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ChildTeach group/ Group items tagged 智商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瑞典研究发现吃鱼能够明显提高男孩智商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0 views

  •  该研究在2000年考察了3972名当时年龄15岁的瑞典男孩的智商、语言能力、空间感,当这些男孩2003年参军后,再次对他们的这些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在15岁时平均每周吃一次鱼的男孩在3年后的IQ测试中成绩高了七个百分点,而那些每周吃鱼多余一次的孩子则高出12%。
arithwsun arithwsun

《从一岁上常青藤》导读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检讨一下美国高等教育最近的发展。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在过去几年,一直给家庭年收入在六万美元以下的孩子免费上哈佛的机会,2007年底又突然宣布:进一步减免中高产阶层的教育费用。从2008年起,年收入在十二万到十八万美元的家庭,只需用家庭收入的十分之一支付子女上哈佛的费用(包括学费、杂费、和食宿费)。十二万以下的家庭则支付的比例更小。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哈佛彻底实行免费教育(即包了学生的学费、杂费、和食宿费)的话,等于一年放弃了十五亿美元的收入。但是,哈佛2006年自己的“小金库”(即所谓的“捐助基金”)在股市中的回报就是将近七十亿美元。这十五亿对哈佛实在是九牛一毫。另一方面,美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各种基金会必须每年花掉基金的5%以上才能享受非赢利组织的免税待遇,但大学的捐助基金不在此列。国会目前正在讨论有关立法,要把大学涵盖在这5%的规矩之内。哈佛的捐助基金达350亿美元,2006年增值23%,但目前每年仅花掉4.3%,离5%的要求还相差甚远,需要想办法把钱花出去。其他常青藤也都大同小异。所以,《华尔街日报》上有人预测,用不了多久,年收入二十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也就是美国95%以上的家庭,送孩子上常青藤这样的一流学府会免费。但是,一般的大学没有这样的捐助基金,财政困难,不得不开源节流,雇用临时教师削减费用,同时增加学费填补财政赤字,可能造成教育质量下降、费用提高。结果可能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上最好的大学免费,上次好的大学便宜,上差的大学反而最贵。这就好比豪华的“悍马”免费,普通的日本车便宜,土造的国产小排放辆最贵。
  • 另外,我通过一系列颇为权威的经验实证研究,展示了一些流行的智力开发不仅无法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并特别指出了过早开始阅读训练的坏处,希望家长警觉。
arithwsun arithwsun

常青藤式的幼儿园――兼论孩子不必早读书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这个孩子就等于走向了社会。从大人的眼光看,她不过是要对付另外五个小朋友、两个老师。但对一个幼小的孩子而言,这几个人构成了一个“大世界”;要理解和适应这个“大世界”,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从理论化的语言来表述,读算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我们的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在孩子连身边的世界还不能充分理解时,当然不需要这种技能,大人也不应该把孩子不需要的技能强制塞到她手里。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数,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在挫折感中学习明明和自己生活不相关的东西,自然导致了厌倦。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感情上不稳定,社会技巧的缺乏,则使孩子对付不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上学后成为影响其学业的最大因素。我在后面讨论早期教育和智商问题时将进一步指出,现代一系列新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五岁以前开始阅读的孩子,日后的阅读发展反而比较慢。
  •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
jiangwenyan

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搜狐母婴 - 0 views

  • 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 男性的特点往往是坚韧、大胆、果断、自信、豪爽、独立。这些对于女性来说,略显薄弱,这就显示出了男性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  
    父子 之间
arithwsun arithwsun

(2009.02.03)想像力的培养--新春闲话·之三_张五常Steven N.S. Cheung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自己那一代的成长与我儿子有很大的差别。战乱为祸,在我那一代成长的儿童是没有市场玩具的。战后几年在湾仔书院的同学,今天久不久还有联系的几个,想像力皆不俗。想当年,我们家中有机会学弹钢琴的只有比我年长一岁的哥哥,而当时学琴是高度奢侈的玩意了。我自己比较幸运之处,是从出生到一九五七赴北美之前,居住的地方一般是荒山野岭,而家中的长辈不多管,儿童的玩意需要自己发明,或要自己改进。给今天的同学说一些例子吧。
  • 同学们明白吗?原则上智商是天生的,但想像力不是。后者主要来自童年时的玩意。如果玩意要有想像力才能胜出,父母不压制,再蠢的孩子也懂得想象一下。科技的急进,市场玩具的廉价,居住环境的人烟稠密,加起来扼杀了无数儿童的想像力的发展。
arithwsun arithwsun

饿了嘟嘟一晚--是不是我们太狠心?_明净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
  • 『首先,我很奇怪,为什么爸妈会提出“现在不吃,以后就不能吃”的前提。其次,我认为,以饥饿感来衡量人们尤其是孩子的诚信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即便是成人,对自己的饥饿感也很难把握。』是啊,我也赞同这位博友的话。实际上,是博主自己把小孩子往这个规则上引过去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当然就同意了。对待孩子,不应该使用过于“刚性”的规则。其实,当时饭桌上什么都不说就是了,等她饿了再稍微补充一点就行了。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再反思一下原因,如冷饮之类就是了。
  • 博主的“刚性”规则的做法,不见得利于孩子的成长,等她长大了,她是否也会以这种刚性的规则,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博主可看看薛涌博客上的一些探讨,其中涉及“规则”的一些语句如下,我觉得挺好的:“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的、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阶层的家教则更接近我所谓的“常青藤原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劳动阶层更注重孩子态度上的恭敬,中产阶层则注意培养孩子内化的行为准则。”“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因此,博主这种“因事设规”,即时起意的做法,并不是很好。应该跟孩子商量一个基本的规范,他也确实能同意遵守的,只要他未触犯那些规范,就不应该受到大人的强迫以致哭哭闹闹。所以,实际上“规则”更多地是给大人设的,“大人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
  • ...3 more annotations...
  • 博主此帖的行为,就是以大人的权力,行不讲理的行为。美其名曰,让小孩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如果孩子接受了博主这种思维方式,方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悲哀。她会形成只接受“规则”的权威,谁有权就谁有理的思维方式,而忽略了人性的内在的需求。
  • 新浪网友: 2009-06-16 05:48:03 『博主:。。。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你可能对别人的感受有错误的估计,那些文字应该还都是善意的,也无愤愤之词。不管你以前的做法,你这件事情处理的不好,你对指出的问题,并未做出正面的回应,1. 设定规则,不能临时起意,因事设规。2. 规则不是来源于大人的权威,实际上好的育儿规则往往是用来限制大人的权力的。您的回复,只是在找些话来,以表明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是“过度防卫”的表现。让自己丧失思考此问题的机会,我想,你把这件事情放到网上,肯定内心是觉得这样做有不妥当的地方的,如果完全正确,你也不需放到网上征求别人同意了。一个人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直觉,然后用理智把它想清楚。既然内心已经感觉出这件事情有问题了,那就好好放下自己的囿见,把它想清楚。
  • 新浪网友: 2009-06-13 09:37:02   这样的孩子,一般长大后,理科成绩会差些,喜欢学习时死记硬背,因为他们小时候对于“规则”就未形成良好的习惯:“这种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从小就有一种讨论的习惯,培养了他们把具体的事务归纳成抽象原则、或者将抽象原则运用于具体事务的能力,构成了常青藤教育的基础。” 博主回复: 2009-06-15 17:41:12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待育儿问题以及对我这篇文字的认真态度。不知道这位网友是否看过俺其他的育儿博文,看过再看这篇,或者就不会有这样的愤愤感受了——当然,也许我又是自以为是想当然了。我自己从小是在无数刚性的规则中长大的(无产阶级式的,当时的中国中产阶级是稀缺人群。),所以在这方面更注意避免走绝对化的道路,否则也不会在此文中和各位网友探讨此时此处是否需要如此讲原则了。我在这点上,是相当的“崇洋媚外”。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民主。这点西方学者或者薛涌先生这样的民主人士也该赞同吧。关于孩子吃饭,无数家长头疼,而我正是以“刚柔相济”(不好意思,给自己戴高帽了),使得这几乎不是一个问题。不过在此文中你只能看到刚,至于柔的,以前有过很多记录,恕不赘述,呵呵。我的孩子,无论她将来哪方面的知识技能不够出色,我都不会强求她出人头地,我只希望她无论在社会的哪个阶层,都能够有内心的安宁和坚定。所以对宣扬所谓“成功”理念的一些教育做法,我持保留意见。如果有什么其他意见,欢迎补充。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