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digg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Mini blog的社区化:Pownce分析 - 自投罗网|鲁公子的IT咖啡馆 - DonewsBlog - 0 views

  • 比如Pownce支持的Links,可以将youtube和flickr内嵌在某个post里面,这就是话题的来源。我没有统计数据,但统观起来,这些links不但达到了信息散播和传达的目的,而且回复数目比非链接的确要多一些。这些回复就是社区性的养料,而Links这种功能本身就提供了这样的养料生产平台。
    • Oliver Ding
       
      这一点,应该是和Digg相同吧,Digg的社区机制也是将顶出的作为讨论的话题,回复很重要。
  • Event这种功能更是如是。笔者住在悉尼,因此常常关注悉尼的Powncers。在悉尼,Events的公告非常多,我看到过的BBQ、Bar party等等的聚会通知不胜枚举。也就是说,Pownce甚至成为了线上社区线下化的途径。当然,笔者确未参加过这些聚会,无法给出线下聚会的评价。但这种社交性的延伸,在企业运作角度而言,笔者很欣赏。Pownce在未来可以对此多做文章,形成俱乐部或者其余一些可盈利模式,对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很具建设性。终究没有哪个mini blog现在能够有线下盈利模式的机会,更不要说尝试。
  • Pownce里有一个写诗的美国女孩,post出自己的诗歌,然后说如果能够得到15个decent responses就会贴出下一首。我们可以在这件事中看到,用户已经可以做self-promotion了,可见这种社区性在mini blog中的需求是可以这样具像化的。而具体的运作,仍然在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赋权。Twitter的重点在于“发生”,沟通的基础在于“做过什么”; Pownce的重点则是“议论”,沟通的基础在于“说过什么”。 Pownce对“说”这一功能的赋权相当之大,同时也赋予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将评论打开,自己的言论随时有可能被跟风或被抨击。但这的确是社区化的基础。Twitter有@功能,那又怎么样?两个人互相@,然后就能整合起一个话题的主线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想参与,怎么办?Twitter能让三个人一起@么?一群人呢?
  • ...3 more annotations...
  • Pownce最大的区别是任何一个post都可以被回复,都会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一些达人的言论,招来200余条的回复是司空见惯的事。任意一句话都会成为回复的目标。回复似乎一直是互动性的代名词,在mini blog里将这种对话机制作为其运行的主要模式,本身就已经将自己定义为虚拟社区了。
  • Pownce首先支持的是多人的共同话题探讨功能。这一点是和Twitter最不同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说是话题离散化?因为如果只是多人共同话题的探讨,数年前的forum早就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Pownce和forum有什么本质区别?首先,Pownce对很多碎片化,非主题化的主题赋予了正式成为主题的权利。比如其中一个很友善的美国大叔,每天早晚都会和大家打招呼,而每天回复这一条留言的人都不会少于10个。这种情况是不会出现在twitter和forum里的。对于forum而言,这种留言不够正式,或者说不够一个主题的标准。如果在论坛上每天有一个人在上面写一句早上好晚上好,不出三天绝对因灌水罪名被封号。但Pownce却赋予这种本身有些扰民的信息主题化,非但不令人厌恶反而很温馨。第二,Pownce赋予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信息的权利。这个是典型的2.0风格,和twitter如初一辙。碎片化的主题因为多元化的受众群体而更加多元。由于和twitter类似,不赘述。第三,Pownce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排列方式。话题的离散化将沟通的轨迹也进一步碎片化,但mini blog的性质注定了不能应用tag这种最普遍的2.0信息整合工具。Pownce将信息很得体地整合了起来。我统共发过哪些留言,这是一个以我的“行动”为坐标的时间序列。我发过什么帖子回复的是那些留言谁又回复了我,这是一个以“话题”为坐标的项目序列。我在哪些人的profile里留言过,这是一个以“他人”为坐标的群组序列。这就是Pownce优于Twitter的一点,即对协同对话的信息整合。当我们再以这三个序列和“好友可见”、“所有人可见”等参数组成矩阵,碎片化的信息就会落入到相应的矩阵方格中。这是一个将forum和mini blog很好结合的功能。当然,如果能够加上自定义的分类,会更有2.0的味道。
  • 就其共性而言,是对信息传播和扩散的赋权。但在Pownce社群型和协同工作型的定位来看,更是对这些定位的社区属性的支持,是为用户提供UGC的生产、话题持续性,乃至社区性长久维持的基础设施。
Oliver Ding

Global Voices Online » China: Time to pray - 0 views

  • China: Time to pray Friday, May 16th, 2008 @ 21:42 UTC by John Kennedy
  • ‘Pray for the disaster victims, god bless China' has been the main motif on many main Chinese blogging websites as the country moves past the hundredth hour of mourning, fund-raising and blood donations.
  • The MeMedia collective has being doing in Chinese for total coverage of Earthquake discussions what the crew at Shanghaiist have been doing in English; among all the links MeMedia has been aggregating and sharing publicly on Diigo has been the last blog post from a teacher in Beichuan who didn't survive the earthquake, photos of a school sports activity from May 11.
  • ...2 more annotations...
  • Blogger Oliver Ding has set up a community space on SlideShare for those affected by and working against the damage done by the earthquake, one of the many ways to help the earthquake victims that in turn is being shown support on Digg.
  • Support for relief efforts from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has been equally swift and thorough. Overall support for Red Cross China has been so strong that accessing the Red Cross website for the past several days has been difficult due to the high volumes of traffic it has been receiving. In no particular order, here a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blog posts foreign and English-language bloggers in China have given us in just a few hectic days: http://www.ifgogo.com/80/how-to-donate/ http://cnreviews.com/uncategorized/china_earthquake_relief_and_donation_guide_-_will_update_20080514.html http://cupofcha.com/2008/05/16/ways-to-donate-to-earthquake-relief.html http://www.chinavortex.com/2008/05/how-chinese-websites-are-helping-donations-for-sichuan-earthquake-victims/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3/red_cross_society_earthquake_sichuan.php http://beijingbookworm.com/whatsnew.htm http://www.pandapassport.com/chinese-internet/donate-for-adspace/ http://www.lostlaowai.com/commentary/blog/2008/05/15/add-a-quake-relief-donation-badge-to-your-blogsite/ http://rconversation.blogs.com/rconversation/2008/05/help-chinas-qua.html http://chinesepod.com/earthquake_relief http://shanghaiist.com/2008/05/16/green_scene_how.php
Oliver Ding

豆瓣首页的话题垄断与作者垄断 - 理念油汤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在豆瓣得到展示的产品和用户形成的是20%,剩下80%的长尾依旧得不到更好的挖掘。
    • Oliver Ding
       
      首页是唯一挖掘长尾的地方吗?首页是唯一的信息呈现的地方吗?显然,首页依赖症还是1.0的用户行为:)
  • “作者垄断”的马太效应,话题永远只是一时的,但作者却是一世的。朋友越多,评论越容易被推荐,越容易上首页,越容易被更多的人认识,越容易写出更大众的评论……如此这般的不断被加强。于是它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作者垄断”达到一个非常强的强度的时候,意味着其他的作者的评论上首页的机会就越小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悖论。
    • Oliver Ding
       
      Digg的两难也会在豆瓣出现吗?只要把首页改成个性化的友邻推荐,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 明明是不符合首页“精神”的此类“评论”,为什么总是会被广大用户推上来?是用户不明白首页的“精神”?这个很有可能,因为豆瓣除了在推出“日记”功能的时候侧面提了一下首页不该出现啥之外,从来就没说过首页到底该是什么“精神”,这个确实也不好说明白。
  • ...1 more annotation...
    • Oliver Ding
       
      首页依赖症。。。。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1 - 5 of 5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