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杨佳案件之反面观点/ 草鱼子:一切都是工具,只有历史高高在上!
dafeng qixi

草鱼子:一切都是工具,只有历史高高在上! - 4 views

一切 都是 工具 只有 历史 高高在上

started by dafeng qixi on 17 Feb 09
  • dafeng qixi
     
    题外的题内话:

    人类陷在自己的主观里,无以自拔。如果他们偶尔能看清自己的形象,将会惊出一身冷汗。

    但人们依然陷在自己的主观里,他们的判断、行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己主观取向的摆布,而他们自己却不自知。可能有的人会不耐烦地说,想这么多干什么呢?开心就好。我时常听到人们这么说,可是我也时常很沮丧地发现,说这些话的人经常会因为不能超越自己的主观,而被主观所奴役,作出不准确和不理智的判断,尤其在危难时刻,这样的不理智就会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强化这个认识--人不应惰于思考,尤其不能惰于反思,人应该不断进步,无论是谁,都有权强大,有权接近上帝,摆脱麻木与愚昧,看清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

      希望我下面的这篇文章可以稍稍有助于部分读者接近我的这个理想。
      
      正文
      
    2008年7月1日,一个叫杨佳的28岁北京青年手持利刃独闯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杀死杀伤10名警察。震惊海内外。

    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的走向极耐人寻味,本来十名警察作为个人与杨佳无冤无仇,杨佳杀人本是明显的犯罪行为。然而由于杀的是警察,而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象征,又因为目前紧张的社会关系,以致这次罕见的暴力事件非但没有遭到社会主流舆论的谴责,反而使作为施暴方的杨佳获得无数同情之声,更演变为公众对司法现状的强烈质疑,作为事件受害方的警察没有获得丝毫同情,反而遭致更大责难。该如何来观察这件事的成因和意义?我想可以用如下推论。

    每当发生一起较受关注的公众事件,公众会根据当时双方的身份,考虑是否把自己带入,并随后得出结论。首先警察作为特殊职业,必然是少数人,杨佳作为被警察管理的普通公民,其身份更具普遍性,会有更多人将自己带入为杨佳。同时,杨佳身上有太多网络主流人群的特征:年轻,爱上网,喜欢旅游,城里人,而且还是首都户籍。这使得很多网民--也就是社会主流舆论的中坚力量,认为杨佳和自己属于同一阶层,以致有同病相怜之感。此前发生的许多起事件,其主角和主流网民多少有些距离,比如上访被阻的农民,打工者,他们是社会大众,但还不是已经成为舆论的网民,他们没有太多权利代言人。而杨佳则拥有了几乎所有的普通网民作为权利代言人。

    网民发现"今天我是杨佳",而且身边也确实有类似的事发生,他们认为"杨佳的今天可能就是自己的明天。"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充分的情感带入,并随后对杨佳本人产生深切的同情和理解,而对可能针对杨佳曾经施加过行政暴力的警察则有了更多的仇恨。

    当舆论这样认为,其实事情本身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为普通公民代表的杨佳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孤独的对抗整个国家的秩序维护机器--警察。在那时杨佳是绝对的弱者,作为同样是弱者的每个个体和杨佳正处于同一战壕,必须去面对共同的敌人--警察。他们必须根据这一事件,向这个共同的敌人宣战。这是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的重要原因。

      换言之,杨佳事件本身已经成为工具,舆论的主导群体利用这一工具向他们的某个对抗群体施加压力,表面上说的是杨佳事件,实则表达的都是个人对警察群体的主观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警察本身不是绝对的舆论攻击对象,只是因为具体到杨佳事件中,人们更愿意选择杨佳作为"自己人",发泄一部分对警察的不满,在遭到别的事件时,则要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方再做选择,被带入的角色也因此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在这件事件中,曾经成为众矢之的的警察忽然摇身一变,变成了社会主流舆论歌颂的打虎英雄。

    因为在所谓的"六英雄事件"中,警察对抗的是据说是个衙内,也就是权贵家族的富家子弟,对社会主流舆论来说这是一个更强势的群体,强势到即使是警察这样的身份也不得不被忽略,而成为势力远不如对方的"非权贵群体"。社会主流舆论在此时决定选择"警察一方"(注意,不是"警察")为"自己人",利用此次事件,作为向权贵一方施加压力的工具。无论这是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为,其结果就是,该事件中被打死的一方又成了舆论攻击的焦点。而事件到底谁是谁非已成了次要,甚至到最后,被打死的是否真的是权贵也成了次要,反正社会主流舆论就是要借此事件发泄对权贵阶层的不满。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是也不是。

      事实是次要的,立场是主要的。找出真相是次要的,借机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主要的。所以我说一切都是工具。
      
    一切公众热点事件都是工具,社会主流舆论利用它们伸张自己的观点。同样明显的还有一个叫典型的事例,王斌余事件。

    王斌余因为不信任医生,不肯及时让医生医治妻子,导致妻儿俱亡。如果事件仅仅为此,愚昧偏执的王斌余自然会受到一边倒的指责,但王斌余偏偏还被新闻媒体塑造出另一个身份--他不是普通外来民工,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理想",不愿甘于平淡,想根据自己的"天分"出人头地却又处处受挫的社会底层人物。

    这又是一个很典型的几乎是个文学化戏剧化的形象。我的友人中也有很多满怀理想,但又暂时未被社会真正接受和认可的人,他们中的一些就开始为王斌余抱不平,对由他导致的妻儿俱亡的事实搁置不论,只为他此前的遭遇表示同情,并由此激烈表达对社会不给王斌余们太多发展机会的不满。或一部分人只是表达对医疗系统的不满,但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些许王斌余因子。

      王斌余是否真的遭到不公没有多少人能去核实,也懒得去核实。况且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斌余忽然获得的这个角色,以及社会早已存在的原罪;甚至王斌余是否真的是那样的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曾经有类"王斌余"的遭遇。于是对基本事实真相的考究和评论少之又少,更多是借机的自我表达和情感抒发。王斌余事件在此又成了部分人的工具(和该事件类似的还有范美忠事件)。
      
    当然,作为情感的自然流露本身,倒也未可厚非。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许多不公正,许多阴暗面。比如我也极怀疑在杨佳事件中,公权力曾经对杨佳施加过过度暴力,而且杨佳母亲一度被关进精神病院,以及苏州网民因为所谓的散布谣言被上海警方批捕(无视于"回避原则"),也说明我们的公权力是多么无法无天,肆意妄为。

    然而,网民在借那些工具施加压力的同时,是否自己也在反思,自己的那些判断很可能只是主观意愿的反应,而不是基于真实?是否反思或许事件还有另一面,真相还有待更严格的发掘?

      我对此持较悲观的态度。社会舆论总认为他们做了正确的论断,真理在握,可以压制一切,但殊不知他们只是做出了符合自己主观任性的判断,而这一主观任性又是基于他们身处的地位。以致难以避免拥有了极明显的阶级烙印。
      
      我不否认在当下矫枉过正行为的某种存在价值及其合理性,但我也在担心,如果社会主流舆论-这里主要是指网民一再只根据自己的主观任性指导行为,那么是否会因此乏于反思,并因此种下非理性的种子?比如在家乐福事件中,许多网民荒唐的认为法国政府在资助家乐福对抗中国网民,其事件实质也是"只凭主观臆断,而不是根据事实和逻辑去判断"。
      
    我也不反对公众借用某些"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希望公众在如此行为的同时,也能寻找时间做下反思,看看自己是否真的为主观完全控制了,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意义。因为我知道越是主观反而越容易被欺骗,随即会被人利用。只有善于反思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免于被人利用。因为显然,某些阴谋家会利用公众的这种主观任性,寻找到舆论的取向性,随即根据它制造谎言。

    比如在哈尔滨警察打死人事件中,也可能存在警察一方故意制造出被打死者的权贵身份的言论,以此获取社会主流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如果真是如此,被打死方不是遭遇了极可悲的天大的冤屈?家人死了,非但得不到同情,还要被千夫所指。

      我只是说了一个可能性,对事件真相究竟如何我没有发言权,但同时绝大多数网民由于缺乏实地调查的条件,所以也难以拥有对事件真相的发言权(而他们却在发言了)。
      
    更多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继续找到。社会舆论的主导方一再利用他们掌控的舆论平台,宣称他们是最普通民众的代言人,而将自己的对手塑造成民众的对立方--富人、权力或特权拥有者以及他们的帮凶。随后他们炮制各种利于他们,同时又对他们的敌人不利的言论,其目的就是利用民粹主义的力量,在民众和舆论主导方的敌人之间制造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妖魔化对手,夸大事实,利用具有煽动性的言辞激起对立情绪。

    有时,他们炮制的事实会显得很不可思议,被妖魔化的一方简直是无恶不作,丧尽天良,其言行甚至到了反人性反人伦反常识反逻辑的地步,但因为对立情绪极端激烈,以致民众依然会信以为真。

      此时,工具成了凶器,可以致人死命。有人胜利成为王者,有人失败成为穷寇。历史似乎在此时有了定论,成为穷寇的永远是穷寇,而王者永远高高在上。
      
    但即使一切都是工具,还有最纯粹的历史高高在上,今天的许多所谓的真相,在最纯粹的历史之神面前依然会现出原形。历史的最终走势也只根据它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人们可以在某一时段内稍稍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节奏,但却无法阻止他回到原来的轨迹,就像罗马帝国再强大,也无法延续到今天。

    再者。

    真实,真正的真实是自在的,不是人力可以掩饰和改变的。就像历史本身是不容改变的,有人会去刻意打扮,但历史本身就在那里,定格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定格在真实的框架内。我们未必都能看到,就好像人们未必看得到星空,但星空却永恒存在。他就在我们头顶,被各种事物阻断了视线,肉眼难以得见。但如果我们能知道那阻断的是不长久的,在它们的身后,永恒的星空依然自在和谐,我们就能随之"看见"它的存在。

    所以历史还是高高在上,超越了一切主观。有的人可能一生也看不见,但若有人看见了,他的心中必有星空般的澄明。

      此时,他也将高高在上,俯看芸芸。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杨佳案件之反面观点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