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mine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1More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0 views

  •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各校本质上已经存在了科研奖励制度,比如发一篇SCI文章,奖励一万不等。不过这个奖额目前似乎逐年下调,因为能发SCI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些老师私下里讲,这个好啊,你们学校也别老搞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直接有多少文章,奖多少钱就行了。要是结合某些现实情况,这个建议还真有些合理性。 本文建议,各大学应该设立本大学教师的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从而将以往就存在的制度,升高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 好处是,与科研项目相比: A1. 科研项目申请,原则上不是基于已有成果,讲究未来发展,这个当然是对的,所以科研项目中的待遇提成,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而非奖励角度。 A2. 科研项目申请,当然会讲究过去的工作积累,但往往会结合“量”的考虑,而优秀论文奖励则不然,以一篇论文的优秀论成败,想评,拿出你最好的那一篇即可。 奖励制度,当然也会需要评审,会牵涉进一系列相关问题,但是在校级层面展开,评审问题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对制度建设是一个好事,从而对学校的科研制度有极大兴奋和推动作用。 譬如,必须要求,参选优秀论文奖者,需做一小时报告,可安排在每一周的固定一个时间,一次一位(不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优秀本科生论文评定即是如此),全年大约40周,则大约允许40位竞选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不少了,对于名校、大校,则可以采取学部分类制,每一个学部,还是全年40周,每周一位演讲参评,共40位竞选人。 国内目前科研气氛还不够太好,很多同事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工作,专题报告(Seminar)和大报告(Colloquium)往往来的老师不多。想必,具有评奖性质的学术报告,来的老师会多很多吧,长期下来,自然成为习惯。 校级评选,甚至可以直接结合该学部的每周大报告(Colloquium),形成“对讲制”,外来大科学家讲一个小时,本校参评科学家讲一个小时,若两人内容相关,可以由他们俩自己调整演讲顺序,外来大科学家可加做此人的评审委员。 这个奖的额度怎么定呢?现在提出一些建议性质的内容,供大家指正。 原则 A. 将年轻人分开评,鉴于国内博士生的平均毕业年龄,可选博士毕业平均年龄6年之后,比如若博士毕业平均年龄是28岁,则加6岁之后是34岁。这个6年,相当于又一个博士期,对于鉴别一个年轻人潜力来说,足够了。     将年轻人分开评,国际大奖最显著的就是Fields奖(40岁),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避开了论资派队的可能,而且会让公众和当今科学家认识到当今研究的最新方向是什么,不像Nobel奖,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而缺少对年青人的科研方向引导功能。     我们国家的杰青,就采用这个原则,不过把年龄设在45岁,比Fields奖40岁大,再参比欧洲数学会年青科学家奖32岁,就要高很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会不会因为这个参数的设定值过高,而受到重大影响呢?有可能啊,这种东西可不好证真或证伪,很难用推理达到理性证明的。 原则 B.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的奖金额度,按二倍法指数递增,即比率为: 1:2:4:8 特等奖和一等奖允许空缺。那特等奖额度定到多少呢,太少了不行,这是校级奖励,反而不能像那些国际大奖一样,钱不够,名来补,得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可以因此在别处得到好处。校级奖励,要讲究实惠。 在我看来,特等奖应该结合青年科学家工资和当地住房价格而设定,应达到5年科学家工资之和或者当地住房的50平米-100平米价格。比如北京地区可选作50万,依此,其他奖的额度都确定下来,三等奖是6万多点。 这个制度,虽然是校级制度,评的是校内人员,促进的是校内评审制度的改善。但其对校际竞争的作用亦是很强: B1. 各校会比奖额,你名校的特等奖奖额和总奖金额度,反而比某些低点的学校差,说不过去吧。 B2. 各校会比得奖人,你名校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比不上某些低点学校的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说不过去吧。 这些奖励,都是公开,大众能够了解和容易注意的,哪个学校想胡搞自己的科研奖励评审制度,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人才评奖,只拿领导关系好的出来,那是自掘坟墓,牵扯到这份上,大多数校长都不是傻瓜,允许某些恶势力,搞大范围的胡来。 呵呵,我相信,小学校会先搞起这个制度,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会增光而不会有损。但是名校、大校的行动会有延迟,因为存在着B1、B2的忧虑,但只要科研奖励制度在小学校蔚然成风,名校、大校最终会被裹进来,在人才竞争,制度竞争的压力下,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4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愚民政策"的社会基础 - 0 views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2:10:04]    另外,说到公务员,现在网上可以看到某些权力关键点上的公务员,确实是在争各种高额待遇。科学家想跟他们争,动动嘴皮可以。但也有些,连嘴皮都懒的动,后者也并不是“趴性”。实际上,为了让关键点上的公务员提高新,前些年的理论支持是,高薪养廉。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其巨大错误了,高薪还是养不了廉,反而增加了其恶势。只有行政系统透明化,方能遏制住腐败,其他途径,都只是辅助战术而已。学术界,难道就可以摆脱这个规律性吗?高薪养廉已经死了,高薪养学术,又出来了。果真有效吗?所以,我的猜想(免费贫困大学生政策)和建议(顶级科学家限薪),可能对当前的现实有实际的意义。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53:04]    稍作补充: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正是因为实行“低成本”战略打下天下的,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精英人才,在某些特殊发展阶段,并不是用“薪金”来定位自身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也是国外一些宗教影响下的人士的特点。当年,跟着共产党走的仁人志士,自觉自愿地接受低薪、超低薪,面临的却是要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不是可以用“趴性”去理解的。他们的精英性,不会因为低薪而改色,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给我们留下低成本运作的广大空间,使得一切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这一代的选择是,要不要给我们的后代,继续留下低成本的发展空间,还是在我们这一代,就把它花掉。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奥的政治和经济学问题,跟腐儒的“趴性”,毫无关系。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博主回复:》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那是我的弱项:( 我喜欢几句话讲清楚一件事,一写长了,自己都忘掉自己在说什么了:) 所以数学也学不深。还是偏形象思维多些。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 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 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 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 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
6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 这位网友的信息来自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够权威的,我的信息来自网站 』 不知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只好我来解释一下自己这句话: 1.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巴黎高师的学生,很多也是去当老师,不过是大学的老师,当大学老师,当然得做研究。 2. 为培养中学师资,谈不上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才谈当然不应该得到相当于清华、北大那种额度的经费(还有巴黎高师那种待遇,网友已经把巴黎高师的具体情况介绍过一些了)。但是如果北师大不想仅做培养中学老师的事,要参与科研竞争,则谁也不会说北师大就该比北大、清华差。 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国家现在能拿出中等经费吸引中等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就很不错了。 当然,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做法,来适合博主的要求建议。即,总经费不增加,整体不改进,从总经费中多切出一块给北师大,给西部生。这样也好,西部也确实需要,北师大也确实需要。
  •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我的立论不对。 1. 即使你有好的愿望,你起码得先达到中等偏上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吧。现在的情况是连中等偏下都未必能达到。像人大附中那种学校,在中国毕竟属于少数。 2.『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谁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拿第一流的人才投入教育,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现在跟外国比,是比能否拿中等偏上的人才投入教育,能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中国就已经有希望了。 3. 『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如果你既不是教师,又不是科学家,有这样的见解可以理解。但你毕竟上过大学,甚至做过研究生,如果仍是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只能说明你在大学阶段,没接触过、或自己没认真观察过好老师。 你可以讲,在人性的一般程度上,大学好老师和中学好老师没什么差别。但是研究能力上来讲,他们是天壤之别,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前者,一个伟大科学家,是多少人陪练给练出来的,如果真的计算相关经济成本,代价是非常大的。如果只希望用培养中学老师的资金额度,来培养科学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正也是现在大学体系的问题。 我现在把话反着说,你是否能明白。我不是要降低对中学教师的投入,而是指,培养一个科学家,花的钱,比培养一个中学教师花的钱要多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的理解『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是否显得过于简单。
  • 『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话是我说的。『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我所讲的“第一流”是由限制条件的,即在做研究上第一流,并不是包含“人品”等等更泛的人格特性。而且,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中学教师中也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家,如Weierstrass,Heegner。那些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中,博士生去做老师的人数也不少。人大附中听说就有几十位博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博士后,能力非常强,因为某些性格原因,在大学没找到工作,也去了那。
5More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40:47] ip:69.228.82.*   错字太多,还是改一下: 饶先生此文,是在为这位研究员未评上杰青鸣不平。但是, 1. 杰青是科技基金项目,不是科技奖励。饶先生例举其人水平之高,应该获得该项奖励,在知情人指出该所NIBS科研基金项目充足的情况下(17楼 5年2000万,饶先生在补充内容中并未直接否定,只是讲 a)如果申请到,该研究员可以不获同样的(杰青)经费(少拿些钱),也即将杰青作为科研荣誉上的奖励,b) 该研究员经费尚未进入全国同类实验室的前50名(呵,生命科学真有钱,真的需要这么多,真的要到刀刃上了吗,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在此深入了))。 杰青的钱,是基金项目资助,不是个人奖励,这个钱是否对该研究员的科研项目极为必须,才是饶先生这里真正应该阐明的关键---因为少了杰青这几百万,这位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多大的阻碍。是否因为没得到杰青,搞得他研究降级,甚至做不下去。 如果无法阐明这一点,再怎样说这位研究员水平高,其实都不能证明杰青评选的不当。因为,如果该研究员已经有了充足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不给他加上杰青的几百万,并未使其研究工作受阻,那么这些钱用到别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应该是更有意义。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生态平衡”,也是需要维护的,不是你是狮子,就得把大部分羊吃掉,也该给狼群们留下一些,甚至留下大部分,保证足够数目的狼群活下来,方式狮王自信心的表现。若真拿了国家5000万,再谗着杰青的几百万,就既有些贪婪,又会伤害“生态平衡”了。
  • [5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26:37] ip:69.228.82.*   2. 我认识一位非常好的基础科学专家,水平非常高,拿了杰青,也拿了百人计划,经费加在一起也超过四百万了吧。可是,他在另外一次80万的科研项目评比中落败,因而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说不平。他水平高是事实,我相信他确实很可能比其他参选人水平要高,即使如此,那次评审在我看来也是正确的。实际上,他做基础科学,就是一张纸、一支笔,顶多加个计算机,学生也只有2、3个,四百万已经绰绰有余了。怎好再去抢别人的机会。 3.总结一下,国内制度上肯定有不合理之处,将“名”与“利”未作适当分割,所以,饶先生自己在博文上的话实际上包含一个意思,要的是这个杰青的荣誉,钱可以少拿。但在现有体制下,你占了这个名额,别人就得不到相应的钱,是不是就有可能影响他的科研进度。 在此情况下,让让又有何妨。而且说真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真是为中国科学界出力,为中国科学界的良性生态环境做贡献。该有的荣誉终会到来的,别那么急不可待。靠博文吵吵,囿于个体局部环境争名要利,无心于生态环境的大局,反而可能失当。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建立在该研究院已经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前提下,这个前提应该是对的,因为饶先生自己文章里也讲,『不获同样的经费(如获杰青,经费量比其他人少很多)』。 4. 至于科研奖励(Nobel奖,国家科技奖),则应该大家一视同仁,不区分谁手头上钱多钱少,完全照参选人的本身科研贡献来评。 5. 因此有些感慨,饶先生这里的鸣不平,是出于公义吗?既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应该把眼光和心胸放长远点,一点点几百万没搞上,让给别人,于理于情上,都不一定是坏事。
  • [6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12:47:43] ip:69.228.82.*   『就是,国内就没有值得NIBS邀请的专家吗?』 道理不在这里。Colloquium一般是应该请大科学家来,而Seminar则不一定非要请有成就的科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都可以请过来上台讲。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水平高低上,而是有没有这种主动跟国内学术界交往的意识。相比饶先生在这反映的问题,肯定产生于NIBS科学家私底下给他的抱怨,饶先生因此呼吁,属于学界领袖的“仗义行侠”之气。 但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是不是应该把我前面说的这两个问题 1. 不得杰青是不是影响了NIBS的科研进展, 2. 国内回忆不邀请你NIBS科学家,那NIBS的日常学术Seminar Colloquium邀请了国内科学家没有。 弄清楚,再进行呼吁,呼吁不成再发博贴。 所以,对饶先生本人这种博贴行为,现在可以归纳两种可能: A. 饶先生的思考角度,仍然是从小集体出发,测量事物的标准,也仍然是得名得利。 B. 饶先生的思考水平、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够,所以真的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没有考虑到问题1&2,然后就根据个人囿见写文,有跟贴说明情况后,继续写一个补充。但这个补充反而暴露了更多的情况,让人并不认可。 在我看来,这二者必居其一,居哪一个,都有点让人遗憾。
  • ...2 more annotations...
  • [64]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56:27] ip:69.228.82.*   『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 哦,一想这个问题很好得到答案,就去了NIBS的主页。光看了下2009年春季讲座,发现,NIBS的邀请研讲人,确实基本上都是国外教授,本国教授极少,那极少数的本国教授,是不是也是NIBS科学家以前在国外认识的,根据常情,也未可知啊。 所以,一味抱怨国内学术界不融纳其所,可能也得从自身检讨一下。做事都是有方法的吗,饶先生在这里的表现,让人觉得“技术含量”比较低。 试试看,NIBS在Seminar,Colloquium的时候,多邀请些国内科学家,下次国内会议时,看看那些科学家会不会主动给NIBS科学家发邀请函。 另外,从其网页上看,其讲座(Seminar,Colloquium)频率,跟该所这么多实验室,这么大的资金额度支持,很不相称。当然,我本人不是搞生命科学的,不知道在生命科学领域,Seminar,Colloquium是不是学术活动、学术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5:43:41] ip:69.228.82.*   『 NIBS的科学家不参与国内学术活动的是因为有几个领域没有邀请他们,而不是他们接到邀请不参加。』 实际上这种情况也应该详细分析一下,NIBS所自己应该也组织学术活动吧,每周的Seminar,Colloquium上,是否都请了国内领域的相关科学家来交流呢。 饶先生对此也还是未做说明,如果NIBS请了相当多的国内专家到本所做学术报告,而国内专家仍然是固步自封,不仅不回请NIBS研究人员去他们学校做报告,而且还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不邀请NIBS科学家参加。那么这种状况确实是值得奇怪的,国内当值领袖生命科学家的心眼,也未必太小了吧。 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NIBS受到如此对待,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 所以,即使是此问题,饶先生也有说清楚“背景环境”的必要。
2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17More

科学网-武夷山的博客-科研体系走向完善的三条路径 - 0 views

  • 第一,学术价值规则(the rule of merit),要按世界最佳水平来比较评判;第二,相关性规则 (the rule of relevance),科研项目必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第三,连续性规则,只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相关性较高,就要用耐心来指导科研投资。”
  • merit rule
  • relevance rule
  • ...14 more annotations...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国外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业内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不管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而已。 我就可以举一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联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重发一下,改几个错字,填几个词。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高等教育』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如美国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世界级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才不敢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一厢情愿而已。 2. 我就可以举两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 a) 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在北京呆烦了,曾想去别的地方,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连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如 www.ams.org/mathscinet 只要是理科人士,够数学有点关系的,都可能用到,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大学试试,看看有否使用权限和下载权限。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b)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国家目前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符合科学体系发展规律。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在一般项目管理领域,有所谓 quality, schedule, cost 的要求
  • faster, cheaper, better”(分别对应于 schedule, cost, 和 quality)
  •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s》by Michael Treacy & Fred Wiersema。细节已经记不清,好像书中认为:一、企业必须在 product leadership, customer intimacy, operation excellence 三项上都能达到某种基本水准才可能在市场生存;二、同时在三项都追求领先则一般会导致失败;三、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则只能定位于追求三项之一才能在市场上成功。
  • 另外,我个人认为,the rule of merit for the world's best,与引入国际标准,或国际专家评价,有相关性,但三者并不等价。前者是基本价值观、而后两者只是两种吸引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已,与 the rule of relevance 的冲突可能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指出,快好省三者无法兼得。有人说三者只可得其二。
  • 『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必须请国际顶级专家参与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岂不等于承认了我们自己的专家水平不够了吗?』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不仅高水平专家不够,而且具有科研评估能力的顶级专家更不够。 所以,博主和丘成桐方有引进外援评价体系的建议。 其实评价体系,是跟国家的高水平人才一道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朝而就。所有抱这种速成想法/大道至简的人或事,只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国家不是没钱,是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即使建立起评价体系,但是根据这些评价体系操作的,还是行政官僚的话,只能形成又一次或捧杀或棒杀的损人运动。 反着方向问,中国的科技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别人怎么评他吗,那是建功立业已成的人之需要,而且你真要做出了优秀工作,哪会有人不知道的。 现在的传统思路是,非要在59分和58.5分这几个人中,找出一个最优秀的人,然后给钱。为此目的,急着要建一个评价体系,可笑不。 你证了Goldbach猜想,还需要人评吗,即使是证了一个比Goldbach猜想还要弱的猜想,如陶哲轩证明的素数k-AP猜想,比Goldbach猜想就弱了整整一个级别,但还是毫无质疑的被公认为优秀数学家,得到2006年Fields奖。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科技力量,评价陶哲轩这种人的工作,其实很容易的。反而是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一定要在58分和59分之间找到优秀人才,确定资助名额。这种任务反而更难,即使丘成桐的建议,引进外援没有任何人际影响(假定这种不可能可以发生),这种任务,对于大科学家一样难。 正在专心工作的科技人才,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科技,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大道至简的科技评价体系。而是充足的公共科研资源供应(图书馆和电子下载权),合理有效的科技行业协会。 这两件事情没有或不足的话,科技人才是没法做研究的,就是找来外援做评价体系,也没用。 科研体系走向完善,远远不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能解决的。 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其他不懂,但具体到数学上的发展政策,就应该跳出评价体系,致力于建设公共科研服务体系(图书供应,行业协会),满足全中国博士们的需求。如此,在科研土壤的肥沃上下功夫,让那些拔苗助长的评价波浪平静一些,年轻人才倒是可能会出来的更多一些,跑到外国去的也可能会少些。现在的情况是,不去不行啊,不去,你连想看到的书都找不到。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1 4:48:14]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评价体系”本身,更在于怎么用这个“评价体系”,同样是把菜刀,有些人用于切菜,有人用于抢劫。 比如,你建好这个“评价体系”,要不要用它来评价一下各个专业方面的图书馆资源情况,行业协会工作流程情况。 如果“评价体系”只是用来评人,甚至也只是在58分和59分之间,强行评出一个要资助的人来,这种评价体系,还不是只能起到捧杀/帮上的损人作用。 反过来,“评价体系”若要推动国内的图书馆建设,行业协会建设,这里面是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的,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才行,有人来领导才行。现在已经可以下结论了,过去那些由传统评价体系评出的领导人才,领袖人才,对此工作都不太感冒,所以把他们选出来,对国家的整个科技战略又有何大的作用呢。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将才”,所谓“将才”,其成绩是局部的,其眼光也是局部的,甚至其对利益的在乎程度,也是局部的,往往局限在个人和小集体上。 过去这些将才,为什么不好好建设图书馆呢,因为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不再读书,心眼又小,当然就不管图书馆建设了。 至于引进外援评价体系,是否就能选出帅才级科研领袖,我仍是表示怀疑,我们总喜欢用相马机制,千金市一骨,而忽略了你买来马,不就是要做事吗,忽略了赛马机制。
  • 国家并不富裕,必须确定,科研项目的钱是用来做科研的,不是Nobel奖那种用来奖励生活或其他的。 可惜这一点,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再怎么做出一个科研评价体系,只要它评出的科研项目,仍兼具这些发家致富的效应,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评可待。那这个科研体系的“损人”效应,就必然会存在。这不是科研评价体系自身的问题。 那些反对撒胡椒面的人,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想目前的科研项目丧失这个“发家致富”效应呢。不可说,不可说。 现在的中国,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跟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海军,有多少质的差别呢。以此观中国的未来成就,不可想,不可想。。。 是该自省、自勉、自强的时候了,但是不能光是科学家自己在那修炼,你说,国家给某位科技将才一个上百万的项目,他能不要吗,在项目期间,他能不想办法把钱花光吗。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有些事情,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不能靠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 『不太明白另一种思路为什么没人提:撒胡椒面。。。南郭先生也可自然淘汰。 博主回复:历史经验表明,撒胡椒面效果很差,所以各国都不用。另外,撒胡椒面的前提是科研格局不再改变,设若成立新机构了,如若没有经费增量,一撒胡椒面,大家都减少,原来的机构也不干。』 科研体系,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科研项目”,其实“教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可能更重要。有位国外教授讲,其实数学Fields Medal对很多数学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名校里拿到教授职位。 现在的中国教授职位,算不算胡椒面,如果不算,又算是什么。在科研体系的环节中占何等地位。 现在科研项目,杰青项目等高投入项目是投资很多的,那些项目负责人是真把这些钱用到了科研之中,还是如何如何成为小款大款。与其把这些钱,让这些40分、50分的将才们发家致富,倒不如把这些钱用来资助20、30分但是相对年轻、相对面广的固定教职人员。 当然,如果只是分钱,撒胡椒面,年轻人照样有可能将科研经费用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而不是求学深造。 譬如,这些钱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集中来办一些Summer School,给予年轻人资助(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你每年都不去,那就是不想资助,不想在科学上继续发展,这没什么好说的,就不资助算了。 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跟图书供应系统,由行业协会给年轻人提供网络电子图书馆下载权,避开各个学校本身的局限性。 所以,撒胡椒面在中国未必就不行,关键看怎么撒,分钱算是撒。但是开Summer School,提供书籍供应也是撒。
  • 『博主回复:我说的这三条并非评价规则,而是“建设科研体系”,我都没用“评价”二字。那么,按照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等等,我们也得做这些事。与您说的基本一致。但是,僧多粥少,不评价还是不行。美国也如此,首次从NIH获得经费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十多岁上升为40岁了,说明连富国美国的科研经费都满足不了申请者的需求。』 呵呵,你是没用“评价”这个词,但说着说着,你自己都往评价上靠了。 我想说的是,这三条恰恰只是评价规则,而非“建设科研体系”的全部,有很多事情,是评价体系做不了的。你举例的『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并不需要一个『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的,至于其过程,怎样建设,是牵扯到大量细节、繁琐的工作的,那些“国际最高水平”更不会花那个劲来帮你“评判”。 所以这些问题,不在于“评”,而在于做,在于有效的管理。那些管理老爷们,会让外人来评判他们的这些管理工作吗。 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接着就可以推出来,就是针对博主的文章标题的。即使是“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逐渐形成的,绝不可一蹴而就,大道至简。那样子做,恐怕又会掀起“运动型”改革,这种改革往往是不能收起益,反倒得其害。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挡箭牌,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评价体系,是要有责任人的,找不能负责的无责任人来评价,不是不可以,但那绝对不是一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和栋梁。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科研评价体系和高级人才建设,不能分割开的干,要形成彼此间的良性循环,不怕慢,就怕“馊”。
  •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矛或做盾,指哪打哪,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当然,也有一些洋人或海外华人,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浑水摸鱼。但是毕竟还是有一批国外科技英才,是愿意跟现有的行政系统合作,指哪打哪,做一番“事业”的。 想必,这也是最近评价体系有人呼喊的原因所在,上有好者,下必有应者。
  • 科学家(运动员),教练(制定科研计划指南&项目的人),裁判员(最后说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的人),都是100%的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必然导致利益抱团,科学家成了一种职业,发财致富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国家需要仅仅是自己确定的幌子。用来忽悠政府,忽悠老百姓,烧纳税人的钱。因此国家如果不专门养一批宏观科学家(教练绝对不能有任何运动员身份)专门进行科技计划指南的制定,并专门建立评价监督机构(专门的裁判),目前的学术风气只能继续坏下去,还会导致更多的假科学家,真正靠科研经费发财致富的人。
1More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 0 views

  • 博主回复:诶,奇怪了,怎么会这样,我曾经推算过,如果中国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时间是可以安排出来,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正好都能避开。 按每学期12周算: 如2009-1-21是春节 2008年中秋节是2008-9-14,在此之间安排第1学期。可取 2008-10-20为开学日,12周之后,2009-01-11结束。 冬假五周后,元宵节过后,第2学期 2009-02-23开学,12周之后,2009-05-17结束。 春假一般不用放的时间长,2周即可,期间正好包含端午节。 第3学期 2009-06-1开学,12周之后,2009-08-23结束。 暑假,放到2009-10-03中秋节之后,具体开学时间,仍然依此理,保证在2010年春节2010-02-15前完成。譬如可取2008-11-02.我这个安排,不是唯一,可能还可以前后挪动1、2周。 所以,感觉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位,完全可以排出来3学期制。上海大学不知是怎么做的,但如果跨春节,太违反人性了,肯定效果会大打折扣。西方人是以圣诞节来定位,我们是以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定位,所以我们的三学期正好跟美国的三学期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其实也是个优点,正好方便彼此的教授们,去对方讲学、访学。
8More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大科学家就一定是合格教师吗? - 0 views

  •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22:32]    最后,再次感谢博主专门挑我的贴出来专另成文,我的跟贴解释,既是捧博主的场,也是捧自己的场。 但我不想被博主和其朋友们误解为“攻击”或“好斗”,生活中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想跟任何人过不去。 如此,以后博主想拿我的理念说事的话,可以自由引用,但请最好直接引用。即『』引号中部分最好都是未经修改的我的原句。这样,我就无需跑到博主这里再解释一遍了。 顺颂教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52:29]    你说,我这位朋友,是重视教学还是不重视教学呢。但是,作为理念,他跟我讲,大学就是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做好了,自然教书就好。 他的这个论点,是以他8年西方大学生活经验得来的,结合我对科研交流中那些我们数论专业方面的高手的观察,我是同意的。 其实,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的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讨论班制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所以,更不用说这个科研活动中的佼佼者,大科学家了。我们对他们完全可以放心,还是那句话,也是你归纳的, 4.“大科学家”的课即使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得到尊重;5、学生不欢迎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当今的大学生,实在得自己好好纠正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大科学家的课听不懂,应该往学生自己身上多找原因。这是个现实问题,相信诸位科学网上的大学老师们都会有很多同感的。 好了,关于李庆忠的事解释完了,其他的,想必我的不同理念的探讨,在您和发发看来是属于攻击行为了。虽然我从未用过攻击性言辞,倒是博主您,多语气不善之举。 如此,告辞,希望您不用再找到北京市长身上质疑我的理念性话语,我这么小小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都拿不出手,就是有一些无用的不同理念而已,还真不好意思往他老人家身前站。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7:03]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如果曹老师所讲的教学特制本科生教学的话,我还可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刨去,我们这两个系,就比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我对自己系的本科生们,会有相当的信心。实际上,这些学生,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这是科学网,毕竟不用于新浪网,有相当多的圈内人士存在,即使不是圈内人士,也多少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是老大哥中的佼佼者。相信,这两种不同理念之争,在现实中可以实际地去竞争一下,比比看,即使就是教学这个层面,看谁出的学生好,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 ...5 more annotations...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49:07]    唉,博主已经把我在另一个贴哄客了,又在此帖提起我。本来,确实跟这位老师理念不同,他所截取的我那些理念之句,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 这里就说一点博主在人际上牵扯出的是吧:『王博主说,他们的李庆忠院长也是提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主的』 这个,我的原文中实际上是没有的,对吧。原文是这样 『如李庆忠和他的一些手下们在教学上花的努力,肯定在全中国数学系里也是很少见的。这些事情,好像他比较低调,即使在系里都不多提,好些做法和付出,其实本系的老师也不是全都了解。 但是即使我们这些或老或年轻的教师们有这些行为,这些认真教学的投入,仍然是认为,大学教师应该把主要努力花在科研上,而不是盯紧在学生身上。学生要修行,老师要修行,大学是个修行的场所,不是简单的“教学”场所。』 这个可能容易让您老误解,以为那个“老”字指的是李庆忠。其实,我指的是李庆忠当时做大学基础课教学的搭档。 他们真的对教学很投入,付出了很多。在他们影响下,我也学习了很多他们开始使用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不过即使如此,我和他那个搭档,年纪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仍然认为,大学教师就是应该做科研,教学上不能像我们做的那样,投入过多。 至于李庆忠的观念,其实观念是什么已不重要,你要看他是怎么做的,他作为系主任或曰院长,当领导的同时,同时承担了两年的大一大二数学分析课程。 他和他那位搭档,除了规定课程外,将全班50人分为5个小组,一周正好五天。让这5组,五天轮流去找这两位老师,下午学生自主研讲一个小时。这个工作,是不计入工作量,完全属于无私奉献的。 我的这位朋友,可以说,那两年在系里,除了李庆忠外,教学投入谁也没他多。但是,他自己就是不要去评优秀教学教师称号,系里肯定想给他,他都坚决不要。 其实原因不仅在于个人个性的谦虚,更在于,他害怕人家拿这个称号找他说事,以后让他继续坚持这些性质教学工作。
  •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44]    那么高层如何判断我们理念之争的“是与非”呢?其实很简单,做个实验就行了。现在请允许我YY(网上用语)。高层直接提供经费,给我们具有这不同理念的两个人,白手起家,去分别办两个数学系,但要有一个前提:招的人,尤其是每年的固定招人,必须有相当比例招的是当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 那么比什么呢? 1. 首先比应聘到我这个系的人多,还是到曹老师去那的人多,既看数量又看质量。然后,我们按各自理念筛选,留下我们想要的人才。我们这两个系,不用讲大科学家,就是羽毛未丰的年轻博士,看他们愿意挑谁那去。 2. 好,挑好了人,开始工作了。曹老师按他那种理念领导他的系,我自然按我这种理念领导我的系。我这种理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操作呢: a. 教师们每学期基本上都是一门课,每周四学时加起来就是3个小时左右。你加上备课,有经验教师按1:1比例,年轻博士多一点,1:2到1:4。一周五天,实际上,现在的数学系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一周六天,还有一周七天,只有2/3个月下来,身体不舒服了,才休息上那么一两天的,这就是数学系年轻人的现状,对这些拼搏的年轻人,实在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那么,除去教学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当然是去做研究了。 谁要是在系里跟我讲,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是副业,我就要问问他,你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谁要跟我讲,其他时间我全是用来备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这个人要把这门课写成专著,我一定是要把这个谁开除出去,你要么是搪塞,要么是学问不够才要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两种情况下,都要开除。 b. 学生们就好好学习,在学分制下选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每周8学时,4学时是课程讲授,4学时是习题课。每一个年纪,都有一个学生研讲班,大一大二,主要是分析和代数学内容。到了大三、大四,则是直接加入个专业讨论班(Seminar制度)。 高阶课程,有数学高手们给他们讲课(如果有些人不喜欢用数学家这个称呼,来讲目前国内数学界的高手们),如果学生听不懂了,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要听,我就不停这位老师的课,其他学生,允许他们选别的课程去。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我们这两个系,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 [2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04]    博主第一次把我跟贴拿出来专文的时候,我解释的多一些,跟贴多一些,不过博主已经在最后有“踢客”之言,既然你先拿我出来,后面又踢我出去,自然我也不用再多说,不过博主踢我出去之后,又第二次拿我跟贴专令成文,我呢只好又一次跑出来解释其中被博主误解引用的事实和道理,我实际上不想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如果以后博主还像拿我这些理念来说事,可以,请直接原文引用就是了,这样,我也不用跟贴,不用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了。 更不用闹到“校长”和“党委书记”那里去了,博客上很平常的理念之争,没必要动静那么大。 当然,我们的理念之争,如果通过正常的途径,反映到高层去,那是我所乐见的。毕竟,这个问题,一是在民众中有声气,容易被人拿来说事,你拿大学中其他问题来跟他讲,他一时半会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二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解决,确实也非常重要。大学教学出问题,是师之过吗,如果其中有师之过的因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
  •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1:57]    2. 进一步,我更没有把“学生们”类比为这些“工人老大哥”,科学家对工人老大哥讲课,在现代文明规则下,已经不是您文章写的四字成语“对牛弹琴”,更不用说在大学体系内,师生之间的关系了。 有时候,圈外之人,很容易对圈内之事,产生一些貌似有理的指责和评估。实际上,这些貌似有理的说法,是其不明圈内的内质引起的。这里,工人老大哥,就是圈外之人,而学生,跟教师一样,都是圈内的人士。 大科学家,按照科研的本来难度授课,非常容易产生大比例学生听不懂的情况。第一、不能因此就说此大科学家就不“认真教学”,或不懂教学。第二、解决的办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现代大学都有“学分制”,学分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选修课制。那些听不懂,不想听的学生就直接去选别的课就是了。 教室里,总会留下一批学生,继续听这位科学家的课的。不能因为大比例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不去疏导,而是以某种督导团的身份去助长,去指责科学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你让人家把课讲下去么,不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跟随他去学习、去思考吗。另外的那些学生,就不选这门课,或选别的老师的同头课程就是了。 督导团在这里,没有出现的必要。现代大学有正常的体制,保证正常的教学。 当大科学家讲课时,教室里只留下很少数的一些学生,这个教学还要不要进行。其他系我不知道,只说数学系能少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人不信国内科学家的水平,那我们就讲国外名校的顶级数学家的授课情况。第一个名师,授的是一门初等数论,此课面较广,教室里总能来20多人,高的时候是30多人。后来发现,这是数学系课程来的人做多的情况了。后面几位名师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群,也是由业界顶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有10几个人,期中过了之后,只有5个人来了。表示论,更是一个天才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20个人,2个星期之后,教室里只有3个人了,有时候2个人。 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按一般学校的教学规则,这些课是要停掉的。这些数学家,是要被质疑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 国外大学,却为什么要对这些数学家这么宽容呢,他们不是把最大比例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赶跑了吗。
  •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09:5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81 『博主:至少是你的观点』 当然,而且我同意你“截取归纳”的那几个干条条。 博主可以自由引用我的话,最好引用的时候,采纳原文引用的方法。这样,我也就不用跑出来,再将您误解我了的意思,改回原本的含义。 博主另一个关于我所讲内容的错误理解是: 1. 我讲过,文革期间,工人老大哥要求科学家给他讲课,讲懂了才算是真正科学家。但我从未说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就是“对牛弹琴”。这完全是你的理解,对吧。不要把你的理解加到我身上,尤其是不要因此让读者混淆,这是需要明晰的。 实际上,确实有些科学家,水平非常高,能把工人老大哥讲懂,这些科学家中不乏顶级人物。但还是有相当多科学家,不会讲懂老大哥,这些科学家仍然是真正的科学家,仍然是懂得科学传递的真谛的。 我不反对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这更是要声明的。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 a. 不强迫, b. 不急躁,这些现代文明规则的前提下。 谁也不是牛,科学家不是,工人老大哥也不是牛,大家都需要互相彼此尊重。在现代文明规则下,互相沟通交流。科学家当然要跟各阶层人士善于沟通,只有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件事才能正常进行。
12More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0 views

  • 『博主回复: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当然,你那些具体的话,我都直接拿来引用,然后说明自己跟您那些话很不相同的观念。很可惜,对我这些具体的观念,你未作出具体更进一步的回应。 这种思想上、理念上的碰撞,希望能在科学网这个圈子里传一传,让人知道,科学家、数学家中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想法,并不是都跟博主一样的。 也希望,将来我们的领导,能够学习西方大学的规范做法,在制度上设计好,大学生们自然会勤奋学习的。根本不用督导团来拿教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们说事。 大学教师们,主业就是科研,不是教学,这从各大学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名校大学的老师,为什么一个学期只教一门课,那么大量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当然从事科研去了。 好,你身处大学,不想多做科研了,想一学期多教些课,没关系,你可以多教点,但即使如此,也绝不可以达到中学教师那种教学工作量。否则,对学生就不公了,毕竟,这是大学。
  • 好,现在说点,年轻人出小差错的例子。 当时,有个年轻人,博士后出站,来到我系,比我晚来一年。其人文采很好,满架子的文史书籍。 但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而未注意主动跟学生们交流。 在他出事前两三个星期,走在路上,我正好问他,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主动问学生问题,从而知道他们倒底学懂没学懂。他答,没有。(我是已经在本校教过一年书,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特意提醒他的)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果然,没想到我问这句话之后,他的学生们造反了。由一些班干部发起,将问题反映上去,要求罢这个老师的课。最后,因为此事,这位有文采的年青人,被迫离开我校,去了他处。 我想,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的看,首先这个老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也很诧异,他怎么没有把文采用到他的课堂上呢。 很显然,在评议他的问题时,负责领导们都会去听听他的课,其课程本身讲的,其实没有问题,关键应该出在他高估了本校学生的水平上面,没有加强沟通,发现学生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提出实际的、妥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他同样失去评职称的资格,因此主动调离了本校。 我觉得很可惜,这是本校的遗憾,失去了一位本来很有教学潜力的年轻人。 上次的例子是“督导组”的,这次的例子是源于“学生们”的。他们的一时判则,就可以这么严重地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年轻老师,教学真的不好吗?第一个是督导组的判则,而来我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那个名校督导组的荒谬。 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确实在实践中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当一个好老师的潜力的。事实上,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当知道他因此要离开本校,前往他处时,不少学生给他写信,不乏温情之处。 甚至即使是当初挑头闹事的班干部,也直接写信给他,表示对自己行为过火的后悔之情。 学生们其实想的很少,不知道,大学里是存在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是要拿一些学生们暂时的过激行为说事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其实我不是当事人,当事人自己有些解释,也不可全信。 我想,说教学,重视教学,没错,但必须澄清一些理念问题。更别说,不要轻易地拿“教学”做大棒,对年轻人动不动就挥舞:“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如果一个院里,老一辈教师里有一帮这样的人,这个学院的科研搞不上去,教学就真能搞上去吗? 博主回复:你说的这番话我完全赞同,任何人不可能生来就会教书或做科研,需要个过程,我们学院实际上多次发生过学生状告老师的情况,也有个别的老师学校要严肃处理,我们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尽量为老师说话.但这与我上篇文章谈的问题实际是两回事.以我所见过的不少学校的督导老师,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很敬业,很多方面值得年轻的老师学习. 看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共识的份上,我就再多说几句,那篇文章想表达的是:教师不做科研肯定不行,不仅要做,而且应该做好,但前提是要重视教学,要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能只想着科研,想着SCI,项目,而教学上只是应付.一个老师,如果对教学不用心,哪怕他科研做得再好,都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他可以去科研院所,但不适合当老师.但如果科研不好,同样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现实是我们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常常是只要科研出色,可以一俊遮百丑,那些老师甚至可以不上课,这行吗?
  • 感谢博主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说话的机会,专门把我的评论新置一帖进行评论。 比如我们可以逐条讨论我所讲的,第一条“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 不知是否有老师,年轻的或年纪大的跟我有同感。 对博主的话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的复杂性。我有一位年轻同事,就是因为某著名大学的“督导组”,在该人博士后出站,作为年轻教师试讲的时候犯难,剥夺了他的教课权力。由此,他是无权评职称的。 他后来正好晚上有事路过我校,到我办公室玩,我直接带他找我们系主任,两个月之内就调到我系。他因为科研业绩,一进来直接评为教授(注:这个过程当然要靠我们系主任的慧眼和远见卓识)。 那么他的教书就真的不好吗?只是科研做的好? 实际上,他来我校之后,一直给研究生上基础课,深受研究生们的爱戴。他刚准备调我系的时候,要做试讲,我也去听了,大家都觉得中规中矩,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不晓得那个名校的教学“督导组”,何以做出停人家课的决定。 这就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处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正像博主也不是很容易就下断语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所以,现实是复杂的。督导组就那么神圣,起码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告诉我不是那个样子。很有些人,要借所谓“教学”这根棒子,完成他们的“敲打”欲望。别人做的中规中矩的时候,都要停别人的课,更别说出点小差错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你说的问题不具有一般性,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督导组成员是认真负责的,当然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但不能以个别说明一般,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我所下的断语是有前提的.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关于你说的那个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不知是个别督导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督导组的问题,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对你说的事情不清楚,不好多做评价,但你因为这件事而否定督导与学生的评价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给研究生上课与给本科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讲课方式都可能不同,好与不好往往因对象与角度而异,不过不想再展开谈了!
  • ...9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回复: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对,这就是我们之间理念上的差别。如果不是数学系出身的人,很容易认同你的观点,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花时间阐释,那些跟你不同的教育理念的。 所谓“学得好”,不过是指期末成绩好而已,对于数学系大多数同学,其实很多并未把深入理解数学内在思想,作为己任的。 那么这些同学,在我那个老师拿出真东西,看家本领时,不识货,不去仔细领会,而采取相反的态度时,你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对吗? 但实际是,有相当多的领导层次的人,相当多的“督导团”人士,会采取您那种想法,助长这种学生的不正学习风气。 数学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科学也一样,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 如法拉第教得课堂上只剩一个麦克斯韦,我记得有这个故事。那这位法拉第老师倒底是不是应该『自己好好想想』一下,改进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但你能说他不是个好教师吗,人家教出了麦克斯韦。 这就是我关于大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跟博主理念很不相同的地方。 我认为,我当年的老师是好老师,他确实能把数学讲活,深入浅出,因为他有自己的大量科研实践做底子。但是同学们感受不到,不是这位老师的错,这位数学系老师,也不应该降低自己的底线,施行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数学,同志们,不是请客吃饭看电影。但是,强调『教学』的一些老师们,就是不理解,所以会问出这种话: 『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 理念不同,当然可笑之事就不同了,说出的话的口气也就不同了。有些人可以很轻易地给人下评语,可以很轻易地以己之见,定人之非。 可惜的是,督导团里这样的观念不少,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扼杀过中国的“法拉第”和“麦克斯韦”。但是,我身边那些年轻的,水平确实不如“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年轻教师,确实深受过一些害处。 所以,强调科研硬杠杠,对于真正专注的大学年轻教师们来说,不是个坏事。 博主回复:我是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你最好在读了我所有关于教育(讲的就是数学教育,特别是那两篇《说课》)的文章后再作评论,有一点可以肯定,传授数学思想与让学生听懂并理解绝不是矛盾的!有一点需要纠正你:"按您的见解,很多大科学家,都属于“教学劣质品”,都需要『自己好好想想』"这再一次说明你不太习惯仔细读别人的东西,而一味的自说自话! 其他的我就不再与你"探讨"了,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 其实话说回来,那些“督导组”和“学生们”是管不到这些大教授们的,他们不会在教学评估时,给这些大教授们难堪的。 问题主要还是会出现年轻教师们身上,他们事业未定,很容易受到质疑和批评。 那么,是否需要因此将年轻教师,分而治之,搞成“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现在的时代,已经跟文革后那一批不同了,不应该这么做。应该给年轻人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尽情地奋斗。 谁说,做科研的人就不搞教学,不重视教学了。起码数学界的真才实学的那些老师们绝不是这样。这个话说起来就长了,好多研究生,国内的和出国的,其实都反应某位老师在国内数学教学上,名气很大,但其实这些学生们最后发现,当初不应该去读他们的教材,而应该直接就去看外文原版的。何以哉,你上 www.ams.org/mathscinet去查,原来发现,其实这些教材作者,是不搞研究的,科研文章确实写的少了,那么写出的教材,其真正价值是能被学生们最终发现出一些问题的。
  •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督导组”,一个是“学生们”。 其实,数学教学,不是舞台表演,当年我在做博士生的时候,同学中有一位云南师大过来的,我们关系非常好,他已经做过老师好几年了。 他给我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永晖啊,你将来当了老师,可要注意。” “有些老师,在学生大一的时候糊弄学生,学生也听得高兴,实际上大四毕业的时候,学生们再想起这个老师的时候,其实觉得并没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你不要做这样的老师。” 也许,我那位博士后同事,能够稍微采取点折中,学一学那些把课程讲的既简单又精彩的方法,可能他就不会出事了。 至于我自己,我的教学经验在前面提到的那篇博文中已经述及。我有学生评价分极高达到96分的时候,但也有极低达到70分的时候。为什么同样一个老师,同样的认真努力,却得到不同学生班级如此大差距的评价呢。 是否可以以差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我的一些不同于高一辈人的理念,就对我评判:“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我想说明,所谓“学生们”的评价,也不是那么神圣的,从其时间尺度上,从其内容尺度上,都是有相当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现在的“学生评估教师”系统,本身做的就不是很完善的,我在博客的文章上曾有过帖子述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拿这些不完全数据来说事,行使“教学”大棒的权威,其实对教学本身并不见得就是好事。 博主回复:同意你前后两段话,但对中间那段持保留意见:) 我上过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课,有只有初中水平的成教生,有素质极好的国家理科基地班学生,还有现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好象反映一直很好哟,呵呵,有点自恋嫌疑!我想说的是,“因材施教”的确很重要!我们有些老师(恐怕还不是个别的),就象你说的,为了讨学生的“欢心”,课堂尽可能简单,学生实际没学到真正的知识。还有更离谱的,老师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这书能教好吗?
  • 这是一面,翻过另一面,即使是有授课反响不太好的科研高手,其课程也有值得尊重,值得保持下去的必要。学生们为什么不能去接触多元化的教学风格呢。 当然,博主这里可能又会怪我不看他文章的意思,虽然我前面其实是经常是直接引用他的原文。也许你们会讲,我们现在说的是教授们不开课,只搞研究。 如果你把教学活动,仅仅定义为本科生,甚至仅仅定义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当前大学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严重问题,但你就是把科研高手还是教学高手们全拉过来,他们一样解决不了问题。 因为,大学教育问题,不是处在教学过程上,是出在制度上。 我还是举例来说明,不放空炮。 我们现在的大学,真正实行学分制了吗?我们实行的是真正的学分制吗? 你连这种国际规范的学分制都没有真正实行,学校因此从上到下一致存在着各种级别的“放水”机制。 这些问题,不是教学过程本身的问题。很多归国学者,出国访问学者都讲,其实美国大学生,比中国大学生,要学习更用功,更认真呢。 你想“救救孩子们吧”,确实是对的,但别搞错了方向。更何况,相当一批学生,在现有制度下很舒服,不想让你救呢。 只要你开始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开始实行真正的“奖学金”制度,我可以相信,中国的大学生们,就会跟美国的大学生们一样用功,一样认真,甚至加倍地付出努力。 人非圣贤,大学生更是如此。可以一个制度下,把本身种田的农民弄出饿麸遍野,但施行另外一个制度,不出一年,就立刻有吃有穿。 在好的制度下,你不用专门强调教学,不用把大科学家发配过来教大一新生,即使就是用刚毕业的博士生,博士后,大学生们照样能学的好,学的认真。然后其中优秀者进入下一个流程,登门入室,成为科研领袖们的学生。 我培养出的本科优秀生们,就是这样,他们现在投到一些国内领袖数学家的手下,这是好事。 制度设计好了后,那些拿“教学”说事的现象,就可以休矣!你看西方国家,不就是这个状态吗。
  • 发表少了,或者发表级别不够,是我能力不够,不是什么我有『相当素养和独到见解』,就是藏着掖着,不发。 其实,话再说起科学大师,有分教学不教学的吗。在这些人的鼓捣下,本来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了。 因为『学生们』的口味,本身就是一个多值函数,怎么取这个函数值,就有相当的人为性了。 这件事情,我从本科就开始感受到,当时学校里有一位点集拓扑高手(文革前就做出工作了),他的课非常好,我听过一遍后,下学期又去听一遍,而我搭档则是听了3编。可是,“同学们”的反馈却跟我们有相当大的不同,有个女生,平时成绩很好(并不是差生),但认为,该老师的课程非常难懂,不好学。这个跟我和搭档的想法大为不同,我们正好相反,认为该老师,真是深入浅出,把课讲活了。 为什么,这位老师是当时那个年龄段中,很少真正做科研的人,所以他才真能把这个课讲好、讲活。但数学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不是所有的听众,甚至不是大多数听众都具有这种鉴赏力的。 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到,“学生们”的观点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那么那些强调“教学”,强调“学生们”鉴定力的做法,是想干什么,成天拿着这个棒槌忽悠,其中是否有一些非数学、非科学、甚至非教学的原因,是值得怀疑的。 博主回复:请原谅我说一句坦诚的话,冲你这段评论,我个人认为,你对课堂教学好与差的判断上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那个老师是给你上课,你可以说他讲得好,可如果连班上学得好的学生都认为他讲得让人难懂,而你认为他讲得好,你自己好好想想,不觉得很可笑吗?教师是面向你还是面向学生?打个简单的比方,师傅教徒弟练武,另一个师傅看来非常简单的招式,可即使是悟性比较好的徒弟都觉得学不会,你觉得那个师傅教得好吗?仔细推敲你的若干评论,实际上有矛盾的地方,你反对老师把课堂当舞台,可又反对学生的感受,老师教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把学生教懂,你的课还谈什么好?当然,有些课程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学生做准备工作才能听懂(即课前预习). 我看我们似乎没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 最后补充一句,你看起来的确还很年轻,尽管刚拜读你的博文又觉得你年龄并不很小!
  • 所以,前面说了现实的复杂性,都说明拿“教学”来说事,可能会对大学院系单位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其实,这不是一个特殊问题,例子是特殊的,问题不特殊。 好,说了外围之后,现在来切入核心,什么叫做“教书认真”,其实我的质疑,前面都写了,在博主所引之文中,标注为1,2。 博主认为,“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所以,对我这两个质疑,没有任何回应。 首先,我自己科研和教学做的都不是很好,就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了十年的年轻教师。但是,我的理念是跟博主不同的。 如果我写不出文章,我不会认为是主要因为我做了过多的教学工作造成的,也不会认为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但是却可以同时具有『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 既然做不了那么大的科学贡献,那就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普通教师,尽自己的努力,把课上好,把自己科研上的理解融入到授课之中。但是,我不会因此就说,我做了好多教学,带出一帮优秀本科生,你们就要给我什么什么样的荣誉。 没这回事,实际上,荣誉是会有的,但你别期望把它搞得跟科研成就那么大。有本事,你利用自己对数学的『相当修养与独到见解』,做出好东西来,去争取更大荣誉。 大学注重科研成就,对于年轻人来说,对于数学这种学科来说,真是一个好事情。 我那些科研有成的老师们,每个人在教学上都有一把刷子,水平非常高。别拿教学说事,其实真正比起来,普通教学型老师不仅在科研水平上比不上这些科研高手们,就是拿教学能力来说,也比很多科研高手们差一个档次的。 但是,众位看官,且暂停,妙就妙在,还有“督导组”和“学生们”,还有那些大学里将“教学”举为旗杆,大舞的一帮人。把这几个因素加进去,事情就可以很微妙了。 他们可以把大学里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分开来看,可以有『相当素养和独立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教学大师。注:这里我不针对博主所提的孙以丰老师,他是我们老前辈,我学过他翻译的书,值得尊敬。但未必他讲的就是对的,年轻人就是要多写文章,别藏着、憋着,把自己的“生殖能力”给搞坏了。 小学生都知道,数学是要做题的,写文章是什么,就是做题,我自己科研做得并不好,做出来的题其实很少。但是,我知道多做题,没错,做多了,积累够了,自然可以整理发表。 数学这门学科好说话,把题做出来,才是真理。 博主回复:我说你不仔细读别人的东西看来没说错!至少没有理解别人文章的意思!我回复了那么多,你实际上仍然没有理解.一个人如果仅仅站在自己的那个小天井里看问题必然不可能与别人达成共识.我觉得我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但很遗憾似乎你始终没有理解(我并不想说服你赞同我的观点,只是希望你能真正理解).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把我那篇文章理解成个人因为没有获得什么荣誉而发牢骚,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不客气的说,与一般人相比,甚至与大多数人相比,我满足了!
  • 『应该两条线走,高校应该给陈景润这样的同志空间,但也应该给以教学为主的年轻人空间』 这种意见,其实不是少数,看到最近报道,有些小学校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但是,我觉得大家能否对此仔细想一想。 为什么你要把年轻人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呢? 因为文革历史的原因,曾经在此出现过真正的分割。基本上是,那些选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获益,其实大家想想看,即使是这些取“科研型”道路走的老一辈,他们当初刚开始的时候难道就不教书吗? 即使是现在,这些人难道就不想教书吗?未必吧。 现在,确实出现了有些大教授们,不教本科生课的现象,即使对这个现象,其实也不能简单判断的。北大数学的钱敏老师,网上可以查到他的小传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说法,参考一下这位模范教师的说法。
  •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17] 标题: 发表评论人:艾云灿 [2009-5-21 19:46:01]    呵呵,很有意思,难得看到一篇博文中出现了BBS风格。两位及时在线上讨论开了,而且是长篇。好。 俺参乎一下吧。老曹啊,你也先别太冲动啊。先听听其他读者的看法,再全面思考思考,有好处的。 arithwsun 是很认真的在与你讨论,他在为他那位搭档同事的遭遇感到难过,直感告诉我:他是一个值得尊敬和长期公事的好同事,你认为是这样吗? 他为同事所遭遇到的事情而深度思考着,你的话题成为了他表达那些思考所得的契机,他的本意并不是要跟你抬杠,但是观点来自于一个实证研究所得,与你的一般性判断结论有不同,很正常,也能丰富你的判断。你同意吧? 我认同你的一般性立论,也认同arithwsun的实证性结论。尽管你们两位的观点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但是都是部分真实存在,都是合理的。 我再以自己为例,做个实证性论证吧(太忙,从简啦),供你参考: 1、俺的教学投入(《教学十年路》)、研究投入(《故事人生》)多次得到你和读者们的认可,但是那是什么滋味呢?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的。而我的经历支持我,站在arithwsun的观点立场上看问题。 2、俺经历过的“教学督导”(出身文革的退休人士包含教授以外的)、“学生信息员”(监视课堂的修课学生),真可以写一本书来描述,中国大学在21世纪是怎样被阉割成为“文革课堂” 的。所以,我常常在回复评论中为新出道的年轻人祝福。........... 博主回复:呵呵,艾兄认为我冲动了吗?他的部分观点我的确认同,但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存在严重的偏差,我正准备发文请大家讨论!
11More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15:05]    『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 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大家可参我的博文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419 另外,觉得博主有些言论实在是怪异,说一说,『』中为博文原词引用。 1. 奇怪这些据讲『对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独到的见解』为什么发不出文章来。然后再让这些人来教学生,再教出一批有『相当修养和独到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学生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真教书”吗。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 华罗庚拿教学说事,我信。可上面这些话,我估计是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说不出来的。 如果“认真教书”的人,教了大半辈子,自己写不出来文章,他教的书实在大可怀疑。 所以,年轻的博士们,要将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比如尽量去争取教授一些高阶课程的机会。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我都写在那篇博文里。 其实年轻博士们确实值得注意此文中的一些动态,我就用华罗庚传里的逻辑,但转化一下其中的名词,为: 当你科研搞得好时,那些人就用“教学”来打你,当你“教学”搞的好时,那些人就用“科研”来打你。 此种风气,不可不慎。
  • 博主回复: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或者没耐心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最好别轻易发表评论,否则将会怡笑大方,别拿华老说事,你信不信我说的并不重要,华老会不会说我这样的话你只有去问华老。在你看来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自己么?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他的教学既得不到督导组的肯定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是按照你所谓的'按学问本身研究的难度"授课才是合格的?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坦率地说,在现在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有一定修养,要发文章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就说我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如果他们想发文章,可以发发表一大堆,可他们自己不仅没有发,还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文章数量!事实上,他们将很多想法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文章,而且不让学生挂名!现在有多少人做得到?看来在你的眼里,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有足够多的论文就不普通了?就是个高水平教师了?你错了,你或许是个高水平研究员,但未必算得上是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不过对你讲这些恐怕毫无意义!不说也罢.既然你有博客,何不把你的讲课让年轻人见识一下?
  •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33:35]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甭真是拿大学当中学建了。 幸好,大学有科研这个硬杠杠,相当一批不善于拉人际关系的,但专注于学问的,不善于将“讲台”变成“舞台”,实实在在按研究学问的本身难度授课的,这些教师因此找到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庇护伞,还能在大学里面活下去,而不用受“督导团”和“学生们”的评制。 当然,也有些佼佼者,既学问做得好,又会拉人际关系,又会善把讲台变舞台。因而活得比别人滋润,他们有那个能力,作为教授,只要不是靠当官做领导使用权力为自己谋来的荣誉,就没什么值得别人瞎说的。 这样的人国内也有很多,数学界圈子里,我就知道好几位这样的老师。相必大家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通过正常的周期性的学术交流和科普研讲,大家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怕就怕在,有些老师就专注在“认真教学”了,这些高手们到本校做学术研讲、科普研讲的时候,根本就不去听。
  • ...8 more annotations...
  • [6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31]    『博主:有人认为"大科学家都是教学劣质品",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在高校,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那你就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先说一个真实故事,文革的时候,中科院进驻了一批工人老大哥,老大哥就对科学家们讲了,来,你给我讲讲那个××,你讲明白了,才算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貌似很有理吧,只有科学家才知道其中的荒谬之处! 同理,让真正的大科学家给本科生们上课,很好,可以。如果学生们听懂了,说明学生是好学生。 但如果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言听不懂,不能说明这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不善于教学。跟文革那个故事,道理一也。 这个理,跟大街上的人讲不清楚,但是这是科学网,相信不少同志有感受的,是能接受我这个观念的。
  • 博主回复:你最好还是在你自己的博文里高谈阔论吧,你说的这些与我谈的无关,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让科学网的朋友们去评判谁是“秀才”谁是“兵”吧,我平生最厌恶的是无聊的争论! 对了,借一句话送给你:“你是大科学家吗?如果你是,你说的这些我信!”原话稍微改了一下!到此打住吧。还想争论的话,我有个建议,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56]    好了,博主会说,你偷换概念,我用的原话是『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关键在那个“认真”二字上。 其实大家都是科学圈内之人,圈外之人可能有此之说,但圈内之人是不会有此之念的。 想让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难啊,一个大科学家,对于专业知识,即使是基础专业知识,往往也是信口道来,完全是不用拿讲稿,可以直接上讲台玩空手道,写满一个小时不用看讲稿的。 对不对,数学界的高手们,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不“认真”教学,人家装都装不出来,货都在脑子里的。 好了,博主又会牵扯到“因材施教”问题,说即使你大科学家,对所学专业非常清楚,脑子里都有,但你还得琢磨学生怎么样接受,尽量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 确实,有相当一批大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确实相当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科普文章和传记中以及现实讲课中都能表现出来。我们数论专业,国内国外的几位顶级高手就是这样,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就是这么强,没办法。 好了,那么如果有一个“大科学家”,不这么做,就是要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本来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他封个“不认真教学”的帽子。 不能,即使是如此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有相当一批学生,会非常愿意看到大科学家们本来的思维方式,接受那些方式,也许比大科学家们主动适应学生,更会让这些学生受益。而往往,这些学生是数学系学生中的栋梁,即使人数比例极少,但一个数学系的教学声望,就寄托在这些学生们未来发展身上。 那好了,这样肯定也有相当一批的学生们,大比例的,会因此从课堂上跑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这批跑掉的学生,说这个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 道理,跟文革那个故事一样。我们不能用工人老大哥的观念,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 『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貌似正确,其实由我上面仔细说来,科学网诸君不一定都是学数学的,但结合自己专业,想必不少人能有同感,可知其荒谬之处。
  • [6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4:51:36]    『科研和教学并举,是西方大学的基本要求.』 人家这个基本,不是靠设置“教学督导团”弄的吧。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校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目前中国大学的一些行政做法,则恰是与此相反。 也许,去掉“教学督导团”和各级诸等“教学评估”行为,大学教学反而能搞好一些。 而中国大学教育要彻底搞好,则要从机制入手,抓住“学分制”的建设,借鉴西方规范做法,依我之经验,中国大学生们自然也会像美国大学生们那样好好学习,甚至更加加倍努力的。 问题不是出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上,出在中国大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学,连一个大学里基本的“学分制”都是假的。
  • [6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39:21]    『出于利益的分配不均,科研型的教授和所谓教学型的教授就互相争论,为自己的利益画圈子.』 挑动老师斗老师,最后谁也落不着好。看到网上出现的有些言语逻辑,不禁让我想到,故老讲述的那个时代。 要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们,又红又专的时代,批判白专典型的时代。 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红』换成了教学,把『白』换成了科研而已。一样的思路,何曾的相似啊。 当年的白专们自然是人下人,中国进入了一个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时代。那些挑动者们,革命者们,其实也没落着什么好,高层用完之后,一块打发到农村继续革命去了。 其实,对于不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们,那些工人老大哥们的要求,听起来是多么合理啊。
  • 7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28]    其实,想想看,我不是在这开创出一个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教学理念。我只不过是在恢复,老一代文革前那批学者的一些理念而已。 还是举例讲吧,石生明老师(数学系师生基本都会知道,那本北大高等代数的作者之一),文革前50年代的大学生,国批博导,后来调到首师大,跟我一个教研室。曾经有一段,系里每周都要开会,大会开完开小会,小会大家也不开,就听石老师讲故事。 石老师的很多观念,就属于文革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对很多当前流行的教学评估理念,他就举自己那些北大名教授的例子,驳斥这些教学评估理念之非: 1.板书不整齐,石老师讲,那我那个老师,非常有名,官居高位,讲课非常好,是北大一致公认的才子,但是就是写的字很不好看,要照这个观点,我那位老师不是好老师,起码得上个什么书法班,去改进改进吧。可人家一辈子教下来,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是好老师。 2.上课挂黑板,上个可能还算轻点,现在一般的大学都改变观念,不过分强调板书这件事了。但是,上课挂黑板,这都算是严重问题了吧,明显教学准备不充分吗。这位老师也是位著名数学家,说出名字谁都知道。但是,石老师又有异议,我们学生就喜欢这位老师挂黑板,因为他一挂黑板,他就跑到黑板角落上画图琢磨,不再用单纯公式,我们学生因而可以了解到真正数学家是怎么想问题的,受益匪浅啊。 3. 上课不解释,就是在那抄黑板,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后背对着学生。好了,这个再怎么说,也是个严重不合格教师,放到国外标准也差不多吧。石老师又有异议,不对,这位是我们国家的功勋数学家(其数学贡献比前两位不遑多让),虽然这么死板,但有一条,他黑板上抄的那些东西,全世界都找不着,就他这,就北大这块黑板这独此一家。所以,石老师把他也算做优秀教师,绝不是只会科研,不认真教学之徒。
  • [71]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39]    好了,其实这些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老师在评价这些老师时所用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而且,作为学生,他的角度不是要在那找老师们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他在找这些老师们作为一个学问家的优点,在学习那些优点,兼而并之。很显然,正因为石老师采用这种健康的态度,后来才成为全国著名的代数学方面教育专家。 他这种理念,当然会使得他不同意现在教学评估,以及教学督导团那些做法了,时常因此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有趣、可笑、无奈之事。 所以,想想看,其实这些优良的、利于数学真正发展的理念,其实上一代就有的,只不过随着文革的间断,反而在当今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个人,还没谈几句,就往『你是个不合格的老师』的语境上奔,这种作风,也是文革前那个年代大学生所不会干的。我跟他一个教研室相处那么多年,教学上在他面前肯定是个小兵,但是就是在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理念下,从来没见过他对任何年轻人教学去下否定之语。 至于博主抓住我以前说的话『应该“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首先,这件事不对吗。 如果一个数学家在课堂上,按该课程的本身研究难度,进行授课,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提倡,相反要去否定吗。 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但实话实说,在本校学生面前,除非我自己组织的本科生讨论班面前,我是不敢那样搞的,搞几次,我就得下台走人了。现在的学生,可不像我们做学生那阵,更别提石老师做学生那阵。 博主会说,那你还这样讲。这当然不一样,我起码跟博主不一样,虽然我不敢完全那样去做,但是我认为那样是对的,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是有个尺度,在学生的允许范围内,尽量往那个力量上调和的,其实我这个做法,在我那个博文里以经述及。 好了,博主已经下了驱客令了,此地的任务已到,有时候圈外人难以理解圈内人的事情,看到当前大学教育极大问题之时,往往会生一些貌似合理的指责和评估方式。其实,大家请相信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因为大学是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场所。
  • [7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54:43]    『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其实不用,你已经很好的点评了我的跟贴,称之为“无聊”了,我想,这个要换算成分数,该是不及格吧,比我那个博贴中所讲的最低分还低。 还有之前那个没几句就开始判定的『不合格教师』语境,以及『按课程研究本身的难度』的否定,这些我在您这儿都得分不高,听上去的语气也不善。 告辞,两不打扰了。
8More

科学网-李宁的博客-"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 - 0 views

  • 例如,文章列举的一些事实: 1. 是要以高出国内教授平均水平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码来引进人才,这似乎是确定了的。 2. “千人计划”的引进对象,如果瞄准姚期智、施一公、饶毅这个量级的话,引进2000人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面对这些事实,博主使用了足够的分析,或者退一步讲,思辩精神吗: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2. 只有让一流“人才”做领导,他才可以再招进一流人才。如果让“二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招三流人才。如果让“三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找四流人才。既然“千人计划”想招到如姚期智等人那样的一流人才,是极为困难的,那么招进来的必然是国外意义上的“二、三”流人才。赋予这些人过重的责任和权力(想必不少会成为某级领导),对这些人,以及对国家来说,是否是好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历史和现在规范做法,详加讨论。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 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将者,带兵,帅者,选将。怕就怕在,这个选帅、选将的过程,在起点上,在制度上已开始就错了。 那就要出比较大的问题了。所以,文科教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讲些历史。 在历史的基础上发言,人方可信。
  •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这个,教授之间工资差距到十几倍,好像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做法的,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没。据讲,现在一般在3倍以内。 这种工资结构,顶层和底层差距比例极大的做法,看过报道,是在黑社会团体中比较常见。 那么,我们的质疑,“这种高差异工资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因为,你在科研体系的工资结构上,采取一种类似黑社会工资结构的做法,那么你会不会最终搞得,科研体系中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等等相关事宜,最终也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 最后,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从工资结构开始,最后很多方面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对一个国家,是福是祸,这个忧虑,是有相当理由事先提出、事先分析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57]    所以,他那篇博文的说法『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实在大可商榷。 这也是目前国内文科教授的一些常状,可以随口开话,开了之后,不用去管证据,要证据。文章就放到那,让人看着笑话。 当然说到这里,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我很喜欢看黄老师的博客,订阅到自己的google reader里。所以,他的立论,作为专家学者,当然想知道其确切的细节。 那个跟贴里,我希望以历史为镜,由专业的文科教授回答一下: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其实这都是历史,是属于比较好回答的东西,至于怎么样以史为鉴,那才是更难的。 同样的看到,博主李老师,把此帖定义为“几篇博文的综合稿”,但是可以在不调查清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才引进历史的情况下,就开始综合吗。 总的观感是,此文看上去四平八稳,属于国内常见的文科生作文,分析力欠缺。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49]    博主既然是专业人士,为什么不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进程中,引进人才的历史、做法和经验教训呢。 上次,黄安年作为美国学研究学者,在饶施的博文后发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25 论及『美国实现那个时代“崛起”的时间大体在1894年左右,或者说在19世纪末,而不是20世纪以来的事,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我就跟贴请问其详:不知依据是什么,所指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体是什么。难道,在此之前,美国就不按这些『做法』去做吗?所以,还请黄安年老师详述一下专家意见,倒底什么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哪些是美国大学在其国家国力崛起之前,甚至一建校就开始做的,哪些又是它在美国国力崛起之后做的。 之后,黄安年老师,仅是扫描了一个旧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70 言“写作的时间在17年前,今天来看自有需要充实和修正的地方,但基本的观点无需修改。” 但我不知道,他的『基本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即使其旧文中论及的美国大学的一些制度,如: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都是在黄老师定义的美国崛起时间点之前,就建立好了的。至于他所未论及的另一个制度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 我询问黄安年老师的是他的原话『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他只有此论点,却无法提供论据支撑,所以才因此觉得文科教授开口说话,太随意。 至于博主您所讲的『美国的现代科技体制形成于战后,这是常识。』 跟问题『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又是两码事。 即使你的断言是对的,据此判断别人的另一不太相同的问题就是信口开河,还是需要进一步论据的。 如,哪些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这些做法中哪些是“20世纪以来”才做的,哪些其实是人家早就做的,甚至是建校就开始做的。结合黄老师的扫描件,和其他资料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这些都是真实的论据,确实对建好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但是其建立时间点,跟黄老师的观点正好都是相反的。另外,他讲的美国国家崛起点还在二十世纪初,跟你理解的二战后科技体制,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 既然这个论点不能有足够论据支撑,那么黄老师拿这个论点在他博文里质疑,创建一流大学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相当可疑了。我当时还只是好奇,黄老师会拿出什么样的论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结果最后拿的是十几年前的扫描件,而扫描件上罗列的数据,都正好是跟他的论点相反的。 因此才有概叹,文科教授说话还是要注意基本的证据支撑的。 这些都是基本的逻辑,并不需要非要学习很深的东西才能养成,也不需要非要出国,受西方文化熏陶一番才能明白。
  • 网友的反馈『啥好听挑啥说。』 是事实,不过呢,大家也都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文章如果不写得四平八稳,不以主旋律为基线做微小的波动,估计就不可能被正式杂志录用了。 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不过,问题是,好像博主介绍已经在国外接受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但文章还能写得如此四平八稳,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这种写法,估计博主在十几年前出国之前,就完全有能力写出吧。扯远了,博主请理解,绝无恶意,只是看博主的经历和开明程度,有些奇怪而已。奇怪之中,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 博主回复:“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了,至少现在看不到特别有说服力的答案,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现有的说法,一说是会造成不公平,另外一说是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 『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这个说法得靠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普遍提高,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住这么大的盘子,即,先在大学和科学界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是否有此力,领导是否有此心。 关键是,国家准备把顶级教授和底层教授的工资比例,定在何等数值。 国外是3:1,而底层教授跟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后教员的收入比值,差不多又是2:1。 那么决策层是否心目中有一个数值了,怕就怕在,决策层根本就没一个自己的想法,摸石头过河,先给钱了再说。 如果顶级教授工资跟底层教授工资,如博主所引,达到十几倍以上。那就不是简单的“不公平”问题了。 我们是从小学马列学说长大的,如果对其还有信仰的话,会记得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这样一个高差别工资比的经济结构,又会决定一个怎样的上层建筑呢?又会怎样影响到学界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呢。 是不是会因此把科学界搞成黑社会型的文化气氛和制度,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辩的,因为黑社会就是这种类型的收入结构。 我得说明一下,这些不是严格的推理,而用的是思辩,即,有理由型设问,而非直接确定答案。
2More

科学网-近代美国教育的发展(1992年扫描版) - 0 views

  • 至于“施饶”二位,所提议的一个建设方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用史为鉴,进行研究。网上的发言者,往往代表其所属院校的局部利益,反而不如用历史做镜面,让人看得更清楚些。 也就是想问您,这种从国外引进高阶人才的做法,在美国大学的建设上,是怎么样做的。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博主回复:我在海归潮再成热门话题(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9424)一文已经谈到自己的看法,真正引进全职的海外一流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有个过程,记得去年前丘成桐和北大的争论就设计这个问题,可惜被教育部抹了稀泥,不了了之。我们需要当年周总理开名单向美国索取人才的劲头,现在有吗?再说,现在武大郎开店的盘踞要职的实在太多,这个环境于引进高素质人才不利。
  • 『好像扫描件,只提到一个做法《选修制》』 对不起,我这个说法不准,扫描件还提到了: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以黄老师自己的文章数据,不知,黄老师前博贴中所提『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了。 这些做法有益于大学建设,有些甚至是根本所在,它们都早于美国崛起的时间点,甚至早于美国建国时间。 而且,这些人家实行了几百年的做法,我们目前的中国教育体系基本上仍然没做到的。以此观点,谈做不到,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黄老师,请继续,现在科学网上对您博客的意见关注度还不够,这很不正常,我们就应该听取您这样的美国研究专家的意见和数据才对。
3More

Tricki now fully live « Gowers's Weblog - 0 views

  • 4. Hence for “used in” tag and “proved by” tags, they may also be the tags of the type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 Besides the view of Hierarchy (only for “Area of mathematics” as the folders view), and the view of “Tag clouds” (mostly for “keywords” and also for “Area of mathematics” ), there is a third view for “used in” tag and “proved by” tags, as “Road Map” view. For example, if we choose two tags, o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other as the “ending point”, then the “Road Map” function will automatically give the graph structure to all related tags, give the road map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ending point”. Of course, this task is tough for temporary, and might not be feasible. Since, we maynot determine very clearly the level of “use in”/”proved by” for every single page. For example, tag-1 is used in tag-2, and tag-2 is used in tag-3, so in tag-3 page, tag-1 might be included as the “used in” tag. If so, that might harm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Road Map”. But anyway,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be solved if finer algorithm and finer page-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 2. Hence, it is able to separate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s two disjoint set. The advantage is that, we are then able to give the tags of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s different font colors in the Tag list page and other related applications, which is friendly to our eyes and intuitions . 3. I still dono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for the “used in” tags, what is relation of “used in” tags with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nd beside “used in” tags, why donot apply “proved by” tags. Of course, in theory, you can deduce the “proved by” tags from “used in” tags from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hole site. But for single pages, “proved by” tags are still different from the “used in” tags. I have said that, give different font colors to “Area of mathematics” tags and “keywords” tags. So is that possible give some picture-property to the “proved by” tags and “used in” tags? 3. Tricki still donot support “Tags Clouds”. This is another view of how to organize tags beside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example, in the tag list, give the “Area of mathematics” tags and “keywords” tags the subscripts and superscript. The subscripts shows the number how many other tags are “used in” this tag. And the superscripts shows the number how many other tags are “proved by” this tag. When the user click the subscript/superscript, then they are lead to that corresponding tag list.
  • Tricki is still new to me. I would like suggest that, in “Post new comment”, under “Subject”, it is better to add another blank as “Tags”, which already have the existed tags for this page, and the authors for comment can add new tags when they “Post new comment”. Tags seems to have three type in Tricki, as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Used in” For that, I suggest, 1. “Area of mathematics” can only be added and edited by the super members, and a) is supported by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like multi-level recursive nested folders) . Now the sub-tags is just listed in alphabet sequence. b) when “keywords” concide with “Area of mathematics”, then it is automatically regarded as “Area of mathematics”。 c) For building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Area of mathematics”, it will be convenient, if automatically take the large names as the sub-tags of small name. For example, take “Prime Number Theorem” as the sub-tag of “Prime numbers” automatically, and regard “Fourier inversion formula” as the sub-tag of “Fourier analysis’ automatically, if they are both the type of “Area of mathematics”. Of course, keywords can be contributed by any members.
3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答饶施二公 - 0 views

  • 归结一下,科学杂议类博客遵循的两原则: 原则1. 文章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原则2. 在社交性言谈和文章中,尽量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这些具体的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原则,确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当然中学更好了,但中学老师也是大学教出来的,所以问题还在大学。 以此观点,谈创建真正文明意义上的大学,谈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一点不为过,此诚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跟其并驾齐驱的不会多过3个。 至于怎么建,那是另一个问题。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有些博主反对施饶二位的博文,虽然被科学网置顶,其实水平不高。连这两个问题都没区分开,更不必说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大学,对建设现代文明的意义。将自己理解中的大学,想得跟中学或技校差不多,这种大学当然不是中国完成现代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了。
  • 像陈安博士这种做法,其实本身问题也很大,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 作为经受过现代科学洗礼过的研究人员,应该知道,文章中要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只能说明,还是洗得少了,这是指自然科学。 即使刨去这点,从现代文明规则出发,言辞中上纲上线的讲法,也说明缺乏相应的现代文明素养,即,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科研人员尤其容易犯最后一点,因为他们平常科学研究就是干这个的,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思维方式对科学极为有益,即使具体阶段发现具体结论是错的,也对整体研究有益。 但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来,那样会家不像家,国不像国。
  • 以此二博文原则为观点,文人之间,不是不可以打架,但是要打的有水平。北京老一辈,还讲究“骂人不吐脏字”呢,更何况是经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科研工作者。 以此观念,这种利用比喻和形容词,将科研同事往形象不佳的社会人士上引的行为,实为不雅,故意恶心别人的做法,实为不善。 海龟和土鳖没有天生的矛盾,利用比喻和形容词,将暂时性的矛盾意图在情绪上扩大化,实为不智。 其实现代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中国的普通人群亦是非常需要的,官僚人群则更加需要,这就得靠大学里的老师和科研人员,意识到,做到,把它传递给学生们,熏染给官僚们。 看博主李小文先生文,对陈安博士的做法,也采取实为欣赏的做法,定位为“话糙理不糙”,实在说明,这些基本的现代文明规则,在当今的中国是多么的缺失。
2More

科学网-陈安的博客-"博客代管"事件述评--其实科学网也需要"饶颖" - 0 views

  • 像陈安博士这种做法,其实本身问题也很大,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 作为经受过现代科学洗礼过的研究人员,应该知道,文章中要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只能说明,还是洗得少了,这是指自然科学。 即使刨去这点,从现代文明规则出发,言辞中上纲上线的讲法,也说明缺乏相应的现代文明素养,即,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科研人员尤其容易犯最后一点,因为他们平常科学研究就是干这个的,窥一斑而测全豹,这种思维方式对科学极为有益,即使错了,也对整体研究有益。 但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来。博主此文,错的厉害。
  • 归结一下: 原则1. 文章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原则2. 在社交性言谈和文章中,尽量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这些具体的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原则,确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教给孩子们的。 以此观点,谈创建真正文明意义上的大学,谈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一点不为过,此诚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跟其并驾齐驱的不会多过3个。
3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范的"帽子"不该揭 - 与王铮老师商榷 - 0 view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32:59]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我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 『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打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48:01]    改几个字,读此版本即可: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4More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 0 views

  • [9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46]    另外,作为大学聘人来说,确实是系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系主任确实应该可以有100%的否决权,但是不可以有100%的最终进人权,进人权还需系学术委员会的讨论方可。饶先生这里的错误有二, a. 将自己的否决权建立在一个非常滑稽的基础上,附SCI信息,成为了行使否决权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文章内容本身,这让人想到的是政治,而不是学术,是暴力,而不是智慧; b. 饶先生文章通篇讲的人才聘任,但看不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哪里,只看到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的权力选裁,如果一个美国大学系主任,在这样的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好恶和权力,不知他在同事眼里会被如何看待。希望,饶先生在北大生科院的具体操作中,不是这样的。 前一阵,武夷山写出博文,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快速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发展首要的事情,并寄相当的希望与海外教授们身上。他在看了饶毅先生这几篇文章的表现后,不知对自己的建言是否还有相当的自信。 总之,不管是“千人计划”--目的直接提升人才水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目的间接提升人才水准。都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不是先有蛋再有鸡,也不是先有鸡再有蛋,需要二者(高阶人才+评价体系)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才好。 现在的担心是,“文革阴影”这一代,如果去不掉自己的童年阴影,少年阴影的话,却不掉那些“强迫症”,“急躁症”的病根,也许中国科技体制,在他们这一代手上,仍将会继续恶化,那样的话,中国又要在历史进步轨道上走相当长的一段弯路。
  • [9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36]    『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不知美国那个中等以上机构,就敢在聘人要求中写出这样的威胁性话语,这是要打官司的,ISI不会让你这么欺负它的。『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然就是饶毅和他代言的朋友们的机构,不知饶的朋友们是否授权饶毅这样代言。 要反对一个事物,就要一棍子把它打死,如SCI,不惜以威胁年轻人进职作为代价。实际上,如果饶毅作为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会对应聘者白纸黑字写下这些“威胁性”语言,为什么他在中国就敢呢,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了。 其实国内也在发展,并不是饶毅刚出国时候的状态。即使是“文革阴影”一代,其中也还是有很多领导采取善意的、柔和的作风,不会随便去威胁应聘者,评职称者,应该如何如何。另外,SCI毕竟是客观数据产生出来的信息,以自己的喜好,来打死一个客观信息,实际上,可能最终受辱的会是自己,因为这里,博主要打击的已经不是国内使用SCI的领导者了,而是SCI信息本身。
  • [9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5:31]    饶先生此处,作为北大的一个院系领导,博文是有不当之处的,也许他自己会奇怪,怎么好好的题目,也引来这么多人骂,自丑而不知,即使加上补充版,跟上次那篇“年轻人”一样,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1. 写文章不能采用这么居高临下的态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面对年轻人和后进者,更不能使用威胁的口吻---如果你申请时,附加SCI信息,则“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不知这个威胁,又有何科学性的地方,是从这个做法中,看出该研究人员人品不好呢,还是科研水平不好呢。这都不是,唯一的地方是,这样做,不符合饶毅这样几位领导的口味,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态度”。 2.作为领导,可以不要求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上附加SCI信息,但是如果申请材料上有,其实也完全不必采用拒绝的态度,看一眼又何妨,了解一下又何妨。关键是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取其所长即可。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饶毅作为“文革阴影”一代,虽然在国外历练过多年,但回国做事时,言行上还是采用他们那一代的常规思路,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习惯,以“政治(而且还是偏激型的)”代替学术。
  • ...1 more annotation...
  • [9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36:41]    可惜的是,文章通篇看不到,SCI信息是如何害的“年轻人”学术水准下降的,看不出任何证据。 反而看到的是,如果年轻人的申请材料,不符合饶毅先生的“政治口味”,他就“有可能”动用自己在北大获得的行政权力,去“害”这个年轻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尤其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重点院系领导人,尤其是面对年轻人之时。 现在不仅是有“害人之心”,而且还敢把这个“心”公诸于众,大肆宣传,施加威胁之力。这样就更不对了,如果作为四五十岁的人,能改掉这种“文革革命”习惯最好,如果改不了,在“心”、“言”、“行”上都无所顾忌,那么北大生科院的未来发展,是否能看好,是值得怀疑的。
1 - 20 of 26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