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非禪.PC/ Group items tagged 網頁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VERY LIHI

網路書籤 (授課) - 0 views

  • 當你在網上讀到好的網頁或者網站,便可以將連結收藏下來,以便將來再閱讀,或者和別人分享你的收藏。在收藏連結的時候,用戶還可以添加一些評註,以備日後參考,或者方便別人檢索。在收藏連結的時候,用戶還可以對連結進行歸類,一般的做法是給連結加不同的標籤(Tag)。有些網路書籤,可以使不同用戶彼此分享的他們相同標籤的連結,這種社交性的分類機制被稱為分眾分類法(Folksonomy)。有些網路書籤,可以將你感興趣的網頁內容直接備份到伺服器上,這就是網頁快照(Snapshot)的功能。
  • 可以將你感興趣的網頁內容直接備份到伺服器上,這就是網頁快照(Snapshot)的功能。
  • 網路書籤與Blog的不同之處是網路書籤注重的是閱讀體驗,而Blog注重的是寫作體驗。
  • ...2 more annotations...
  • 2003年左右,隨著Blog的興起和個人化網路的發展,用戶對信息獲取的習慣和方法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家已經不能滿足於僅僅透過集成化的門戶網站來獲取信息,雙向的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和溝通,點對點(peer-to-peer)的聯繫成為了新的發展趨勢。社交性軟體正好滿足了這一新型網路互動的需求,而各種針對個性化網路、Blog的相關社交性軟體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最早的社交性書籤服務del.icio.us(美味書籤)正是在此時出現。
  • 其中比較知名的有Blinklist、Blogmarks、Shadows、clipmarks、Furl等
VERY LIHI

RescueTime瀏覽器專用生產力計量表,分析上網時間使用效率 | 電腦玩物 - 0 views

  • 「Efficiency Summary」:效率摘要。你可以設定不同類別網站的生產力分數,從「-2~+2」,而這邊就是顯示你的平均分數,讓你知道自己是否有將上網時間花費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面(Avg User還可以看到所有用戶的平均分數是:-0.02,是表示大家都稍微沒有效率的意思嗎?)。 「Activities」:個別網頁活動時間。列出你最常使用的幾個網站,並顯示你花費在他們上面的時間。 「% of Time in Top 10」:前10大常用網站所佔時間比。意思是你的前10名網站,在你所有上網時間裡所佔的比率;這個數據依據用戶自己的工作情況會有不同的意義,例如你可以說我把所有時間都花在使用某10個網站上,表示我工作很專心,但也可以說是視野太過侷限,這就要看每個人上網是為了什麼需求來決定。 「Catagories」:網站類型活動時間。以網站的分類作為比較的基準,讓你可以看到自己最常使用新聞類網站?還是最常使用影音類網站? 「Productivity」:生產力分佈圖。這和第一項的效率摘要使用一樣的分數指標,只是這邊會分別顯示每個分數範圍中你所花費的時間,例如你花了兩個小時在+2具有生產力的網頁上,但也花了一個小時在-2不具生產力的網站上。
VERY LIHI

GTmetrix | Website Speed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 0 views

  •  
    【網頁速度免費測量工具 】 資料來源介紹:http://playpcesor.blogspot.com/2010/05/gtmetrix.html
VERY LIHI

ZDNet Taiwan - Facebook 讚不讚? - 名家專欄 - 戴季全 - 0 views

  • 我們先回頭看看隱私權是甚麼。隱私權,講得簡單一點,是一種「不受干擾的權利」(right to be let alone)。如果我在床頭日記寫下「我喜歡李德武的文章」,某個人、某媒體、某企業、甚至某政府,透過某種我不同意的方式取得我的訊息的話。是的,這很明顯侵犯了我的隱私,侵犯了我合理預期的「不受干擾的權利」。
  • 隱私權,講得簡單一點,是一種「不受干擾的權利」(right to be let alone)。
  • 我喜歡李德武是我的事,只要我沒有公開說明,我就保有我的隱私。但如果我身為一個網路使用者,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自願按下那個讚,讓我透過Facebook分享我喜歡的新聞或文章(不論是分享給好友還是好網路服務),那我早就走出隱私的範疇了。這裡有幾個癥結點,一個是場域公私與否,一個則是對隱私的合理預期。
  • ...3 more annotations...
  • 畢竟使用者不是在自己的私有雲建置的內網網頁裡私下表達自己的喜歡之意,然後被人竊取資料;而且使用者也具備合理預期,在按下讚的時候知道自己會把喜歡的意圖散佈給Facebook知道。
  • 說到底,如果我們真的不喜歡Facebook或其他人知道我喜不喜歡甚麼東西,別按就是了,Facebook並沒有剝奪我們「不受干擾的權利」。至於Facebook透過我同意提供的讚,推斷出我可能也喜歡的其他人事物,那是另外一回事,跟隱私權一點關係都沒有。
  • 釐清了這一陣子攻訐Facebook隱私和邪惡的兩大徵結後,再來體會Facebook到底讚不讚,就容易得多了。至少我是相當欽佩這些推動世界前進的人。
1 - 19 of 19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