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tagging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豆瓣的力量 - 麦田的读书生活 - DonewsBlog - 0 views

  • 豆瓣的真正主要决定性力量在于两点,我只说其中一点:介于“硬分类”和纯粹tag之间的逻辑结构――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在豆瓣之前,BBS的社区也好,门户也好,都是“硬分类”。比如一个典型的BBS被站方少则分成几十个版块,多则上千个版块,这是一种“刚性”的分类和结构,框架住了网站的发展,使得社区要么做不大,要么水化。或者说,web2.0概念以前,国内以BBS为主的社区只能走媒体化的道路,而如果要纯粹做社区,不是某个网站的能力问题,而是“硬分类”的逻辑架构“框死”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严格说来,在web2.0概念以前,国内没有真正的大型社区。而tag的出现,以及以此为逻辑结构的网站,比如flickr的发展,为国内社区网站带来了曙光--Tag是一个用户自组织的“软分类”概念,它几乎无限延展,使得社区也存在了无限拓展的可能。但是,慢着,tag也有其最致命的问题。比如我现在的logo图片,你可以tag为“优伴猫粮”、“猫”、“加菲猫”或者“休闲”等等,没有统一标准--tag扩展是扩展了,但是又过于去中心化,缺乏了讨论的基础。而豆瓣的力量即在于此。豆瓣没有硬分类的“狭隘的刚性”,也没有tag的“无法讨论的发散”,豆瓣在硬分类和tag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书目数据库。因为一本书你再怎么给它标签,它的书名也是固定的。而围绕着书目数据库而展开讨论,就是豆瓣从另外一个角度组织了信息。
Oliver Ding

==NeverlanD==: 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 - 0 views

  • 5/31/2008豆瓣颠覆我的精神世界豆瓣的标签实在是让人崩溃的概念。 要不要新建标签在我每次添加一本新书或电影或音乐的时候都很挠头。rock和post-punk和pop-rock显然不是并列的概念。既然有了TVshows的标签还需要sitcome的标签么?还有动画片的标签之外还要不要另外有宫崎骏。后者显然是子标签,不应该和夫标签在一起。更有甚者用诸如“年少时候看的”这样的标签来定义一张DVD,这实在是让我崩溃。可我是一个专业人士我怎么可能为了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把我的井然有序的树状结构给打破! 世界是棵美好的井然有序的大树。我们发明了1和0来表述一切。我们有逻辑让每一个东西都有自己所在的位置。只要你这样这样这样这样,你就得到那样那样那样。然后就出现了这些不懂规矩的使用者,他们在豆瓣上用标签来定义世界,一切都变得乱七八糟,沮丧的我找不到任何东西跟其他东西的逻辑联系,完全迷失在标签里。 唉,难道我们建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就要被标签吞没了么?
    • Oliver Ding
       
      LZ,转贴我的blog的一段旧文,推荐一本书给你看看: -------------- 地理位置表达出物理世界不可分身的基本原理,所以位置和位置的交会点显得异常稀缺。而在虚拟世界里,分身已经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物理世界的典型特征之一。哈佛法学院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的研究员David Weinberger在2007年出版的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这本书中讨论了这种有趣的现象。 David Weinberger认为,世界存在三种秩序。第一种秩序是实体的秩序,一本图书,一片树叶。它们在各自存在于自己的位置之中,一次只能摆放在一个位置。如果放错了地方的话那就很难找到。第二种秩序则是科学的理性的秩序,如图书目录卡片。这样的秩序有用而且聪明。图书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用元数据来表示和组织。获取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第三种秩序则是混乱无序,是互联网上的无组织的混乱信息,如flickr中的图片。David Weinberger认为,混乱是一种美德。越混乱越有意义。 David Weinberger认为Tag标签就是这种新的秩序组织工具。当我们在del.icio.us里为网页加注标签时,我们加的标签越多,对我们的好处就越大。我们不仅可以按照多个容易记忆的标签找回原来的网页;而且不同的网页互相之间的关联性也越来越多,这样意味着我们的信息积累越来越关联,而不是零零散散;而且,每个人都在加标签,这样大家对信息的标注也将群体智慧注入万维网中。Weinberger 建议我们"尽量把一片叶子粘上越多的分支枝干",打造一棵更像是用超本文(hyperlinked)的方式堆起来的叶子堆的"数位之树"。 下面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配音幻灯片,作为导读很好。我们的知识积累也何尝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万物因此而多姿多彩:新数字无序的力量):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84367/有人在那里留言说,本书将由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6月出版。看来大陆的朋友很快就可以看到中文版本了。
Oliver Ding

豆瓣模式研究 - MangBar - 0 views

  •  
    豆瓣网向我们展示了先进的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那就是,豆瓣所有的内容,分类,筛选,排序都由成员产生和决定,完全是自动的。比如你给评论一个"有用",它的排位就会自动上升。   豆瓣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上豆瓣,也会看到完全不同的首页。   豆瓣自己没有分类,而是由每个用户的标签来决定分类,使用频率高的标签分类就排在前面,那么不准确的分类自然会被淘汰(排在后面,基本上就不能被其他人看到了)。再比如评论,也是由"有用"、"没用"来决定排列先后。杨勃笑称,有一次他发现首页首条评论并不是很好,就点了一下"没用",可是由于"有用"点击数太多了,所以他点一次仍不足以控制那个评论的排次下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豆瓣的民主性,代表的不是主编一个人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自动生成主页、首页以及分类的技术,具有高度自组织的特征。这也是web2.0时代知识与信息分类的典型特征。看看百度的帖吧、blog的tag,RSS的聚合,已经处处显示了这种新的分类法。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传统的中图法已经是多么的老土和不适用。   从豆瓣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社区的革命。Web2.0时代的社区对于传统的BBS、论坛的超越是翻天覆地的。我个人认为,传统的BBS被这种自组织的技术与社区模式革了命,只是个时间问题。   动态、高度灵活、自组织,这就是豆瓣带给用户的web2.0体验。
Oliver Ding

李劳·传世纪 » Blog Archive » 放弃Delicious美味书签。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9 May 08 - Cached
  • 书签最早用365Key,后来因为服务器总当机放弃了,之后一直用Delicious,页面很简洁,后来被Yahoo收购后就经常当机——但还是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但开始用Google Reader的Shared Items之后,立刻就知道是时候放弃Delicious了,原因就是Google reader和与它无缝捆绑在一起的Shared Items令我少按鼠标好几次。
    • Oliver Ding
       
      从bloglines转移到Google Reader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从Del.icio.us转移到Google Reader那里就不可理解了。 Del.icio.us的精髓是运用tag来组织收藏好的东西,方便日后自己把它们找回来,而且tag也为自己收藏的东西互相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个人信息/个人知识管理工具。 Del.icio.us并不是首要定位于分享给朋友的,它只是公共出来而已,朋友并不会接受到你所添加的任何收藏,除非你的朋友来拜访你的分享页面。 Google Reader Share和最近的Note都是定位在分享给联系人的。Note将添加note的过程和加tag的过程分成两个步骤。 这和Del.icio.us有很大的不同:) 小容建议你再用Del.icio.us一段时间,重新体验一下,对比一下它和Google Reader Share的差别。
Oliver Ding

Global Voices Online » China: Time to pray - 0 views

  • China: Time to pray Friday, May 16th, 2008 @ 21:42 UTC by John Kennedy
  • ‘Pray for the disaster victims, god bless China' has been the main motif on many main Chinese blogging websites as the country moves past the hundredth hour of mourning, fund-raising and blood donations.
  • The MeMedia collective has being doing in Chinese for total coverage of Earthquake discussions what the crew at Shanghaiist have been doing in English; among all the links MeMedia has been aggregating and sharing publicly on Diigo has been the last blog post from a teacher in Beichuan who didn't survive the earthquake, photos of a school sports activity from May 11.
  • ...2 more annotations...
  • Blogger Oliver Ding has set up a community space on SlideShare for those affected by and working against the damage done by the earthquake, one of the many ways to help the earthquake victims that in turn is being shown support on Digg.
  • Support for relief efforts from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has been equally swift and thorough. Overall support for Red Cross China has been so strong that accessing the Red Cross website for the past several days has been difficult due to the high volumes of traffic it has been receiving. In no particular order, here a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blog posts foreign and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in China have given us in just a few hectic days: http://www.ifgogo.com/80/how-to-donate/ http://cnreviews.com/uncategorized/china_earthquake_relief_and_donation_guide_-_will_update_20080514.html http://cupofcha.com/2008/05/16/ways-to-donate-to-earthquake-relief.html http://www.chinavortex.com/2008/05/how-chinese-websites-are-helping-donations-for-sichuan-earthquake-victims/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3/red_cross_society_earthquake_sichuan.php http://beijingbookworm.com/whatsnew.htm http://www.pandapassport.com/chinese-internet/donate-for-adspace/ http://www.lostlaowai.com/commentary/blog/2008/05/15/add-a-quake-relief-donation-badge-to-your-blogsite/ http://rconversation.blogs.com/rconversation/2008/05/help-chinas-qua.html http://chinesepod.com/earthquake_relief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6/green_scene_how.php
Oliver Ding

#080808 - Herock Post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15 Aug 08 - Cached
  • 类似的在线活动在中国已经蔚然成风。中国互联网用户曾经在 MSN 昵称里加上 (L)CHINA 的图标(既“红心中国”),以表现他们在面对海外奥运火炬抗议声浪时的团结一致。不久之后,这个活动又被支持5月12日四川地震的彩虹标志所取代。
    • Oliver Ding
       
      的确与MSN呢称活动不同。tag聚合的意义和iconstream的意义是显然不同的。
Oliver Ding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转) 社交網絡的特色:朋友的朋友 - 0 views

  • 社交網絡的資源有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就是當事人與其創作,隱性就是當事人的最愛、朋友名單和標籤,例如我在slideshare上的帳號是goldred,我的slideshare空間(slidespace)上,不但有我上傳的投影片,還有我的最愛和朋友名單,另外還有我的標籤(tag)區,因為我把最愛當成書籤來使用,累積了一百多個投影片,要逐個檢視很費時間,若透過標籤來搜尋,就可縮小範圍,不但方便,也利人利己。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結交朋友,就只是認識他這個人而已,大家感情好的話,就會常在一起聊聊天、吃飯、唱歌、參加讀書會或旅遊,雖然我們了解他這個人,跟他分享了許多時光,卻不見得非常清楚他內心深處有甚麼想法,有那些創作,或是有些甚麼其他朋友? 在虛擬世界,我們或許沒見過創作者本人,卻讀過好多他的作品,也能藉由科技的協助,看到他的朋友名單和最愛的紀錄,再從中去發掘其他資源,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朋友,我們都需要,兩相對照,既有趣又互補。 像Facebook或Myspace這兩個當紅的社交網絡,都是從高中與大學的校園起家的,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他們所強化的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很多老外讚嘆Facebook的原因,是他們經由Facebook的協助,找到失散多年的同事或同學,但我用Facebook用得很乏味,因為Facebook目前還是英文介面,每個台灣 人的學校或公司翻譯成英文後,可能產生許多版本,就很難以它們為關鍵字,來找到以前的朋友了。 Slideshare或Flickr也很紅,同樣是以物件為中介的第二代社交網絡,他們的運作方式跟facebook卻很不一樣,它協助我們找到現實社會中難以尋覓的人際資源,像我初學攝影,很想觀摩高手的作品,也希望獲得高手的鼓勵,這些需求都在Flickr上獲得滿足,我在Flickr上認識了歐美、南美與日本各地的專家,參加了以花或樹為攝影主題的社群,它透過共同的興趣和網際網路,讓許多原本無緣相見的人能夠連結在一起。 在物質世界中,朋友的東西不見得是我的,在虛擬世界中,只要朋友把它公開,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最愛,就是我的最愛,「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最愛」都是讓我們在網路上發現寶藏的好幫手!
Oliver Ding

Mini blog的社区化:Pownce分析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比如Pownce支持的Links,可以将youtube和flickr内嵌在某个post里面,这就是话题的来源。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观起来,这些links不但达到了信息散播和传达的目的,而且回复数目比非链接的确要多一些。这些回复就是社区性的养料,而Links这种功能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养料生产平台。
    • Oliver Ding
       
      这一点,应该是和Digg相同吧,Digg的社区机制也是将顶出的作为讨论的话题,回复很重要。
  • Event这种功能更是如是。笔者住在悉尼,因此常常关注悉尼的Powncers。在悉尼,Events的公告非常多,我看到过的BBQ、Bar party等等的聚会通知不胜枚举。也就是说,Pownce甚至成为了线上社区线下化的途径。当然,笔者确未参加过这些聚会,无法给出线下聚会的评价。但这种社交性的延伸,在企业运作角度而言,笔者很欣赏。Pownce在未来可以对此多做文章,形成俱乐部或者其余一些可盈利模式,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很具建设性。终究没有哪个mini blog现在能够有线下盈利模式的机会,更不要说尝试。
  • Pownce里有一个写诗的美国女孩,post出自己的诗歌,然后说如果能够得到15个decent responses就会贴出下一首。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中看到,用户已经可以做self-promotion了,可见这种社区性在mini blog中的需求是可以这样具像化的。而具体的运作,仍然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赋权。Twitter的重点在于“发生”,沟通的基础在于“做过什么”; Pownce的重点则是“议论”,沟通的基础在于“说过什么”。 Pownce对“说”这一功能的赋权相当之大,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将评论打开,自己的言论随时有可能被跟风或被抨击。但这的确是社区化的基础。Twitter有@功能,那又怎么样?两个人互相@,然后就能整合起一个话题的主线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想参与,怎么办?Twitter能让三个人一起@么?一群人呢?
  • ...3 more annotations...
  • Pownce最大的区别是任何一个post都可以被回复,都会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一些达人的言论,招来200余条的回复是司空见惯的事。任意一句话都会成为回复的目标。回复似乎一直是互动性的代名词,在mini blog里将这种对话机制作为其运行的主要模式,本身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虚拟社区了。
  • Pownce首先支持的是多人的共同话题探讨功能。这一点是和Twitter最不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是话题离散化?因为如果只是多人共同话题的探讨,数年前的forum早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Pownce和forum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Pownce对很多碎片化,非主题化的主题赋予了正式成为主题的权利。比如其中一个很友善的美国大叔,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打招呼,而每天回复这一条留言的人都不会少于10个。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在twitter和forum里的。对于forum而言,这种留言不够正式,或者说不够一个主题的标准。如果在论坛上每天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早上好晚上好,不出三天绝对因灌水罪名被封号。但Pownce却赋予这种本身有些扰民的信息主题化,非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很温馨。第二,Pownce赋予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信息的权利。这个是典型的2.0风格,和twitter如初一辙。碎片化的主题因为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而更加多元。由于和twitter类似,不赘述。第三,Pownce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排列方式。话题的离散化将沟通的轨迹也进一步碎片化,但mini blog的性质注定了不能应用tag这种最普遍的2.0信息整合工具。Pownce将信息很得体地整合了起来。我统共发过哪些留言,这是一个以我的“行动”为坐标的时间序列。我发过什么帖子回复的是那些留言谁又回复了我,这是一个以“话题”为坐标的项目序列。我在哪些人的profile里留言过,这是一个以“他人”为坐标的群组序列。这就是Pownce优于Twitter的一点,即对协同对话的信息整合。当我们再以这三个序列和“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参数组成矩阵,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落入到相应的矩阵方格中。这是一个将forum和mini blog很好结合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够加上自定义的分类,会更有2.0的味道。
  • 就其共性而言,是对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赋权。但在Pownce社群型和协同工作型的定位来看,更是对这些定位的社区属性的支持,是为用户提供UGC的生产、话题持续性,乃至社区性长久维持的基础设施。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