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emedia/ Group items tagged 科学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isaac Mao

农村改革的真假问题 - 0 views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 ...3 more annotations...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 社会科学是复杂的学科,虽然冠之以“科学”,但预测仍不是这个领域的任务。有学者预测土地私有不会出现所谓解放前的情况,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报以怀疑,如果精密仪器都测算不出大地震,你靠什么能算出来有没有“人震”?  农民的土地问题,理应分成5%的城郊边缘区和95%的农业区,以解决5%的失地农民面临的补偿问题,拿全国土地制度开刀,首先有着逻辑的问题。同时,最终谁是受益者,能否提高整体效率,我也不敢预测,但可以高度怀疑农民难以真正获得恩惠。全国土地的自由流转,其风险与收益是不成正比的。
  •  
    这可真是虚晃一枪的障眼法和转移矛盾法
shi zhao

中国自上而下的科学传播没有调动民众 - 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 - 0 views

  • 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普及工作对他们的研究一点作用都没有,而受众通常看不到科学传播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而且他们发现传播形式——正式讲座——太枯燥了。科学传播者必须动员受众参加科普讲座,某些情况甚至会为参加农村科普的农民支付误工费。
  • 近来一起公众反对在厦门建立PX化工厂的事件就是这种情况。公众要求知道该工厂是否会出现严重的健康威胁。在强大的公众压力下,当地政府在2007年12月举办了一次听证会,然而由政府委托的科学家们却说了一大堆超出常人理解范围的技术术语。如果官方不使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市民们怎样才能完全参与到协商当中?该工厂的建设最终暂停。 然而,包括中国科协在内的科普机构在科学传播上投入良多,但是看起来,当出现争议问题,人民迫切需要并且有权利要获取科学知识的时候,这些机构的声音却很难听到。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转基因作物、三峡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性争论中。科学普及不应对待公众像对待旧式学校中的学生一样,老师念课文,想让学生记住老师说的话而不需要问问题。这种至上而下的方法不管用。公众有权利参与到科学决策过程中,分享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并将其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这些,他们就需要得到帮助以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
isaac Mao

别再偷换概念了 - 0 views

  • 科学不等于真理。人类是在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中,但有可能永远也不能到达。一些领域的科学研究是真理,但另外一些领域则不确定。50年前的科研成果,放到今天来看也未必是对的。所以用科学大棒来压死别人这种行为往往并不科学,也不民主。
  • 松鼠会很好,他们中有一些正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愿意为读者介绍他们专业的知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个懂环保,懂医学,懂生物学,懂历史,懂....的全能人物。这种全能人物完全就是上帝嘛,他的粉丝信仰的其实不是科学,而是科学教。
shi zhao

"科学权"值得给予更多支持 - 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 - 0 views

  • 塞在《世界人权宣言》(于60年前的12月签署)文本最底下的是一个少有人知道的条款,它宣称“人人有权自由……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 维护人们分享现代科学利益的权利可以强化让政府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环境的要求。这些需求包括改善各国的基本能力,生产科学,解释其潜在利益,并用一种容易获取的方式加以传播。 与国际对酷刑的谴责不会让酷刑消失一样,要求各国政府实践它们的契约义务并不会自动地保证人们获得“科学权”。
shi zhao

科学家必须帮助实现人权 - 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 - 0 views

  • 科学技能对于维护人权必不可少。例如,对大规模坟墓的法医学发掘可以揭示反人类罪的证据,卫星成像技术可以显示在边远地区的社区破坏,DNA证据可以帮助那些被错误定罪的犯人。
  • 科学家们必须认识到人权不是含糊不清的渴望,而是具体的政府的义务。他们必须利用其作为受尊重的社会成员的影响力来确保政府坚持人权。 作者们说,许多科学家相信参与人权太“政治化”了。但是他们也指出,公正、严格的分析以及同行评议这些科学传统都与人权兼容。
shi zhao

公民了解因特网不足五成--DoNews.com--IT社区&写作平台ii - 0 views

  • 达56.1%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物质的“分子”;只有47.6%的公民了解“Internet(因特网)”;对“宇宙产生于大爆炸”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公民比例略高于20%;60%以上公民自称不相信求签、相面、星座预测、周公解梦和电脑算命等迷信……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了解科学术语的公民比例为18.4%;了解科学观点的比例为33.5%;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6.9%;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例为59.4%。
shi zhao

各国如何衡量科学诚信? - 科学与发展网络(SciDev.Net) - 0 views

  • 这篇社论提出了一组标准,可以用于衡量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成功。这包括“不端行为标准”,用于评估欺骗、伪造和剽窃是如何接受调查和惩罚的,以及机构是如何鼓励良好实践行为的。 社论还提出了一些标准,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评审、资助、招募和提拔政策的透明度,以及评估科学政策的国家框架的标准。这篇社论说,还需要一组标准用于衡量“开放性”——对国际伙伴关系和公众批评的接纳程度。
Roger Chen

互联网时代的悖论:文献越多,引用越少 - 译言翻译 - 0 views

shared by Roger Chen on 26 Jul 08 - Cached
  • 为什么现实与直觉相矛盾呢?第一个原因是现在查阅文献时可以进行精确检索,因此科学家就错过了原来在翻阅纸质刊物时可能偶然发现相近文献的机会;其次,互联网让科学家更容易获得最热门、引用最多的文献,而那些报道不同观点、响应者寡的文献则可能失之交臂。不过幸好科学家们还热衷于在真理的争论中获得乐趣,不然科学研究就有可能变成人云亦云了。
    • Roger Chen
       
      很難相信"精確檢索"是降低引用的元兇,縱然只是原因"之一"!
shi zhao

江晓原: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 0 views

shared by shi zhao on 02 Jul 08 - Cached
  • 科学史研究到底该不该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十几年前国内科学史界曾在一些会议上 爆发过激烈争论。[4]当时肯定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只有一些年青人勇敢地对此表示了怀疑和否定。到今天,情形当然大有进步,相当多的学者已经认识到,科学史和其它科学学科一样,只能 是实事求是的、没有阶级性的、不存在政治立场的学术研究。不过,缺乏这种认识的人士无疑还 有很多。
  • 凡是用马克思主义做为研究的出发点的书,其结论都是不可靠的。李约瑟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出发点,所以他的论点也不可靠,我不必看他的书了。
isaac Mao

关于《新京报》的"误种起源" - 0 views

  • 但是呢,我还是觉得《新京报》这组稿子功远远大于过,类似的讨论重大科学问题的稿子在中国的媒体上非常少见。中国的科普最喜欢做的就是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新科学家》的这组稿子最大的特点正好就是授人以渔,用大量鲜活的例子来解释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内涵。《新京报》试图这么做,虽然存在问题,但勇气可嘉。
isaac Mao

邓清波:别忘了诺贝尔未曾获过诺贝尔奖 - 0 views

  • 所以,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我们渴望产生“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我们更需要有“当代中国的诺贝尔”。今天的中国人暂时不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还可以继续努力,而比这更属于当务之急的,就是学习借鉴这种创立诺贝尔奖者的精神。如果说获得诺贝尔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那么,学习这种创立诺贝尔奖的精神则完全操之在我,是可以从现在就做起的事情。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学习借鉴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社会里,也营造这样一种浓厚的氛围、完善的机制,来鼓励更多的人们像诺贝尔先生本人那样,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而不是“官本位”、“钱本位”挂帅,使所有聪明才智之士都急于去考公务员或者下海经商,社会上最受尊重的是官员和老板,那些切实为科学、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却往往处于弱势而不被重视。
shi zhao

科学网-《百家讲坛》现象批判:吊诡的大变脸 - 0 views

  • 在无新史料新书证新方法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新的突破。类似的猜谜与心得,在民间红学爱好者的习作中连篇累牍,大量充斥。节目中的演讲,不是在彰显学术、探究真理,而是在逞口舌,显辩才,只会在红学史上堆砌更多的垃圾。假如不幸后代学者仅凭看《百家讲坛》来评判本时期的学风,他们的断语肯定是:明代无学,21世纪初无学。
  • 该栏目本来是推销大众文化及文学古籍,却又不忘以“百家”、“专家”、“教授”、“学术”、“大学讲坛”等作招牌,来包装节目,来忽悠大众,来做新闻卖点。
  • 第一步是去政治化。CCTV不仅是一个收视率极高的全国性媒体,而且是意识形态性、政治性、新闻党性、宣传纪律性要求最严的一个媒体,收视率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个比收视率更重要的,就是政治的正确性。
  • ...3 more annotations...
  • 选择专门科技为讲题一般听众无基础,干脆听不懂;人文社科的一些内容如讲授太呆板,味同嚼蜡,如讲授过于活泛,联系实际,又会触犯新闻戒律。故逃到古代,找到一个思想的避风港,选择一些在政治上有百分之百保险系数的话题进行戏说趣说闲说,并不在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只求娱乐性、趣味性,只问收视率和销售率。
  • 第二步是去专门化。变脸以后的节目几乎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打着专家专业的幌子,来反专业反专门,策划者把所有的概念范畴原理砍掉,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把专业问题通俗化,把神圣的命题世俗化,直接给受众一些简单通俗似是而非的结论。这种急功近利的传播技巧,适合于政治宣传,适合于宗教传教,适合于商业推销,但唯独不适合于普及科学与学术。
  • 因为你CCTV不是商业电视,不是地方电视,不是私人企业公司,你是政府的机构,你是以纳税人的钱上交后的财政拨款作基本支撑来运转的。你的所谓的收视率是相对的,你不能为提高收视去搞裸体新闻主播,你也不能为提高收视去播A片,你也不能去宣扬宗教迷信。既如此,变脸以前传播科学、艺术、人文新知的内容,虽然收视率少些,又何罪之有?
  •  
    《百家讲坛》现象批判:吊诡的大变脸
shi zhao

迅速提高我国在科学史中地位的方法 - 0 views

shared by shi zhao on 10 Jun 08 - Cached
  •  
    迅速提高我国在科学史中地位的方法
blt-fqx

傅德志爆出虎照幕后黑手 各地假新闻均源自一人-搜狐新闻 - 0 views

  • “假虎照幕后黑手是全莉”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林珍 通讯员 方玮 乔利民) 昨日,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在广州多所高校相继作报告揭穿陕西“周老虎”和“全老虎”造假全过程。

    有学生当场提出疑问:如果您讲解得这么有道理,证据这么充分,那为什么不提交给国家相关部门来处理呢?傅德志称已经在1个月前将报告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具体结果要等相关部门作出评定。“毕竟我只是植物学家,不是侦探。”傅德志说。

      华南虎事件

      “全莉一手导演整个事件”

      昨日,中科院研究员傅德志先后到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为师生们作报告,报告中无一例外地揭露“华南虎”骗局事件经过。这个曾经以脑袋担保“周老虎”事件虎照是假的,被称为“打虎派首领”的科学家尖锐地指出:“中国境内相继出现的多个假华南虎事件都是全莉一手导演的!”此语一出,轰动全场。

      在华南农业大学的报告会上,傅德志指出:“陕西的‘周老虎’、湖南的‘吴老虎’、江西的‘陈老虎’以及浙江出现的假老虎事件都与全莉息息相关。”

      “为什么这样说?‘周老虎’事件后,她曾经将整件事情介绍给世界权威杂志发表,这本身就证明了跟此事件有关。”傅德志说。“稍后我从她的博客上找到了一张‘华南虎野生放归图’,这是她启动的一个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规划图,而这张规划图与我勾画的一张‘华南虎事件泛滥图’十分相似,图上标注的地点与全莉的放归图地点基本吻合!”

      当记者质疑“为何说是全莉一手导演该事件?”时,傅德志解释:“因为她启动的这个华南虎野化放归项目,每个地区的预算启动经费就高达3000万。3000万的启动经费是很诱人的,全国各地都在争这个项目,所以出现造假也不奇怪。全莉的导演,最终导致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从利益出发,在权利上予以把控,最终不惜造假,导致假华南虎事件层出不穷。”

      老虎拍摄者

      “应该是保护站站长李坪”

      昨日的报告中, “周老虎”事件始末依然是傅德志披露的重头戏。他层层剖析“周老虎”事件背后的阴谋的历程:“‘周老虎’的拍摄者到底是谁?反正不是周正龙!我认为是陕西镇坪镇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坪拍的!”

      傅德志指出,陕西镇坪最早拍摄“周老虎”照片时,应该是为了还原当地有虎的历史镜头,所以照片应该是镇坪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拍摄的。

      傅德志说,去年10月,有媒体刊登出来一张黑白的还原现场照片,是当时拍摄“周老虎”的场景。照片里的两人是局长覃大鹏和助手李蹇,拍摄者应该是李坪。还原历史的照片被关克看到之后,认为足以以假乱真,就编写了台词,导演出陕西农民发现野生华南虎这出“假戏真做”的闹剧。傅德志还毫不忌讳地将矛头指向政府官员:“周是连照相机都拿反、照片都不会拍的农民,怎么可能拍出质量这么好的照片。”

      说说“虎事”

      “一不小心成了公众人物”

      “如果您讲解得这么有道理,证据这么充分,那为什么不提交给国家相关部门来处理呢?”面对媒体的采访,傅德志表示:“作为科学家,我只想提出事实,其它的让公众和媒体去评论,我现在只想安心做我的学问!”

      回顾几个月来的“打虎”经历,傅德志称自己是偶然被卷入这场风波的,而不是想借此炒作自己。他认为作为一名植物学家,一名科学家,应该做到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既然已经站出来指出“周老虎”是假的,那么就要把这场打假战争进行到底。

      在报告中,傅德志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学生和老师讲解“虎叶”比例失调的问题。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他还特意用以前的老虎照片对照“周老虎”的照片,在真老虎的对照下,“周老虎”的体积显得非常小。最后,傅德志表示自己是一不小心便成了公众人物,不可避免地卷进了事件中。信息时报

shi zhao

地震预报专家欲哭无泪-李世辉 - 新浪BLOG - 0 views

  • 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主导下,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的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是不可能的。这是国内外地震界主流的共识。
  • 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区。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相应的震级越高”的统计规律(公元512年-1879年中国大旱后2-3.5年,发生了7次7.5-8级大地震)。1972年耿庆国提出“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根据这一规律,耿庆国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地震,特别是1976年的唐山地震。在1980年代出版了专著《中国旱震关系》(科学出版社)。这些成果触犯了地震界当权者的利益,耿庆国被调出预报队伍,去了地震报社。
  • 2008年4月26日和27日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下属的“天灾预测委员会”经集体讨论,作出“在一年内(2008.5-2009.4)仍应注意兰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预报(文字报告已报中国地震局等,4月30日密件发出),而且,耿庆国根据强磁暴组合,明确提出“阿坝地区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5月8日(前后10天以内)”(以上地震预报三要素:震级、地点、时间均已明确)。
  •  
    天地生人会议.....我对其科学性表示怀疑了
isaac Mao

The 11th Hour - 0 views

shared by isaac Mao on 03 Jun 08 - Cached
  • 这部关注于自然环境的电影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创作、监制并讲述。昔日的小帅哥这次拉来一票科学家,企业家以及环保人士,激情的探讨了全球变暖对于这个星球的影响,旨在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他回顾了人类工业对地球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并采访了包括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前中情局局长詹姆士伍尔西、永续设计专家威廉麦唐诺与布鲁斯莫,以及超过50位的顶尖科学家、思想家和领导者,听取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他们都说出了一些真相,并提出我们星球面对的生死攸关的议题。不足的是,莱昂纳多所采访的对象没有石油工业,政府官员等他们所批评认识的人士。因此缺少了这部分人的自我辩护,说服力上有所折扣。
1 - 20 of 202 Next › Las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