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liver Ding's Scrapbook/ Group items tagged 个人品牌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liver Ding

专业人士和网络个人品牌 - 0 views

  • 专业人士或专业服务的知名度、声誉,主要来自其专业知识的传播和实践,以及围绕传 播和实践,与广大目标消费群所进行交流互动。
  • 具体来说,网络个人品牌的管理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对于每个层面我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身份管理(Personal Identity Management) 知名度和品牌(Personal Awareness and Branding) 声誉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 虽然有一些专业人士(IT、媒体界的居多)借助网络和社会化媒体,通过建立个人品牌极大拓展了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但是总的来说,人们对网络个 人品牌的认识和实践还处于“石器时代”。
  •  
    这是小容自2004年写完《专业服务人士,你为什么需要创建个人电子品牌》之后所看到的探讨同一话题最好文章。时隔四年之后,当社会化网络走进我们的视野之后,专业服务人士创建个人电子品牌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安步在这里提出了身份管理、知名度和品牌以及声誉管理的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操作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服务人士充分运用各种社会化网络工具,助益自身的职业成长。
Oliver Ding

盒子的更名和展望(用创意,做一些贴心的、实在的、有用的事情) - 基于生意的品牌管理 -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营销与商业博客群 写下我们的生活与思考 - 0 views

  • to Stanleyxu:u say “Chen Gelei is really bull-shitting here.” 刚才把我雷了一下,所以决定在这里写多几句话。u say “Totally an ads here”一个在种西瓜的人,只要说任何和瓜有关的事,都会被看成是广告。我想说,这是一篇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小宣言,寄托着我的梦想,和一直不为人理解的实践。我的原则是,想说就直接说,不掩饰,不绕弯。盒子的事业,是我对自己倡导的新营销模式的身践力行,我不想做一个空谈家,也不想做一个旁观者。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我希望能让盒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营销2.0平台,与电子商务、新品牌体验相结合,这当中会有非常多有价值的营销2.0事情发生。u say “Irwin's blog is mixing up but falling down”,你可能是希望这里保持一种pure and simple,所以你后面还说这里是顾的last spiritual field(最后的精神家园)。其实,从一个人的博客,发展到多个人的博客聚合,有很多事情是难免发生的。互联网的力量就在于创造可能,更重要的是看内容聚合能否引发更多的可能性。至于说精神家园,盒子真的是我的精神家园啊。为何你又不能接受呢?u say “Irwin is hurried to commercialize himself”,这个hurry是否用得过了?人家做了几年的个人博客,才好不容易开始step by step到这一步。而且,顾的商业圈子在之前早就搭起来了。最后,我也郑重向顾兄和其他朋友承诺不会再发类似的东西,因为我并不是想做广告的人。
    • Oliver Ding
       
      我倒是觉得出语境差别的重点在于个人blog和群组blog的差别。在sns网络里发文,贴子依附于个人身份,这一点和个人blog是相似的。而在群组blog里发言,每个成员都需要遵循集体的规则。 遵守群组blog的规则,实际上,也是对其他成员的尊重。 在没有编辑和审核过程的群组blog中,一个群组blog能够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能否高度地遵守规则,这也是自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西方,在略有影响力的个人blog上,即使只有一个作者,作者在行文时都提到涉及和自身有关联的情况时,都会披露具体的情况,让读者自行判断文章的独立与客观。 此外,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等同起来,不分场合地推广自己的创业项目,这不但起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更让自己的个人品牌在人格这一层面直接丢分。
Oliver Ding

迷途不返◎笑骂江湖 » 关于建立音乐社区--与Andy的谈话纪录 ◎ 在中国做网民,要么修炼成佛,要么历练成魔 - 0 views

  • iFire: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付钱?,P2P仍在朝更有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那么多免费的资源 Andy:喜欢这首歌,支持歌手 iFire:中国这些用户为什么要付钱,支持歌手?开玩笑,中国人? Andy:不是下载,而是很方便在先播放,等等,超女短信,这个很有说服力吧 iFire:呵呵,我觉得这都只是超女周边产品而已,核心在超女,不在其他的那些形式,所以我想我说的你没明白,你所说的所有例子,都在其核心成功的基础上,但在中国,目前就是核心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已经坍塌了 Andy:上月,***的一个副总联系过我,说他们要做社区,利用社区销售更多采铃,增加网站黏性 iFire: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人大与购买音乐产品的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80%不购买音乐 Andy:你说目前盗版环境使你绝望 iFire:想做音乐社区的人很多很多,跟盗版没关系,是人群的根本问题,在中国,做个擦边球的色情网站都会比音乐社区有希望套钱,其实我并不想让我的观点影响你,只是,我真的认为你现在没有真正弄清楚你将要做些什么 Andy:当然,我不是急于要赚钱的,saying, track, video功能只是满足我个人需求,只是看好,觉得有很好的发展 iFire:我很直接,不想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今天再谈彩铃模式的人已经被[抛在后面了 Andy:要做的就是社区啊,然后人气。流量,钱 iFire:社区那么多 Andy:哦,彩铃,在线itunes iFire:用户凭什么去?,中国在线音乐的收费前景我并不看好 Andy:网站有黏性,用户活跃,用户喜欢扎堆 iFire:中国的音乐行业正在面临死后重生,在它彻底死掉一次之前,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你的那些说法都是空话,黏合性从哪里来?,你的优势资源是什么?,你是拿到了超女的授权还是别的什么授权?,因为你现在谈论的大都是一些已存在的模式 Andy:优势?现在只觉得功能比较新颖 iFire:我不觉得,白手起家的2.0英雄们是要掌握更新的概念 Andy:你可以随时收藏、分享喜欢的音乐并与朋友分享。由于歌曲(Track)都是存放在互联网上的无数台公共服务器上的,所以你可以在家里、学校、公司、网吧等场所不受限制地在线听歌。 iFire:或是更尖端却易用的技术,你所说的这些在一年前就已经不新鲜了 Andy:这个太绝对了把,myspace最初也很简单的 iFire:简单不怕,关键在于创意新颖,我没感觉到维众有什么特别之处 Andy:技术不新鲜,创意不新鲜,只是更简单/实用 iFire:这个更字很关键,你觉得中国人是对更简单有兴趣还是更有名感兴趣? Andy:现在需要技术之外的东西推动 iFire:崂山啤酒就比青岛啤酒更好喝,但为什么那么少的人喝? Andy:名,所以请教您这样的专业人士 iFire:所谓的更简单更易用是不足以吸引用户的,Gtalk就更简单更易用,为什么用户那么少?,我是说真正使用Gtalk的人,这是知识结构造成的分流 Andy:因为google 更有气质,品牌 iFire:你好好想想这些问题 Andy:维众现在没有品牌,所以想培养气质,区别其他网站 iFire:靠什么培养?,维众的品味是由你来决定还是由用户? Andy:网站引导 iFire:仔细想想,用户凭什么听任网站的引导?2.0不是网站引导时代 Andy:现在我觉得基本框架,产品定型了。myspace, digg前期是引导 iFire:那是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做小众文化,而且那个时候小众没有类似更好的平台,如果myspace是兴起在podcast之后,那它一样死掉 Andy:podcast目前发展也不好啊,odeo的人都做twitter去了 iFire:我觉得现在中国人没有多少真正明白podcast的意义,只去关注那些平台的运营是没有意义的 Andy:不是,podcast用户学习,使用成本高 iFire:看来你没有明白podcast到底带来了什么 Andy:而且没有好的展示形式,声音不如文字/视频/图片表现力强,等等 iFire:podcast从一开始就支持视频,别忘了podcast本身是rss技术,不要把目光放在产品上 Andy:光rss就限制用户了 iFire:网络时代关注现成产品,是最大的错误,podcast技术只是网络传播手段的一页新的开始而已 iFire:网络独立音乐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呢
  •  
    很难得的一样本,创业者在做Copy2China的时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单单模仿国外网站的模型和技术这么简单,更需要对国内市场的消费者和相关产业有深入的洞察。然而,敏锐的洞察是来自不易的。
Oliver Ding

Friendfeed Room的悖论 - Nothing but a tree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Friendfeed room推出之后,我创建了一个"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 首先是想体验一下新的应用,其次,平时使用的时候,我发现中文的内容夹杂在英文中,不便于查找,而且中文的内容对于大多数Friendfeed的英文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意义,如果能把中文的分享推荐和各种更新集中在一起,阅读和评论起来应该会方便些吧。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中文内容聚集起来了,但是新的情况又出现了。Room中人数不断增加,分享进来的内容却越来越少,讨论和互动也少了很多, 似乎前面提到的"论坛感觉"又出现了,在room里面分享内容和进行评论仿佛有很多人在注视着,压力似乎又出现了。这难道不是和前面提到的FF团队承诺的“a third option”相违背了吗?
    • Oliver Ding
       
      Room有些地方看起来还有些不是很好用。如果没有把一个room设置成自动投递到you feed里去,而是主动登陆到room里去查看所有讨论的话,那么自己分享到room里的话题很难找回来。 FF现在为个人提供了一个discussion的地方,目前提供了comments和like的汇总,让人们可以通过这个sidebar上的这个链接去查看自己参与的讨论、自己的like。 我想日后他们应该会在discussion下面加上my room topics,让用户可以很方便地直接找到自己分享在room里的话题。否则,其他用户有没有评论都无法知道。 关于"Friendfeed上说中文"的room。其实有些热门的Room,讨论气氛还是很热烈的,room成员也有数百人。"Friendfeed上说中文"可能要达到一定规模的成员数量以后,里面才会产生有些真正想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气氛才会热烈起来。 根据我对很多social media小组的观察,实际上,用户加入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想参与小组的讨论。很多时候,用户加入这个小组是希望关注这个小组,免得日后找不回来这个小组。而很多网站都没有设计一个只收藏而不加入小组的功能,用户要么就加入这个小组,要么就不加入这个小组而且把它忘记掉:) 就"Friendfeed上说中文"这个room而言,我觉得它本身有些尴尬。Friendfeed本身是英文界面的,目前使用ff的中文用户也大多会使用双语,而且他们也和英文blogger圈有联系,这样的话,自己的feed里出现中文,显然对英文blogger朋友不是很友善。这也许是中文用户在使用许多国外工具中会面临的同一问题。 看来提出纯中文界面的ff已经呼之欲出了。只是Geek们数量有限,中文网络用户的主流人群对rss的使用还不是很普及,中文网络也没有形成足够多的social media品牌,FF的需求离中文网络用户的大部分人群还是有相
Oliver Ding

» RSS早产儿 ⊙ 一言谈| New Media Observe - 0 views

    • Oliver Ding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其实RSS Day这个主意之所以被想出来,并不是因为那个家伙认为RSS已经很普及了,恰恰相反,他认为RSS这么好的东西还太不普及了,需要设立一个RSS Day,让大家有机会去和周边的朋友介绍RSS,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RSS。 我觉得这种人人普及好东西的想法是国内环境所缺乏的。姑且不论是否有个人在国内做类似RSS Day的东西,连商业公司联合起来去做RSS普及的事情都没有看到,这很令人悲观。这不仅仅是用户习惯的问题,也是商业公司管理者的远见问题。 我相信一个勇于引领产业趋势的公司,如果做一些行动,去引导用户的习惯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使行动本身取不到非常大的效果,但是,至少可以发挥一点影响力,而且,行动本身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树立公司品牌的方法。
  • 我想国外的同志们之所以定义RSS节日这个东西,是因为它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了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