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matching "清华"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Group items matching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

Sort By: Relevance | Date Filter: All | Bookmarks | Topics Simple Middle
11More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15:05]    『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 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大家可参我的博文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419 另外,觉得博主有些言论实在是怪异,说一说,『』中为博文原词引用。 1. 奇怪这些据讲『对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独到的见解』为什么发不出文章来。然后再让这些人来教学生,再教出一批有『相当修养和独到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学生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真教书”吗。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 华罗庚拿教学说事,我信。可上面这些话,我估计是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说不出来的。 如果“认真教书”的人,教了大半辈子,自己写不出来文章,他教的书实在大可怀疑。 所以,年轻的博士们,要将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比如尽量去争取教授一些高阶课程的机会。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我都写在那篇博文里。 其实年轻博士们确实值得注意此文中的一些动态,我就用华罗庚传里的逻辑,但转化一下其中的名词,为: 当你科研搞得好时,那些人就用“教学”来打你,当你“教学”搞的好时,那些人就用“科研”来打你。 此种风气,不可不慎。
  • 博主回复: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或者没耐心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最好别轻易发表评论,否则将会怡笑大方,别拿华老说事,你信不信我说的并不重要,华老会不会说我这样的话你只有去问华老。在你看来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自己么?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他的教学既得不到督导组的肯定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是按照你所谓的'按学问本身研究的难度"授课才是合格的?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坦率地说,在现在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有一定修养,要发文章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就说我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如果他们想发文章,可以发发表一大堆,可他们自己不仅没有发,还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文章数量!事实上,他们将很多想法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文章,而且不让学生挂名!现在有多少人做得到?看来在你的眼里,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有足够多的论文就不普通了?就是个高水平教师了?你错了,你或许是个高水平研究员,但未必算得上是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不过对你讲这些恐怕毫无意义!不说也罢.既然你有博客,何不把你的讲课让年轻人见识一下?
  •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33:35]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甭真是拿大学当中学建了。 幸好,大学有科研这个硬杠杠,相当一批不善于拉人际关系的,但专注于学问的,不善于将“讲台”变成“舞台”,实实在在按研究学问的本身难度授课的,这些教师因此找到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庇护伞,还能在大学里面活下去,而不用受“督导团”和“学生们”的评制。 当然,也有些佼佼者,既学问做得好,又会拉人际关系,又会善把讲台变舞台。因而活得比别人滋润,他们有那个能力,作为教授,只要不是靠当官做领导使用权力为自己谋来的荣誉,就没什么值得别人瞎说的。 这样的人国内也有很多,数学界圈子里,我就知道好几位这样的老师。相必大家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通过正常的周期性的学术交流和科普研讲,大家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怕就怕在,有些老师就专注在“认真教学”了,这些高手们到本校做学术研讲、科普研讲的时候,根本就不去听。
  • ...8 more annotations...
  • [6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31]    『博主:有人认为"大科学家都是教学劣质品",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在高校,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那你就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先说一个真实故事,文革的时候,中科院进驻了一批工人老大哥,老大哥就对科学家们讲了,来,你给我讲讲那个××,你讲明白了,才算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貌似很有理吧,只有科学家才知道其中的荒谬之处! 同理,让真正的大科学家给本科生们上课,很好,可以。如果学生们听懂了,说明学生是好学生。 但如果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言听不懂,不能说明这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不善于教学。跟文革那个故事,道理一也。 这个理,跟大街上的人讲不清楚,但是这是科学网,相信不少同志有感受的,是能接受我这个观念的。
  • 博主回复:你最好还是在你自己的博文里高谈阔论吧,你说的这些与我谈的无关,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让科学网的朋友们去评判谁是“秀才”谁是“兵”吧,我平生最厌恶的是无聊的争论! 对了,借一句话送给你:“你是大科学家吗?如果你是,你说的这些我信!”原话稍微改了一下!到此打住吧。还想争论的话,我有个建议,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56]    好了,博主会说,你偷换概念,我用的原话是『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关键在那个“认真”二字上。 其实大家都是科学圈内之人,圈外之人可能有此之说,但圈内之人是不会有此之念的。 想让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难啊,一个大科学家,对于专业知识,即使是基础专业知识,往往也是信口道来,完全是不用拿讲稿,可以直接上讲台玩空手道,写满一个小时不用看讲稿的。 对不对,数学界的高手们,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不“认真”教学,人家装都装不出来,货都在脑子里的。 好了,博主又会牵扯到“因材施教”问题,说即使你大科学家,对所学专业非常清楚,脑子里都有,但你还得琢磨学生怎么样接受,尽量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 确实,有相当一批大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确实相当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科普文章和传记中以及现实讲课中都能表现出来。我们数论专业,国内国外的几位顶级高手就是这样,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就是这么强,没办法。 好了,那么如果有一个“大科学家”,不这么做,就是要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本来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他封个“不认真教学”的帽子。 不能,即使是如此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有相当一批学生,会非常愿意看到大科学家们本来的思维方式,接受那些方式,也许比大科学家们主动适应学生,更会让这些学生受益。而往往,这些学生是数学系学生中的栋梁,即使人数比例极少,但一个数学系的教学声望,就寄托在这些学生们未来发展身上。 那好了,这样肯定也有相当一批的学生们,大比例的,会因此从课堂上跑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这批跑掉的学生,说这个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 道理,跟文革那个故事一样。我们不能用工人老大哥的观念,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 『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貌似正确,其实由我上面仔细说来,科学网诸君不一定都是学数学的,但结合自己专业,想必不少人能有同感,可知其荒谬之处。
  • [6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4:51:36]    『科研和教学并举,是西方大学的基本要求.』 人家这个基本,不是靠设置“教学督导团”弄的吧。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校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目前中国大学的一些行政做法,则恰是与此相反。 也许,去掉“教学督导团”和各级诸等“教学评估”行为,大学教学反而能搞好一些。 而中国大学教育要彻底搞好,则要从机制入手,抓住“学分制”的建设,借鉴西方规范做法,依我之经验,中国大学生们自然也会像美国大学生们那样好好学习,甚至更加加倍努力的。 问题不是出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上,出在中国大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学,连一个大学里基本的“学分制”都是假的。
  • [6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39:21]    『出于利益的分配不均,科研型的教授和所谓教学型的教授就互相争论,为自己的利益画圈子.』 挑动老师斗老师,最后谁也落不着好。看到网上出现的有些言语逻辑,不禁让我想到,故老讲述的那个时代。 要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们,又红又专的时代,批判白专典型的时代。 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红』换成了教学,把『白』换成了科研而已。一样的思路,何曾的相似啊。 当年的白专们自然是人下人,中国进入了一个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时代。那些挑动者们,革命者们,其实也没落着什么好,高层用完之后,一块打发到农村继续革命去了。 其实,对于不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们,那些工人老大哥们的要求,听起来是多么合理啊。
  • 7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28]    其实,想想看,我不是在这开创出一个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教学理念。我只不过是在恢复,老一代文革前那批学者的一些理念而已。 还是举例讲吧,石生明老师(数学系师生基本都会知道,那本北大高等代数的作者之一),文革前50年代的大学生,国批博导,后来调到首师大,跟我一个教研室。曾经有一段,系里每周都要开会,大会开完开小会,小会大家也不开,就听石老师讲故事。 石老师的很多观念,就属于文革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对很多当前流行的教学评估理念,他就举自己那些北大名教授的例子,驳斥这些教学评估理念之非: 1.板书不整齐,石老师讲,那我那个老师,非常有名,官居高位,讲课非常好,是北大一致公认的才子,但是就是写的字很不好看,要照这个观点,我那位老师不是好老师,起码得上个什么书法班,去改进改进吧。可人家一辈子教下来,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是好老师。 2.上课挂黑板,上个可能还算轻点,现在一般的大学都改变观念,不过分强调板书这件事了。但是,上课挂黑板,这都算是严重问题了吧,明显教学准备不充分吗。这位老师也是位著名数学家,说出名字谁都知道。但是,石老师又有异议,我们学生就喜欢这位老师挂黑板,因为他一挂黑板,他就跑到黑板角落上画图琢磨,不再用单纯公式,我们学生因而可以了解到真正数学家是怎么想问题的,受益匪浅啊。 3. 上课不解释,就是在那抄黑板,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后背对着学生。好了,这个再怎么说,也是个严重不合格教师,放到国外标准也差不多吧。石老师又有异议,不对,这位是我们国家的功勋数学家(其数学贡献比前两位不遑多让),虽然这么死板,但有一条,他黑板上抄的那些东西,全世界都找不着,就他这,就北大这块黑板这独此一家。所以,石老师把他也算做优秀教师,绝不是只会科研,不认真教学之徒。
  • [71]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39]    好了,其实这些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老师在评价这些老师时所用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而且,作为学生,他的角度不是要在那找老师们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他在找这些老师们作为一个学问家的优点,在学习那些优点,兼而并之。很显然,正因为石老师采用这种健康的态度,后来才成为全国著名的代数学方面教育专家。 他这种理念,当然会使得他不同意现在教学评估,以及教学督导团那些做法了,时常因此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有趣、可笑、无奈之事。 所以,想想看,其实这些优良的、利于数学真正发展的理念,其实上一代就有的,只不过随着文革的间断,反而在当今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个人,还没谈几句,就往『你是个不合格的老师』的语境上奔,这种作风,也是文革前那个年代大学生所不会干的。我跟他一个教研室相处那么多年,教学上在他面前肯定是个小兵,但是就是在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理念下,从来没见过他对任何年轻人教学去下否定之语。 至于博主抓住我以前说的话『应该“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首先,这件事不对吗。 如果一个数学家在课堂上,按该课程的本身研究难度,进行授课,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提倡,相反要去否定吗。 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但实话实说,在本校学生面前,除非我自己组织的本科生讨论班面前,我是不敢那样搞的,搞几次,我就得下台走人了。现在的学生,可不像我们做学生那阵,更别提石老师做学生那阵。 博主会说,那你还这样讲。这当然不一样,我起码跟博主不一样,虽然我不敢完全那样去做,但是我认为那样是对的,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是有个尺度,在学生的允许范围内,尽量往那个力量上调和的,其实我这个做法,在我那个博文里以经述及。 好了,博主已经下了驱客令了,此地的任务已到,有时候圈外人难以理解圈内人的事情,看到当前大学教育极大问题之时,往往会生一些貌似合理的指责和评估方式。其实,大家请相信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因为大学是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场所。
  • [7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54:43]    『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其实不用,你已经很好的点评了我的跟贴,称之为“无聊”了,我想,这个要换算成分数,该是不及格吧,比我那个博贴中所讲的最低分还低。 还有之前那个没几句就开始判定的『不合格教师』语境,以及『按课程研究本身的难度』的否定,这些我在您这儿都得分不高,听上去的语气也不善。 告辞,两不打扰了。
6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 这位网友的信息来自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够权威的,我的信息来自网站 』 不知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只好我来解释一下自己这句话: 1.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巴黎高师的学生,很多也是去当老师,不过是大学的老师,当大学老师,当然得做研究。 2. 为培养中学师资,谈不上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 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才谈当然不应该得到相当于清华、北大那种额度的经费(还有巴黎高师那种待遇,网友已经把巴黎高师的具体情况介绍过一些了)。但是如果北师大不想仅做培养中学老师的事,要参与科研竞争,则谁也不会说北师大就该比北大、清华差。 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国家现在能拿出中等经费吸引中等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就很不错了。 当然,国家也有可能采取一些做法,来适合博主的要求建议。即,总经费不增加,整体不改进,从总经费中多切出一块给北师大,给西部生。这样也好,西部也确实需要,北师大也确实需要。
  • 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我的立论不对。 1. 即使你有好的愿望,你起码得先达到中等偏上阶的人才和资金投入吧。现在的情况是连中等偏下都未必能达到。像人大附中那种学校,在中国毕竟属于少数。 2.『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谁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拿第一流的人才投入教育,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我们现在跟外国比,是比能否拿中等偏上的人才投入教育,能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中国就已经有希望了。 3. 『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如果你既不是教师,又不是科学家,有这样的见解可以理解。但你毕竟上过大学,甚至做过研究生,如果仍是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见解,只能说明你在大学阶段,没接触过、或自己没认真观察过好老师。 你可以讲,在人性的一般程度上,大学好老师和中学好老师没什么差别。但是研究能力上来讲,他们是天壤之别,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前者,一个伟大科学家,是多少人陪练给练出来的,如果真的计算相关经济成本,代价是非常大的。如果只希望用培养中学老师的资金额度,来培养科学家,那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正也是现在大学体系的问题。 我现在把话反着说,你是否能明白。我不是要降低对中学教师的投入,而是指,培养一个科学家,花的钱,比培养一个中学教师花的钱要多得多,没办法,这就是现实。在这个现实面前,你的理解『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是否显得过于简单。
  • 『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虽然本人现在不在当中学教师,但是,有博主说:“中学师资,只需中等偏上的人才和经费即可。这是经济原则,不是瞧不起中学老师的重要性,中学老师很重要,但要谈让国家拿出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这个口号既不正确,也不实际”。 这样的评论是令人伤心的哦。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 我曾经的同实验室的京都大学学生,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毕业后去选择去中学教书,理由非常简单,喜欢! 中学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岗位”,对于今天我们民族而言就象心脏起搏器,他们关乎少年的志向和未来,也就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志向和未来。不把教书育人最关键的部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方考虑,反而认为他们只是需要“中等偏上”就行了,我看不懂这种逻辑。如果优秀的中学教师和科学家有什么区别的话,只是教学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而已。』 这话是我说的。『看来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啊』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我所讲的“第一流”是由限制条件的,即在做研究上第一流,并不是包含“人品”等等更泛的人格特性。而且,也不排除小概率事件,中学教师中也可能有伟大的科学家,如Weierstrass,Heegner。那些是小概率事件。 现在,北京重点中学中,博士生去做老师的人数也不少。人大附中听说就有几十位博士,我认识的一个数学博士后,能力非常强,因为某些性格原因,在大学没找到工作,也去了那。
4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父母 学校 国家 - 0 views

  • 『看最近lix这三个帖子,感觉是,人地位高了,说话就容易颠倒了,就容易想当然而,具有一些奇怪的立场,说出一些让普罗大众笑话的言语出来。』 抱歉,这个句子里还是用了一些形容词,好在还是有很多实际的动词和有操作性的句子来支持这些的。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16:47]    “国家的责任是为负责任的父母教育子女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实施强制,” 其实应该反过来问一句,建设国家的父母们,对在教育上负责任不够的国家,应该实行怎样的“强制”。 看最近lix这三个帖子,感觉是,人地位高了,说话就容易颠倒了,就容易想当然而,具有一些奇怪的立场,说出一些让普罗大众笑话的言语出来。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11:57]    其实除了智力/财力帮助,还应该加上权力帮助。所以前文“智力/财力帮助”处,均改为“智力/财力/权力帮助”。
  • ...1 more annotation...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4-25 11:01:30]    其实你的文章,是把自己的立论越描越黑。逻辑上过不去了,就找形容词和借喻乱用。现在跳出你那些比喻,我只点这句实在的,可以引发一些有意义的思考的话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的责任。国家的责任是..." 你这不是废话吗,现在在中国,只要是正常人都知道这一点,谁敢把希望放在国家上面。 挤破头皮进名校,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文明世界也都差不多是如此。没什么值不值的,不能说你孩子考进清华,去了美国,上重点校就值,别家孩子虽然上了重点校,但是大多数上不了清华,去不了美国名校就不值。这种奋斗过程,是家长的一种努力,不管其是用自己的智力去帮助,还是用自己的资金去帮助,对孩子的心意都是真的。 倒是,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机制,不能任由家长的这种智力/财力帮助,加剧造成下一代人的竞争机会不均等。不能任由乡村里的天赋学生,因为或无院士父母的智力帮助,或无大款父母的财力帮助,再加上高考的地域性歧视,而丧失成才的机会,对国家亦是巨大的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强调国家的责任,是有道理的,国家不仅仅提供的是服务,国家应该比单个的家长个体,看得更长远,做得更深入,这样才能形成人才流的良性循环。从家长个体角度来讲,当然要对孩子负责,这是不用说的废话,中国文化决不缺少这个要素。但是从国家教育政策角度来讲,则要致力于超出家长,不能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院士,儿子就能上清华。最近的统计数据,好像正朝这种不好的方向发展,清华、北大等顶级高校学生比例中,家庭优越条件的同学比例,比偏远乡村同学的比例,变态的很厉害。即使没有精确数据发布,大家作为老师,也经常接触学生,感觉是不是这样的。 薛涌博客上,有一篇文章与此有关,说明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加剧社会不公平,而且会造成“大学的弱智化”。 从这个角度讲,国家负有家长不可替代的责任,不仅仅是服务性角色。
1More

转发:为何我要申请做小学老师_吴蓓老师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附:个人简历 黄明雨,男,出生日期:1972年9月18日,出生地点: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 学历:本科,毕业学校:南京大学数学系 工作经历:1993年7月至2000年12月,任职于江西教育出版社,其中从1998年5月开始,常驻北京,任该社北京工作室主任,主持大型科学文化丛书“三思文库”的编辑工作。结识了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和科学哲学领域的学者,出版过《陈景润文集》、王元院士著《华罗庚传》,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领域的近50种译著。 2000年12月至2003年6月,任职于海南出版社北京琼版图书经销部,编辑出版大量社科人文领域的翻译作品。从市场角度重新学习编辑工作,对出版产业有深入研究。 2003年9月至今,创办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从出版人文类图书到专注于身心灵领域的图书及相关活动,出版过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作品、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这个世界会好吗》、胡因梦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等图书。 适合当教师的条件: 愿意为孩子和他人服务,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有深入认识,善于学习和自我反省,思考和表达清晰,感受力强,有较强的美术鉴赏力和动手能力。 存在的缺陷:身体的感知力不足(不善舞蹈),音乐素养差,英语的听说能力需要弥补。          虽然这几天我一直和黄明雨共处,到处去找合适的校址,而且一周前就得知他准备担当小学一年级的主班老师,但读到他的这篇文章,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感动于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感动于他的决心和理想。             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或任何一种师资培训,当然很好,有过教学经验会让家长更放心。但这些都不是第一重要的。我个人觉得,是否具备当老师的热情,是否把老师的职业看作人生的使命,是否敞开心怀努力学习和完善自己,是否能够有勇气直面真理,没有分别心的接纳、爱护所有的孩子,这些品质是一位老师必须具备的。技能、技巧都是可以学习的。我们的时代太需要像黄明雨这样敢于站出来担当的勇士。那么多的人都在批评应试教育的弊端,可是具体到行动上,不少人却退缩了。          我很赞同黄明雨的观点,幼儿园、中小学的老师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重要的人,他们在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加人到教育行列,保护我们的孩子,也就是播种未来的希望。           我虽然接受过华德福师资培训,前些年一直在做幼儿教育,现在我把关心的重点转移到小学教育。黄明雨今年五月邀请我参与小书院的教学大纲的设计,每周四上午和家长及热心华德福的朋友一起备课。几年来一批热心的人,坚持不懈地传播华德福教育,办讲座、读书会、工作坊,我们已经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者。           我相信小书院的诞生,不仅来自黄明雨、来自一批又一批热心的家长和朋友,还来自于上天的旨意。时候到了,让我们行动起来!                                                                                                                                                                                                                                                                                       吴蓓
17More

科学网-武夷山的博客-科研体系走向完善的三条路径 - 0 views

  • 第一,学术价值规则(the rule of merit),要按世界最佳水平来比较评判;第二,相关性规则 (the rule of relevance),科研项目必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第三,连续性规则,只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相关性较高,就要用耐心来指导科研投资。”
  • merit rule
  • relevance rule
  • ...14 more annotations...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国外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业内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不管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而已。 我就可以举一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联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重发一下,改几个错字,填几个词。 ------------------------------------------------------------- 『大道至简。三条完善之路也非常简单,走不走呢?取决于我们自己。』 1. 这些政策,都涉及到建立一个合理的评审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简单。 a) 博主用了一个观念,跟丘成桐去年『高等教育』研讲的相关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引入国际人士,成为评审制度的核心。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高级人才,和这个国家的合理评审制度,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并不简单。靠国际人士,来助力中国评审制度,可以,但不见得就是核心解决方案。我们吃国际人士的亏(或主动让他们来吃),还不够吗。这些国际人士,可以用,但不能指望他们成为我们评审体制的栋梁。既然是这样,就又落到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大道至简吗。 b) 评审体系,不是一朝一日能建成的,必须靠人。如美国各个学科,往往人才丰富,即使是一个很专门方向的Workshop,也有四五十人参加,其中世界级高手不是一二位,而是超过个位数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评审制度才能保证住“人治”的合理性,某些个人人士,才不敢嘴里冒泡,胡说八道。但是,国内则相对差很多,这可能也是博主和丘成桐提出评审体制引入外援的原因之一。但是,即使采纳国外人士评审的建议,有那么多国际人士,愿意为中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吗。 所以,希望把评审体制,作为中国科学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之一,认为大道至简,操作性强,其实仍尚属局部思考,一厢情愿而已。 2. 我就可以举两个比评审体制更重要的东西。 a) 图书馆建设,欲建一流的国家,一流的科学体系,是不是应该建成一个一流的图书馆体系。 我们做到了吗? 现在只有比较少数的学校,在其专业方向上,建立起了必要图书储备或网络电子资源下载权限。我是数学系的,在北京呆烦了,曾想去别的地方,问了一些地方院校,南航,青岛大学,这些都不算是差的学校了吧,但是他们连最基本的数学电子资源也尚未购买,如 www.ams.org/mathscinet 只要是理科人士,够数学有点关系的,都可能用到,大家不妨在自己的大学试试,看看有否使用权限和下载权限。 没有书和期刊,你怎么做科研,怎么让人家来评。 b) 除了图书馆建设,还有一个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行业协会的建设。此问题又当如何,国家目前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态度是什么,是否符合科学体系发展规律。 这两个问题,都比单纯的评审体系重要。所谓大道至简,归纳到引入外援的评审体系,实在有些问题简单化。
  • 在一般项目管理领域,有所谓 quality, schedule, cost 的要求
  • faster, cheaper, better”(分别对应于 schedule, cost, 和 quality)
  • 《Discipline of Market Leaders》by Michael Treacy & Fred Wiersema。细节已经记不清,好像书中认为:一、企业必须在 product leadership, customer intimacy, operation excellence 三项上都能达到某种基本水准才可能在市场生存;二、同时在三项都追求领先则一般会导致失败;三、企业在某个发展阶段则只能定位于追求三项之一才能在市场上成功。
  • 另外,我个人认为,the rule of merit for the world's best,与引入国际标准,或国际专家评价,有相关性,但三者并不等价。前者是基本价值观、而后两者只是两种吸引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而已,与 the rule of relevance 的冲突可能显而易见。另一方面,“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必须小心处理。
  • 另一方面,早就有人指出,快好省三者无法兼得。有人说三者只可得其二。
  • 『不应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必须请国际顶级专家参与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岂不等于承认了我们自己的专家水平不够了吗?』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我们不仅高水平专家不够,而且具有科研评估能力的顶级专家更不够。 所以,博主和丘成桐方有引进外援评价体系的建议。 其实评价体系,是跟国家的高水平人才一道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朝而就。所有抱这种速成想法/大道至简的人或事,只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在国家不是没钱,是缺少真正有效的管理。即使建立起评价体系,但是根据这些评价体系操作的,还是行政官僚的话,只能形成又一次或捧杀或棒杀的损人运动。 反着方向问,中国的科技人才,现在最需要的是别人怎么评他吗,那是建功立业已成的人之需要,而且你真要做出了优秀工作,哪会有人不知道的。 现在的传统思路是,非要在59分和58.5分这几个人中,找出一个最优秀的人,然后给钱。为此目的,急着要建一个评价体系,可笑不。 你证了Goldbach猜想,还需要人评吗,即使是证了一个比Goldbach猜想还要弱的猜想,如陶哲轩证明的素数k-AP猜想,比Goldbach猜想就弱了整整一个级别,但还是毫无质疑的被公认为优秀数学家,得到2006年Fields奖。 所以,只要有足够的科技力量,评价陶哲轩这种人的工作,其实很容易的。反而是中国目前这种情况,一定要在58分和59分之间找到优秀人才,确定资助名额。这种任务反而更难,即使丘成桐的建议,引进外援没有任何人际影响(假定这种不可能可以发生),这种任务,对于大科学家一样难。 正在专心工作的科技人才,处在成长期的中国科技,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大道至简的科技评价体系。而是充足的公共科研资源供应(图书馆和电子下载权),合理有效的科技行业协会。 这两件事情没有或不足的话,科技人才是没法做研究的,就是找来外援做评价体系,也没用。 科研体系走向完善,远远不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能解决的。 我本人是学数学的,其他不懂,但具体到数学上的发展政策,就应该跳出评价体系,致力于建设公共科研服务体系(图书供应,行业协会),满足全中国博士们的需求。如此,在科研土壤的肥沃上下功夫,让那些拔苗助长的评价波浪平静一些,年轻人才倒是可能会出来的更多一些,跑到外国去的也可能会少些。现在的情况是,不去不行啊,不去,你连想看到的书都找不到。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1 4:48:14]    所以,问题不仅仅在于“评价体系”本身,更在于怎么用这个“评价体系”,同样是把菜刀,有些人用于切菜,有人用于抢劫。 比如,你建好这个“评价体系”,要不要用它来评价一下各个专业方面的图书馆资源情况,行业协会工作流程情况。 如果“评价体系”只是用来评人,甚至也只是在58分和59分之间,强行评出一个要资助的人来,这种评价体系,还不是只能起到捧杀/帮上的损人作用。 反过来,“评价体系”若要推动国内的图书馆建设,行业协会建设,这里面是有很多细致、繁琐的工作的,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才行,有人来领导才行。现在已经可以下结论了,过去那些由传统评价体系评出的领导人才,领袖人才,对此工作都不太感冒,所以把他们选出来,对国家的整个科技战略又有何大的作用呢。因为他们最多只是“将才”,所谓“将才”,其成绩是局部的,其眼光也是局部的,甚至其对利益的在乎程度,也是局部的,往往局限在个人和小集体上。 过去这些将才,为什么不好好建设图书馆呢,因为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就不再读书,心眼又小,当然就不管图书馆建设了。 至于引进外援评价体系,是否就能选出帅才级科研领袖,我仍是表示怀疑,我们总喜欢用相马机制,千金市一骨,而忽略了你买来马,不就是要做事吗,忽略了赛马机制。
  • 国家并不富裕,必须确定,科研项目的钱是用来做科研的,不是Nobel奖那种用来奖励生活或其他的。 可惜这一点,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再怎么做出一个科研评价体系,只要它评出的科研项目,仍兼具这些发家致富的效应,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一评可待。那这个科研体系的“损人”效应,就必然会存在。这不是科研评价体系自身的问题。 那些反对撒胡椒面的人,又有多少是因为不想目前的科研项目丧失这个“发家致富”效应呢。不可说,不可说。 现在的中国,在科研管理水平方面,跟甲午战争时的北洋海军,有多少质的差别呢。以此观中国的未来成就,不可想,不可想。。。 是该自省、自勉、自强的时候了,但是不能光是科学家自己在那修炼,你说,国家给某位科技将才一个上百万的项目,他能不要吗,在项目期间,他能不想办法把钱花光吗。大家都是普通人,所以有些事情,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事,不能靠科技人员自身的道德来自我约束。
  • 『不太明白另一种思路为什么没人提:撒胡椒面。。。南郭先生也可自然淘汰。 博主回复:历史经验表明,撒胡椒面效果很差,所以各国都不用。另外,撒胡椒面的前提是科研格局不再改变,设若成立新机构了,如若没有经费增量,一撒胡椒面,大家都减少,原来的机构也不干。』 科研体系,应该不仅仅指的是“科研项目”,其实“教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可能更重要。有位国外教授讲,其实数学Fields Medal对很多数学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名校里拿到教授职位。 现在的中国教授职位,算不算胡椒面,如果不算,又算是什么。在科研体系的环节中占何等地位。 现在科研项目,杰青项目等高投入项目是投资很多的,那些项目负责人是真把这些钱用到了科研之中,还是如何如何成为小款大款。与其把这些钱,让这些40分、50分的将才们发家致富,倒不如把这些钱用来资助20、30分但是相对年轻、相对面广的固定教职人员。 当然,如果只是分钱,撒胡椒面,年轻人照样有可能将科研经费用于自己的小康生活,而不是求学深造。 譬如,这些钱可以通过行业协会集中来办一些Summer School,给予年轻人资助(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后),你每年都不去,那就是不想资助,不想在科学上继续发展,这没什么好说的,就不资助算了。 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跟图书供应系统,由行业协会给年轻人提供网络电子图书馆下载权,避开各个学校本身的局限性。 所以,撒胡椒面在中国未必就不行,关键看怎么撒,分钱算是撒。但是开Summer School,提供书籍供应也是撒。
  • 『博主回复:我说的这三条并非评价规则,而是“建设科研体系”,我都没用“评价”二字。那么,按照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等等,我们也得做这些事。与您说的基本一致。但是,僧多粥少,不评价还是不行。美国也如此,首次从NIH获得经费者的平均年龄已经从三十多岁上升为40岁了,说明连富国美国的科研经费都满足不了申请者的需求。』 呵呵,你是没用“评价”这个词,但说着说着,你自己都往评价上靠了。 我想说的是,这三条恰恰只是评价规则,而非“建设科研体系”的全部,有很多事情,是评价体系做不了的。你举例的『人家是重视图书馆的,人家是重视实验室技师队伍建设的,人家是具备科研试剂供应网的』,并不需要一个『国际最高水平来评判』,这些事情,本来就是应该的,至于其过程,怎样建设,是牵扯到大量细节、繁琐的工作的,那些“国际最高水平”更不会花那个劲来帮你“评判”。 所以这些问题,不在于“评”,而在于做,在于有效的管理。那些管理老爷们,会让外人来评判他们的这些管理工作吗。 我的另外一层意思,接着就可以推出来,就是针对博主的文章标题的。即使是“评价体系”本身,也是逐渐形成的,绝不可一蹴而就,大道至简。那样子做,恐怕又会掀起“运动型”改革,这种改革往往是不能收起益,反倒得其害。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挡箭牌,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评价体系,是要有责任人的,找不能负责的无责任人来评价,不是不可以,但那绝对不是一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核心和栋梁。所以,在目前情况下,科研评价体系和高级人才建设,不能分割开的干,要形成彼此间的良性循环,不怕慢,就怕“馊”。
  • 拿洋人或海外华人,做矛或做盾,指哪打哪,也是某些领导者的奥妙所在。错了,是洋人错了,不是领导错了。而洋人错了,对洋人自己的实际利益损失也不大。所以,这种挡箭牌找的真是高招。 当然,也有一些洋人或海外华人,是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浑水摸鱼。但是毕竟还是有一批国外科技英才,是愿意跟现有的行政系统合作,指哪打哪,做一番“事业”的。 想必,这也是最近评价体系有人呼喊的原因所在,上有好者,下必有应者。
  • 科学家(运动员),教练(制定科研计划指南&项目的人),裁判员(最后说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等的人),都是100%的科研人员。三位一体必然导致利益抱团,科学家成了一种职业,发财致富第一,学术研究第二,国家需要仅仅是自己确定的幌子。用来忽悠政府,忽悠老百姓,烧纳税人的钱。因此国家如果不专门养一批宏观科学家(教练绝对不能有任何运动员身份)专门进行科技计划指南的制定,并专门建立评价监督机构(专门的裁判),目前的学术风气只能继续坏下去,还会导致更多的假科学家,真正靠科研经费发财致富的人。
1More

转贴: 中国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 - 0 views

  • 而就在“985工程”开始后的几年间,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也就是北大清华的校长书记们,罔顾历史事实和现实条件,先后提出了北大清华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时间表”。这么愚昧的行为,却能够在中国毫无掩饰地粉墨登场,是中国的学术水平太低吗?
7More

温家宝引用的原文:一个民族需要关注天空的人_姚国华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的结论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城市运动和大学运动,现实操作和理想引领,两个东西的呼应才产生的。事实也是这样,文艺复兴之前就有博罗尼亚大学,法国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的崛起有牛津剑桥,美国的崛起有哈佛。十九世纪初德国要崛起的时候,就有柏林大学。
  •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
  • 今天人们都知道北美最早移民是五月花号船上搭乘的103名清教徒,其实五月花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从五月花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3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上的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最大捐赠者名字命名为哈佛。由此看来,北美移民一开始就很特殊,其一,他们是清教徒,其二,他们建立了大学,这是美国今天这么强大的奥妙。
  • ...4 more annotations...
  • 凭什么以色列这么牛?因为以色列是有大学的,大学比什么都重要,在它还根本无法建国的时候,犹太智者就建立了希伯来大学,建校校长魏茨曼就是后来以色列的开国总统。希伯来大学比他们的国家还早25年。
  • 福泽谕吉,今天日本钞票最大面额是一万日元,上面的那个头像既不是天皇,也不是任何政治军事人物,而只是一位只写了几本书,办了一份报纸,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的福泽谕吉,这样一个人成了现代日本民族的灵魂人物。他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应该先是心灵,再是政治体制,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
  • 国民政府无论多么腐败,但在抗战八年间,它把仅次于军费的第二大财政开支放在教育上面,比政府的行政费用都高。
  •  我可以下一个结论,中国20世纪所有的骄傲,都归结到中国能够在最绝望的时候,有很少的一些中国人,他们能够办起几所大学或准大学,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文化。
2More

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 (豆瓣) - 0 views

  •  贝尔是美国重要的数学史家。他的这部《数学大师》是介绍数学史和数学艺术的经典著作。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学发展的历程,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历经牛顿的微积分学,再到概率论、符号逻辑等等,都有详略合宜的叙述。同时,本书又告诉我们,数学家并不是一群躲在象牙塔内冥思苦想、不食人间烟火的怪人,他们除了智力过人以外,也和我们一样,有着世俗的欲望和追求,经历着常人的喜悦和苦恼。全书以历史上30多位数学大师的生平为主线,分章讲述了他们的杰出贡献、性情喜好和生活轶事。     最后,《数学大师》也是一部思想史,追述了从古代到20世纪数学思想的伟大发展。它以清晰的笔触、幽默的手法,对复杂的数学思想作了巧妙的分析和论述。无论是数学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许多有关数学和数学发展史的知识,而对那些久闻其名的大数学家,也会有更真切的了解。
  •  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188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阿伯丁。早年就学于英格兰。1902年到美国,进斯坦福大学学习,l904年取得文学士学位。1908年在华盛顿大学做研究生,兼事教学,1909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1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1912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回华盛顿大学任数学讲师,1921年成为教授。1924年夏~1928年夏任教于芝加哥大学,1926年上半年任教于哈佛大学,随之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 贝尔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数学协会主席,美国数学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副主席,《美国数学学会会报》、《美国数学学报》和《科学哲学》编委。他曾获美国数学学会的博歇(Bocher)奖。其著作除本书外,还包括《紫色的蓝宝石》(1924)、《代数的算术》(1927)、《揭穿科学之谜》和((科学的皇后》(1931)、《命理学》(1933)以及《探索真理》(1934)等。 贝尔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最后的问题》出版之前,于1960年12月逝世。
1More

科学网-美国崛起和"一流大学" - 0 views

  • 黄老师, 姚国华在他的文章里 《温家宝引用的原文:一个民族需要关注天空的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11fb1010008ye.html 写到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 这三个任务看来都跟大学有关系,大学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他将美国崛起的历史归结为: 『今天人们都知道北美最早移民是五月花号船上搭乘的103名清教徒,其实五月花到达北美时,那里已经有一千多移民了,可是所有美国历史书都从五月花开始写起的。为什么历史学家这样偏爱这103人呢?那是因为五月花上的人们的信仰,代表了美国精神的源头,形成了韦伯所谓资本主义的新教伦理。这些新教徒上岸后只有16年,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就建立了北美最早的大学,第二年以最大捐赠者名字命名为哈佛。由此看来,北美移民一开始就很特殊,其一,他们是清教徒,其二,他们建立了大学,这是美国今天这么强大的奥妙。』 将大学建设,归结为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看起来也蛮有道理,以您专家的身份,请点评一下。 美国大学的崛起,确实在美国的崛起之后,但是谈起其建设的历史,即美国开始好好建设它的大学,这个时间不知从何开始。是否应该把开始建设大学,和大学已经建设成一流大学,这两个时间点区分开。 您论及『美国实现那个时代“崛起”的时间大体在1894年左右,或者说在19世纪末,而不是20世纪以来的事,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不知依据是什么,所指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体是什么。难道,在此之前,美国就不按这些『做法』去做吗? 感觉如果这样的话,挺奇异的。 所以,还请你详述一下专家意见,倒底什么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哪些是美国大学在其国家国力崛起之前,甚至一建校就开始做的,哪些又是它在美国国力崛起之后做的。 至于中国的大学建设,肯定是问题多多,必然会影响到国力,譬如连基本的“大学学分制”GPA成绩,很多大学都并未健全。 述及这些美国历史,您的专业见解,当可为大家提供更深的思考。
1More

科学网-柏杨看博士婚姻 - 0 views

  • 千古伤心是结婚 柏 杨        柏杨先生有位朋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要命,按说独生女儿一定娇纵过度而不成才,其不流入太妹,或自甘堕落者,几希。偏偏该朋友祖宗有德,女儿虽娇纵得不像话,可是却没有流入太妹,不但没有流入太妹,反而功课奇好,尤其数理奇好。这年头,一个年轻人只要数理奇好,就等于吃了神仙丸,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她阁下一条鞭上去,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最后在美国啥啥理工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航空女博士。中美同胞,无不惊叹,认为她将来定会在社会上露一手。尤其是她的老娘,兴奋得坐卧不安,东串门西串门,宣传她女儿如何如何,谁要是说三句话还没有夸奖到她女儿,那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老娘能恨他一辈子。柏杨先生深知她有这种绝症,所以一见面就恭维她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总算不虚此一生也。有一次,我出奇计灌米汤曰:“看你女儿,多有出息,天分高,教养好,她总有一天要得诺贝尔奖金的,到时候,带着妈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你也可见见活国王,报上再那么一登,真光彩呀!”她曰:“你说啥,死得脱?啥叫死得脱?”我曰:“不是死得脱,是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的京城,到那地方领奖呀,听说第一特奖就是美金二十万。”她看我应对称旨,立刻用一种惟恐怕不被说服的声调叫曰:“我可没有那种福气呀,不过我女儿倒满有雄心,前些时还来信说正在研究研究啥呀,好多博士都佩服她哩。”说罢之后,立刻打开手提包,给了我一支她女儿从美国寄回来的洋烟,以励来兹。  这是四年前春天的事啦,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按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的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下女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烫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的世界,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简直不能想像。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胜任愉快;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二十个年华。七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的博士也二十七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成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的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当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正在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了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啦,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陈腐的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五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二十年之后,儿女渐渐成长,她仍可继续爬她的格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啦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加,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二十年之后——不要说二十年之后,纵然三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8More

留美学人激辩中国,香港,美国大学和文化的优劣_薛涌:反智的书生_新浪博客 - 0 views

  •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都位于203-304名之间。也就是说,这两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均属于第三梯队。不过,一位留心观察的学者在两所学校各访问过几个月,就会感受到两地学风的显著差异。科技大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一言不发;梅森大学的学生常常抢不到发言机会。科技大学的师生习惯于墨守成规,他们的研究课题很少跃出主流领域之外;梅森大学的师生喜欢标新立异,海阔天空的想法在这里经常受到鼓励。科技大学的教授们平常总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他们很少和同系的老师交流,更不必谈跨系合作了;梅森大学的教授们则走动频繁,他们不仅和本院的学者常常碰头,而且不时发表与其他院系教授合著的论文。 提起香港学者,我们马上会想到张五常、郎咸平和丁学良诸公。这几位先生好发惊世之语,经常受到中文媒体的争议和追捧。其实他们三位只是特例,远远不能代表香港学人的众像。我甚至怀疑,这几位"公共知识分子" 正是因为在香港憋得发慌,才跑到内地媒体上鼓动唇舌的。香港的大牌学者享有言论自由,却更可能在大陆找到听众。笔者曾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读过两年书,对该校学术气氛的印象,只合用"保守规矩,差强人意"八个字来概括。事实上,这种沉闷学风弥漫在整个香港学术界,科技大学只是尤显突出罢了。
  • 尽管香港学者享有言论的自由和资讯的便利,这座城市的其他氛围并不利于研究事业。由于紧促的城市布局和长期的殖民统治,香港社会条例繁多,管理严格。这一方面固然保证了规则明晰,维持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强化了等级秩序,疏远了人际关系。中国人本来就承袭了父权制的传统,英国人的管治更是变本加厉;两者一同造就了香港人温顺保守的性格。香港人的这种"乘孩子"性格也渗透到了学术界,以至于北京的学者王小东挖苦他们搞的是"管家学术"。在香港的大学里,自由平等的讨论空气很难形成,年轻人参与讨论的劲头还不如中老年人,而讨论会(seminar)的频率和规模也逊于美国的大学。
  • 作为中西文化混杂的城市,香港不乏多元性,却缺少一种整合多种文化的亲和力。笔者在科大即发现,香港本地教授,大陆教授和外籍教授三足鼎立,各自抱团,只在自己小圈子里活动,相互之间很少往来。有位洋教授告诉我,他在香港呆了多年,依然有客人的感觉。学者之间如此隔膜,怎么可能促进学术交流?
  • ...5 more annotations...
  • 商业价值挂帅是影响香港学风的第三大负面因素。在《香港的困境》一文中,郎咸平强调香港是一个商人治理的社会。他毫不客气地批评香港的执政精英"一不懂高层次宏观管理,二不懂高新技术,三尤其是不重视研究发展和长期规划,因为他们以前的成功和这些因素无关。"其实不仅政界如此,商业气息弥漫在香港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大学餐厅的饭桌上,你会听到教授们热心于讨论各自申请研究经费的数额,而不是某学者文章的好坏。香港人普遍信奉功利主义,既不热衷于学术研究,也很难理解其长远价值。在商业文化浸润下成长起来的香港学生,很早就学会压抑个性,将自己嵌入整齐划一的白领模式。他们在校园里举办社团活动,不仅西装革履,而且样式颜色都别无二致,活脱在上就职预科班。在这崇商抑文的环境中,很难想像哪个年轻人会狂热地投入到实验室或书堆里。
  • 香港的大学资源很多,但比起美国来相对落后,特别是教授评选的学术标准,非常跟不上趟。老一代学者,在旧制度下养尊处优惯了,抵抗变革。这是学术死气沉沉的重要原因。
  • 各位许多是经过香港的大学来美国求学的。在美国大学的中国研究生里,已经有香港帮了。大陆人能去香港上学才几年呀!这本身说明香港大学的成就。各位可能觉得香港的大学比美国还落后。我完全同意。所以才主张进一步美国化。不过,香港的大学比起大陆的大学来,领先恐怕越来越大了(清华北大除了在生源上有优势外,哪方面能和香港的学校比?)。这是最近十年美国化的结果。这一过程,一定要走到底才对。不知道各位什么看法。
  • 其中有一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一流大学座落在弹丸之地,香港不太可能产生世界一流大学----除非香港已经和中国融为一体
  • 我相信象各位这些在美国大学里的香港帮,如果不经过香港的教育,事业上大部分恐怕没有这么顺.我倒是觉得,北大人有一股傲气很要不得.就是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目空一切.我和在纽约大学教书的张旭东有过一场辩论,他嘲笑我"不过拿了人家几个奖学金"就感恩戴德.我则确实拿了人家一点钱就非常珍惜.毕竟这是人家的钱.香港的大学,对各位学术事业逐益不小,我对各位对香港学生的蔑视有些不安.人家父母勤奋劳作纳税,创造了这么繁荣稳定的社会,并且给钱请各位去读书.难道人家没有一点好的地方?我们看不到人家身上可以学的地方,是人家一无是处,还是我们有这北大教育培养出来的"北大眼光",看不到人家的任何优点?这是否是因为中了北大的毒而不自知?
3More

北京大学新生奖学金最高额度5万元_新闻中心_新浪网 - 0 views

  • 清华已宣布新生最高可获4万元奖学金,
  • 北大这次将新生奖学金最高额度由1.6万提高到5万元
  • 新生全额奖学金:总金额5万元/生;新生半额奖学金:总金额2.5万元/生;新生优秀奖学金:总金额1万元/生
2More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1More

三峡高坝永不可修--访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 - 0 views

  • “没有不 联系实际的理论,只有提高不到理论的实际”
11More

科学网-张建武的博客-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 0 views

  • [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24:01]    『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这些话,说的立论不足,语言能力,不管是自然语言能力,还是数学语言能力,都是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的。另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强将语言能力,归为左脑,实际上不过是名词障尔,因为现在没人能看清大脑的运作。
  • [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5:53]    有错字,还是改一下吧: 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作为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是,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他们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现在,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10:13:02]    另外,我曾经在博文中猜测,奥数潮流行,跟那些家长们经受了“文革阴影”有关,这些“文革阴影”产生出“强迫症”和“急躁症”的病状。 如果我这个猜想正确的话,那么“奥数潮”将会降温,因为随着下一代父母的到来,他们将会更多地采纳现代文明规范,接受“不强迫”,“不急燥”的现代文明习惯。 希望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不过“奥数降温”只是这个猜想的好消息的一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猜想的坏消息的另一面: 即使,这些"文革阴影"一代的家长们在强迫他们小孩学奥数,推进社会奥数大潮之后,他们的小孩现在已经大多上大学了。而这些家长们,其中佼佼者,正在走向领导岗位。 那么,就会有一个很自然的发问,他们会不会像当年逼迫他们自己的小孩进入奥数大潮一样,现在逼迫自己领导的单位、事业、人员去赶另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大潮。
  • ...8 more annotations...
  •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9:56:02]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文章写得很好,没想到现在的中学老师水平都这么高。不过全文中此句话,需要商榷。 数学语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语言,对这个语言的掌握,就跟对自然语言(汉语、英语)的掌握一样,是衡量“通才”水准的重要标尺。
  •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 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
  • [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0:13]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这个观点,我是不同意『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实际上那样说说可以,没有真正的操作性。 我的博客上有另外一套解决方案,即是在“水平考试体系”之外,再建设一个『精深传授体系』,让二者在资金流和人才流上形成良性循环。
  •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33:33]    『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 同意此句,这并不跟我先前说的“水平考试体系”矛盾,因为奥数实际上不是“水平考试”,而是竞赛型的,确实是耗费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年轻学生们的人力资源。国外中学的做法,是将其引导到AP课程上,即超前学习大学的基础课程,我们是引导到只有少数成功者的奥数上面。
  •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43:04]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 这句话不是对否,但是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Putnam数学竞赛,国外名校是给予特别训练的,如Stanford,每年有一个学期是开设针对此竞赛的讨论班课程的,课程中间发比萨饼给学生们吃。 美国各名校,还都是很注重Putnam成绩的,因为其竞赛不仅给学生排名,还给大学按其参加学生的成绩排名。 所以,竞赛本身的存在,从思维角度上是很难进行批判的,国外数个Fields奖获得者,国外名校的好些数学系教授,都曾获过奥数奖牌。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前奥数金牌获得者,也开始在数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只不过目前还只是数学圈内研究人员知道而已,还未传到大众耳朵里。
  •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2:19:45]    『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 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博主从心理学方面批判奥数的说法,我基本上都同意,但是从思维角度进行的批判,我基本都不同意。而且,其理论的依据本身,如此楼和5楼所举,都是错的。 比如本楼中银行行长所言,『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那么多问一句,那些分析计算的算法,是谁编出来的呢? 金融和网络,这两个行业成为了当今世界利润最高的行业,因为其天然的垄断性,即“胜者通吃”规律所然。这两个行业涉及到的大量算法,都必须依靠数学知识方能完成,如Google的Pagerank算法,马志明老师做过演讲,大家可在中国数学会通讯上找到其科普文章。
3More

科学网-王宝山的博客-教授上课:国内比国外差在哪儿? - 0 views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2 11:38:55]    『博主回复:我问过他们, 好象都不在意 :) 教授太有有特点和性格了看来』 大多数国外教授还是在乎这个的,你问的时候,他们的态度还不能算数,要看他们真正上课时候的态度,你真正坐在他们课堂里才能感受到,尤其是到期末快评的时候。其实现在网上也有评师网,博主可用其看看您所熟悉的国外教授的评语。 http://www.ratemyprofessors.com/ 『14楼:你自己没在美国教过课吧. 以偏概全, 纯属胡扯. 至少数学系的教学要求很高 博主回复:没吃过猪肉, 只见过猪跑. 你这个psedu美国猪跑两步给大家看看吧, 别光在圈里哼哼撒 :) 博主回复:我只能说, 就教学来讲, 我是看不出国内教授比国外差 :)』 博主此言差矣,出言不逊、对别人的质疑反应过度还在其次。国外数学系,其课程分为几级,一级相当于国内高等数学类科目,二级相当于数学系本科生科目,三级相当于研究生科目。 我在Stanford访学时,听过几位教授的二级课程,有些课程是全学期都去听,多数教授们确实讲的非常好,因为他就是这个方向的顶级教授,能言人之所不能,有一门极为初等的课程,初等数论,我本打算听一两次体会一下就算了的,我没想到的是,该教授不仅科研达到顶级,没想到其把最基本的本科生知识也是讲的非常透彻的,所以干脆就听完一个学期了,后来上网看学生对他的rate,确实评价也是最好的。 至于演讲能力,国外学生,一般都是从小开始练的,国外的博士后在教学经验和演讲能力上一般能力就非常好了。国内教授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先天缺陷的,很多人是从研究生才开始做报告的。所以,国内一般讲教学经验,往往说的就是这个,看重老教师,也往往说的是这个,但还是有一些人一辈子也没练出来的,看网上有个研究生的博文迷信老教师的教学能力,感觉可笑,教学能力,是分人不分年龄的,教龄确实是会有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的人。 另外,还可说的一个不同点是,外国(数学系)教授讲课,一般都会采用脱稿授课方式,一节课下来,很少去看讲稿几眼。这本是个教学的好传统,不过被很多国内教授们给丢掉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 回复时有时候依赖我的心情, 正郁闷的时候就好发火, 以后不在自己郁闷的时候回复, 多谢提醒, 改正! 关于讲课, 国内外的教授都是有好有坏的, 因人而异, 再说好坏真的很难区别, 同样讲课, 不同的学生感觉就可以截然不同. 您说的很对, 学生的演讲能力是很欠缺, 这个问题好象在科学院好象能好些, 一些地方院校, 很多学生都不行, 不重视, 也没有机会锻炼.
  • [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13:54]    『27楼: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这个观点并不见得是公认的。博主要证明这一点,还需证据。很简单,如果博主把基础教育限定为本科生教育的话,博主能否证明一下,我们的本科生教育,北大清华的,能胜过哈佛、普林斯顿,或者别比那么高,就比美国的公立大学,Michgan,Minnesota之类。 如果博主同时把基础教育限定为读书,而非科研,哈佛、普林斯顿那些顶级名校,每年的本科生均有一定人数发表出文章,这个参数可以不计算在内。那就光比读书吧,据我所见,即使是在本科生层次,国外数学系开设的课程,要比国内要深很多,好些高阶课程国内是不开的。 博主具体到自己专业,不妨证明一下,自己专业的本科生高阶课程,是否达到了国外名校的水准。 好,如果博主继续限制自己的定义范围,将基础教育不仅限定在本科生,而且还要限制在本科生基础课程上。那好,博主不妨比较一些国内和国外高校,在基础课程上投入的课时。 实际上,国外高校的基础课程课时,量是很大的,而且讲授课程和习题课程比例,是达到了1:1的程度的。从这个参数上看,国内高校并不占有优势,即使是博主所设定的教育扩招之前。 另外,还有一个参数,是国内本科生教育远远不如国外的,就是“讨论班”制度,十几年前,不知道有多少中国本科生,是知道这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的,直到目前为止,又是有多少学校把它转化为制度的。 国外,也不是所有的名校,都把讨论班制度落实在本科生层次上,但有些学校是这样干的。数学系做的最多的是MIT,最好的我觉得是Harvard。这些信息,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部分的得到。 感觉博主在这里发出这样的观点,缺少证据支撑,何不直接去人家系里那些网页上看看,这又是一个国外优越之处,他们都有面向本科生而写的学习须知,国内大多数学校是不做这个事的,好,你根据人家写的本科生教学流程和内容,逐条说说看,其中哪点是证明了您所说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我会将这个帖子记入我的Google Calendar,周日的时候会过来看看博主找的证据。
  • [2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4 2:35:05]    实际上,我设问的这几个问题 1. 课程设置的宽度和深度 2. 本科生讨论班制度 3. 面向本科生所写的学业流程说明网页 都是本科生教学中的基本参数。实际上,从博主的文章上可以看出,他注意的地方,不在这几个点上,因而会得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 那么强在哪呢?其实出博主此文的视角就能看出,博主此文主要比的是教育心理学--教室气氛,实际上,这点,往往被国内教师所注重,即使是大学教师,在很多高校,仍然是要注重保持住学生课堂纪律的,为此,得注重自己的声音大小、声音语调、板书。 所以,当看到某个国外教授声音不够大(人家都是小班教学,没有中国这种大教室授课的高音训练),不看学生,只管自己讲自己的(要在国内,学生不在背后说起话来,当然国外大多数教授,据我所见,授课时还都是看学生的), 就给出结论,对方教学水平不够高。其实,高不高,还得看人家具体的课程内容组织,而不能只看心理学这部分。 教学心理学确实得注重,国内老师往往为学生课堂纪律所担心,这个传统不是一年两年了。实际上,在国外高校,即使是两年制社区大学,也从来没有“维护课堂纪律”一说,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认真学习的。博主本文这里讲到“期末成绩不放水"现象,现象背后是其“学分制”的实行。 试问,中国哪所大学是真正实行了西方大学的学分制的。作为“学分制”,西方大学已经实行了一百年有余,试问,不实行这个基本制度的中国大学,是如何做到『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本科)是不会比西方差的,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強,至少在教育大跃进之前是如此。这几乎已经是稍微有点见识的人所熟知。』 试请那些稍微有点见识的,博主或者跟博主有相同观点的人们站出来具体说一说,拿出具体的东西说一说。
1 - 17 of 17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