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items matching
in title, tags, annotations or url科学网-李铭的博客-致哲学家:哲学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转) - 0 views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 0 views
-
校级科研奖励制度,名正言顺,势在必行 各校本质上已经存在了科研奖励制度,比如发一篇SCI文章,奖励一万不等。不过这个奖额目前似乎逐年下调,因为能发SCI文章的人越来越多了。 有些老师私下里讲,这个好啊,你们学校也别老搞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直接有多少文章,奖多少钱就行了。要是结合某些现实情况,这个建议还真有些合理性。 本文建议,各大学应该设立本大学教师的优秀论文奖励制度,从而将以往就存在的制度,升高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台阶。 好处是,与科研项目相比: A1. 科研项目申请,原则上不是基于已有成果,讲究未来发展,这个当然是对的,所以科研项目中的待遇提成,应该基于科研人员的人工成本,而非奖励角度。 A2. 科研项目申请,当然会讲究过去的工作积累,但往往会结合“量”的考虑,而优秀论文奖励则不然,以一篇论文的优秀论成败,想评,拿出你最好的那一篇即可。 奖励制度,当然也会需要评审,会牵涉进一系列相关问题,但是在校级层面展开,评审问题的存在反而有可能对制度建设是一个好事,从而对学校的科研制度有极大兴奋和推动作用。 譬如,必须要求,参选优秀论文奖者,需做一小时报告,可安排在每一周的固定一个时间,一次一位(不用聚集在某一段时间内,哈佛大学优秀本科生论文评定即是如此),全年大约40周,则大约允许40位竞选者,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也不少了,对于名校、大校,则可以采取学部分类制,每一个学部,还是全年40周,每周一位演讲参评,共40位竞选人。 国内目前科研气氛还不够太好,很多同事之间并不了解对方的工作,专题报告(Seminar)和大报告(Colloquium)往往来的老师不多。想必,具有评奖性质的学术报告,来的老师会多很多吧,长期下来,自然成为习惯。 校级评选,甚至可以直接结合该学部的每周大报告(Colloquium),形成“对讲制”,外来大科学家讲一个小时,本校参评科学家讲一个小时,若两人内容相关,可以由他们俩自己调整演讲顺序,外来大科学家可加做此人的评审委员。 这个奖的额度怎么定呢?现在提出一些建议性质的内容,供大家指正。 原则 A. 将年轻人分开评,鉴于国内博士生的平均毕业年龄,可选博士毕业平均年龄6年之后,比如若博士毕业平均年龄是28岁,则加6岁之后是34岁。这个6年,相当于又一个博士期,对于鉴别一个年轻人潜力来说,足够了。 将年轻人分开评,国际大奖最显著的就是Fields奖(40岁),具有极大的好处。不仅避开了论资派队的可能,而且会让公众和当今科学家认识到当今研究的最新方向是什么,不像Nobel奖,大多都是几十年前的工作,因而缺少对年青人的科研方向引导功能。 我们国家的杰青,就采用这个原则,不过把年龄设在45岁,比Fields奖40岁大,再参比欧洲数学会年青科学家奖32岁,就要高很多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会不会因为这个参数的设定值过高,而受到重大影响呢?有可能啊,这种东西可不好证真或证伪,很难用推理达到理性证明的。 原则 B. 三等奖 二等奖 一等奖 特等奖的奖金额度,按二倍法指数递增,即比率为: 1:2:4:8 特等奖和一等奖允许空缺。那特等奖额度定到多少呢,太少了不行,这是校级奖励,反而不能像那些国际大奖一样,钱不够,名来补,得了国际大奖的科学家可以因此在别处得到好处。校级奖励,要讲究实惠。 在我看来,特等奖应该结合青年科学家工资和当地住房价格而设定,应达到5年科学家工资之和或者当地住房的50平米-100平米价格。比如北京地区可选作50万,依此,其他奖的额度都确定下来,三等奖是6万多点。 这个制度,虽然是校级制度,评的是校内人员,促进的是校内评审制度的改善。但其对校际竞争的作用亦是很强: B1. 各校会比奖额,你名校的特等奖奖额和总奖金额度,反而比某些低点的学校差,说不过去吧。 B2. 各校会比得奖人,你名校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比不上某些低点学校的特等奖获奖人的工作,说不过去吧。 这些奖励,都是公开,大众能够了解和容易注意的,哪个学校想胡搞自己的科研奖励评审制度,不拿出自己最好的人才评奖,只拿领导关系好的出来,那是自掘坟墓,牵扯到这份上,大多数校长都不是傻瓜,允许某些恶势力,搞大范围的胡来。 呵呵,我相信,小学校会先搞起这个制度,因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会增光而不会有损。但是名校、大校的行动会有延迟,因为存在着B1、B2的忧虑,但只要科研奖励制度在小学校蔚然成风,名校、大校最终会被裹进来,在人才竞争,制度竞争的压力下,大势所迫,势在必行。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愚民政策"的社会基础 - 0 views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2:10:04] 另外,说到公务员,现在网上可以看到某些权力关键点上的公务员,确实是在争各种高额待遇。科学家想跟他们争,动动嘴皮可以。但也有些,连嘴皮都懒的动,后者也并不是“趴性”。实际上,为了让关键点上的公务员提高新,前些年的理论支持是,高薪养廉。今天已经可以看到其巨大错误了,高薪还是养不了廉,反而增加了其恶势。只有行政系统透明化,方能遏制住腐败,其他途径,都只是辅助战术而已。学术界,难道就可以摆脱这个规律性吗?高薪养廉已经死了,高薪养学术,又出来了。果真有效吗?所以,我的猜想(免费贫困大学生政策)和建议(顶级科学家限薪),可能对当前的现实有实际的意义。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53:04] 稍作补充:过去的历史告诉我们,共产党正是因为实行“低成本”战略打下天下的,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精英人才,在某些特殊发展阶段,并不是用“薪金”来定位自身的价值的。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点,也是国外一些宗教影响下的人士的特点。当年,跟着共产党走的仁人志士,自觉自愿地接受低薪、超低薪,面临的却是要抛头颅洒热血,这些人,不是可以用“趴性”去理解的。他们的精英性,不会因为低薪而改色,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才给我们留下低成本运作的广大空间,使得一切才有可能。现在,我们这一代的选择是,要不要给我们的后代,继续留下低成本的发展空间,还是在我们这一代,就把它花掉。这些问题,都是很深奥的政治和经济学问题,跟腐儒的“趴性”,毫无关系。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博主回复:》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那是我的弱项:( 我喜欢几句话讲清楚一件事,一写长了,自己都忘掉自己在说什么了:) 所以数学也学不深。还是偏形象思维多些。
-
[1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8-19 1:40:18] 所以低成本发展战略,是国家级战略,跟知识分子的"趴性",毫无关系,二者不可混淆。 在讨论战略问题的时候,需要多加思考,而不能将问题归于某一阶群的"德性"。直接从理性的推理证明即可。 我那篇文章暗含一个猜想,即只要能够广泛提供贫困人口中优秀人才免费大学国民待遇,即使顶级科学家的工资不做过大提升,对二十年期的中国科学发展,影响不大。 甚至,我主张由国家层面制定政策,给顶级科学家限薪,从之抑制住各校在争夺人才中打出的"高薪牌",这样,"高薪牌"打不出了,各校在争夺人才时,就得打别的牌,比如以更好的政策,去吸引顶级人才。 既然是猜想,当然就有可能是错的,只此一说而已。感谢李小文老师的系列博文,让我认识到这一问题,对中国发展的严重性。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拿破仑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教书匠 - 0 views
-
师范教育当然重要,我本人虽然出身不是师范大学,但自从博士毕业以来,已经在师范大学工作了十年,知道一些师范体系内部的问题。 你想要好的中学老师吗,当然想,那目前就得从各类师范院校里拿。多年以前,北师大跟巴黎高师其实是差不多的,学生很少去当中学老师,很多是去大学当老师了。现在可能因为些些原因,学生很多也参与到中学老师的队伍中,素质不错,确实对中学教育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其他很多地方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其中有相当的部分,自估至少30%,让他们作为中学教师,是不够格的。 国家真要提高中学教师水平,恐怕是需要一个全面的政策。以北师大一个学校,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要些片面待遇,恐怕也是不行的吧。 我是知道博主这种提案,肯定是不太可能实现,任何事情,要动一点,很多点要跟着一块动。博主的这一动,起码现在已有的西部教师待遇也都跟着动吧,水涨船必高吧,不可能一个人,他的大学奖学金,竟然比他工作后的头几年工资还高吧。所以,要动大家一块动,反而国家就不会让你这一点动了。 虽然知道不成,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参加这个讨论,说一些想法,供博主和关心中学教育的网友们参考。
-
北师大当然可以为自己的西部生争取权益,那是北师大的权益和利益,至于这个利益,是否又符合国家的整体教育利益,那又是一说,需要论证。 这么明显的问题还用论证吗,谁叫咱们是scientist呢,起码我就可以提出有点道理的反对意见,在本人观点,我连整个西部生的政策,都表示质疑: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更不用说一个子集上面北师大的实现方案了。其理在于,我不是反对师范生免费,而是反对在师范生免费这个政策上,加种种的限制条件。年轻人就是国家的孩子,不应该跟孩子在这些方面讨价还价,尤其当这些条件牵扯到一个人的自由和贫困二个概念。 博主现在要求有更大的待遇,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年轻人得以更大的“自由”来做代价的。这些平困年轻人及其父母,见识是少的,很可能就此入彀,但是等他们到了30几岁,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社会见识,很难说当前的政策不会让他们产生后悔。设计这个政策的人会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叫你穷呢,没钱上大学呢。不能这样做,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能这样干。 更重要的是,师范生免费,本来可以成为国家大学生免费或奖学金制度,大面积展开的一个突破口,让这个口子越破越大,不止于师范生专业。但是,具体的政策,却施加特别多的限制条件,反而起到了堵口子的作用,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又是某些人出的高招,我们有时候会想,这个国家的政策怎么这么蠢、这么笨,其实不然,那些高官们还是有水平,有高招的,他们懂得怎么使,既可以用最小代价缓解大学教育的当前巨大矛盾,暂时平息社会矛盾,又得到众人的赞誉的。
-
2. 博主在上贴中关于经费概念好像指述或用的不是很明确。“师大的科研经费比起同城的其他985高校是最少的。08年清华20个亿,北航将近12个亿,农大6个亿,而北师大才仅仅3个亿!” 直接拿这个数据说事,有点忽悠不明真相的局外人,但是可能在中国大家都含糊惯了,所以科学网上的局内人也都没吭声。 “科研经费”这个概念,跟学校总经费这个概念是不相同的。科研经费是在岗科研人员申请到的科研项目的经费总和。跟博主这里讨论的中学师资教育以及西部生问题,毫无关系,拿这个数据说事,无理。应该比,国家在师范生培养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投到清华、北大多少,北师大多少,拿这个数据比,才切合博主之题。
- ...3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中国科教界亟需支持年轻科学家(补充版)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40:47] ip:69.228.82.* 错字太多,还是改一下: 饶先生此文,是在为这位研究员未评上杰青鸣不平。但是, 1. 杰青是科技基金项目,不是科技奖励。饶先生例举其人水平之高,应该获得该项奖励,在知情人指出该所NIBS科研基金项目充足的情况下(17楼 5年2000万,饶先生在补充内容中并未直接否定,只是讲 a)如果申请到,该研究员可以不获同样的(杰青)经费(少拿些钱),也即将杰青作为科研荣誉上的奖励,b) 该研究员经费尚未进入全国同类实验室的前50名(呵,生命科学真有钱,真的需要这么多,真的要到刀刃上了吗,当然这个问题就不在此深入了))。 杰青的钱,是基金项目资助,不是个人奖励,这个钱是否对该研究员的科研项目极为必须,才是饶先生这里真正应该阐明的关键---因为少了杰青这几百万,这位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多大的阻碍。是否因为没得到杰青,搞得他研究降级,甚至做不下去。 如果无法阐明这一点,再怎样说这位研究员水平高,其实都不能证明杰青评选的不当。因为,如果该研究员已经有了充足的上千万的科研经费,不给他加上杰青的几百万,并未使其研究工作受阻,那么这些钱用到别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应该是更有意义。 科学界也有自己的“生态平衡”,也是需要维护的,不是你是狮子,就得把大部分羊吃掉,也该给狼群们留下一些,甚至留下大部分,保证足够数目的狼群活下来,方式狮王自信心的表现。若真拿了国家5000万,再谗着杰青的几百万,就既有些贪婪,又会伤害“生态平衡”了。
-
[52]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5 11:26:37] ip:69.228.82.* 2. 我认识一位非常好的基础科学专家,水平非常高,拿了杰青,也拿了百人计划,经费加在一起也超过四百万了吧。可是,他在另外一次80万的科研项目评比中落败,因而心里很不服气,私下里说不平。他水平高是事实,我相信他确实很可能比其他参选人水平要高,即使如此,那次评审在我看来也是正确的。实际上,他做基础科学,就是一张纸、一支笔,顶多加个计算机,学生也只有2、3个,四百万已经绰绰有余了。怎好再去抢别人的机会。 3.总结一下,国内制度上肯定有不合理之处,将“名”与“利”未作适当分割,所以,饶先生自己在博文上的话实际上包含一个意思,要的是这个杰青的荣誉,钱可以少拿。但在现有体制下,你占了这个名额,别人就得不到相应的钱,是不是就有可能影响他的科研进度。 在此情况下,让让又有何妨。而且说真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真是为中国科学界出力,为中国科学界的良性生态环境做贡献。该有的荣誉终会到来的,别那么急不可待。靠博文吵吵,囿于个体局部环境争名要利,无心于生态环境的大局,反而可能失当。 当然,以上的前提,是建立在该研究院已经得到充足的科研经费的前提下,这个前提应该是对的,因为饶先生自己文章里也讲,『不获同样的经费(如获杰青,经费量比其他人少很多)』。 4. 至于科研奖励(Nobel奖,国家科技奖),则应该大家一视同仁,不区分谁手头上钱多钱少,完全照参选人的本身科研贡献来评。 5. 因此有些感慨,饶先生这里的鸣不平,是出于公义吗?既然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应该把眼光和心胸放长远点,一点点几百万没搞上,让给别人,于理于情上,都不一定是坏事。
-
[66] 标题: 发表评论人:[游客]tidy [2009-6-8 12:47:43] ip:69.228.82.* 『就是,国内就没有值得NIBS邀请的专家吗?』 道理不在这里。Colloquium一般是应该请大科学家来,而Seminar则不一定非要请有成就的科学家,博士后甚至博士生都可以请过来上台讲。 所以,问题不是出在水平高低上,而是有没有这种主动跟国内学术界交往的意识。相比饶先生在这反映的问题,肯定产生于NIBS科学家私底下给他的抱怨,饶先生因此呼吁,属于学界领袖的“仗义行侠”之气。 但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是不是应该把我前面说的这两个问题 1. 不得杰青是不是影响了NIBS的科研进展, 2. 国内回忆不邀请你NIBS科学家,那NIBS的日常学术Seminar Colloquium邀请了国内科学家没有。 弄清楚,再进行呼吁,呼吁不成再发博贴。 所以,对饶先生本人这种博贴行为,现在可以归纳两种可能: A. 饶先生的思考角度,仍然是从小集体出发,测量事物的标准,也仍然是得名得利。 B. 饶先生的思考水平、处理事情的能力不够,所以真的是在“仗义行侠”之前,没有考虑到问题1&2,然后就根据个人囿见写文,有跟贴说明情况后,继续写一个补充。但这个补充反而暴露了更多的情况,让人并不认可。 在我看来,这二者必居其一,居哪一个,都有点让人遗憾。
- ...2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大的尴尬地位 - 0 views
-
『巴黎高师每年只招200人,这样在中国肯定不行。师大是我国教育界的旗帜,其龙头老大的地位绝对不会动摇。』 所以,最好有人把巴黎高师及法国中学师资考试的情况好好介绍一下,免得被人错误引用。 比如,前几天跟一个法国数学博士后聊天,谈起巴黎高师,他讲,巴黎高师的学生并不是去做中学老师的,注意前面有个“高Superieure”字。 那个法国博士后又稍微给我介绍了一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况,看来是蛮严格的。第一次是笔试,第二次是面试-应试者主讲大约一个小时课程,然后底下评委打分。两次成绩合在一起,排出名次,然后各中学用人单位再根据此名次,确定是否录取该人为本校教师。 联系到我们的招聘面试也往往不过二十分钟,人家的资格考试面试就要一小时,说明法国要做中学老师还是蛮严的,既然严,那中学教师地位在法国肯定是不错的,中学教师地位不错,那师范院校的地位才能不错。连带着高师地位才能受人尊敬。
-
至于“西部生”的国家政策,不管国家怎么细化,即使按照博主的建议做到了,我也并不觉得这就是促进整个国家教育的重要举措,其原因见我在这个政策出台后写的一篇博文: 《师范生免费,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fdd0b010007nq.html 当然,博主这里讲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其所属的北师大本身,如何想着法的,给北师大弄些经费过来,搞得不要那么寒碜。 至于因此,要北师大生源超“北大/清华”,不过是自己学校的“局部利益”带来的“想法”而已,你还可以接着想生源和经费超哈佛呢。 第一流的人才,应该是做科学研究的,如果北师大把自己定位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校,而不像巴黎高师那种定位于培养各专业领袖人才的学校。凭什么北师大就应该获得第一流的人才和经费呢,现在北师大在师范类院校中,高考人才是第一流的,经费可能不是第一,因此是有点缺陷。 西部生那点钱,该是不会让北师大的经费增长有什么出息的吧。
科学网-武夷山的博客-科研体系走向完善的三条路径 - 0 views
-
第一,学术价值规则(the rule of merit),要按世界最佳水平来比较评判;第二,相关性规则 (the rule of relevance),科研项目必须与国家需求相匹配;第三,连续性规则,只要科研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相关性较高,就要用耐心来指导科研投资。”
-
merit rule
-
relevance rule
- ...14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行政原因 - 0 views
-
博主回复:诶,奇怪了,怎么会这样,我曾经推算过,如果中国大学实行三学期制,时间是可以安排出来,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正好都能避开。 按每学期12周算: 如2009-1-21是春节 2008年中秋节是2008-9-14,在此之间安排第1学期。可取 2008-10-20为开学日,12周之后,2009-01-11结束。 冬假五周后,元宵节过后,第2学期 2009-02-23开学,12周之后,2009-05-17结束。 春假一般不用放的时间长,2周即可,期间正好包含端午节。 第3学期 2009-06-1开学,12周之后,2009-08-23结束。 暑假,放到2009-10-03中秋节之后,具体开学时间,仍然依此理,保证在2010年春节2010-02-15前完成。譬如可取2008-11-02.我这个安排,不是唯一,可能还可以前后挪动1、2周。 所以,感觉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位,完全可以排出来3学期制。上海大学不知是怎么做的,但如果跨春节,太违反人性了,肯定效果会大打折扣。西方人是以圣诞节来定位,我们是以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定位,所以我们的三学期正好跟美国的三学期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其实也是个优点,正好方便彼此的教授们,去对方讲学、访学。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大科学家就一定是合格教师吗? - 0 views
-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22:32] 最后,再次感谢博主专门挑我的贴出来专另成文,我的跟贴解释,既是捧博主的场,也是捧自己的场。 但我不想被博主和其朋友们误解为“攻击”或“好斗”,生活中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想跟任何人过不去。 如此,以后博主想拿我的理念说事的话,可以自由引用,但请最好直接引用。即『』引号中部分最好都是未经修改的我的原句。这样,我就无需跑到博主这里再解释一遍了。 顺颂教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52:29] 你说,我这位朋友,是重视教学还是不重视教学呢。但是,作为理念,他跟我讲,大学就是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做好了,自然教书就好。 他的这个论点,是以他8年西方大学生活经验得来的,结合我对科研交流中那些我们数论专业方面的高手的观察,我是同意的。 其实,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的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讨论班制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所以,更不用说这个科研活动中的佼佼者,大科学家了。我们对他们完全可以放心,还是那句话,也是你归纳的, 4.“大科学家”的课即使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得到尊重;5、学生不欢迎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当今的大学生,实在得自己好好纠正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大科学家的课听不懂,应该往学生自己身上多找原因。这是个现实问题,相信诸位科学网上的大学老师们都会有很多同感的。 好了,关于李庆忠的事解释完了,其他的,想必我的不同理念的探讨,在您和发发看来是属于攻击行为了。虽然我从未用过攻击性言辞,倒是博主您,多语气不善之举。 如此,告辞,希望您不用再找到北京市长身上质疑我的理念性话语,我这么小小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都拿不出手,就是有一些无用的不同理念而已,还真不好意思往他老人家身前站。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7:03]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如果曹老师所讲的教学特制本科生教学的话,我还可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刨去,我们这两个系,就比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我对自己系的本科生们,会有相当的信心。实际上,这些学生,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这是科学网,毕竟不用于新浪网,有相当多的圈内人士存在,即使不是圈内人士,也多少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是老大哥中的佼佼者。相信,这两种不同理念之争,在现实中可以实际地去竞争一下,比比看,即使就是教学这个层面,看谁出的学生好,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 ...5 more annotations...
什么样的教师算合格教师或有水平的教师? - 0 views
-
『博主回复:因为我们实际上在唱不同的歌!』 当然,你那些具体的话,我都直接拿来引用,然后说明自己跟您那些话很不相同的观念。很可惜,对我这些具体的观念,你未作出具体更进一步的回应。 这种思想上、理念上的碰撞,希望能在科学网这个圈子里传一传,让人知道,科学家、数学家中关于教育理念方面的想法,并不是都跟博主一样的。 也希望,将来我们的领导,能够学习西方大学的规范做法,在制度上设计好,大学生们自然会勤奋学习的。根本不用督导团来拿教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们说事。 大学教师们,主业就是科研,不是教学,这从各大学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名校大学的老师,为什么一个学期只教一门课,那么大量其他时间干什么去,当然从事科研去了。 好,你身处大学,不想多做科研了,想一学期多教些课,没关系,你可以多教点,但即使如此,也绝不可以达到中学教师那种教学工作量。否则,对学生就不公了,毕竟,这是大学。
-
好,现在说点,年轻人出小差错的例子。 当时,有个年轻人,博士后出站,来到我系,比我晚来一年。其人文采很好,满架子的文史书籍。 但也许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课堂上,只顾自己讲,而未注意主动跟学生们交流。 在他出事前两三个星期,走在路上,我正好问他,在课堂上,你有没有主动问学生问题,从而知道他们倒底学懂没学懂。他答,没有。(我是已经在本校教过一年书,知道可能存在这个问题,特意提醒他的) 这确实是他的不足,果然,没想到我问这句话之后,他的学生们造反了。由一些班干部发起,将问题反映上去,要求罢这个老师的课。最后,因为此事,这位有文采的年青人,被迫离开我校,去了他处。 我想,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的看,首先这个老师确实有不足之处,我也很诧异,他怎么没有把文采用到他的课堂上呢。 很显然,在评议他的问题时,负责领导们都会去听听他的课,其课程本身讲的,其实没有问题,关键应该出在他高估了本校学生的水平上面,没有加强沟通,发现学生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提出实际的、妥协的教学目标。 因此,他同样失去评职称的资格,因此主动调离了本校。 我觉得很可惜,这是本校的遗憾,失去了一位本来很有教学潜力的年轻人。 上次的例子是“督导组”的,这次的例子是源于“学生们”的。他们的一时判则,就可以这么严重地影响一个年轻人的未来。 这两个例子中的年轻老师,教学真的不好吗?第一个是督导组的判则,而来我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那个名校督导组的荒谬。 第二个例子中的老师,确实在实践中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实际上是有当一个好老师的潜力的。事实上,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当知道他因此要离开本校,前往他处时,不少学生给他写信,不乏温情之处。 甚至即使是当初挑头闹事的班干部,也直接写信给他,表示对自己行为过火的后悔之情。 学生们其实想的很少,不知道,大学里是存在一些人,吃饱了没事干,是要拿一些学生们暂时的过激行为说事的,至于具体是哪些人,其实我不是当事人,当事人自己有些解释,也不可全信。 我想,说教学,重视教学,没错,但必须澄清一些理念问题。更别说,不要轻易地拿“教学”做大棒,对年轻人动不动就挥舞:“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如果一个院里,老一辈教师里有一帮这样的人,这个学院的科研搞不上去,教学就真能搞上去吗? 博主回复:你说的这番话我完全赞同,任何人不可能生来就会教书或做科研,需要个过程,我们学院实际上多次发生过学生状告老师的情况,也有个别的老师学校要严肃处理,我们还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尽量为老师说话.但这与我上篇文章谈的问题实际是两回事.以我所见过的不少学校的督导老师,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很敬业,很多方面值得年轻的老师学习. 看在我们终于有了一些共识的份上,我就再多说几句,那篇文章想表达的是:教师不做科研肯定不行,不仅要做,而且应该做好,但前提是要重视教学,要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能只想着科研,想着SCI,项目,而教学上只是应付.一个老师,如果对教学不用心,哪怕他科研做得再好,都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他可以去科研院所,但不适合当老师.但如果科研不好,同样很难做一个称职的老师.现实是我们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常常是只要科研出色,可以一俊遮百丑,那些老师甚至可以不上课,这行吗?
-
感谢博主给我们年轻一代一个说话的机会,专门把我的评论新置一帖进行评论。 比如我们可以逐条讨论我所讲的,第一条“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 不知是否有老师,年轻的或年纪大的跟我有同感。 对博主的话提出不同的想法,只是想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现实的复杂性。我有一位年轻同事,就是因为某著名大学的“督导组”,在该人博士后出站,作为年轻教师试讲的时候犯难,剥夺了他的教课权力。由此,他是无权评职称的。 他后来正好晚上有事路过我校,到我办公室玩,我直接带他找我们系主任,两个月之内就调到我系。他因为科研业绩,一进来直接评为教授(注:这个过程当然要靠我们系主任的慧眼和远见卓识)。 那么他的教书就真的不好吗?只是科研做的好? 实际上,他来我校之后,一直给研究生上基础课,深受研究生们的爱戴。他刚准备调我系的时候,要做试讲,我也去听了,大家都觉得中规中矩,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不晓得那个名校的教学“督导组”,何以做出停人家课的决定。 这就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处境,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正像博主也不是很容易就下断语吗:『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 所以,现实是复杂的。督导组就那么神圣,起码现实生活中的诸多例子告诉我不是那个样子。很有些人,要借所谓“教学”这根棒子,完成他们的“敲打”欲望。别人做的中规中矩的时候,都要停别人的课,更别说出点小差错的时候了。 博主回复:你说的问题不具有一般性,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的督导组成员是认真负责的,当然不排除你说的那种可能性,但不能以个别说明一般,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至于我所下的断语是有前提的.不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或断章取义不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态度. 关于你说的那个年轻教师的问题,我不知是个别督导员的问题还是整个督导组的问题,有些东西还真不好说.因为我对你说的事情不清楚,不好多做评价,但你因为这件事而否定督导与学生的评价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给研究生上课与给本科生上课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讲课方式都可能不同,好与不好往往因对象与角度而异,不过不想再展开谈了!
- ...9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15:05] 『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 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大家可参我的博文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419 另外,觉得博主有些言论实在是怪异,说一说,『』中为博文原词引用。 1. 奇怪这些据讲『对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独到的见解』为什么发不出文章来。然后再让这些人来教学生,再教出一批有『相当修养和独到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学生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真教书”吗。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 华罗庚拿教学说事,我信。可上面这些话,我估计是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说不出来的。 如果“认真教书”的人,教了大半辈子,自己写不出来文章,他教的书实在大可怀疑。 所以,年轻的博士们,要将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比如尽量去争取教授一些高阶课程的机会。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我都写在那篇博文里。 其实年轻博士们确实值得注意此文中的一些动态,我就用华罗庚传里的逻辑,但转化一下其中的名词,为: 当你科研搞得好时,那些人就用“教学”来打你,当你“教学”搞的好时,那些人就用“科研”来打你。 此种风气,不可不慎。
-
博主回复: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或者没耐心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最好别轻易发表评论,否则将会怡笑大方,别拿华老说事,你信不信我说的并不重要,华老会不会说我这样的话你只有去问华老。在你看来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自己么?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他的教学既得不到督导组的肯定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是按照你所谓的'按学问本身研究的难度"授课才是合格的?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坦率地说,在现在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有一定修养,要发文章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就说我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如果他们想发文章,可以发发表一大堆,可他们自己不仅没有发,还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文章数量!事实上,他们将很多想法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文章,而且不让学生挂名!现在有多少人做得到?看来在你的眼里,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有足够多的论文就不普通了?就是个高水平教师了?你错了,你或许是个高水平研究员,但未必算得上是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不过对你讲这些恐怕毫无意义!不说也罢.既然你有博客,何不把你的讲课让年轻人见识一下?
-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33:35]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甭真是拿大学当中学建了。 幸好,大学有科研这个硬杠杠,相当一批不善于拉人际关系的,但专注于学问的,不善于将“讲台”变成“舞台”,实实在在按研究学问的本身难度授课的,这些教师因此找到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庇护伞,还能在大学里面活下去,而不用受“督导团”和“学生们”的评制。 当然,也有些佼佼者,既学问做得好,又会拉人际关系,又会善把讲台变舞台。因而活得比别人滋润,他们有那个能力,作为教授,只要不是靠当官做领导使用权力为自己谋来的荣誉,就没什么值得别人瞎说的。 这样的人国内也有很多,数学界圈子里,我就知道好几位这样的老师。相必大家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通过正常的周期性的学术交流和科普研讲,大家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怕就怕在,有些老师就专注在“认真教学”了,这些高手们到本校做学术研讲、科普研讲的时候,根本就不去听。
- ...8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李宁的博客-"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 - 0 views
-
例如,文章列举的一些事实: 1. 是要以高出国内教授平均水平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码来引进人才,这似乎是确定了的。 2. “千人计划”的引进对象,如果瞄准姚期智、施一公、饶毅这个量级的话,引进2000人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面对这些事实,博主使用了足够的分析,或者退一步讲,思辩精神吗: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2. 只有让一流“人才”做领导,他才可以再招进一流人才。如果让“二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招三流人才。如果让“三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找四流人才。既然“千人计划”想招到如姚期智等人那样的一流人才,是极为困难的,那么招进来的必然是国外意义上的“二、三”流人才。赋予这些人过重的责任和权力(想必不少会成为某级领导),对这些人,以及对国家来说,是否是好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历史和现在规范做法,详加讨论。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
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将者,带兵,帅者,选将。怕就怕在,这个选帅、选将的过程,在起点上,在制度上已开始就错了。 那就要出比较大的问题了。所以,文科教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讲些历史。 在历史的基础上发言,人方可信。
-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这个,教授之间工资差距到十几倍,好像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做法的,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没。据讲,现在一般在3倍以内。 这种工资结构,顶层和底层差距比例极大的做法,看过报道,是在黑社会团体中比较常见。 那么,我们的质疑,“这种高差异工资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因为,你在科研体系的工资结构上,采取一种类似黑社会工资结构的做法,那么你会不会最终搞得,科研体系中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等等相关事宜,最终也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 最后,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从工资结构开始,最后很多方面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对一个国家,是福是祸,这个忧虑,是有相当理由事先提出、事先分析的!!!
- ...5 more annotations...
科学网-近代美国教育的发展(1992年扫描版) - 0 views
-
至于“施饶”二位,所提议的一个建设方法,『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让他们在国内一流大学全面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领军作用。』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用史为鉴,进行研究。网上的发言者,往往代表其所属院校的局部利益,反而不如用历史做镜面,让人看得更清楚些。 也就是想问您,这种从国外引进高阶人才的做法,在美国大学的建设上,是怎么样做的。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博主回复:我在海归潮再成热门话题(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9424)一文已经谈到自己的看法,真正引进全职的海外一流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是,要有个过程,记得去年前丘成桐和北大的争论就设计这个问题,可惜被教育部抹了稀泥,不了了之。我们需要当年周总理开名单向美国索取人才的劲头,现在有吗?再说,现在武大郎开店的盘踞要职的实在太多,这个环境于引进高素质人才不利。
-
『好像扫描件,只提到一个做法《选修制》』 对不起,我这个说法不准,扫描件还提到了: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以黄老师自己的文章数据,不知,黄老师前博贴中所提『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了。 这些做法有益于大学建设,有些甚至是根本所在,它们都早于美国崛起的时间点,甚至早于美国建国时间。 而且,这些人家实行了几百年的做法,我们目前的中国教育体系基本上仍然没做到的。以此观点,谈做不到,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是不是很有道理呢。 黄老师,请继续,现在科学网上对您博客的意见关注度还不够,这很不正常,我们就应该听取您这样的美国研究专家的意见和数据才对。
Tricki now fully live « Gowers's Weblog - 0 views
-
4. Hence for “used in” tag and “proved by” tags, they may also be the tags of the type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 Besides the view of Hierarchy (only for “Area of mathematics” as the folders view), and the view of “Tag clouds” (mostly for “keywords” and also for “Area of mathematics” ), there is a third view for “used in” tag and “proved by” tags, as “Road Map” view. For example, if we choose two tags, on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other as the “ending point”, then the “Road Map” function will automatically give the graph structure to all related tags, give the road map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to the “ending point”. Of course, this task is tough for temporary, and might not be feasible. Since, we maynot determine very clearly the level of “use in”/”proved by” for every single page. For example, tag-1 is used in tag-2, and tag-2 is used in tag-3, so in tag-3 page, tag-1 might be included as the “used in” tag. If so, that might harm the structure of the automatically generating “Road Map”. But anyway,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be solved if finer algorithm and finer page-management is considered.
-
2. Hence, it is able to separate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s two disjoint set. The advantage is that, we are then able to give the tags of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s different font colors in the Tag list page and other related applications, which is friendly to our eyes and intuitions . 3. I still donot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for the “used in” tags, what is relation of “used in” tags with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And beside “used in” tags, why donot apply “proved by” tags. Of course, in theory, you can deduce the “proved by” tags from “used in” tags from the information of the whole site. But for single pages, “proved by” tags are still different from the “used in” tags. I have said that, give different font colors to “Area of mathematics” tags and “keywords” tags. So is that possible give some picture-property to the “proved by” tags and “used in” tags? 3. Tricki still donot support “Tags Clouds”. This is another view of how to organize tags besides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example, in the tag list, give the “Area of mathematics” tags and “keywords” tags the subscripts and superscript. The subscripts shows the number how many other tags are “used in” this tag. And the superscripts shows the number how many other tags are “proved by” this tag. When the user click the subscript/superscript, then they are lead to that corresponding tag list.
-
Tricki is still new to me. I would like suggest that, in “Post new comment”, under “Subject”, it is better to add another blank as “Tags”, which already have the existed tags for this page, and the authors for comment can add new tags when they “Post new comment”. Tags seems to have three type in Tricki, as “Area of mathematics” “Keywords” “Used in” For that, I suggest, 1. “Area of mathematics” can only be added and edited by the super members, and a) is supported by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like multi-level recursive nested folders) . Now the sub-tags is just listed in alphabet sequence. b) when “keywords” concide with “Area of mathematics”, then it is automatically regarded as “Area of mathematics”。 c) For building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Area of mathematics”, it will be convenient, if automatically take the large names as the sub-tags of small name. For example, take “Prime Number Theorem” as the sub-tag of “Prime numbers” automatically, and regard “Fourier inversion formula” as the sub-tag of “Fourier analysis’ automatically, if they are both the type of “Area of mathematics”. Of course, keywords can be contributed by any members.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答饶施二公 - 0 views
-
归结一下,科学杂议类博客遵循的两原则: 原则1. 文章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原则2. 在社交性言谈和文章中,尽量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这些具体的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原则,确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教给孩子们的,当然中学更好了,但中学老师也是大学教出来的,所以问题还在大学。 以此观点,谈创建真正文明意义上的大学,谈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一点不为过,此诚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跟其并驾齐驱的不会多过3个。 至于怎么建,那是另一个问题。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有些博主反对施饶二位的博文,虽然被科学网置顶,其实水平不高。连这两个问题都没区分开,更不必说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大学,对建设现代文明的意义。将自己理解中的大学,想得跟中学或技校差不多,这种大学当然不是中国完成现代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了。
-
像陈安博士这种做法,其实本身问题也很大,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 作为经受过现代科学洗礼过的研究人员,应该知道,文章中要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只能说明,还是洗得少了,这是指自然科学。 即使刨去这点,从现代文明规则出发,言辞中上纲上线的讲法,也说明缺乏相应的现代文明素养,即,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科研人员尤其容易犯最后一点,因为他们平常科学研究就是干这个的,窥一斑而知全豹,这种思维方式对科学极为有益,即使具体阶段发现具体结论是错的,也对整体研究有益。 但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来,那样会家不像家,国不像国。
-
以此二博文原则为观点,文人之间,不是不可以打架,但是要打的有水平。北京老一辈,还讲究“骂人不吐脏字”呢,更何况是经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科研工作者。 以此观念,这种利用比喻和形容词,将科研同事往形象不佳的社会人士上引的行为,实为不雅,故意恶心别人的做法,实为不善。 海龟和土鳖没有天生的矛盾,利用比喻和形容词,将暂时性的矛盾意图在情绪上扩大化,实为不智。 其实现代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则,对中国的普通人群亦是非常需要的,官僚人群则更加需要,这就得靠大学里的老师和科研人员,意识到,做到,把它传递给学生们,熏染给官僚们。 看博主李小文先生文,对陈安博士的做法,也采取实为欣赏的做法,定位为“话糙理不糙”,实在说明,这些基本的现代文明规则,在当今的中国是多么的缺失。
科学网-陈安的博客-"博客代管"事件述评--其实科学网也需要"饶颖" - 0 views
-
像陈安博士这种做法,其实本身问题也很大,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 作为经受过现代科学洗礼过的研究人员,应该知道,文章中要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这种不规范的做法,只能说明,还是洗得少了,这是指自然科学。 即使刨去这点,从现代文明规则出发,言辞中上纲上线的讲法,也说明缺乏相应的现代文明素养,即,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科研人员尤其容易犯最后一点,因为他们平常科学研究就是干这个的,窥一斑而测全豹,这种思维方式对科学极为有益,即使错了,也对整体研究有益。 但不能把这种思维方式,用到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上来。博主此文,错的厉害。
-
归结一下: 原则1. 文章最少量地使用形容词和比喻; 原则2. 在社交性言谈和文章中,尽量不要将暂时性的矛盾、冲突,扩大化,这种扩大化,包括,更大的情绪,更大的事件,更大的抽象程度。 这些具体的科学素质和道德修养原则,确实在大学的时候,就应该教给孩子们的。 以此观点,谈创建真正文明意义上的大学,谈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一点不为过,此诚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跟其并驾齐驱的不会多过3个。
科学网-李小文的博客-师范的"帽子"不该揭 - 与王铮老师商榷 - 0 view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32:59]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我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 『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打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8 12:48:01] 改几个字,读此版本即可: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
『现在师范生免四年学费,一签10年,教师待遇低,没搞头』 是啊,本来这个西部生师范政策就是错的,对贫穷的年轻人不公。博主还要往里搞,错上加错。 当年这个政策出台之时,我的博文就说,这个政策不仅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不好,更不见得对施行的师范院校好,现在看来,我的观点是对的。『博主:学生积极性不高,学校呢,好像觉得他们拉低了高考分数线,影响排名,好像积极性也不高。』 中国这么大,每年愿意用自己人生最假期的10年自由换取大学教育的穷学生,总还能找出来。博主的抱怨是,怎么找出来的人,分数有点低,学习热情也不那么高。 呵呵,然后博主就出这个招,要对本来就是错的政策改良。呵呵,国家的那个政策,是一两拨千斤,你这个改革是千斤拨一两。 给您具体解释一下吧,国家是“一两拨千斤”,他这个政策只要动少数几个师范院校,还不是所有的师范院校,每年就那几千个弱势的贫困学生。涉及面小,容易动,这就是“一两”,但是他这个“一两”妙处大了,能将高等教育不公的“千斤”大问题,暂时拨过去。 而您那个建议,看上去是为北师大的西部师范生,谋求更好待遇,更高的奖学金和国家公务员待遇。好像只是“一两”,这个一动,全国其他相关的要不要动,所以必须用全国“千斤”才能拨动您北师大的这“一两”,可行乎,可笑乎。 亏您老人家还在这继续提,与其提这个,还不如提一些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之类的话题,在这些方面,北师大树立自己的权威,把握性还是蛮大的。 可别小看资格考试,这里面的钱是大大的,弄好了,每年上亿不成问题,中学教育是有钱有机遇的。但关键是,北师大或者将来竞争成功的另外某大能不能保证,这些弄来的钱,再反馈给中国的教育界。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 0 views
-
[9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46] 另外,作为大学聘人来说,确实是系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系主任确实应该可以有100%的否决权,但是不可以有100%的最终进人权,进人权还需系学术委员会的讨论方可。饶先生这里的错误有二, a. 将自己的否决权建立在一个非常滑稽的基础上,附SCI信息,成为了行使否决权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文章内容本身,这让人想到的是政治,而不是学术,是暴力,而不是智慧; b. 饶先生文章通篇讲的人才聘任,但看不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哪里,只看到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的权力选裁,如果一个美国大学系主任,在这样的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好恶和权力,不知他在同事眼里会被如何看待。希望,饶先生在北大生科院的具体操作中,不是这样的。 前一阵,武夷山写出博文,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快速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发展首要的事情,并寄相当的希望与海外教授们身上。他在看了饶毅先生这几篇文章的表现后,不知对自己的建言是否还有相当的自信。 总之,不管是“千人计划”--目的直接提升人才水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目的间接提升人才水准。都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不是先有蛋再有鸡,也不是先有鸡再有蛋,需要二者(高阶人才+评价体系)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才好。 现在的担心是,“文革阴影”这一代,如果去不掉自己的童年阴影,少年阴影的话,却不掉那些“强迫症”,“急躁症”的病根,也许中国科技体制,在他们这一代手上,仍将会继续恶化,那样的话,中国又要在历史进步轨道上走相当长的一段弯路。
-
[9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36] 『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不知美国那个中等以上机构,就敢在聘人要求中写出这样的威胁性话语,这是要打官司的,ISI不会让你这么欺负它的。『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然就是饶毅和他代言的朋友们的机构,不知饶的朋友们是否授权饶毅这样代言。 要反对一个事物,就要一棍子把它打死,如SCI,不惜以威胁年轻人进职作为代价。实际上,如果饶毅作为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会对应聘者白纸黑字写下这些“威胁性”语言,为什么他在中国就敢呢,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了。 其实国内也在发展,并不是饶毅刚出国时候的状态。即使是“文革阴影”一代,其中也还是有很多领导采取善意的、柔和的作风,不会随便去威胁应聘者,评职称者,应该如何如何。另外,SCI毕竟是客观数据产生出来的信息,以自己的喜好,来打死一个客观信息,实际上,可能最终受辱的会是自己,因为这里,博主要打击的已经不是国内使用SCI的领导者了,而是SCI信息本身。
-
[9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5:31] 饶先生此处,作为北大的一个院系领导,博文是有不当之处的,也许他自己会奇怪,怎么好好的题目,也引来这么多人骂,自丑而不知,即使加上补充版,跟上次那篇“年轻人”一样,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1. 写文章不能采用这么居高临下的态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面对年轻人和后进者,更不能使用威胁的口吻---如果你申请时,附加SCI信息,则“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不知这个威胁,又有何科学性的地方,是从这个做法中,看出该研究人员人品不好呢,还是科研水平不好呢。这都不是,唯一的地方是,这样做,不符合饶毅这样几位领导的口味,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态度”。 2.作为领导,可以不要求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上附加SCI信息,但是如果申请材料上有,其实也完全不必采用拒绝的态度,看一眼又何妨,了解一下又何妨。关键是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取其所长即可。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饶毅作为“文革阴影”一代,虽然在国外历练过多年,但回国做事时,言行上还是采用他们那一代的常规思路,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习惯,以“政治(而且还是偏激型的)”代替学术。
- ...1 more anno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