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douban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为什么要分"关注"和"朋友"呢? - 0 views

  • 2008-02-12 19:09:10 龄官.祈祷 (北京)  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友人还分层次 窘 2008-02-28 16:44:40 火星的板栗   友人还分层次 窘!!!!!!!!
    • Oliver Ding
       
      关注只是在帮你找到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确立了任何关系。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当豆瓣要引入社会化推荐,就需要先导入关系确认功能。
Oliver Ding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Oliver Ding

豆瓣首页的话题垄断与作者垄断 - 理念油汤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在豆瓣得到展示的产品和用户形成的是20%,剩下80%的长尾依旧得不到更好的挖掘。
    • Oliver Ding
       
      首页是唯一挖掘长尾的地方吗?首页是唯一的信息呈现的地方吗?显然,首页依赖症还是1.0的用户行为:)
  • “作者垄断”的马太效应,话题永远只是一时的,但作者却是一世的。朋友越多,评论越容易被推荐,越容易上首页,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认识,越容易写出更大众的评论……如此这般的不断被加强。于是它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作者垄断”达到一个非常强的强度的时候,意味着其他的作者的评论上首页的机会就越小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悖论。
    • Oliver Ding
       
      Digg的两难也会在豆瓣出现吗?只要把首页改成个性化的友邻推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 明明是不符合首页“精神”的此类“评论”,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大用户推上来?是用户不明白首页的“精神”?这个很有可能,因为豆瓣除了在推出“日记”功能的时候侧面提了一下首页不该出现啥之外,从来就没说过首页到底该是什么“精神”,这个确实也不好说明白。
  • ...1 more annotation...
    • Oliver Ding
       
      首页依赖症。。。。
Oliver Ding

我在豆瓣目睹的第一起有组织的网络暴力事件 - 0 views

  • 据我了解,这次事件从爱慕肚滑开“对汶川地震已不感兴趣小组”(5月15日)开始,这是一个意图反思地震后政府行为的小组。从第一批贴可以看到,攻击在爱慕肚滑豆瓣主页和小组展开。我曾进这个小组,转贴了许知远的《灾难、遗忘与不朽》一文,希望提供理性讨论的可能性。但围攻继续,最后以小组被豆瓣以“讨论主题属于豆瓣不允许的内容”解散告终,是第一阶段。
  • 第一、二批贴都是关于第一阶段。
  • 第三、四贴开始,这批自称“马甲帮”的人从“不感兴趣”小组追踪到另一位网友,这里我们称她为DP。我要指出,DP并不是如“马甲帮”说的,是“不感兴趣”的组长,她只是极力捍卫组长的反思立场。
  • ...3 more annotations...
  • 十条网络信息藏身术     1、每次登陆互联网都是用代理服务器,并且代理服务器每10分钟自动更换新IP地址          2、每个商业网站和论坛,都用不同的注册用户名注册          3、只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且最好使用冷门的小众公共邮箱          4、不要使用Google搜索以外的任何网络应用          5、放弃任何电子商务,因为总得有一个送货地址被记录下来          6、不使用任何支持分享机制的网络相册          7、不使用MSN或者QQ等即时聊天工具          8、在Facebook或者其他类似社交网站一定不能发布相同的信息          9、绝不要以纯数字作为密码,最好是8位以上的字母混合数字作为密码          10、播放RMVB格式的压缩视频时最好断开网络连接
  • 2008-05-17 01:37:14 姥姥 | 兰若哀悼 (北京)      我是过来警告你的            我劝你收手     非则天涯围攻 人肉搜索 就不要怪我们之前原本和平的结束只是一个中场休息了          你一再将你的恶劣观点无止境的四处宣扬 臭不可闻     马甲帮目前就有400号人 有的是人手 有的是时间、经历、手段、战场和你玩儿 你不消停 我们就一直继续吧
  • 2008-05-23 18:25:51 缘·流水      文革时期可以把人拖出来殴打,开批判会,烧头发。现在把人从电脑背后揪出来批斗,有什么区别?都说什么10年文革,文革哪里结束了哦
Oliver Ding

新华网-新华访谈-Douban: Web上的文化之旅 - 0 views

  • [杨勃]另外,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崇尚多样化,我们的网站要围绕个人为他们提供服务。有很多东西能够从个体中提炼出来,反过来对所有用户有用。比如豆瓣网的推荐,我们用所有人喜欢的东西收集成数据,向每个用户推荐。我们没有自己的编辑,我们通过很多算法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从用户中获取,再返到用户中,使用户觉得对他们是最有用的东西,是所谓的大众的智慧,我们觉得非常有价值。 [ 2006-11-07 10:32:00 ]
  • [主持人]有网友问:还记得第一个用户浏览豆瓣网的情形吗? [ 2006-11-07 10:37:35 ] [杨勃]其实第一个用户来了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 2006-11-07 10:38:16 ] [主持人]属于误打误撞进来的? [ 2006-11-07 10:38:33 ] [杨勃]最初我们没有宣传,最出的用户是我的一些朋友、同事,我请他们过来试试这个网站,同时也通过试用调试一些问题。当时有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进来注册,进来看看就走了,我很开心,因为这是我真正的用户,但可惜他后来没有再来。 [ 2006-11-07 10:38:53 ] [杨勃]我最早在一个技术论坛告诉大家有一个豆瓣网,请大家来看看,第一批用户接连就过来,因为感觉豆瓣网技术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天就有用户进来并且反映用的很好,并且开始写评论,你写一篇,我写一篇,并且开始留言,网站就开始用起来了。我坐在那里一直看有没有新的评论,很兴奋一直看到天亮。有五个月的时间,只有几个人看这个网站,但突然就成型了,大家开始用起来,这是令我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 [ 2006-11-07 10:39:23 ]
  • 关键是豆瓣网网站是否在贡献价值,从我们来说,很多用户上豆瓣网之前说我有两三年时间只是零星买书,自从上豆瓣网,我半年时间就花了两、三千买书,发现了很多好书。这不管对用户还是卖方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 ...1 more annotation...
  • [杨勃]做豆瓣网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行业,可以做一辈子的行业。眼前做的事情是不是在泡沫中这不重要,因为一个行业总会有起伏。做豆瓣网大家觉得很顺利,其实并不是这样。在豆瓣网上线一个月时,用户还不到一千个。虽然自己很开心,但回过头看,这并不是爆炸式的发展,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成长速度。可能大家觉得在星巴克写程序很潇洒,但如果一个人做,没有其他同事,没有工作,也会有问题。为什么去星巴克?因为在家写程序我觉得很孤立,星巴克至少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所有创业者都需要去准备这个过程,别人看到的可能是更多光亮的一面,但很多并不是这样,关键是自己喜欢。 [ 2006-11-07 11:20:26 ]
Oliver Ding

从网络翻译团体兴起谈出版选题思路 - 出版发行 - 书呆子日记 - 0 views

  • 找翻译到网络上?看上去是个可笑的事情,不过对于我这样的新手编辑来说,寻找潜在的选题,译者,网络是个不容错过的工具。译言听说过吗?创始人之一张雷到草根接受了访谈,畅谈他对人生理想的实践,他也被问到了一个同样具有“公益”属性的译索网,据称相对更商业感吧,对于数不尽的翻译网站来说,这两个网站属于比较另类的,我今天看到草根推荐的一篇新文章,三联生活周刊:互联网翻译大军,一方面看到报道中的哈利波特迷组建的相当系统的网络翻译团队介绍,还有如此惊人的提示世人——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翻译站WorldPoint,汇聚了大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自由翻译家,号称能提供75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我首先是赞叹,赞赏网络时代给人的极大启发与活力释放,然后是在思索着同样文章中的这句话“《维基经济学》的作者唐·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对这个网站的评价是,“网络正在从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转变成一个社会生产平台。这样一个自我组织和共同创造知识的模式用于翻译,再自然不过了””,网络的确不是简单的一个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视听工具,知识平台,它越来越发挥着教育,媒体的作用,对于文字翻译来说,网络的巨大价值更加显露无疑,如果我的出版界偶像,已故兰登书屋创始人贝内特·瑟夫知道这个情况,他极具幽默感的回应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不过我估计他一定是非常的慨叹,当年他不远万里去英国见萧伯纳等大文豪的劳顿要是有网络这个东东一定会免除不少了
Oliver Ding

黑三角 - 博客.CN[blogger.cn/blog/中国/china] - 0 views

  • social networking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关系网,这恰恰是中国过剩的东西,不需要接着去死命经营,而豆瓣这个网站在一开始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人文气息。我们老家有句方言,叫,“和大踩”,说是和一群人在一起应酬来应酬去,把时间耽误掉,最后一起蹉跎岁月。
    • Oliver Ding
       
      显然,作者没有完全理解Douban的社会化信息分享模式和Facebook的差异。 Social information community和Slcial networking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前者的重点不是搞关系,而是把人当成信息过滤器。而后着的重点则是,把信息当成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Oliver Ding

A website's name and URL: two different things - 0 views

  • if you’re planning to set up a website to appeal to Chinese consumers, don’t assume that the URL and the “name” of the website are the same.  I’d suggest first focusing on the Chinese name of the website, and then picking a URL that is somehow related to the Chinese name, or failing that, a URL that is short and simple to remember.  Also, don’t be afraid to use URLs that are based on numbers.  This approach is quite popular.
  • Hi, Tom, that’s a great post on online branding of Chinese website. I still don’t like use URLs that are based on numbers. Smart people could find the idea for same URLs (by Pin Ying) and Chinese website Name. For example: 豆瓣douban.com is great name.
Oliver Ding

论在豆瓣找男女朋友的可能性。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24 May 08 - Cached
  • 可是你看看豆瓣上的目标用户是谁啊? (我也是其中之一) 1.职业或者非职业的装逼犯。 2.卖弄文字爱好者。 3.自以为是的摇滚青年、自已为是独立青年男女,干物女,宅男女。 4.愤青、小资、朋克。 这类人的特点是都以为自己非常的独特,抱着文以载道的高尚理想,奋力的挣扎着表达些什么,唯恐被这个时代所遗忘;或者在豆瓣上面矫情的写写自己的小忧伤,又或者装作愤怒状在理性和感性间不断意淫却没有高潮。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存在主义大师克尔凯郭尔多年前就说过,不管你摆不摆pose,你都是在摆pose;不管你摆什么样的pose,你都会死的。 所以你知道,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秀场而已。
    • Oliver Ding
       
      不知道是我的错觉,还是大家的错觉。豆瓣的目标用户真的是这样的吗?!豆瓣的用户真的是这样的吗?!
  • 该女网友异常悲情的陈述到 “很多人给我写站内邮件,问我是不是北京的,愿不愿意一夜情。”
  • 在此,我除了对那些给她写站内消息的男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之外,我也想说,你们也太饥渴了吧,另外没有妞给我写信问我愿不愿意一夜情让我耿耿于怀。
Oliver Ding

Eole@Blog | 随意贴 » Blog Archive » 实用化豆瓣 - 0 views

  • 一是清理了“我关注的人”和“我的朋友”。
  • 以后加“友邻”,只求实用,不管友情,否则友邻太多,广播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就很快被淹没了。
  • 二是清理了“我参加的小组”。
  • ...2 more annotations...
  • 小众的、话题单一的小组(如商务印书馆小组、里尔克小组),成员的同质性强,帖子的信息含量高,彼此之间能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促使大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小组有较强的凝聚力,成员有较强的归属感,这样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有机团结的、可持续发展的群体。 以后加“小组”,只求精,不求杂,否则信息过剩,光阴有限,哪看得完。 要好好利用豆瓣,把它作为一个高效学习的工具,而不是消磨时间、交友的工具。
  • 信息过剩,每天看着1000+的GR,这就是我脑中的第一个念头,然后我就make all as read,世界终于清净了
Oliver Ding

豆瓣模式研究 - MangBar - 0 views

  •  
    豆瓣网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那就是,豆瓣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是自动的。比如你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豆瓣自己没有分类,而是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分类,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那么不准确的分类自然会被淘汰(排在后面,基本上就不能被其他人看到了)。再比如评论,也是由"有用"、"没用"来决定排列先后。杨勃笑称,有一次他发现首页首条评论并不是很好,就点了一下"没用",可是由于"有用"点击数太多了,所以他点一次仍不足以控制那个评论的排次下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豆瓣的民主性,代表的不是主编一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征。看看百度的帖吧、blog的tag,RSS的聚合,已经处处显示了这种新的分类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传统的中图法已经是多么的老土和不适用。   从豆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社区的革命。Web2.0时代的社区对于传统的BBS、论坛的超越是翻天覆地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的BBS被这种自组织的技术与社区模式革了命,只是个时间问题。   动态、高度灵活、自组织,这就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Oliver Ding

豆瓣的力量 - 麦田的读书生活 - DonewsBlog - 0 views

  • 豆瓣的真正主要决定性力量在于两点,我只说其中一点:介于“硬分类”和纯粹tag之间的逻辑结构――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在豆瓣之前,BBS的社区也好,门户也好,都是“硬分类”。比如一个典型的BBS被站方少则分成几十个版块,多则上千个版块,这是一种“刚性”的分类和结构,框架住了网站的发展,使得社区要么做不大,要么水化。或者说,web2.0概念以前,国内以BBS为主的社区只能走媒体化的道路,而如果要纯粹做社区,不是某个网站的能力问题,而是“硬分类”的逻辑架构“框死”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严格说来,在web2.0概念以前,国内没有真正的大型社区。而tag的出现,以及以此为逻辑结构的网站,比如flickr的发展,为国内社区网站带来了曙光--Tag是一个用户自组织的“软分类”概念,它几乎无限延展,使得社区也存在了无限拓展的可能。但是,慢着,tag也有其最致命的问题。比如我现在的logo图片,你可以tag为“优伴猫粮”、“猫”、“加菲猫”或者“休闲”等等,没有统一标准--tag扩展是扩展了,但是又过于去中心化,缺乏了讨论的基础。而豆瓣的力量即在于此。豆瓣没有硬分类的“狭隘的刚性”,也没有tag的“无法讨论的发散”,豆瓣在硬分类和tag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目数据库。因为一本书你再怎么给它标签,它的书名也是固定的。而围绕着书目数据库而展开讨论,就是豆瓣从另外一个角度组织了信息。
Oliver Ding

mind new media » 社区个案研究:豆瓣的特色和营销价值 - 0 views

  • 有些人在豆瓣所列出的清单未必是完全真实的,有时会有浮夸的成分,但是即使是虚假的清单,把什么样的书、电影或音乐列为自己的兴趣,也往往是出于人们对自我形象塑造的需求。
Oliver Ding

通识教育学科划分讨论贴(修改中) - 0 views

  •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   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兴民,而为扰民。      我们这一代人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中成长,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大学阶段的学习又过于专业化,在此重新思考自己的知识构成,在一个异化的时空实现「自我重构」,并形成一种「学科融合」的视角。当各科知识所遵循的方法本身已植入身体内部的思考体系,单个的知识便不再重要。
  •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性的链条。”                        ——普朗克
  • 其次关于有用知识。   福尔摩斯的知识结构,对于像福尔摩斯这样一个小说里的侦探(注意“小说里”和“侦探”两个关键),是合理的,起码符合柯南道尔爵士的创作需求。   现实中也许难免有像小说里人物一样生活的人。然而,他可以不懂文学,却至少应该会讲话和写字,他可以不懂哲学,却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可以不懂天文学,却至少不要因为看到日食或流星而惊恐,他可以不懂政治,却应该了解政府的政策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以及自己作为公民拥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否则,这个人几乎不能正常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 ...3 more annotations...
  • 学会不是把股票市场、金融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孤立起来看,而是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和人类学的知识宝库的一部分。      你的头脑里有了许多思想模型,你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摆放在格栅模型里。你的思维方式就变成直接可视的。      ——从牛顿. 达尔文到巴匪特: 投资的格栅理论
  • 学习过程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的连接方式,使它们不断调节以求辨别熟悉的类型并接纳这些新信息。大脑能够将所学的东西串联成链,并输送到相应的区域中;因此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可以用他拥有多少思想链来衡量。
  •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这么大广度的知识兴趣。所以学习感兴趣的其他枝节,也要放在不同的时间段里集中进行,才有可能积累出一点点成果。
Oliver Ding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文/杨绛) - 0 views

  • 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 Oliver Ding
       
      浏览网页很多了,如果怕忘记在那里,就需要用Del.icio.us收藏起来;如果怕忘记为什么收藏一个网页,就需要使用Diigo来标注一下。
  •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
    • Oliver Ding
       
      知识总是互联的。
  • 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
    • Oliver Ding
       
      Blogging中的摘录、评论以及引用。
  • ...2 more annotations...
  • 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 Oliver Ding
       
      Blogging是随时记录心得体会,微内容还有待深加工成更有生命力的文章。
  • 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
    • Oliver Ding
       
      所以,在Blog上记录学习是最好的方法。
  •  
    钱钟书的时代如果有Blog,他会是一个很好的blogger。现在的时代有blog,一个当下很好的Blogger会成为钱钟书这样的大师吗?!
Oliver Ding

《社会网络与组织》不适合SNS网站创业者阅读 (评论: 社会网络与组织) - 0 views

  • 我们做SNS网站创业,在“社会网络和组织”方面,最需要的是两种书:第一种,描述现实生活中“社会网络和组织”是怎样的,有什么特征。第二种,在网络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和组织,与网络下有什么不同(长尾理论就是这样的书:描述网络经济和网下经济不同的地方)。
  •  
    很有意思的观点,它引发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陆创业者的知识从何而来。 完全克隆:最简单的做法,直接拷贝国外的网站的结构、设计和运作模式; 一点创新:在国外网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理解所发展的东西--不是所有国外的东西都是最完美的,他们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思考和本地市场接轨需要修改的东西; 完全开发:开发一个国外也没有现成可以模仿的产品,那么,就需要自己从头到脚来开发了。那么,有多少团队具备完全开发的所有知识呢?!
1 - 16 of 1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