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并击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 0 views

  • [9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46]    另外,作为大学聘人来说,确实是系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系主任确实应该可以有100%的否决权,但是不可以有100%的最终进人权,进人权还需系学术委员会的讨论方可。饶先生这里的错误有二, a. 将自己的否决权建立在一个非常滑稽的基础上,附SCI信息,成为了行使否决权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文章内容本身,这让人想到的是政治,而不是学术,是暴力,而不是智慧; b. 饶先生文章通篇讲的人才聘任,但看不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哪里,只看到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的权力选裁,如果一个美国大学系主任,在这样的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好恶和权力,不知他在同事眼里会被如何看待。希望,饶先生在北大生科院的具体操作中,不是这样的。 前一阵,武夷山写出博文,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快速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发展首要的事情,并寄相当的希望与海外教授们身上。他在看了饶毅先生这几篇文章的表现后,不知对自己的建言是否还有相当的自信。 总之,不管是“千人计划”--目的直接提升人才水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目的间接提升人才水准。都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不是先有蛋再有鸡,也不是先有鸡再有蛋,需要二者(高阶人才+评价体系)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才好。 现在的担心是,“文革阴影”这一代,如果去不掉自己的童年阴影,少年阴影的话,却不掉那些“强迫症”,“急躁症”的病根,也许中国科技体制,在他们这一代手上,仍将会继续恶化,那样的话,中国又要在历史进步轨道上走相当长的一段弯路。
  • [9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36]    『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不知美国那个中等以上机构,就敢在聘人要求中写出这样的威胁性话语,这是要打官司的,ISI不会让你这么欺负它的。『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然就是饶毅和他代言的朋友们的机构,不知饶的朋友们是否授权饶毅这样代言。 要反对一个事物,就要一棍子把它打死,如SCI,不惜以威胁年轻人进职作为代价。实际上,如果饶毅作为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会对应聘者白纸黑字写下这些“威胁性”语言,为什么他在中国就敢呢,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了。 其实国内也在发展,并不是饶毅刚出国时候的状态。即使是“文革阴影”一代,其中也还是有很多领导采取善意的、柔和的作风,不会随便去威胁应聘者,评职称者,应该如何如何。另外,SCI毕竟是客观数据产生出来的信息,以自己的喜好,来打死一个客观信息,实际上,可能最终受辱的会是自己,因为这里,博主要打击的已经不是国内使用SCI的领导者了,而是SCI信息本身。
  • [9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5:31]    饶先生此处,作为北大的一个院系领导,博文是有不当之处的,也许他自己会奇怪,怎么好好的题目,也引来这么多人骂,自丑而不知,即使加上补充版,跟上次那篇“年轻人”一样,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1. 写文章不能采用这么居高临下的态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面对年轻人和后进者,更不能使用威胁的口吻---如果你申请时,附加SCI信息,则“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不知这个威胁,又有何科学性的地方,是从这个做法中,看出该研究人员人品不好呢,还是科研水平不好呢。这都不是,唯一的地方是,这样做,不符合饶毅这样几位领导的口味,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态度”。 2.作为领导,可以不要求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上附加SCI信息,但是如果申请材料上有,其实也完全不必采用拒绝的态度,看一眼又何妨,了解一下又何妨。关键是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取其所长即可。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饶毅作为“文革阴影”一代,虽然在国外历练过多年,但回国做事时,言行上还是采用他们那一代的常规思路,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习惯,以“政治(而且还是偏激型的)”代替学术。
  • ...1 more annotation...
  • [9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36:41]    可惜的是,文章通篇看不到,SCI信息是如何害的“年轻人”学术水准下降的,看不出任何证据。 反而看到的是,如果年轻人的申请材料,不符合饶毅先生的“政治口味”,他就“有可能”动用自己在北大获得的行政权力,去“害”这个年轻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尤其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重点院系领导人,尤其是面对年轻人之时。 现在不仅是有“害人之心”,而且还敢把这个“心”公诸于众,大肆宣传,施加威胁之力。这样就更不对了,如果作为四五十岁的人,能改掉这种“文革革命”习惯最好,如果改不了,在“心”、“言”、“行”上都无所顾忌,那么北大生科院的未来发展,是否能看好,是值得怀疑的。
arithwsun arithwsun

汪精卫:从"爱国者"到汉奸_网易新闻中心 - 0 views

  •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侵华战事既已发动,而日本人又没有气魄来大举称兵。等到中国民愤达到最高潮,以致芦沟桥“事变”无法收场,大规模用兵势在不免之时,日本又不愿倾全国之师来犯。只是在华北、华东用少数兵力与中国作战,到兵力不敷时,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战。这种“逐次增兵法”便犯了兵家大忌……所以日本既处心积虑要征服中国,就应乘欧洲多事之秋,一举把中国吞下。
  • 日本平时国防军有二十个师团,稍一动员便可递增至四、五十个师团。如果芦沟桥战事发动前夕,日本便动员全国,首批派遣三十个师团同时分途进犯……一举而占领中国各重要城市,将我方野战军主力摧毁,将零星游击队赶入山区,支解我们整体抵抗的局面,陷全国于瘫痪状态,并非难事。到那时,我政府只有俯首听命。”
arithwsun arithwsun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豆瓣) - 0 views

  • 知无涯者:拉马努金传 Douban.prettify_form(document.getElementById('ssform')); 放在你的blog里! 译者: 胡乐士等作者: 罗伯特·卡尼格尔ISBN: 9787542829795 [十位: 7542829793]页数: 499定价: 33.3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装帧: 平装出版年: 2002-10-1 把这本书加入我的收藏我最近在读我读过我想读  我来评价  评价汇总   ███████   12   ███   6             记录、分享你的书、音乐和电影,请先登录或注册 快速注册 你的email地址: 请填写email 用于确认你的身份, 豆瓣绝不会公开你的email。 给自己设一个密码: 请填写长度大于3的密码 你需要用它登录, 请使用英文字母、符号或数字。 给自己起一个名号: 起个名号吧 中、英文均可。 简介   ·  ·  ·  ·  ·  ·    1913年,印度一位年轻无学历的小职员拉马努金写信给大名鼎鼎的英国数学家哈代,请求这位学者对他关于数学的若干思想发表意见。哈代看出此信出自一位天才之手,就想方设法安排拉马努金来到英国。于是就开始了一种有史以来最难能可贵也最富有成果的合作。    作者怀着对丰富多彩而引人入胜的细节的高度热情,把我们从印度马德拉斯的庙宇和贫民窟引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庭院和教堂。在那里,虔诚的印度教徒“直觉王子”拉马努金与严格而又怪僻的“证明使徒”哈代并肩验证他的光辉理论。拉马努金高强度的创造性贡献使他付出了代价:他去世时年仅33岁,身后留下一份使人着魔的、深奥的数学遗产。直到如今,人们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的秘密。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书之一,曾获1992年“美国书评界传记奖”。         目录   --------   第一章 寺院里的清凉(1887~1903)11   第二章 遍尝欢乐(1903~1908)43   第三章 寻求赞助人(1908~1913)77   第四章 哈代(G·H·哈代~1913)119   第五章 “谨自我介绍如下”(1913~1914)175   第六章 拉马努金的春天(1914~1916)219   第七章 英国的严寒(1916~1918)   第八章 “健康状况尚好”(1918以后)   尾声作者简介   ·  ·  ·  ·  ·  ·    罗伯特·卡尼格尔,科学作家,曾获格雷迪—斯塔克科学写作奖,是《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等书的作者。作品散见于多种刊物,其中有《纽约时报杂志》、《文明》、《今日心理学》、《健康》、《科学》等等。他定期为《纽约时报图书评论》和《洛杉矶时报》写书评。卡尼格尔还是巴尔的摩大学耶鲁·高登文学艺术学院语言、技术和出版设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曾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执教新闻文学。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金拓的博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示范作用与说服力缺憾 - 0 views

  • 博主回复:我对你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在于:明明我在谈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你不对具体的问题回应,却一再脱离具体问题,纠缠在几个中文词汇上。明明自己在玩抽象,还一再批评别人用词抽象。除了自己外没有人在抽象地谈自由和公平。你再仔细review一下我们的对话,应该不难发现我所说的是否属实。 不说这些 了。当前中国的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权利的垄断导致了经济利益的垄断(这是与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不同之处),学术研究资源的垄断、甚至信息的垄断(或曰不对称)其实包括在广义的经济利益垄断之中。现实地说(即除了政治权利的竞争开放以外),当前中国社会的稳定取决于如何切断政治权利垄断和经济利益垄断之间的联系,使前者不导致后者。作为科学家群体,从学术资源的垄断中突围,打开社会结症的突破口,未尝不是对全体社会的贡献。
  • 可能我没有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所以让你没搞清楚我对你此文的攻击方向,让我重新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自由”,“公正”都是属于人类社会中最抽象的形容词,很难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当然,确实有可能在言辞中给这些形容词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但是往往却会因此在现实中找不到对应物,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定义,即使言辞清晰也毫无意义。那么为了让它起码覆盖到一定范围的现实对应物,如美国科学界的科研评审体制,就必须将其定义适当的模糊化。但是,一经模糊化之后,我们能用一个模糊化的概念,来批评另一个具体的现实吗?即使这个现实可能确实有问题,但这种思维下的批评并不符合科学的思维方法,即要求出发点(基础)一定要足够的清晰明确。再具体来讲,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相应美国大学评审体制而生成的“自由”“公正”定义的适当模糊,能直接拿来用到中国科学体制上吗?答案应为否,应该是既无必然性也无必要性的吧。------------------------------------------------------------关于信息不对称,从这个角度,可以避开那些腐败等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削弱信息不对称,就大大地削弱了腐败的根基。世界上总会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的,我博文中的一个认识是,让行政系统达到完全透明化(或者说最大可能的),而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放到议会。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