细阅读。
Oliver Ding

整理了Reader中的订阅列表 - Herock Post - 0 views

  • 我这次采用的方案是将所有值得保留的Feed,按照阅读的优先级分为四个类别:必看、快速浏览、有空再看、可以不看,在“必看”中又分出了“必看(英文)”,并不算独立的级别。
Oliver Ding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3 May 08 - Cached
  • 我以前经常看乐迷们写他们听音乐的感受,他们可能不懂,有时候的观点甚至很可笑,但是他们提供一种最真实的反馈,这对于我们去了解受众同样有帮助、有价值,我甚至也目睹了众多的乐迷一点点的进步。后来关注互联网行业,除了阅读一些专家们的文章之外,从博客或微博客上,获得的用户直接体会让我对我感兴趣的某些产品有了更立体的感知,比如看谢文或麦田的SNS文章,再看一起或蚂蚁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的冲突或许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SNS在中国的现状。
    • Oliver Ding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Social Media可以很好地收集和观察消费者体验的例证。消费者并不一定在批评你,或者赞扬你,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记录下他们使用产品的感受。这些切实的体会,对于公司来说,非常具有价值。
  • 对于一个博客是否要关注一个明确的领域,我觉得这是个误区。这是BBS文化的流毒。一个人的确不可能擅长所有领域,但兴趣的波及有可能却十分广泛,博客是个人领地,主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核心在于主人是否是个有趣的家伙,一个无趣的人,写再专注的领域,有再多的观点,也无法让我持续关注他。如果说博客是互联网社交的一个环节的话,那么博客的价值就在于是否能够充分地呈现作者这个人。当然,我并不否认有鲜明的主题容易维系一个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但一个生动的博客或许给主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读者,而是未来的朋友。
  • 一个人是无法告诉别人他是如何这样有趣,这样有观点,这样善于经营自己的博客的,因为在模式背后的那个作者,是不可复制的。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1 - 7 of 7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