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演讲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 0 views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 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 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员会主席,尊重选举意念,又有何不可呢?我想,去行政化的“治本”分水线应该在“透明化”的程度上,即,去行政化的本质,应该在于行政系统的完全透明化,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顶级人才工资评定),则剥离到教授会执行。去行政化的大势所趋应该强调的是,行政系统负有执行“透明化”的任务,首先自身执行完全透明化行政操作,同时监督教授会达到协定程度的透明化。透明化,实际上是中国政治改革中最难的一步,所以此文当作奢谈之想。但是反一步来想,若作为象牙塔的大学系统,都不能够如此,整个社会就更不可能通过透明化减少运行成本了。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 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 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 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 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 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 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 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n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n\n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n\n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n\n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n\n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n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n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n\n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n\n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n\n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员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教授上课:国内比国外差在哪儿? - 0 views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2 11:38:55]    『博主回复:我问过他们, 好象都不在意 :) 教授太有有特点和性格了看来』 大多数国外教授还是在乎这个的,你问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还不能算数,要看他们真正上课时候的态度,你真正坐在他们课堂里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到期末快评的时候。其实现在网上也有评师网,博主可用其看看您所熟悉的国外教授的评语。 http://www.ratemyprofessors.com/ 『14楼:你自己没在美国教过课吧. 以偏概全, 纯属胡扯. 至少数学系的教学要求很高 博主回复:没吃过猪肉, 只见过猪跑. 你这个psedu美国猪跑两步给大家看看吧, 别光在圈里哼哼撒 :) 博主回复:我只能说, 就教学来讲, 我是看不出国内教授比国外差 :)』 博主此言差矣,出言不逊、对别人的质疑反应过度还在其次。国外数学系,其课程分为几级,一级相当于国内高等数学类科目,二级相当于数学系本科生科目,三级相当于研究生科目。 我在Stanford访学时,听过几位教授的二级课程,有些课程是全学期都去听,多数教授们确实讲的非常好,因为他就是这个方向的顶级教授,能言人之所不能,有一门极为初等的课程,初等数论,我本打算听一两次体会一下就算了的,我没想到的是,该教授不仅科研达到顶级,没想到其把最基本的本科生知识也是讲的非常透彻的,所以干脆就听完一个学期了,后来上网看学生对他的rate,确实评价也是最好的。 至于演讲能力,国外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开始练的,国外的博士后在教学经验和演讲能力上一般能力就非常好了。国内教授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先天缺陷的,很多人是从研究生才开始做报告的。所以,国内一般讲教学经验,往往说的就是这个,看重老教师,也往往说的是这个,但还是有一些人一辈子也没练出来的,看网上有个研究生的博文迷信老教师的教学能力,感觉可笑,教学能力,是分人不分年龄的,教龄确实是会有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人。 另外,还可说的一个不同点是,外国(数学系)教授讲课,一般都会采用脱稿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很少去看讲稿几眼。这本是个教学的好传统,不过被很多国内教授们给丢掉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 回复时有时候依赖我的心情, 正郁闷的时候就好发火, 以后不在自己郁闷的时候回复, 多谢提醒, 改正! 关于讲课, 国内外的教授都是有好有坏的, 因人而异, 再说好坏真的很难区别, 同样讲课, 不同的学生感觉就可以截然不同. 您说的很对, 学生的演讲能力是很欠缺, 这个问题好象在科学院好象能好些, 一些地方院校, 很多学生都不行, 不重视, 也没有机会锻炼.
  •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13:54]    『27楼: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这个观点并不见得是公认的。博主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证据。很简单,如果博主把基础教育限定为本科生教育的话,博主能否证明一下,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北大清华的,能胜过哈佛、普林斯顿,或者别比那么高,就比美国的公立大学,Michgan,Minnesota之类。 如果博主同时把基础教育限定为读书,而非科研,哈佛、普林斯顿那些顶级名校,每年的本科生均有一定人数发表出文章,这个参数可以不计算在内。那就光比读书吧,据我所见,即使是在本科生层次,国外数学系开设的课程,要比国内要深很多,好些高阶课程国内是不开的。 博主具体到自己专业,不妨证明一下,自己专业的本科生高阶课程,是否达到了国外名校的水准。 好,如果博主继续限制自己的定义范围,将基础教育不仅限定在本科生,而且还要限制在本科生基础课程上。那好,博主不妨比较一些国内和国外高校,在基础课程上投入的课时。 实际上,国外高校的基础课程课时,量是很大的,而且讲授课程和习题课程比例,是达到了1:1的程度的。从这个参数上看,国内高校并不占有优势,即使是博主所设定的教育扩招之前。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国内本科生教育远远不如国外的,就是“讨论班”制度,十几年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本科生,是知道这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的,直到目前为止,又是有多少学校把它转化为制度的。 国外,也不是所有的名校,都把讨论班制度落实在本科生层次上,但有些学校是这样干的。数学系做的最多的是MIT,最好的我觉得是Harvard。这些信息,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部分的得到。 感觉博主在这里发出这样的观点,缺少证据支撑,何不直接去人家系里那些网页上看看,这又是一个国外优越之处,他们都有面向本科生而写的学习须知,国内大多数学校是不做这个事的,好,你根据人家写的本科生教学流程和内容,逐条说说看,其中哪点是证明了您所说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我会将这个帖子记入我的Google Calendar,周日的时候会过来看看博主找的证据。
  •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35:05]    实际上,我设问的这几个问题 1. 课程设置的宽度和深度 2. 本科生讨论班制度 3. 面向本科生所写的学业流程说明网页 都是本科生教学中的基本参数。实际上,从博主的文章上可以看出,他注意的地方,不在这几个点上,因而会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那么强在哪呢?其实出博主此文的视角就能看出,博主此文主要比的是教育心理学--教室气氛,实际上,这点,往往被国内教师所注重,即使是大学教师,在很多高校,仍然是要注重保持住学生课堂纪律的,为此,得注重自己的声音大小、声音语调、板书。 所以,当看到某个国外教授声音不够大(人家都是小班教学,没有中国这种大教室授课的高音训练),不看学生,只管自己讲自己的(要在国内,学生不在背后说起话来,当然国外大多数教授,据我所见,授课时还都是看学生的), 就给出结论,对方教学水平不够高。其实,高不高,还得看人家具体的课程内容组织,而不能只看心理学这部分。 教学心理学确实得注重,国内老师往往为学生课堂纪律所担心,这个传统不是一年两年了。实际上,在国外高校,即使是两年制社区大学,也从来没有“维护课堂纪律”一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认真学习的。博主本文这里讲到“期末成绩不放水"现象,现象背后是其“学分制”的实行。 试问,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西方大学的学分制的。作为“学分制”,西方大学已经实行了一百年有余,试问,不实行这个基本制度的中国大学,是如何做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试请那些稍微有点见识的,博主或者跟博主有相同观点的人们站出来具体说一说,拿出具体的东西说一说。
arithwsun arithwsun

王泛森院士- 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 0 views

  •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 我昨天还请教林毓生院士,他今年已经七十几岁了,我告诉他我今天要来作演讲,就问他:「你如果讲这个题目你要怎么讲?」他说:「只有一点,就是那重要的五、六本书要读好几遍。」
  • ...6 more annotations...
  • 找到学习的楷模
  •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是两只脚,我们不是靠一只脚走路。做研究生的时代,固然应该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业上,探索你所要探索的那些问题,可是那只是你的一只脚,另外还有一只脚是要学习培养一、两种兴趣。
  • 很多很有名的大学者最后都陷入极度的精神困扰之中,就是因为他只是培养他的右脚,他忘了培养他的左脚,他忘了人生用两只脚走路,他少了一个小小的兴趣或嗜好,用来好好的调解或是排遣自己。
  •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何谓卓越的大学?我认为一个好的大学,学校生活的一大部份,以及校园的许多活动,直接或间接都与学问有关,同学在咖啡厅里面谈论的,直接或间接也都会是学术相关的议题。教授们在餐厅里面吃饭,谈的是「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哪个人那天演讲到底讲了什么重要的想法?一定是沉浸在这种氛围中的大学,才有可能成为卓越大学。那种交换思想学识、那种互相教育的气氛不是花钱就有办法获得的。我知道钱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东西。一个卓越的大学、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表示里面有一个共同关心的焦点,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学校就不可能成为好的大学
  • 王泛森院士
  •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0 views

  •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各校本质上已经存在了科研奖励制度,比如发一篇SCI文章,奖励一万不等。不过这个奖额目前似乎逐年下调,因为能发SCI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些老师私下里讲,这个好啊,你们学校也别老搞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直接有多少文章,奖多少钱就行了。要是结合某些现实情况,这个建议还真有些合理性。 本文建议,各大学应该设立本大学教师的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从而将以往就存在的制度,升高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 好处是,与科研项目相比: A1. 科研项目申请,原则上不是基于已有成果,讲究未来发展,这个当然是对的,所以科研项目中的待遇提成,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而非奖励角度。 A2. 科研项目申请,当然会讲究过去的工作积累,但往往会结合“量”的考虑,而优秀论文奖励则不然,以一篇论文的优秀论成败,想评,拿出你最好的那一篇即可。 奖励制度,当然也会需要评审,会牵涉进一系列相关问题,但是在校级层面展开,评审问题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对制度建设是一个好事,从而对学校的科研制度有极大兴奋和推动作用。 譬如,必须要求,参选优秀论文奖者,需做一小时报告,可安排在每一周的固定一个时间,一次一位(不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优秀本科生论文评定即是如此),全年大约40周,则大约允许40位竞选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不少了,对于名校、大校,则可以采取学部分类制,每一个学部,还是全年40周,每周一位演讲参评,共40位竞选人。 国内目前科研气氛还不够太好,很多同事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工作,专题报告(Seminar)和大报告(Colloquium)往往来的老师不多。想必,具有评奖性质的学术报告,来的老师会多很多吧,长期下来,自然成为习惯。 校级评选,甚至可以直接结合该学部的每周大报告(Colloquium),形成“对讲制”,外来大科学家讲一个小时,本校参评科学家讲一个小时,若两人内容相关,可以由他们俩自己调整演讲顺序,外来大科学家可加做此人的评审委员。 这个奖的额度怎么定呢?现在提出一些建议性质的内容,供大家指正。 原则 A. 将年轻人分开评,鉴于国内博士生的平均毕业年龄,可选博士毕业平均年龄6年之后,比如若博士毕业平均年龄是28岁,则加6岁之后是34岁。这个6年,相当于又一个博士期,对于鉴别一个年轻人潜力来说,足够了。     将年轻人分开评,国际大奖最显著的就是Fields奖(40岁),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避开了论资派队的可能,而且会让公众和当今科学家认识到当今研究的最新方向是什么,不像Nobel奖,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而缺少对年青人的科研方向引导功能。     我们国家的杰青,就采用这个原则,不过把年龄设在45岁,比Fields奖40岁大,再参比欧洲数学会年青科学家奖32岁,就要高很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会不会因为这个参数的设定值过高,而受到重大影响呢?有可能啊,这种东西可不好证真或证伪,很难用推理达到理性证明的。 原则 B.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的奖金额度,按二倍法指数递增,即比率为: 1:2:4:8 特等奖和一等奖允许空缺。那特等奖额度定到多少呢,太少了不行,这是校级奖励,反而不能像那些国际大奖一样,钱不够,名来补,得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可以因此在别处得到好处。校级奖励,要讲究实惠。 在我看来,特等奖应该结合青年科学家工资和当地住房价格而设定,应达到5年科学家工资之和或者当地住房的50平米-100平米价格。比如北京地区可选作50万,依此,其他奖的额度都确定下来,三等奖是6万多点。 这个制度,虽然是校级制度,评的是校内人员,促进的是校内评审制度的改善。但其对校际竞争的作用亦是很强: B1. 各校会比奖额,你名校的特等奖奖额和总奖金额度,反而比某些低点的学校差,说不过去吧。 B2. 各校会比得奖人,你名校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比不上某些低点学校的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说不过去吧。 这些奖励,都是公开,大众能够了解和容易注意的,哪个学校想胡搞自己的科研奖励评审制度,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人才评奖,只拿领导关系好的出来,那是自掘坟墓,牵扯到这份上,大多数校长都不是傻瓜,允许某些恶势力,搞大范围的胡来。 呵呵,我相信,小学校会先搞起这个制度,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会增光而不会有损。但是名校、大校的行动会有延迟,因为存在着B1、B2的忧虑,但只要科研奖励制度在小学校蔚然成风,名校、大校最终会被裹进来,在人才竞争,制度竞争的压力下,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丘成桐演讲:学问之道与做学问的操守 - 0 views

  • 以后我任教过的学校有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纽约石溪分校、史丹福大学、加州圣地牙哥分校和哈佛大学
arithwsun arithwsun

周日ZT:郎咸平在苏南民营家族峰会上答听众问_东方文化西方语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是什么?我们谈了无数的必要条件,我谈都谈烦了,我今天谈一下什么叫充分条件?所谓的充分条件就是行业本质。那么纺织行业的行业本质是什么?我们这个纺织行业,从6+1,从制造,一直到最后销售,在广东地区,应该是180天,在江浙地区稍微快一点,我看也是90—180天,你真正的行业本质是把这个整个流程6+1的流程高度压缩,压的越短,你越成功,这个就是行业本质。也是你成功的充分条件。你知道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行业它是几天吗?莎拉,12天,第二名,瑞典的公司21天。当初我在讲这个纺织行业本质的时候,我在广东讲的,珠海威丝曼集团,也和你们一样,180天,听了我演讲之后,马上改,改成了15天,那我说你怎么做到的?他说我们贯彻郎咸平教授的思想,我说讲正题,他说,当我问每一个部门主管的时候,我们要按照郎咸平教授的思想,压缩时间,采购部门说我只要3个礼拜,我行销又是2个礼拜,物流又是1个月,那么加在一起又是180天,我说你怎么解决呢?他说,郎咸平教授上课一再强调,只要念完本科就是什么啊?缺乏创造力,思想僵化,因此,他把所有主管全部炒鱿鱼,换上一批新的主管,来了第一天就告诉他,15天,结果,半年之后,全部做到了。
  • 当你把时间大幅压缩成15天,或者12天吧,你晓不晓得,你在整个6+1的环节里面,6里面你省了多少成本?仓促从180天到12天,你省了90%的成本,到这里发现,撒拉之所以成功,根本就不考虑在中国生产,撒拉从来不在中国生产,他们生产80%都是在西班牙,成本不是很高吗?无所谓。因为纺织行业的充分条件是整个6+1的高度压缩。所以他们仍然在西班牙生产,劳动成本非常高,无所谓,因为当你把6+1的6一压缩之后,高度整合的结果使得你从大物流体系,省下大量的钱,而这才是席卷全世界的重要原因。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靠讲课精彩吸引学生上课, 行不通!! - 0 views

  • 如果是填鸭,引颈就填是很难办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掐住他们的脖子。 既然是科普性质的,就不要再和幼儿园的教学一样了,毕竟都大三大四了,有一定的积极能动性了。可以分配给他们任务,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做演讲,提问题,评优秀团队,再加以引导。如果有完美的ppt就让他们copy回去,自己慢慢科普吧。如果觉得自己的课不值得这样大动干戈,就别开了,放过学生,也放过自己。我想这也是必修和选修课的一个重要区别
  • 其实,对付逃课的办法很简单,给学生多多提供课堂上互动参与的过程,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并规定平时参与的分数为80分,期末考试20分。想要学分的自然就来了:)这也符合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 其实博主此帖和另外一个帖子,“我劝学,但学生不买我的帐” 主题差不多,博主以为自己把什么招都想了,但其实呢,有好些同志提出了一些博主并未采过的方法。如: 1. 选修课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采用学生上台研讲;并跟成绩挂钩。其实老师的水平不在于你辛辛苦苦地上网找资料,找图片,那些很可能年轻学生自己做的,比老师还好。而在于鼓励学生做,并在学生研讲之后,给出有足够深度的专业点评,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后者是很难的,正式年轻学生们做不到的,需要有足够学养的老师才能做到。 2. 必修课可以采取课堂提问,不到者可以借此查处名字并扣分。 博主可试验后,再告诉我们在南航的反馈。
  • ...4 more annotations...
  • 有时我也会从“父母供一个大学生多么不容易”等角度来奉劝学生来上课。
  • 承诺:“课程保证精彩,保证让大家大有收获
  • 于是2004年集中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编写讲义、在网上大量收集素材,作ppt。
  • 然而遗憾的是,学生的到课率太差。应到56人,但实到23人,连一半都不到。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9:56: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文章写得很好,没想到现在的中学老师水平都这么高。不过全文中此句话,需要商榷。 数学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语言,对这个语言的掌握,就跟对自然语言(汉语、英语)的掌握一样,是衡量“通才”水准的重要标尺。
  •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 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0:13]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实际上那样说说可以,没有真正的操作性。 我的博客上有另外一套解决方案,即是在“水平考试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精深传授体系』,让二者在资金流和人才流上形成良性循环。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3:33]    『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 同意此句,这并不跟我先前说的“水平考试体系”矛盾,因为奥数实际上不是“水平考试”,而是竞赛型的,确实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国外中学的做法,是将其引导到AP课程上,即超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是引导到只有少数成功者的奥数上面。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43:04]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 这句话不是对否,但是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Putnam数学竞赛,国外名校是给予特别训练的,如Stanford,每年有一个学期是开设针对此竞赛的讨论班课程的,课程中间发比萨饼给学生们吃。 美国各名校,还都是很注重Putnam成绩的,因为其竞赛不仅给学生排名,还给大学按其参加学生的成绩排名。 所以,竞赛本身的存在,从思维角度上是很难进行批判的,国外数个Fields奖获得者,国外名校的好些数学系教授,都曾获过奥数奖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前奥数金牌获得者,也开始在数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只不过目前还只是数学圈内研究人员知道而已,还未传到大众耳朵里。
  •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19:45]    『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 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博主从心理学方面批判奥数的说法,我基本上都同意,但是从思维角度进行的批判,我基本都不同意。而且,其理论的依据本身,如此楼和5楼所举,都是错的。 比如本楼中银行行长所言,『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那么多问一句,那些分析计算的算法,是谁编出来的呢? 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利润最高的行业,因为其天然的垄断性,即“胜者通吃”规律所然。这两个行业涉及到的大量算法,都必须依靠数学知识方能完成,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马志明老师做过演讲,大家可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找到其科普文章。
arithwsun arithwsun

不让学术委员会成摆设更重要-熊丙奇的博客-搜狐博客 - 0 views

  • 博主此文,最好是发在科学网博客上,那里的博主都是大学教师。另外,不知博主在写此博文时,是否读过新颁布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此章程从文字上和以前有何不同。博主此文,以及那个新章程,对执行的细节均有所忽略: 学术委员会委员们是如何产生的,《章程》是用分级选举制(校级,学部,学院),而非如美国总统和议员的那种直选制。这样的话,学院级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就至为重要。《章程》只言“由所在系所、学科全体教师推荐或民主选举产生。学院学术委员会应有不少于2名院(所)外相关学科的具有一定学术声望的教授参加,不占定额席位。”行文过短,未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的选举方式,而这,必须是由学校推动的,普通院系很难做更大力度的选举方式的改变:1. “推荐或民主选举”,本身就是极为含糊。2. 选举前,候选人需不需要在竞选演讲。3. 具体的选票规则?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章程》中不少,很多细节不足,使得真正的操作容易流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有摸石头过河的提法。但是,造飞机必须用设计好的图纸,否则飞机是不可能造出来上天的,更何况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大学系统。《章程》即是图纸,吉大的还是过粗。另外,吉大的改革还是准备从现有框架中突破,实际上学术委员会,是从教授们中遴选出来的。目前国内大学,教授会未真正建立,学术委员会其实应该改个名字,叫做教授理事会,是教授会的核心机构,称做理事会,一是可以跟将来的校友董事会对应,另外一个是,其管的事,不应该止于学术。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肖重发的博客-温家宝:仰望星空 - 0 views

  • 2007年5月14日,我在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钟厅向师生们作了一个即席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