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findability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 MMDays - 0 views

  • 2 Responses to “好讀推薦:隨意搜尋 Ambient Findability” on 14 May 2008 at 12:00 pm1Oliver Ding 小容 感谢链接我的blog的贴子:)最近在和一些朋友交流关于社交网络的问题,其中谈到了关于人的可寻性。我的粗浅体会是现在社交网络设计的联系人确认的功能,实际上是在解决在线人际交互的可寻性问题,而不是真正的关系确立。没有可寻性,就没有可用性,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在线人际交互,而不仅仅是人和信息。 on 14 May 2008 at 1:49 pm2Mr. Wednesday To 小容: 謝謝你的回應,你點出了一個好問題,人的可尋性。這本書,還有過去的焦點都是關注在物體或是資訊的可尋性,直到社交網路的興起人的可尋性才開始受到注意。Web是在匿名的基礎上建立,或許,就是因為人的可尋性在Web上是無法完全被滿足的,所以才把焦點轉向到人際關係上。 “沒有可尋性,就沒有可用性”,講的真好,可用性才是激發這些進步的最大動力。
Oliver Ding

xiuli'blog » Blog Archive » (转) 社交網絡的特色:朋友的朋友 - 0 views

  • 社交網絡的資源有隱性與顯性兩種,顯性就是當事人與其創作,隱性就是當事人的最愛、朋友名單和標籤,例如我在slideshare上的帳號是goldred,我的slideshare空間(slidespace)上,不但有我上傳的投影片,還有我的最愛和朋友名單,另外還有我的標籤(tag)區,因為我把最愛當成書籤來使用,累積了一百多個投影片,要逐個檢視很費時間,若透過標籤來搜尋,就可縮小範圍,不但方便,也利人利己。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結交朋友,就只是認識他這個人而已,大家感情好的話,就會常在一起聊聊天、吃飯、唱歌、參加讀書會或旅遊,雖然我們了解他這個人,跟他分享了許多時光,卻不見得非常清楚他內心深處有甚麼想法,有那些創作,或是有些甚麼其他朋友? 在虛擬世界,我們或許沒見過創作者本人,卻讀過好多他的作品,也能藉由科技的協助,看到他的朋友名單和最愛的紀錄,再從中去發掘其他資源,真實與虛擬世界的朋友,我們都需要,兩相對照,既有趣又互補。 像Facebook或Myspace這兩個當紅的社交網絡,都是從高中與大學的校園起家的,以學生為主要參與者,因此他們所強化的是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很多老外讚嘆Facebook的原因,是他們經由Facebook的協助,找到失散多年的同事或同學,但我用Facebook用得很乏味,因為Facebook目前還是英文介面,每個台灣 人的學校或公司翻譯成英文後,可能產生許多版本,就很難以它們為關鍵字,來找到以前的朋友了。 Slideshare或Flickr也很紅,同樣是以物件為中介的第二代社交網絡,他們的運作方式跟facebook卻很不一樣,它協助我們找到現實社會中難以尋覓的人際資源,像我初學攝影,很想觀摩高手的作品,也希望獲得高手的鼓勵,這些需求都在Flickr上獲得滿足,我在Flickr上認識了歐美、南美與日本各地的專家,參加了以花或樹為攝影主題的社群,它透過共同的興趣和網際網路,讓許多原本無緣相見的人能夠連結在一起。 在物質世界中,朋友的東西不見得是我的,在虛擬世界中,只要朋友把它公開,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朋友的最愛,就是我的最愛,「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最愛」都是讓我們在網路上發現寶藏的好幫手!
1 - 2 of 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