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杨佳案件之反面观点
/
上海袭警案背后:警察何以沦陷为弱势群体
上海袭警案背后:警察何以沦陷为弱势群体
- 3 views
上海
袭警
案件
背后
警察
沦陷
弱势群体
started by
dafeng qixi
on 22 Feb 09
#1
dafeng qixi
on 22 Feb 09
这是一起令人既感震惊又感困惑的事件。2008年7月1日上午9时许,28岁的北京籍男子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致6名民警死亡,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案件卷宗已移交上海市检察院。在力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一名孤身歹徒竟致多名民警伤亡,严重的暴力袭警事件发生在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的中国十大治安良好城市之一的上海。
在风险社会的现实生存条件下,"潜危险"常与民警相伴,暴力袭警事件时有发生,调查结果还未呈现,对于警方而言,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在处变不惊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此次事件发生后尤显迫切;对于民众,如何在重大案件面前保持足够的耐心,给警方的细致调查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样也是一个全新课题。
暴力袭警后的社会心态
新世纪周刊:听到这个案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太元:我很惊异,这是一起很特殊的袭警案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暴力袭警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中国公共安全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中的一个问题。
新世纪周刊:这些年听暴力袭警都让人觉得不新鲜了,为什么这类事件常有发生? 工布江达网系工布江达县政府网
王太元:如果从上海这个案例来看,它是一种个人主动地针对警察的袭击行为,不同于暴力抗法。这些年暴力袭警案越来越多,主要有三大类别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聚集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偏转到了广泛承担社会管理的公安机关甚至是警察身上。因为警察作为强力执法机构,凡是社会矛盾比较严重和激烈的时候,就可能有警察参与,因此这种矛盾就容易体现在对警察的伤害身上。第二,警察有时处理群众反映的一些社会纠纷时不够公开、公平、科学有效,这也可能激化对抗情绪,甚至走向袭警的方向;第三,民众在依法维权渠道不畅、手段不多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区分,往往就走向了"不合法维权"甚至"非法维权"袭击警察的路线。暴力袭警的原因是多种的。
新世纪周刊:总结袭警案件,这些年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王太元:有这样几个特点:从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地集体性抗法发展,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
警察何以沦陷为弱势群体
新世纪周刊:作为执法机关,其自身的安保环境理应是十分严密和戒备的,为什么杨佳在外纵火后没被逮住反而还能深入分局伤及多人?
王太元:公安部门不同于军队、政府机关,它是最广泛地联系社会问题的窗口之一,它的人文和社会环境都很复杂,不能太开放也不能太封闭,警察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变成了弱势群体。如果既要按要求热情接待来访,又要时刻保持对来访的每一个公众高度警惕,这也是很难的。它受的限制很多,要随时拿出应有的武力准备对抗也要判断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
上海案例需要进行法庭上的辩论或侦察上的模拟来还原现场,描述杨佳是怎样一步步进去的,否则我们无法谈这其中警察是否做得好还是做得坏,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细节。
新世纪周刊:什么原因导致本应属于强势群体的警察,几乎与"弱势群体"联系起来?
王太元:不能片面地理解。但我想提的是一个硬件设施问题。比如说选址,一个公安分局该建在哪里。闸北分局我带学生去过,地处闹市区,说实话,这就不是一个能动武的地方。严格说,从外部环境上公安局应该设在地处开阔、有一定隔离空间,不要狭窄的地方;内部格局设置也要科学、适当封闭,具体讲诸如:一层设置哪些部门、二层设置哪些;哪些该开放、哪些要封闭;民众办事的通道与民警通道怎么区分、谁在进门的屋子里、谁在远处的屋子里、应急设施(活动的或是固定的) 安置在哪儿等等这些从国际警学的角度来讲都是有具体要求的,但目前我们是难以实现的。
新世纪周刊:就是说,实际上安保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有很多技术性要求?
王太元:对,国际警学搞了几百年了,但我们落实得还很差。我们国家还从来没人对整个警务机关的基本建设进行过科学研究,更没有落实这里面的技术规范。大多数地方没有从警务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科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把警察混同为普通老百姓,把公安机关混同为一般公务机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突变情况下,基层警察遇险无所适从就不奇怪了。
设立"袭警罪"保护执法权威
新世纪周刊:上海袭警事件发生后,有人说:"总不能把公安局等同于幼儿园吧?损失这么惨重,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人民群众?"您怎么看这件事所暴露出的一些诸如应急机制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案件的能力差的问题?
王太元:在突变情况下,警察的应急是受到空前考验的。一个现场行为事后评价它是失误还是不当,都还要等具体报告出来才能讨论清楚。死伤严重是事实,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还要再分析。但这种质疑也是一个大问题。
新世纪周刊:具体怎么讲? 如经网站同意转载的文章请注明出自工布江达网
王太元:一是民警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这比任何建设都重要。就好比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的安全意识,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提高安全意识是既执行复杂危险任务又保证警民双方安全的前提条件。这种意识的提高目前是教育多而训练少、政治法律多而具体操作动作技术少,读文件容易实际操做难。一没时间二没经费,造成了能文不能武、勇敢有余智慧不足的状况。民警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公正执法。
物质技术保障也很重要。中国警察装备保障的严重不足和方向偏差,是袭警行为日渐增多、危害增大的重要原因。交通、通讯、武器、械具各方面装备的缺乏是明显的,但更严重的问题是装备思想的偏差与保障体制的不完善:装备警察与装备军人有根本区别,汽车、电台、计算机之类工具很需要,枪支、警棍、手铐等限制、攻击性武器器械也需要,但防刺手套、手持盾牌、防刺衣、防弹衣等防护装备,高压水枪、催泪弹、眩光弹、染色弹、网枪等非致命、非伤害装备更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对一线警察的指导与监督。
从数量看,中国每1万人只有13名警察,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比,甚至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也不能比;从结构看,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与薪酬制度的长期作用,使有限警力的分布严重失衡:机关多,基层少;领导者多,实战者少;城市多,乡村少,西部乡村就更少??这诸多问题,都不是警方自己可以解决的。多数警察没有上过大学,这样的受教育水平当然难于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但是,警力严重缺乏而任务不断增加,既没有时间去学习,也没有经费支持他们去学习。
新世纪周刊:近年来,一些学者多次呼吁设立袭警罪以此来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 请勿恶意采集工布江达网内容
王太元:其实,设立袭警罪首先是要依法保护法律权威尤其是保护现场执法的权威不受侵害,并不仅仅保护警察。你可以不服从警察的管理,但你不要抗拒,我可以不配合但我不抗法,我可以抗法但我不暴力抗法。它的作用应该是教育和警示公众,规范和设定好袭警罪实际上对有可能进行袭警的人来说是一种提前的预防,避免社会无谓的牺牲。
新世纪周刊:反过来再分析杨佳的行为,您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恐怖主义的表现吗?
王太元:从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上来看,随着奥运临近,我们要警惕一些预谋犯罪的人有借奥运即将来临闹事的动机。在眼球社会里,有人就想要耸人听闻,就想吸引公众的目光,想以各种方式出名。杨佳还不算个人恐怖主义,所谓恐怖主义就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犯罪造成全社会恐慌,杨佳应该是一种具有恐怖色彩的犯罪行为。
美国警察:警惕是一种习惯
在美国这样一个枪械泛滥的国家,每年警员的牺牲数字并不高,通过重重制度和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美国警察自我安全意识和警惕性较高,上世纪80年代末移居美国从事警察工作十多年的退休华裔警察陈义,曾是美国纽约市巡警,后调往刑警部门专门负责调查毒品、偷渡等有组织犯罪,他向《新世纪周刊》介绍了一些美国警察保护自己的细节。
法律赋予警察用枪权力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怎么理解自己的职业?
陈义:警察是个特殊的行当,他们是政府权威的代表。所以在美国,除了极少数便衣探员之外,在工作的时候所有的警察都必须穿着显眼的制服,以便让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一眼能辨认出谁是警察,应该找谁帮忙。
新世纪周刊:听说美国某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题目是:什么样的警察形象最受到市民尊重?答案是"一个装备精良,制服干净的警察是市民认为最值得尊重也最可靠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义:毫无疑问,一名警务人员必须穿着得体和整洁的制服,方能给人可靠和专业的感觉,当然除了制服之外,装备也非常重要。在美国大部分警察即便在警署中也是装备齐全,并且携带武器的。因为美国警察奉行第一现场负责制。你开车出去巡逻如果遇到了犯罪,那么从现场的指挥抓捕到回警察局做笔录都是你来负责。其他的同事只是支援你行动而已。所以很多警察从外面带回疑犯,根本没时间放下装备,都是直接去口供室做笔录,然后送犯人进羁留间。美国警察局没有那么多专职的文职人员,大家都是身兼数职。作为一名警察只要上班,枪就必须触手可及,随时准备行动。
新世纪周刊:执勤中是不一定要带武器?
陈义:警察执勤的时候必须要有通信器材、枪、警棍、手铐这几种装备。警察之所以跟市民不一样,除了国家的权威之外,还有法律赋予他使用装备武器的权力。即便在美国,普通市民也不能拿着武器满街招摇,但是警察却可以。有齐全和精良的装备,这才能让市民有安全感。否则你身上什么也没有,凭什么你保护市民呢?你以为穿着制服人家一定怕你吗?
用枪每年都要考执照
新世纪周刊:这次上海袭警案中,牺牲的大多都是文职警察。在美国有没有专门的文职警察呢?
陈义:在中国,警察的专业划分得太细了,在美国也有警察从事文职工作,但是从事文职岗位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他随时可能被调回去当巡警,而且文职警察隔一段时间就要被调回一线,以便保持状态。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日常携带这么多装备,是如何保证每一件装备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呢?
陈义:美国警察每一件装备都有自己的使用执照,而且每年还得再考核一遍,无论是警棍、手铐还是手枪,这些装备都要通过考核,才能合法使用。比如我的配枪是意大利的贝雷塔M-92FS型9毫米自动手枪,我必须先去警察局的训练中心考得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在执法中使用这种武器。要是我没有这个武器的执照在使用中造成了误伤,那么警察局不会承担因此带来的法律责任,并且会立即开除我。我将必须面对旷日持久的索赔官司和倾家荡产的法律后果。
另外,每年我还要重新去训练中心考一遍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继续使用,如果有一年我没去考试,这个执照也会立即作废。如果我把配枪更换成其他型号,那么我就得去考这种型号手枪的执照,不同型号的手枪的执照不通用。这个制度可以保证每一个警察都能熟悉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大部分警察在其职业生涯中没有机会开枪,但是却必须随时做好开枪的准备。警察局通过这样的制度每年都检查每一个警察对装备的熟悉情况,为了继续吃这碗饭,每一个警察也很愿意定期去训练自己提高技能。"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的训练与进修跟工资待遇挂钩吗?
陈义:在美国训练和进修都是和奖励制度挂钩。很多美国警察都在工作之余去训练中心训练,提高自己。或者考一些新的技能证书。比如我考得一个高级急救课程的证书,那么我的薪水中就会有相应的津贴,在简历里这也是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掌握越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升迁就越快。所以美国警察下班去训练或者进修是很普遍的行为。警察局也有专门的专业进修基金可以申请,能够补贴自己进修所花的学费。如果你想有更好的薪酬,更快的提升,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努力进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警惕是一种职业习惯
新世纪周刊:除了装备和训练,你认为警察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
陈义:除了装备和训练之外,真正能救命的是个人安全意识。要是没有足够的警惕性,装备再好,训练再多也会被人轻易干掉。美国当警察,在大街上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巡逻,任何人进入10米之内都得好好观察。看看这个人有没有问题。比如看见一个人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开了辆豪华车,那么就有可能是偷的。或者看见一个人急急忙忙从一个房子里出来,而且没锁门。那么多半是刚刚进屋盗窃。总之无论什么时候,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听。培养出自己的警察直觉来,这样被人偷袭才不会死。在美国当警察万万不能莽撞,因为罪犯多半有枪。过去有很多这方面血的教训。
新世纪周刊:那又该如何避免被歹徒的刀刺伤呢?
陈义:首先你必须跟人有个安全距离,一般来说如果人要伤害你能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出来。在美国巡逻至少都是两个以上的警察一起行动,这样即便一个遇袭另外一个还有反应时间。还有警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对方向你身上凑的时候,你可以用警棍把他隔开。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太近被对方偷袭成功,二来作为武器而言警棍可以马上格挡或者反击。如果遇到忽然冲向自己的持刀歹徒,首先要后退拉开距离同时拔枪射击。
在美国警察是不会对天鸣枪示警的。因为首先对天鸣枪子弹可能飞行很远杀伤无辜路人,其次对天鸣枪会耽误战机。我们遇到持刀袭警的歹徒会毫不犹豫的拔枪射击,原则是打倒才停手。绝对不能让歹徒有垂死反击的机会。每一个美国警察都会随身至少带一把刀。刀子很多时候不是当作武器使用而是一个切割工具。刀子是警察的工具,也是武器。在美国很多警察都会自费购买名厂出品的战术刀具装备自己,一把好刀是一个警察终身的伴侣。
新世纪周刊:在美国警员牺牲的事情一般如何善后?
陈义:在美国任何一名警察的死亡都是必须要有人负责的。如果是指挥问题导致警员牺牲,那么这当然是领导的责任。如果是装备问题,还是领导的责任,谁让你采购不好的装备?如果是训练的问题,依然领导的责任,作为警察的领导你就必须训练好你的部下。训练不好你就下台。这就是美国的领导问责制度。
这是一起令人既感震惊又感困惑的事件。2008年7月1日上午9时许,28岁的北京籍男子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致6名民警死亡,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案件卷宗已移交上海市检察院。在力量极不对等的情况下,一名孤身歹徒竟致多名民警伤亡,严重的暴力袭警事件发生在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的中国十大治安良好城市之一的上海。
在风险社会的现实生存条件下,"潜危险"常与民警相伴,暴力袭警事件时有发生,调查结果还未呈现,对于警方而言,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在处变不惊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此次事件发生后尤显迫切;对于民众,如何在重大案件面前保持足够的耐心,给警方的细致调查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样也是一个全新课题。
暴力袭警后的社会心态
新世纪周刊:听到这个案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太元:我很惊异,这是一起很特殊的袭警案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暴力袭警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中国公共安全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中的一个问题。
新世纪周刊:这些年听暴力袭警都让人觉得不新鲜了,为什么这类事件常有发生? 工布江达网系工布江达县政府网
王太元:如果从上海这个案例来看,它是一种个人主动地针对警察的袭击行为,不同于暴力抗法。这些年暴力袭警案越来越多,主要有三大类别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聚集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偏转到了广泛承担社会管理的公安机关甚至是警察身上。因为警察作为强力执法机构,凡是社会矛盾比较严重和激烈的时候,就可能有警察参与,因此这种矛盾就容易体现在对警察的伤害身上。第二,警察有时处理群众反映的一些社会纠纷时不够公开、公平、科学有效,这也可能激化对抗情绪,甚至走向袭警的方向;第三,民众在依法维权渠道不畅、手段不多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区分,往往就走向了"不合法维权"甚至"非法维权"袭击警察的路线。暴力袭警的原因是多种的。
新世纪周刊:总结袭警案件,这些年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王太元:有这样几个特点:从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地集体性抗法发展,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
警察何以沦陷为弱势群体
新世纪周刊:作为执法机关,其自身的安保环境理应是十分严密和戒备的,为什么杨佳在外纵火后没被逮住反而还能深入分局伤及多人?
王太元:公安部门不同于军队、政府机关,它是最广泛地联系社会问题的窗口之一,它的人文和社会环境都很复杂,不能太开放也不能太封闭,警察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变成了弱势群体。如果既要按要求热情接待来访,又要时刻保持对来访的每一个公众高度警惕,这也是很难的。它受的限制很多,要随时拿出应有的武力准备对抗也要判断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
上海案例需要进行法庭上的辩论或侦察上的模拟来还原现场,描述杨佳是怎样一步步进去的,否则我们无法谈这其中警察是否做得好还是做得坏,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细节。
新世纪周刊:什么原因导致本应属于强势群体的警察,几乎与"弱势群体"联系起来?
王太元:不能片面地理解。但我想提的是一个硬件设施问题。比如说选址,一个公安分局该建在哪里。闸北分局我带学生去过,地处闹市区,说实话,这就不是一个能动武的地方。严格说,从外部环境上公安局应该设在地处开阔、有一定隔离空间,不要狭窄的地方;内部格局设置也要科学、适当封闭,具体讲诸如:一层设置哪些部门、二层设置哪些;哪些该开放、哪些要封闭;民众办事的通道与民警通道怎么区分、谁在进门的屋子里、谁在远处的屋子里、应急设施(活动的或是固定的) 安置在哪儿等等这些从国际警学的角度来讲都是有具体要求的,但目前我们是难以实现的。
新世纪周刊:就是说,实际上安保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有很多技术性要求?
王太元:对,国际警学搞了几百年了,但我们落实得还很差。我们国家还从来没人对整个警务机关的基本建设进行过科学研究,更没有落实这里面的技术规范。大多数地方没有从警务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科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把警察混同为普通老百姓,把公安机关混同为一般公务机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突变情况下,基层警察遇险无所适从就不奇怪了。
设立"袭警罪"保护执法权威
新世纪周刊:上海袭警事件发生后,有人说:"总不能把公安局等同于幼儿园吧?损失这么惨重,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人民群众?"您怎么看这件事所暴露出的一些诸如应急机制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案件的能力差的问题?
王太元:在突变情况下,警察的应急是受到空前考验的。一个现场行为事后评价它是失误还是不当,都还要等具体报告出来才能讨论清楚。死伤严重是事实,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还要再分析。但这种质疑也是一个大问题。
新世纪周刊:具体怎么讲? 如经网站同意转载的文章请注明出自工布江达网
王太元:一是民警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这比任何建设都重要。就好比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的安全意识,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提高安全意识是既执行复杂危险任务又保证警民双方安全的前提条件。这种意识的提高目前是教育多而训练少、政治法律多而具体操作动作技术少,读文件容易实际操做难。一没时间二没经费,造成了能文不能武、勇敢有余智慧不足的状况。民警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公正执法。
物质技术保障也很重要。中国警察装备保障的严重不足和方向偏差,是袭警行为日渐增多、危害增大的重要原因。交通、通讯、武器、械具各方面装备的缺乏是明显的,但更严重的问题是装备思想的偏差与保障体制的不完善:装备警察与装备军人有根本区别,汽车、电台、计算机之类工具很需要,枪支、警棍、手铐等限制、攻击性武器器械也需要,但防刺手套、手持盾牌、防刺衣、防弹衣等防护装备,高压水枪、催泪弹、眩光弹、染色弹、网枪等非致命、非伤害装备更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对一线警察的指导与监督。
从数量看,中国每1万人只有13名警察,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比,甚至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也不能比;从结构看,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与薪酬制度的长期作用,使有限警力的分布严重失衡:机关多,基层少;领导者多,实战者少;城市多,乡村少,西部乡村就更少??这诸多问题,都不是警方自己可以解决的。多数警察没有上过大学,这样的受教育水平当然难于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但是,警力严重缺乏而任务不断增加,既没有时间去学习,也没有经费支持他们去学习。
新世纪周刊:近年来,一些学者多次呼吁设立袭警罪以此来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 请勿恶意采集工布江达网内容
王太元:其实,设立袭警罪首先是要依法保护法律权威尤其是保护现场执法的权威不受侵害,并不仅仅保护警察。你可以不服从警察的管理,但你不要抗拒,我可以不配合但我不抗法,我可以抗法但我不暴力抗法。它的作用应该是教育和警示公众,规范和设定好袭警罪实际上对有可能进行袭警的人来说是一种提前的预防,避免社会无谓的牺牲。
新世纪周刊:反过来再分析杨佳的行为,您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恐怖主义的表现吗?
王太元:从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上来看,随着奥运临近,我们要警惕一些预谋犯罪的人有借奥运即将来临闹事的动机。在眼球社会里,有人就想要耸人听闻,就想吸引公众的目光,想以各种方式出名。杨佳还不算个人恐怖主义,所谓恐怖主义就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犯罪造成全社会恐慌,杨佳应该是一种具有恐怖色彩的犯罪行为。
美国警察:警惕是一种习惯
在美国这样一个枪械泛滥的国家,每年警员的牺牲数字并不高,通过重重制度和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美国警察自我安全意识和警惕性较高,上世纪80年代末移居美国从事警察工作十多年的退休华裔警察陈义,曾是美国纽约市巡警,后调往刑警部门专门负责调查毒品、偷渡等有组织犯罪,他向《新世纪周刊》介绍了一些美国警察保护自己的细节。
法律赋予警察用枪权力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怎么理解自己的职业?
陈义:警察是个特殊的行当,他们是政府权威的代表。所以在美国,除了极少数便衣探员之外,在工作的时候所有的警察都必须穿着显眼的制服,以便让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一眼能辨认出谁是警察,应该找谁帮忙。
新世纪周刊:听说美国某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题目是:什么样的警察形象最受到市民尊重?答案是"一个装备精良,制服干净的警察是市民认为最值得尊重也最可靠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义:毫无疑问,一名警务人员必须穿着得体和整洁的制服,方能给人可靠和专业的感觉,当然除了制服之外,装备也非常重要。在美国大部分警察即便在警署中也是装备齐全,并且携带武器的。因为美国警察奉行第一现场负责制。你开车出去巡逻如果遇到了犯罪,那么从现场的指挥抓捕到回警察局做笔录都是你来负责。其他的同事只是支援你行动而已。所以很多警察从外面带回疑犯,根本没时间放下装备,都是直接去口供室做笔录,然后送犯人进羁留间。美国警察局没有那么多专职的文职人员,大家都是身兼数职。作为一名警察只要上班,枪就必须触手可及,随时准备行动。
新世纪周刊:执勤中是不一定要带武器?
陈义:警察执勤的时候必须要有通信器材、枪、警棍、手铐这几种装备。警察之所以跟市民不一样,除了国家的权威之外,还有法律赋予他使用装备武器的权力。即便在美国,普通市民也不能拿着武器满街招摇,但是警察却可以。有齐全和精良的装备,这才能让市民有安全感。否则你身上什么也没有,凭什么你保护市民呢?你以为穿着制服人家一定怕你吗?
用枪每年都要考执照
新世纪周刊:这次上海袭警案中,牺牲的大多都是文职警察。在美国有没有专门的文职警察呢?
陈义:在中国,警察的专业划分得太细了,在美国也有警察从事文职工作,但是从事文职岗位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他随时可能被调回去当巡警,而且文职警察隔一段时间就要被调回一线,以便保持状态。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日常携带这么多装备,是如何保证每一件装备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呢?
陈义:美国警察每一件装备都有自己的使用执照,而且每年还得再考核一遍,无论是警棍、手铐还是手枪,这些装备都要通过考核,才能合法使用。比如我的配枪是意大利的贝雷塔M-92FS型9毫米自动手枪,我必须先去警察局的训练中心考得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在执法中使用这种武器。要是我没有这个武器的执照在使用中造成了误伤,那么警察局不会承担因此带来的法律责任,并且会立即开除我。我将必须面对旷日持久的索赔官司和倾家荡产的法律后果。
另外,每年我还要重新去训练中心考一遍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继续使用,如果有一年我没去考试,这个执照也会立即作废。如果我把配枪更换成其他型号,那么我就得去考这种型号手枪的执照,不同型号的手枪的执照不通用。这个制度可以保证每一个警察都能熟悉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大部分警察在其职业生涯中没有机会开枪,但是却必须随时做好开枪的准备。警察局通过这样的制度每年都检查每一个警察对装备的熟悉情况,为了继续吃这碗饭,每一个警察也很愿意定期去训练自己提高技能。"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的训练与进修跟工资待遇挂钩吗?
陈义:在美国训练和进修都是和奖励制度挂钩。很多美国警察都在工作之余去训练中心训练,提高自己。或者考一些新的技能证书。比如我考得一个高级急救课程的证书,那么我的薪水中就会有相应的津贴,在简历里这也是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掌握越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升迁就越快。所以美国警察下班去训练或者进修是很普遍的行为。警察局也有专门的专业进修基金可以申请,能够补贴自己进修所花的学费。如果你想有更好的薪酬,更快的提升,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努力进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警惕是一种职业习惯
新世纪周刊:除了装备和训练,你认为警察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
陈义:除了装备和训练之外,真正能救命的是个人安全意识。要是没有足够的警惕性,装备再好,训练再多也会被人轻易干掉。美国当警察,在大街上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巡逻,任何人进入10米之内都得好好观察。看看这个人有没有问题。比如看见一个人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开了辆豪华车,那么就有可能是偷的。或者看见一个人急急忙忙从一个房子里出来,而且没锁门。那么多半是刚刚进屋盗窃。总之无论什么时候,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听。培养出自己的警察直觉来,这样被人偷袭才不会死。在美国当警察万万不能莽撞,因为罪犯多半有枪。过去有很多这方面血的教训。
新世纪周刊:那又该如何避免被歹徒的刀刺伤呢?
陈义:首先你必须跟人有个安全距离,一般来说如果人要伤害你能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出来。在美国巡逻至少都是两个以上的警察一起行动,这样即便一个遇袭另外一个还有反应时间。还有警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对方向你身上凑的时候,你可以用警棍把他隔开。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太近被对方偷袭成功,二来作为武器而言警棍可以马上格挡或者反击。如果遇到忽然冲向自己的持刀歹徒,首先要后退拉开距离同时拔枪射击。
在美国警察是不会对天鸣枪示警的。因为首先对天鸣枪子弹可能飞行很远杀伤无辜路人,其次对天鸣枪会耽误战机。我们遇到持刀袭警的歹徒会毫不犹豫的拔枪射击,原则是打倒才停手。绝对不能让歹徒有垂死反击的机会。每一个美国警察都会随身至少带一把刀。刀子很多时候不是当作武器使用而是一个切割工具。刀子是警察的工具,也是武器。在美国很多警察都会自费购买名厂出品的战术刀具装备自己,一把好刀是一个警察终身的伴侣。
新世纪周刊:在美国警员牺牲的事情一般如何善后?
陈义:在美国任何一名警察的死亡都是必须要有人负责的。如果是指挥问题导致警员牺牲,那么这当然是领导的责任。如果是装备问题,还是领导的责任,谁让你采购不好的装备?如果是训练的问题,依然领导的责任,作为警察的领导你就必须训练好你的部下。训练不好你就下台。这就是美国的领导问责制度。
...
Cancel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杨佳案件之反面观点 group
Start a New Topic
在风险社会的现实生存条件下,"潜危险"常与民警相伴,暴力袭警事件时有发生,调查结果还未呈现,对于警方而言,健全应急机制、提高在处变不惊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此次事件发生后尤显迫切;对于民众,如何在重大案件面前保持足够的耐心,给警方的细致调查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样也是一个全新课题。
暴力袭警后的社会心态
新世纪周刊:听到这个案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王太元:我很惊异,这是一起很特殊的袭警案件,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暴力袭警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中国公共安全领域内长期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中的一个问题。
新世纪周刊:这些年听暴力袭警都让人觉得不新鲜了,为什么这类事件常有发生? 工布江达网系工布江达县政府网
王太元:如果从上海这个案例来看,它是一种个人主动地针对警察的袭击行为,不同于暴力抗法。这些年暴力袭警案越来越多,主要有三大类别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也聚集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偏转到了广泛承担社会管理的公安机关甚至是警察身上。因为警察作为强力执法机构,凡是社会矛盾比较严重和激烈的时候,就可能有警察参与,因此这种矛盾就容易体现在对警察的伤害身上。第二,警察有时处理群众反映的一些社会纠纷时不够公开、公平、科学有效,这也可能激化对抗情绪,甚至走向袭警的方向;第三,民众在依法维权渠道不畅、手段不多的情况下,不能科学地区分,往往就走向了"不合法维权"甚至"非法维权"袭击警察的路线。暴力袭警的原因是多种的。
新世纪周刊:总结袭警案件,这些年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王太元:有这样几个特点:从个人突发性抗法向有组织地集体性抗法发展,由口头谩骂、侮辱发展为直接持凶器伤害执法人员;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暴力抗法行为不断增多,诬告陷害、恶意伤害执法民警的投诉不断增多。
警察何以沦陷为弱势群体
新世纪周刊:作为执法机关,其自身的安保环境理应是十分严密和戒备的,为什么杨佳在外纵火后没被逮住反而还能深入分局伤及多人?
王太元:公安部门不同于军队、政府机关,它是最广泛地联系社会问题的窗口之一,它的人文和社会环境都很复杂,不能太开放也不能太封闭,警察在这样的环境里往往变成了弱势群体。如果既要按要求热情接待来访,又要时刻保持对来访的每一个公众高度警惕,这也是很难的。它受的限制很多,要随时拿出应有的武力准备对抗也要判断清楚对方的真实情况。
上海案例需要进行法庭上的辩论或侦察上的模拟来还原现场,描述杨佳是怎样一步步进去的,否则我们无法谈这其中警察是否做得好还是做得坏,因为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细节。
新世纪周刊:什么原因导致本应属于强势群体的警察,几乎与"弱势群体"联系起来?
王太元:不能片面地理解。但我想提的是一个硬件设施问题。比如说选址,一个公安分局该建在哪里。闸北分局我带学生去过,地处闹市区,说实话,这就不是一个能动武的地方。严格说,从外部环境上公安局应该设在地处开阔、有一定隔离空间,不要狭窄的地方;内部格局设置也要科学、适当封闭,具体讲诸如:一层设置哪些部门、二层设置哪些;哪些该开放、哪些要封闭;民众办事的通道与民警通道怎么区分、谁在进门的屋子里、谁在远处的屋子里、应急设施(活动的或是固定的) 安置在哪儿等等这些从国际警学的角度来讲都是有具体要求的,但目前我们是难以实现的。
新世纪周刊:就是说,实际上安保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有很多技术性要求?
王太元:对,国际警学搞了几百年了,但我们落实得还很差。我们国家还从来没人对整个警务机关的基本建设进行过科学研究,更没有落实这里面的技术规范。大多数地方没有从警务的现实需要出发来科学地利用现有的资金,把警察混同为普通老百姓,把公安机关混同为一般公务机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突变情况下,基层警察遇险无所适从就不奇怪了。
设立"袭警罪"保护执法权威
新世纪周刊:上海袭警事件发生后,有人说:"总不能把公安局等同于幼儿园吧?损失这么惨重,警察连自己都保护不了还怎么保护人民群众?"您怎么看这件事所暴露出的一些诸如应急机制不健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案件的能力差的问题?
王太元:在突变情况下,警察的应急是受到空前考验的。一个现场行为事后评价它是失误还是不当,都还要等具体报告出来才能讨论清楚。死伤严重是事实,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还要再分析。但这种质疑也是一个大问题。
新世纪周刊:具体怎么讲? 如经网站同意转载的文章请注明出自工布江达网
王太元:一是民警要提高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这比任何建设都重要。就好比汶川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的安全意识,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提高安全意识是既执行复杂危险任务又保证警民双方安全的前提条件。这种意识的提高目前是教育多而训练少、政治法律多而具体操作动作技术少,读文件容易实际操做难。一没时间二没经费,造成了能文不能武、勇敢有余智慧不足的状况。民警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公正执法。
物质技术保障也很重要。中国警察装备保障的严重不足和方向偏差,是袭警行为日渐增多、危害增大的重要原因。交通、通讯、武器、械具各方面装备的缺乏是明显的,但更严重的问题是装备思想的偏差与保障体制的不完善:装备警察与装备军人有根本区别,汽车、电台、计算机之类工具很需要,枪支、警棍、手铐等限制、攻击性武器器械也需要,但防刺手套、手持盾牌、防刺衣、防弹衣等防护装备,高压水枪、催泪弹、眩光弹、染色弹、网枪等非致命、非伤害装备更重要。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对一线警察的指导与监督。
从数量看,中国每1万人只有13名警察,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比,甚至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也不能比;从结构看,不合理的人事制度与薪酬制度的长期作用,使有限警力的分布严重失衡:机关多,基层少;领导者多,实战者少;城市多,乡村少,西部乡村就更少??这诸多问题,都不是警方自己可以解决的。多数警察没有上过大学,这样的受教育水平当然难于适应当今社会形势。但是,警力严重缺乏而任务不断增加,既没有时间去学习,也没有经费支持他们去学习。
新世纪周刊:近年来,一些学者多次呼吁设立袭警罪以此来减少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 请勿恶意采集工布江达网内容
王太元:其实,设立袭警罪首先是要依法保护法律权威尤其是保护现场执法的权威不受侵害,并不仅仅保护警察。你可以不服从警察的管理,但你不要抗拒,我可以不配合但我不抗法,我可以抗法但我不暴力抗法。它的作用应该是教育和警示公众,规范和设定好袭警罪实际上对有可能进行袭警的人来说是一种提前的预防,避免社会无谓的牺牲。
新世纪周刊:反过来再分析杨佳的行为,您认为这是一种个人恐怖主义的表现吗?
王太元:从最近发生的几起事件上来看,随着奥运临近,我们要警惕一些预谋犯罪的人有借奥运即将来临闹事的动机。在眼球社会里,有人就想要耸人听闻,就想吸引公众的目光,想以各种方式出名。杨佳还不算个人恐怖主义,所谓恐怖主义就是针对不特定对象实施犯罪造成全社会恐慌,杨佳应该是一种具有恐怖色彩的犯罪行为。
美国警察:警惕是一种习惯
在美国这样一个枪械泛滥的国家,每年警员的牺牲数字并不高,通过重重制度和严格训练培养出来的美国警察自我安全意识和警惕性较高,上世纪80年代末移居美国从事警察工作十多年的退休华裔警察陈义,曾是美国纽约市巡警,后调往刑警部门专门负责调查毒品、偷渡等有组织犯罪,他向《新世纪周刊》介绍了一些美国警察保护自己的细节。
法律赋予警察用枪权力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怎么理解自己的职业?
陈义:警察是个特殊的行当,他们是政府权威的代表。所以在美国,除了极少数便衣探员之外,在工作的时候所有的警察都必须穿着显眼的制服,以便让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一眼能辨认出谁是警察,应该找谁帮忙。
新世纪周刊:听说美国某调查机构曾经做过一个民意调查,题目是:什么样的警察形象最受到市民尊重?答案是"一个装备精良,制服干净的警察是市民认为最值得尊重也最可靠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义:毫无疑问,一名警务人员必须穿着得体和整洁的制服,方能给人可靠和专业的感觉,当然除了制服之外,装备也非常重要。在美国大部分警察即便在警署中也是装备齐全,并且携带武器的。因为美国警察奉行第一现场负责制。你开车出去巡逻如果遇到了犯罪,那么从现场的指挥抓捕到回警察局做笔录都是你来负责。其他的同事只是支援你行动而已。所以很多警察从外面带回疑犯,根本没时间放下装备,都是直接去口供室做笔录,然后送犯人进羁留间。美国警察局没有那么多专职的文职人员,大家都是身兼数职。作为一名警察只要上班,枪就必须触手可及,随时准备行动。
新世纪周刊:执勤中是不一定要带武器?
陈义:警察执勤的时候必须要有通信器材、枪、警棍、手铐这几种装备。警察之所以跟市民不一样,除了国家的权威之外,还有法律赋予他使用装备武器的权力。即便在美国,普通市民也不能拿着武器满街招摇,但是警察却可以。有齐全和精良的装备,这才能让市民有安全感。否则你身上什么也没有,凭什么你保护市民呢?你以为穿着制服人家一定怕你吗?
用枪每年都要考执照
新世纪周刊:这次上海袭警案中,牺牲的大多都是文职警察。在美国有没有专门的文职警察呢?
陈义:在中国,警察的专业划分得太细了,在美国也有警察从事文职工作,但是从事文职岗位只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部分,他随时可能被调回去当巡警,而且文职警察隔一段时间就要被调回一线,以便保持状态。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日常携带这么多装备,是如何保证每一件装备都得到充分的训练呢?
陈义:美国警察每一件装备都有自己的使用执照,而且每年还得再考核一遍,无论是警棍、手铐还是手枪,这些装备都要通过考核,才能合法使用。比如我的配枪是意大利的贝雷塔M-92FS型9毫米自动手枪,我必须先去警察局的训练中心考得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在执法中使用这种武器。要是我没有这个武器的执照在使用中造成了误伤,那么警察局不会承担因此带来的法律责任,并且会立即开除我。我将必须面对旷日持久的索赔官司和倾家荡产的法律后果。
另外,每年我还要重新去训练中心考一遍这个型号手枪的执照,才能继续使用,如果有一年我没去考试,这个执照也会立即作废。如果我把配枪更换成其他型号,那么我就得去考这种型号手枪的执照,不同型号的手枪的执照不通用。这个制度可以保证每一个警察都能熟悉使用自己的武器装备,大部分警察在其职业生涯中没有机会开枪,但是却必须随时做好开枪的准备。警察局通过这样的制度每年都检查每一个警察对装备的熟悉情况,为了继续吃这碗饭,每一个警察也很愿意定期去训练自己提高技能。"
新世纪周刊:美国警察的训练与进修跟工资待遇挂钩吗?
陈义:在美国训练和进修都是和奖励制度挂钩。很多美国警察都在工作之余去训练中心训练,提高自己。或者考一些新的技能证书。比如我考得一个高级急救课程的证书,那么我的薪水中就会有相应的津贴,在简历里这也是晋升的一个重要依据。掌握越多的专业技能证书,升迁就越快。所以美国警察下班去训练或者进修是很普遍的行为。警察局也有专门的专业进修基金可以申请,能够补贴自己进修所花的学费。如果你想有更好的薪酬,更快的提升,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努力进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警惕是一种职业习惯
新世纪周刊:除了装备和训练,你认为警察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
陈义:除了装备和训练之外,真正能救命的是个人安全意识。要是没有足够的警惕性,装备再好,训练再多也会被人轻易干掉。美国当警察,在大街上无论是开车还是步行巡逻,任何人进入10米之内都得好好观察。看看这个人有没有问题。比如看见一个人穿得破破烂烂但是开了辆豪华车,那么就有可能是偷的。或者看见一个人急急忙忙从一个房子里出来,而且没锁门。那么多半是刚刚进屋盗窃。总之无论什么时候,眼睛要多看,耳朵要多听。培养出自己的警察直觉来,这样被人偷袭才不会死。在美国当警察万万不能莽撞,因为罪犯多半有枪。过去有很多这方面血的教训。
新世纪周刊:那又该如何避免被歹徒的刀刺伤呢?
陈义:首先你必须跟人有个安全距离,一般来说如果人要伤害你能从他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出来。在美国巡逻至少都是两个以上的警察一起行动,这样即便一个遇袭另外一个还有反应时间。还有警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如果对方向你身上凑的时候,你可以用警棍把他隔开。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太近被对方偷袭成功,二来作为武器而言警棍可以马上格挡或者反击。如果遇到忽然冲向自己的持刀歹徒,首先要后退拉开距离同时拔枪射击。
在美国警察是不会对天鸣枪示警的。因为首先对天鸣枪子弹可能飞行很远杀伤无辜路人,其次对天鸣枪会耽误战机。我们遇到持刀袭警的歹徒会毫不犹豫的拔枪射击,原则是打倒才停手。绝对不能让歹徒有垂死反击的机会。每一个美国警察都会随身至少带一把刀。刀子很多时候不是当作武器使用而是一个切割工具。刀子是警察的工具,也是武器。在美国很多警察都会自费购买名厂出品的战术刀具装备自己,一把好刀是一个警察终身的伴侣。
新世纪周刊:在美国警员牺牲的事情一般如何善后?
陈义:在美国任何一名警察的死亡都是必须要有人负责的。如果是指挥问题导致警员牺牲,那么这当然是领导的责任。如果是装备问题,还是领导的责任,谁让你采购不好的装备?如果是训练的问题,依然领导的责任,作为警察的领导你就必须训练好你的部下。训练不好你就下台。这就是美国的领导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