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师友记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 - 0 views

  • [5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15:05]    『你只要不出教学事故,哪怕督导组对你的课评价不怎么样,哪怕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冒,但只要你有高影响因子或高数量的SCI。。。』 还多亏有科研因素这个硬杠杠了,否则年轻教师还真不容易在“督导组”和“学生们”手下讨生活。大家可参我的博文 给青年教师的一点教学建议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419 另外,觉得博主有些言论实在是怪异,说一说,『』中为博文原词引用。 1. 奇怪这些据讲『对学科有相当的修养与独到的见解』为什么发不出文章来。然后再让这些人来教学生,再教出一批有『相当修养和独到见解』,但是写不出文章的学生来,这就是所谓的“认真教书”吗。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 华罗庚拿教学说事,我信。可上面这些话,我估计是华罗庚这样的数学家说不出来的。 如果“认真教书”的人,教了大半辈子,自己写不出来文章,他教的书实在大可怀疑。 所以,年轻的博士们,要将科研和自己的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比如尽量去争取教授一些高阶课程的机会。还有一些个人经验,我都写在那篇博文里。 其实年轻博士们确实值得注意此文中的一些动态,我就用华罗庚传里的逻辑,但转化一下其中的名词,为: 当你科研搞得好时,那些人就用“教学”来打你,当你“教学”搞的好时,那些人就用“科研”来打你。 此种风气,不可不慎。
  • 博主回复:如果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或者没耐心仔细读别人的文章,最好别轻易发表评论,否则将会怡笑大方,别拿华老说事,你信不信我说的并不重要,华老会不会说我这样的话你只有去问华老。在你看来谁对一个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自己么?如果一个教师,不管年轻还是年老,他的教学既得不到督导组的肯定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而是按照你所谓的'按学问本身研究的难度"授课才是合格的?如果你是这样的教师的话,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坦率地说,在现在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有一定修养,要发文章未必是一件很难的事,就说我文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如果他们想发文章,可以发发表一大堆,可他们自己不仅没有发,还告诫年轻人不要追求文章数量!事实上,他们将很多想法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发文章,而且不让学生挂名!现在有多少人做得到?看来在你的眼里,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或有足够多的论文就不普通了?就是个高水平教师了?你错了,你或许是个高水平研究员,但未必算得上是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不过对你讲这些恐怕毫无意义!不说也罢.既然你有博客,何不把你的讲课让年轻人见识一下?
  • [5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6:33:35]    2. 『没有高影响因子或足够多数量的论文,那你只能做个普通教师。。。』 奇怪,难道在大学里,你没这个能力,还想做“不普通教师”,做顶级教授。这个理可有些奇怪啊,甭真是拿大学当中学建了。 幸好,大学有科研这个硬杠杠,相当一批不善于拉人际关系的,但专注于学问的,不善于将“讲台”变成“舞台”,实实在在按研究学问的本身难度授课的,这些教师因此找到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庇护伞,还能在大学里面活下去,而不用受“督导团”和“学生们”的评制。 当然,也有些佼佼者,既学问做得好,又会拉人际关系,又会善把讲台变舞台。因而活得比别人滋润,他们有那个能力,作为教授,只要不是靠当官做领导使用权力为自己谋来的荣誉,就没什么值得别人瞎说的。 这样的人国内也有很多,数学界圈子里,我就知道好几位这样的老师。相必大家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通过正常的周期性的学术交流和科普研讲,大家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人。 怕就怕在,有些老师就专注在“认真教学”了,这些高手们到本校做学术研讲、科普研讲的时候,根本就不去听。
  • ...8 more annotations...
  • [6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31]    『博主:有人认为"大科学家都是教学劣质品",说明他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在高校,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那你就是个不合格的教师!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先说一个真实故事,文革的时候,中科院进驻了一批工人老大哥,老大哥就对科学家们讲了,来,你给我讲讲那个××,你讲明白了,才算你是真正的科学家。 貌似很有理吧,只有科学家才知道其中的荒谬之处! 同理,让真正的大科学家给本科生们上课,很好,可以。如果学生们听懂了,说明学生是好学生。 但如果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言听不懂,不能说明这个真正的大科学家不善于教学。跟文革那个故事,道理一也。 这个理,跟大街上的人讲不清楚,但是这是科学网,相信不少同志有感受的,是能接受我这个观念的。
  • 博主回复:你最好还是在你自己的博文里高谈阔论吧,你说的这些与我谈的无关,有句俗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让科学网的朋友们去评判谁是“秀才”谁是“兵”吧,我平生最厌恶的是无聊的争论! 对了,借一句话送给你:“你是大科学家吗?如果你是,你说的这些我信!”原话稍微改了一下!到此打住吧。还想争论的话,我有个建议,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 [6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1 17:04:56]    好了,博主会说,你偷换概念,我用的原话是『哪怕你是大科学家,但如果你不认真教学』,关键在那个“认真”二字上。 其实大家都是科学圈内之人,圈外之人可能有此之说,但圈内之人是不会有此之念的。 想让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难啊,一个大科学家,对于专业知识,即使是基础专业知识,往往也是信口道来,完全是不用拿讲稿,可以直接上讲台玩空手道,写满一个小时不用看讲稿的。 对不对,数学界的高手们,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你想让他不“认真”教学,人家装都装不出来,货都在脑子里的。 好了,博主又会牵扯到“因材施教”问题,说即使你大科学家,对所学专业非常清楚,脑子里都有,但你还得琢磨学生怎么样接受,尽量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形式。 确实,有相当一批大科学家就是这么做的,他们确实相当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的科普文章和传记中以及现实讲课中都能表现出来。我们数论专业,国内国外的几位顶级高手就是这样,真的很佩服他们,他们就是这么强,没办法。 好了,那么如果有一个“大科学家”,不这么做,就是要按照自己脑子里的本来方式,进行教学。那么,我们能不能给他封个“不认真教学”的帽子。 不能,即使是如此的情况下也不能。因为,有相当一批学生,会非常愿意看到大科学家们本来的思维方式,接受那些方式,也许比大科学家们主动适应学生,更会让这些学生受益。而往往,这些学生是数学系学生中的栋梁,即使人数比例极少,但一个数学系的教学声望,就寄托在这些学生们未来发展身上。 那好了,这样肯定也有相当一批的学生们,大比例的,会因此从课堂上跑掉,那我们能不能因为这批跑掉的学生,说这个大科学家“不认真教学”。 道理,跟文革那个故事一样。我们不能用工人老大哥的观念,把事情想的那么简单。 『在教书问题上,普通教师与"大科学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句话貌似正确,其实由我上面仔细说来,科学网诸君不一定都是学数学的,但结合自己专业,想必不少人能有同感,可知其荒谬之处。
  • [68]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4:51:36]    『科研和教学并举,是西方大学的基本要求.』 人家这个基本,不是靠设置“教学督导团”弄的吧。大学是一个特殊的校社会,其中最重要的粘合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目前中国大学的一些行政做法,则恰是与此相反。 也许,去掉“教学督导团”和各级诸等“教学评估”行为,大学教学反而能搞好一些。 而中国大学教育要彻底搞好,则要从机制入手,抓住“学分制”的建设,借鉴西方规范做法,依我之经验,中国大学生们自然也会像美国大学生们那样好好学习,甚至更加加倍努力的。 问题不是出在教师们的教学过程上,出在中国大学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大学,连一个大学里基本的“学分制”都是假的。
  • [69]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39:21]    『出于利益的分配不均,科研型的教授和所谓教学型的教授就互相争论,为自己的利益画圈子.』 挑动老师斗老师,最后谁也落不着好。看到网上出现的有些言语逻辑,不禁让我想到,故老讲述的那个时代。 要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们,又红又专的时代,批判白专典型的时代。 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个『红』换成了教学,把『白』换成了科研而已。一样的思路,何曾的相似啊。 当年的白专们自然是人下人,中国进入了一个科研人员不敢做科研的时代。那些挑动者们,革命者们,其实也没落着什么好,高层用完之后,一块打发到农村继续革命去了。 其实,对于不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们,那些工人老大哥们的要求,听起来是多么合理啊。
  • 70]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28]    其实,想想看,我不是在这开创出一个我们新一代年轻人的教学理念。我只不过是在恢复,老一代文革前那批学者的一些理念而已。 还是举例讲吧,石生明老师(数学系师生基本都会知道,那本北大高等代数的作者之一),文革前50年代的大学生,国批博导,后来调到首师大,跟我一个教研室。曾经有一段,系里每周都要开会,大会开完开小会,小会大家也不开,就听石老师讲故事。 石老师的很多观念,就属于文革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对很多当前流行的教学评估理念,他就举自己那些北大名教授的例子,驳斥这些教学评估理念之非: 1.板书不整齐,石老师讲,那我那个老师,非常有名,官居高位,讲课非常好,是北大一致公认的才子,但是就是写的字很不好看,要照这个观点,我那位老师不是好老师,起码得上个什么书法班,去改进改进吧。可人家一辈子教下来,都是这样,大家都认为是好老师。 2.上课挂黑板,上个可能还算轻点,现在一般的大学都改变观念,不过分强调板书这件事了。但是,上课挂黑板,这都算是严重问题了吧,明显教学准备不充分吗。这位老师也是位著名数学家,说出名字谁都知道。但是,石老师又有异议,我们学生就喜欢这位老师挂黑板,因为他一挂黑板,他就跑到黑板角落上画图琢磨,不再用单纯公式,我们学生因而可以了解到真正数学家是怎么想问题的,受益匪浅啊。 3. 上课不解释,就是在那抄黑板,整个课堂基本都是后背对着学生。好了,这个再怎么说,也是个严重不合格教师,放到国外标准也差不多吧。石老师又有异议,不对,这位是我们国家的功勋数学家(其数学贡献比前两位不遑多让),虽然这么死板,但有一条,他黑板上抄的那些东西,全世界都找不着,就他这,就北大这块黑板这独此一家。所以,石老师把他也算做优秀教师,绝不是只会科研,不认真教学之徒。
  • [71]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40:39]    好了,其实这些例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石老师在评价这些老师时所用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教学观念”。而且,作为学生,他的角度不是要在那找老师们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他在找这些老师们作为一个学问家的优点,在学习那些优点,兼而并之。很显然,正因为石老师采用这种健康的态度,后来才成为全国著名的代数学方面教育专家。 他这种理念,当然会使得他不同意现在教学评估,以及教学督导团那些做法了,时常因此给我们讲讲其中的有趣、可笑、无奈之事。 所以,想想看,其实这些优良的、利于数学真正发展的理念,其实上一代就有的,只不过随着文革的间断,反而在当今成为一个问题。 作为教师,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个人,还没谈几句,就往『你是个不合格的老师』的语境上奔,这种作风,也是文革前那个年代大学生所不会干的。我跟他一个教研室相处那么多年,教学上在他面前肯定是个小兵,但是就是在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理念下,从来没见过他对任何年轻人教学去下否定之语。 至于博主抓住我以前说的话『应该“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首先,这件事不对吗。 如果一个数学家在课堂上,按该课程的本身研究难度,进行授课,难道这件事不值得提倡,相反要去否定吗。 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但实话实说,在本校学生面前,除非我自己组织的本科生讨论班面前,我是不敢那样搞的,搞几次,我就得下台走人了。现在的学生,可不像我们做学生那阵,更别提石老师做学生那阵。 博主会说,那你还这样讲。这当然不一样,我起码跟博主不一样,虽然我不敢完全那样去做,但是我认为那样是对的,因而在我的教学中,是有个尺度,在学生的允许范围内,尽量往那个力量上调和的,其实我这个做法,在我那个博文里以经述及。 好了,博主已经下了驱客令了,此地的任务已到,有时候圈外人难以理解圈内人的事情,看到当前大学教育极大问题之时,往往会生一些貌似合理的指责和评估方式。其实,大家请相信大学老师,科研人员,尤其是其中的年轻人,因为大学是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场所。
  • [7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5:54:43]    『我经常去北京的,到时去向你学习一节课,欣赏一下你“按研究本身的难度”的讲课方式,也欢迎你来广州到我的课堂上来指导、点评一下』 其实不用,你已经很好的点评了我的跟贴,称之为“无聊”了,我想,这个要换算成分数,该是不及格吧,比我那个博贴中所讲的最低分还低。 还有之前那个没几句就开始判定的『不合格教师』语境,以及『按课程研究本身的难度』的否定,这些我在您这儿都得分不高,听上去的语气也不善。 告辞,两不打扰了。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曹广福的博客-大科学家就一定是合格教师吗? - 0 views

  • [27]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22:32]    最后,再次感谢博主专门挑我的贴出来专另成文,我的跟贴解释,既是捧博主的场,也是捧自己的场。 但我不想被博主和其朋友们误解为“攻击”或“好斗”,生活中我是个很温和的人,不想跟任何人过不去。 如此,以后博主想拿我的理念说事的话,可以自由引用,但请最好直接引用。即『』引号中部分最好都是未经修改的我的原句。这样,我就无需跑到博主这里再解释一遍了。 顺颂教祺!
  • [1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52:29]    你说,我这位朋友,是重视教学还是不重视教学呢。但是,作为理念,他跟我讲,大学就是做科研的,老师科研做好了,自然教书就好。 他的这个论点,是以他8年西方大学生活经验得来的,结合我对科研交流中那些我们数论专业方面的高手的观察,我是同意的。 其实,科研活动,不止是单纯的发表文章。其中牵扯到的很多能力、过程、活动,都对一个人的教学能力有极大促进。比如,科研活动中一个重要过程,讨论班制度,以前国内做的是比较少的,缺少这个制度,科研人员,其实本身训练就是不完整的。现在,各大学此制度越来越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参与师生的教学能力。讨论班制度,本身是科研活动,但正常的科研活动之下,是能培养出教学高手的。 所以,更不用说这个科研活动中的佼佼者,大科学家了。我们对他们完全可以放心,还是那句话,也是你归纳的, 4.“大科学家”的课即使不受学生欢迎也应该得到尊重;5、学生不欢迎的课未必不是好课。 当今的大学生,实在得自己好好纠正一下自己的学习态度。如果大科学家的课听不懂,应该往学生自己身上多找原因。这是个现实问题,相信诸位科学网上的大学老师们都会有很多同感的。 好了,关于李庆忠的事解释完了,其他的,想必我的不同理念的探讨,在您和发发看来是属于攻击行为了。虽然我从未用过攻击性言辞,倒是博主您,多语气不善之举。 如此,告辞,希望您不用再找到北京市长身上质疑我的理念性话语,我这么小小的一个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都拿不出手,就是有一些无用的不同理念而已,还真不好意思往他老人家身前站。
  • [26]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7:03]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如果曹老师所讲的教学特制本科生教学的话,我还可以把研究生和博士生刨去,我们这两个系,就比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我对自己系的本科生们,会有相当的信心。实际上,这些学生,看着他们的老师,四年如一日,每个老师自己都是在那认真的学数学,每次去他们办公室,都是看见这些老师在那里看书、做题。这些学生,想不受到熏陶,都难。这样的学生,不用扬鞭自奋蹄,想不学好都难。 这是科学网,毕竟不用于新浪网,有相当多的圈内人士存在,即使不是圈内人士,也多少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是老大哥中的佼佼者。相信,这两种不同理念之争,在现实中可以实际地去竞争一下,比比看,即使就是教学这个层面,看谁出的学生好,对国家的建设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 ...5 more annotations...
  • [1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2 6:49:07]    唉,博主已经把我在另一个贴哄客了,又在此帖提起我。本来,确实跟这位老师理念不同,他所截取的我那些理念之句,大家可以去看看原文。 这里就说一点博主在人际上牵扯出的是吧:『王博主说,他们的李庆忠院长也是提倡教师应该以科研为主的』 这个,我的原文中实际上是没有的,对吧。原文是这样 『如李庆忠和他的一些手下们在教学上花的努力,肯定在全中国数学系里也是很少见的。这些事情,好像他比较低调,即使在系里都不多提,好些做法和付出,其实本系的老师也不是全都了解。 但是即使我们这些或老或年轻的教师们有这些行为,这些认真教学的投入,仍然是认为,大学教师应该把主要努力花在科研上,而不是盯紧在学生身上。学生要修行,老师要修行,大学是个修行的场所,不是简单的“教学”场所。』 这个可能容易让您老误解,以为那个“老”字指的是李庆忠。其实,我指的是李庆忠当时做大学基础课教学的搭档。 他们真的对教学很投入,付出了很多。在他们影响下,我也学习了很多他们开始使用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不过即使如此,我和他那个搭档,年纪比我大,经验比我丰富,仍然认为,大学教师就是应该做科研,教学上不能像我们做的那样,投入过多。 至于李庆忠的观念,其实观念是什么已不重要,你要看他是怎么做的,他作为系主任或曰院长,当领导的同时,同时承担了两年的大一大二数学分析课程。 他和他那位搭档,除了规定课程外,将全班50人分为5个小组,一周正好五天。让这5组,五天轮流去找这两位老师,下午学生自主研讲一个小时。这个工作,是不计入工作量,完全属于无私奉献的。 我的这位朋友,可以说,那两年在系里,除了李庆忠外,教学投入谁也没他多。但是,他自己就是不要去评优秀教学教师称号,系里肯定想给他,他都坚决不要。 其实原因不仅在于个人个性的谦虚,更在于,他害怕人家拿这个称号找他说事,以后让他继续坚持这些性质教学工作。
  • 2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44]    那么高层如何判断我们理念之争的“是与非”呢?其实很简单,做个实验就行了。现在请允许我YY(网上用语)。高层直接提供经费,给我们具有这不同理念的两个人,白手起家,去分别办两个数学系,但要有一个前提:招的人,尤其是每年的固定招人,必须有相当比例招的是当毕业的博士或博士后。 那么比什么呢? 1. 首先比应聘到我这个系的人多,还是到曹老师去那的人多,既看数量又看质量。然后,我们按各自理念筛选,留下我们想要的人才。我们这两个系,不用讲大科学家,就是羽毛未丰的年轻博士,看他们愿意挑谁那去。 2. 好,挑好了人,开始工作了。曹老师按他那种理念领导他的系,我自然按我这种理念领导我的系。我这种理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操作呢: a. 教师们每学期基本上都是一门课,每周四学时加起来就是3个小时左右。你加上备课,有经验教师按1:1比例,年轻博士多一点,1:2到1:4。一周五天,实际上,现在的数学系年轻人,基本上都是一周六天,还有一周七天,只有2/3个月下来,身体不舒服了,才休息上那么一两天的,这就是数学系年轻人的现状,对这些拼搏的年轻人,实在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那么,除去教学后,还有大量的时间,当然是去做研究了。 谁要是在系里跟我讲,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是副业,我就要问问他,你这个时间是怎么算的。谁要跟我讲,其他时间我全是用来备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这个人要把这门课写成专著,我一定是要把这个谁开除出去,你要么是搪塞,要么是学问不够才要花那么多时间备课,两种情况下,都要开除。 b. 学生们就好好学习,在学分制下选课,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基础课,每周8学时,4学时是课程讲授,4学时是习题课。每一个年纪,都有一个学生研讲班,大一大二,主要是分析和代数学内容。到了大三、大四,则是直接加入个专业讨论班(Seminar制度)。 高阶课程,有数学高手们给他们讲课(如果有些人不喜欢用数学家这个称呼,来讲目前国内数学界的高手们),如果学生听不懂了,只要教室里还有一个学生要听,我就不停这位老师的课,其他学生,允许他们选别的课程去。 诸位,这样大学四年下来,比比看,不用比科研,不用比我手下们那些年轻博士们在他们个人科研轨道上的进步。我就跟曹老师的系,比学生,我们这两个系,谁的本科毕业生好。
  • [2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5:04]    博主第一次把我跟贴拿出来专文的时候,我解释的多一些,跟贴多一些,不过博主已经在最后有“踢客”之言,既然你先拿我出来,后面又踢我出去,自然我也不用再多说,不过博主踢我出去之后,又第二次拿我跟贴专令成文,我呢只好又一次跑出来解释其中被博主误解引用的事实和道理,我实际上不想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如果以后博主还像拿我这些理念来说事,可以,请直接原文引用就是了,这样,我也不用跟贴,不用被别人误解为具有“攻击性”行为了。 更不用闹到“校长”和“党委书记”那里去了,博客上很平常的理念之争,没必要动静那么大。 当然,我们的理念之争,如果通过正常的途径,反映到高层去,那是我所乐见的。毕竟,这个问题,一是在民众中有声气,容易被人拿来说事,你拿大学中其他问题来跟他讲,他一时半会还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二是、这个问题的本身解决,确实也非常重要。大学教学出问题,是师之过吗,如果其中有师之过的因素,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
  • [2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11:57]    2. 进一步,我更没有把“学生们”类比为这些“工人老大哥”,科学家对工人老大哥讲课,在现代文明规则下,已经不是您文章写的四字成语“对牛弹琴”,更不用说在大学体系内,师生之间的关系了。 有时候,圈外之人,很容易对圈内之事,产生一些貌似有理的指责和评估。实际上,这些貌似有理的说法,是其不明圈内的内质引起的。这里,工人老大哥,就是圈外之人,而学生,跟教师一样,都是圈内的人士。 大科学家,按照科研的本来难度授课,非常容易产生大比例学生听不懂的情况。第一、不能因此就说此大科学家就不“认真教学”,或不懂教学。第二、解决的办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现代大学都有“学分制”,学分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选修课制。那些听不懂,不想听的学生就直接去选别的课就是了。 教室里,总会留下一批学生,继续听这位科学家的课的。不能因为大比例学生产生不满情绪,不去疏导,而是以某种督导团的身份去助长,去指责科学家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你让人家把课讲下去么,不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跟随他去学习、去思考吗。另外的那些学生,就不选这门课,或选别的老师的同头课程就是了。 督导团在这里,没有出现的必要。现代大学有正常的体制,保证正常的教学。 当大科学家讲课时,教室里只留下很少数的一些学生,这个教学还要不要进行。其他系我不知道,只说数学系能少到什么程度。 如果有人不信国内科学家的水平,那我们就讲国外名校的顶级数学家的授课情况。第一个名师,授的是一门初等数论,此课面较广,教室里总能来20多人,高的时候是30多人。后来发现,这是数学系课程来的人做多的情况了。后面几位名师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李群,也是由业界顶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有10几个人,期中过了之后,只有5个人来了。表示论,更是一个天才级数学家给本科生上,刚开始20个人,2个星期之后,教室里只有3个人了,有时候2个人。 如果以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国大学,按一般学校的教学规则,这些课是要停掉的。这些数学家,是要被质疑其“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 国外大学,却为什么要对这些数学家这么宽容呢,他们不是把最大比例的学生都从课堂上赶跑了吗。
  • [2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3 2:09:51]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3381 『博主:至少是你的观点』 当然,而且我同意你“截取归纳”的那几个干条条。 博主可以自由引用我的话,最好引用的时候,采纳原文引用的方法。这样,我也就不用跑出来,再将您误解我了的意思,改回原本的含义。 博主另一个关于我所讲内容的错误理解是: 1. 我讲过,文革期间,工人老大哥要求科学家给他讲课,讲懂了才算是真正科学家。但我从未说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就是“对牛弹琴”。这完全是你的理解,对吧。不要把你的理解加到我身上,尤其是不要因此让读者混淆,这是需要明晰的。 实际上,确实有些科学家,水平非常高,能把工人老大哥讲懂,这些科学家中不乏顶级人物。但还是有相当多科学家,不会讲懂老大哥,这些科学家仍然是真正的科学家,仍然是懂得科学传递的真谛的。 我不反对科学家给工人老大哥讲课,这更是要声明的。但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在 a. 不强迫, b. 不急躁,这些现代文明规则的前提下。 谁也不是牛,科学家不是,工人老大哥也不是牛,大家都需要互相彼此尊重。在现代文明规则下,互相沟通交流。科学家当然要跟各阶层人士善于沟通,只有在一个现代文明社会,这件事才能正常进行。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李宁的博客-"千人计划"政策之我见 - 0 views

  • 例如,文章列举的一些事实: 1. 是要以高出国内教授平均水平数倍甚至十几倍的价码来引进人才,这似乎是确定了的。 2. “千人计划”的引进对象,如果瞄准姚期智、施一公、饶毅这个量级的话,引进2000人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面对这些事实,博主使用了足够的分析,或者退一步讲,思辩精神吗: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2. 只有让一流“人才”做领导,他才可以再招进一流人才。如果让“二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招三流人才。如果让“三流”人才做领导,他只会找四流人才。既然“千人计划”想招到如姚期智等人那样的一流人才,是极为困难的,那么招进来的必然是国外意义上的“二、三”流人才。赋予这些人过重的责任和权力(想必不少会成为某级领导),对这些人,以及对国家来说,是否是好事情。 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引入西方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方面的历史和现在规范做法,详加讨论。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 才有利于判断国内现在这种做法,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我的意思是,最好不要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将者,带兵,帅者,选将。怕就怕在,这个选帅、选将的过程,在起点上,在制度上已开始就错了。 那就要出比较大的问题了。所以,文科教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多讲些历史。 在历史的基础上发言,人方可信。
  • 1. 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这个,教授之间工资差距到十几倍,好像现在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做法的,不知历史上曾有过没。据讲,现在一般在3倍以内。 这种工资结构,顶层和底层差距比例极大的做法,看过报道,是在黑社会团体中比较常见。 那么,我们的质疑,“这种高差异工资结构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因为,你在科研体系的工资结构上,采取一种类似黑社会工资结构的做法,那么你会不会最终搞得,科研体系中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等等相关事宜,最终也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 最后,一个国家的科研体系,从工资结构开始,最后很多方面跟黑社会具有同质性,对一个国家,是福是祸,这个忧虑,是有相当理由事先提出、事先分析的!!!
  • ...5 more annotations...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57]    所以,他那篇博文的说法『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实在大可商榷。 这也是目前国内文科教授的一些常状,可以随口开话,开了之后,不用去管证据,要证据。文章就放到那,让人看着笑话。 当然说到这里,是对事不对人,其实,我很喜欢看黄老师的博客,订阅到自己的google reader里。所以,他的立论,作为专家学者,当然想知道其确切的细节。 那个跟贴里,我希望以历史为镜,由专业的文科教授回答一下: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之后,美国吸纳了很多欧洲的顶级和预备顶级的人才,对其助力不小,这应该是美国崛起之后的事了。但是在美国崛起之前,美国大学有没有致力于从欧洲引进人才,又是怎样做的。能否以您的历史专业资源,尽可能地多谈谈。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其实这都是历史,是属于比较好回答的东西,至于怎么样以史为鉴,那才是更难的。 同样的看到,博主李老师,把此帖定义为“几篇博文的综合稿”,但是可以在不调查清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才引进历史的情况下,就开始综合吗。 总的观感是,此文看上去四平八稳,属于国内常见的文科生作文,分析力欠缺。
  •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5-20 4:54:49]    博主既然是专业人士,为什么不介绍一下,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家发展进程中,引进人才的历史、做法和经验教训呢。 上次,黄安年作为美国学研究学者,在饶施的博文后发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25 论及『美国实现那个时代“崛起”的时间大体在1894年左右,或者说在19世纪末,而不是20世纪以来的事,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我就跟贴请问其详:不知依据是什么,所指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具体是什么。难道,在此之前,美国就不按这些『做法』去做吗?所以,还请黄安年老师详述一下专家意见,倒底什么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哪些是美国大学在其国家国力崛起之前,甚至一建校就开始做的,哪些又是它在美国国力崛起之后做的。 之后,黄安年老师,仅是扫描了一个旧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070 言“写作的时间在17年前,今天来看自有需要充实和修正的地方,但基本的观点无需修改。” 但我不知道,他的『基本的观点』具体是什么。即使其旧文中论及的美国大学的一些制度,如: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都是在黄老师定义的美国崛起时间点之前,就建立好了的。至于他所未论及的另一个制度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 我询问黄安年老师的是他的原话『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 他只有此论点,却无法提供论据支撑,所以才因此觉得文科教授开口说话,太随意。 至于博主您所讲的『美国的现代科技体制形成于战后,这是常识。』 跟问题『美国许多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是20世纪以来的事』又是两码事。 即使你的断言是对的,据此判断别人的另一不太相同的问题就是信口开河,还是需要进一步论据的。 如,哪些是“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这些做法中哪些是“20世纪以来”才做的,哪些其实是人家早就做的,甚至是建校就开始做的。结合黄老师的扫描件,和其他资料 1. 私人捐款/慈善办学,自1636哈佛; 2. 校董制,自1819 3. 校权独立,自1819 4. 学分制,则是1872年由哈佛开始的。 这些都是真实的论据,确实对建好大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设计,但是其建立时间点,跟黄老师的观点正好都是相反的。另外,他讲的美国国家崛起点还在二十世纪初,跟你理解的二战后科技体制,又是一个不同的概念。 既然这个论点不能有足够论据支撑,那么黄老师拿这个论点在他博文里质疑,创建一流大学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就相当可疑了。我当时还只是好奇,黄老师会拿出什么样的论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结果最后拿的是十几年前的扫描件,而扫描件上罗列的数据,都正好是跟他的论点相反的。 因此才有概叹,文科教授说话还是要注意基本的证据支撑的。 这些都是基本的逻辑,并不需要非要学习很深的东西才能养成,也不需要非要出国,受西方文化熏陶一番才能明白。
  • 网友的反馈『啥好听挑啥说。』 是事实,不过呢,大家也都理解这种情况的发生,文章如果不写得四平八稳,不以主旋律为基线做微小的波动,估计就不可能被正式杂志录用了。 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 不过,问题是,好像博主介绍已经在国外接受过了很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但文章还能写得如此四平八稳,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这种写法,估计博主在十几年前出国之前,就完全有能力写出吧。扯远了,博主请理解,绝无恶意,只是看博主的经历和开明程度,有些奇怪而已。奇怪之中,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 博主回复:“教授之间工资差距过大,是否会对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科研体系,造成致命性的危害”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了,至少现在看不到特别有说服力的答案,可能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现有的说法,一说是会造成不公平,另外一说是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 『会带动教授工资的普遍提高』这个说法得靠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普遍提高,国家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住这么大的盘子,即,先在大学和科学界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是否有此力,领导是否有此心。 关键是,国家准备把顶级教授和底层教授的工资比例,定在何等数值。 国外是3:1,而底层教授跟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博士后教员的收入比值,差不多又是2:1。 那么决策层是否心目中有一个数值了,怕就怕在,决策层根本就没一个自己的想法,摸石头过河,先给钱了再说。 如果顶级教授工资跟底层教授工资,如博主所引,达到十几倍以上。那就不是简单的“不公平”问题了。 我们是从小学马列学说长大的,如果对其还有信仰的话,会记得这样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这样一个高差别工资比的经济结构,又会决定一个怎样的上层建筑呢?又会怎样影响到学界的文化气氛、制度建设呢。 是不是会因此把科学界搞成黑社会型的文化气氛和制度,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辩的,因为黑社会就是这种类型的收入结构。 我得说明一下,这些不是严格的推理,而用的是思辩,即,有理由型设问,而非直接确定答案。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苏丕波的博客-俞敏洪:度过有意义的生命 - 0 views

  •  而在大学中,我们要做的几件事情就是:第一,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打造完整;第二,就是要在大学里尽可能的多交朋友,因为你终身的朋友、合作者一定来自于你的大学;第三,如果有可能的话,在大学里谈一场比较专一的恋爱
  • 去年北京大学让我给所有北大新生做开学典礼的时候,我给他们强调一句,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谈恋爱,而且谈恋爱也不用害怕失败,因为自杀也自杀不了,未名湖就那么浅,跳下去还能爬起来;
  • 北大各个系的同学都要学两年英语,结果北大急缺老师。而一些优秀的毕业生都去了外交部、经贸部,工资又高。后来我们系主任急了说,最后5名给我留下来。留下来的5个人现在都变成博士生导师了,可见现在北大教育质量如何。
  • ...3 more annotations...
  • ,第一你大学读了多少本书,如果你说只读了几十本书,那肯定我不会要你。我心中的最低标准是200本书,而我在大学里读了800本书。新东方还有更红火的王强老师,在大学里读了1200本书,平均每天一本。有的人会问我,读过了忘了跟没读过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完全不一样。就像你谈恋爱,一个谈过恋爱后又变成光棍汉的人和一个光棍汉相比是有自信的。因为当他看到别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他会在旁边“嘿嘿,想当初老子也是谈过恋爱的嘛”。实在不行来不及读,你可以到书店看着那些书,记着那些名字用手摸一下,这样也能增加一点人文气质。
  • 所以在大学毕业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的人,这辈子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  第一,你的专业知识能在你创业中的运用;第二,你有能和同学朋友相处并且有分配利益关系的能力;第三,你要有对付中国社会如此复杂局面的能力;第四,你要有基本的商业操作原则或者商业运作知识;第五,自己要是个具有领导力的人;第六,你要有自己领域的运作知识和专业知识。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柏杨看博士婚姻 - 0 views

  • 千古伤心是结婚 柏 杨        柏杨先生有位朋友,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宝贝得要命,按说独生女儿一定娇纵过度而不成才,其不流入太妹,或自甘堕落者,几希。偏偏该朋友祖宗有德,女儿虽娇纵得不像话,可是却没有流入太妹,不但没有流入太妹,反而功课奇好,尤其数理奇好。这年头,一个年轻人只要数理奇好,就等于吃了神仙丸,想怎么念就怎么念。她阁下一条鞭上去,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由大学,而留学;最后在美国啥啥理工学院,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航空女博士。中美同胞,无不惊叹,认为她将来定会在社会上露一手。尤其是她的老娘,兴奋得坐卧不安,东串门西串门,宣传她女儿如何如何,谁要是说三句话还没有夸奖到她女儿,那比杀父之仇还严重,老娘能恨他一辈子。柏杨先生深知她有这种绝症,所以一见面就恭维她好福气,有这么个好女儿,总算不虚此一生也。有一次,我出奇计灌米汤曰:“看你女儿,多有出息,天分高,教养好,她总有一天要得诺贝尔奖金的,到时候,带着妈妈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你也可见见活国王,报上再那么一登,真光彩呀!”她曰:“你说啥,死得脱?啥叫死得脱?”我曰:“不是死得脱,是斯德哥尔摩,瑞典国的京城,到那地方领奖呀,听说第一特奖就是美金二十万。”她看我应对称旨,立刻用一种惟恐怕不被说服的声调叫曰:“我可没有那种福气呀,不过我女儿倒满有雄心,前些时还来信说正在研究研究啥呀,好多博士都佩服她哩。”说罢之后,立刻打开手提包,给了我一支她女儿从美国寄回来的洋烟,以励来兹。  这是四年前春天的事啦,今年春天,偶尔又碰到她,我还是按照着老规矩,没头没脑的称赞她女儿,最初她支支吾吾,后来因我跟在她屁股后赞个没完,她没好气曰:“老头,你歇歇舌头好不好?”这一次连洋烟也没掏,就扬长而去。  事后才知道,老太婆发那么大的威,不是宝贝女儿死啦,也不是宝贝女儿忘了娘,而是宝贝女儿得了博士学位不久,就结了婚。老太婆当然不反对女儿结婚,可是结了婚之后,跟着就是生子,而且生起来像北平卖的冰糖葫芦一样,“ 大珠小珠落玉盘”,三年就生了三个。如果她身在中国,问题还小,盖中国人工不值钱,请个下女小姐,就可以分忧。无奈身在美利坚,人工贵得可怖,买菜、煮饭、抱娃、喂奶、铺床、叠被、洗衣服、烫衣服、洗盘子、换尿布,大自“电线走火”,小至买根针,都事必躬亲。亘古奇观的女博士,遂成了一个管家黄脸婆。  我们介绍这个故事,并不是触谁的霉头兼碰谁的疮疤,尤其是毫无轻视家庭主妇之意,盖世界上可以没有女博士,却不能没有家庭主妇也。在对人类贡献的价值上,家庭主妇要超过女博士千百万倍,这可不是拍家庭主妇的马屁,以便将来挨门讨饭;而是没有女博士的世界,世界仍是世界;没有家庭主妇的世界,简直不能想像。不过,问题在于,一个家庭主妇,只要受国民小学堂教育,就可胜任愉快;而一个女博士,恐怕至少也要投下去二十个年华。七岁上小学堂的话,最快的博士也二十七岁矣(有的年已半百,头发都白啦,还在往里钻,那就更是紧张)。国家花了这么多的钱,自己也费了那么大劲,不过造成一个管家婆,成本未免太高。这种浪费,恐怕连太行山都得赔进去。如果将来大学堂全体成了女学生,而女学生又全体冲进厨房煮饭抱娃,中国高级知识界,势将成为真空。夫国家培养一个科学家,就有理由、也有权利,要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果所有的科学家一齐坚决的蹲到河边捞鱼,那又何必培养这么多科学家,直截了当培养捉鱼的好啦。  女博士嫁人,当然是应该的,但如果她阁下折腾了半辈子不过只是煮饭抱娃,我们就忍不住要疑心,当初何必那么穷凶极恶,把臭男人从榜上挤到枯井里乎?当她阁下午夜人静,半闭着瞌睡得要命的秋波,从床上爬起来喂孩子奶时,隐隐约约,不知道听没听到枯井里的哭声也。吾友盛紫娟女士,她在香港读大学当时,兼编了好几个刊物,正在日正当中,前途无量,却忽然结了婚。结婚之日,来信描写远景说,她丈夫是个大律师(也可能是个工程师,日子一久,记不清矣),生活不成问题,所以一定要好好写几本小说。我老人家就一百个不信,盖小姐一旦变成了太太,她的朋友圈就会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生活方式也会跟着别有天地,而且一有了孩子,更是全盘皆垮。不要说写小说啦,能有心情看小说,已很可贵矣。她对我的看法颇不服气,在信上致训词曰:“你这个老顽固,总自以为是,总用你过去陈腐的经验去判断新的事物,务请拭目以待。”好吧,我就拭目以待,拭到了今天,已整整五年,她不但没有一本小说,而且音讯杳然,像是从地球上失了踪。呜呼,非她不上进也,而是形势比人强也。不过女作家和女博士之间又有不同,女作家二十年之后,儿女渐渐成长,她仍可继续爬她的格纸,起初可能有点生疏,久啦也就可以应付,而且随着年龄见识的增加,作品或许可能更成熟。可是女博士学的是航空工程,二十年之后——不要说二十年之后,纵然三年之后,她学的那一套已落伍了十万八千里,她就不得不成为废料。
arithwsun arithwsun

希尔伯特--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 (豆瓣) - 0 views

  •  康斯坦丝·瑞德,美国传记作家,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但决非是数学专业工作者。她先后为哥廷根的希尔伯特和纽约的库朗撰写传记,这些作品具有独特风格,早已脍灸人口。在获得成功后,瑞德愿意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她把目光转向了奈曼。奈曼是现代统计学领域的泰山,他是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的个性和活力构成了其整个科学活动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的生平就特别适宜由瑞德来撰写。于是,作者和传主就有了完美的结合,在写作过程中,瑞德曾与奈曼广泛交谈,并查阅了大量奈曼的个人信件和专业文件。虽然奈曼未能亲眼见本书行世,但他活在这本书里。
  •  大卫·希尔伯特(1862—1943),20世纪上半叶国际数学界的一位领袖人物。他于1900年在巴黎第二界匡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提出的23个数学问题(史称希尔伯特问题),激发了整个数学界的想象力。此后,这些问题几乎成为检阅数学重大成就的指标。这位创造了20世纪数学史奇迹的数学家和数学思想家,就像数学世界的亚历山大,在整个数学史上留下了他显赫的名字。   希尔伯特,这个极富想象力的人在一个极抽象的世界里如鱼得水,他的一生平淡而神奇。本书原来是为数学专业外的好奇人士而作,如今已成为科学界公认的经典读本。      重读《希尔伯特》之遐想   序   第1章 青年时代   第2章 良师·益友   第3章 哲学博士   第4章 巴黎   第5章 果尔丹问题   第6章 转变   第7章 只谈数域   第8章 桌子、椅子、啤酒杯   第9章 问题   第10章 数学的未来   第11章 新世纪   第12章 第二个青春   第13章 热情洋溢的科学生活   第14章 空间、时间和数   第15章 朋友和学生   第16章 物理学   第17章 战争   第18章 数学基础   第19章 新体制   第20章 无限   第21章 借来的时间   第22章 逻辑和认识自然   第23章 云散   第24章 晚年   第25章 终眷   索引   译后记
  •  
    这是我最喜欢的数学家传记。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中国科大: 那些杀手都很冷 - 0 views

  • 我曾经头脑发热要选这门课,没想到导师大笑,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当年我们学她的组合数学,考了四个小时,中间拿担架抬出去一个。众人寒,然后导师继续说,"抬出去的是孙淑铃自己,她站着监考,四个小时,哪里受得了啊!"其杀人之敬业可见一斑。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