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emedia/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Contents contributed and discussions participated by Oliver Ding

Oliver Ding

程乐华博士:灾后心理重建仪式工作坊-心理学艺术化的仪式疏导模式 | 华老师灾后心理支持志愿者团队 - 0 views

  • 仪式的心理作用: 仪式不仅能满足个人对一个安定、可理解和可强行驾驭世界的认知和情感的需要,而且使人能够在面对自然界的不测时保持安全的心理状态。(马林诺夫斯基) 以毕生之实践钻研仪式的特纳认为,仪式表演是社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人们解决危机的重要方式。 以“仪式”为切入点的意义之所在: (1) 突破语言,特别是方言的限制,更有效地帮助人们重建心理。 (2) 言语的咨询一对一较能保证效果,而仪式则由于操作较简练,有助于提高效率,例如团体实施。 (3) 一般咨询过程中,会有咨询师的参与。而仪式中,能够做到只有主体一人的参与。因此后者可能让人更有隐私,更直接地面对自己,释放自己。 (4) 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斯宾诺莎指出,人的改变,除了理智,情感是必须的。而荣格说,愈接近原型的事物,唤起的情感愈强。原型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象征。仪式也正是如此。因此,仪式有潜力深入影响人,改变人。 (5) 有效的仪式不能脱离与当地文化的联系。这让心理疏导不仅仅是一种外来的援助,更有助于挖掘当地优秀文化传统的治愈力量。即,人们不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地发掘自身潜力、治愈和超越。 (6) 仪式具有文化意义。有效的仪式,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助于未来它们的传承和发展。
  • 由于受灾者个体的差异性(年龄、性别、信仰、职业等),我们相信没有哪一种仪式是完全符合总体的需求的,我们也相信有无数种仪式的可能,每一种仪式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于是,我们不把工作重点放在仪式的设计、举办。而是把重点放在工作思路的传授上,让“用仪式重建心理”的工作思路迅速传播出去,尽早帮助受灾者。
Oliver Ding

ilyagram » Blog Archive » 對話:一種創傷(演化)的科技形式 - 0 views

  • 紀錄片教堂的文化批判很刺耳,評論者期待用尖刺戮穿「感動論述」的表皮,觸及 921 歷史的瘀血。正如《生命》不是一部與我們生命無關的紀實電影,批判也不僅僅是一種刻板印象。正因為有網路,我們得以如此迅速地互相援引、相濡以沫,我們也因為這些批判而得以凝視我們自身,延伸在感動論述之外的行動。否則今日的紀錄片熱潮不就是重演昔日的救援災難?善意與關注接續不絕、絡繹於塗,堆積在殘骸之上宛如鮮美的綠草果醬,塗抹九份二山封存了內部真相的現身契機。
  • 在苦勞網的建檔評論裡面,在網路評論者的 blog 與回應中,這些對話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回到那集體的創傷體驗之中,再一次的反思與面對自己。正如同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到,應該要有一種讓《生命》的影像能夠成為世界公民的公共財的授權形式,讓集體的生命體驗回到眾人自身。檔案共享不應該只是拿來傳遞消費取向的文化商品,也應該讓對生命的凝視、深刻的批判有機會可以讓更多人傳遞,就如同這篇文章所選擇的 creative commons(創意共用公共財)授權模式一樣:創傷作為一種文件,應該要能夠被今日的技術環境與網路環境如實地保存下來,能夠讓人們以各種可能去尋找那點亮現在潛能的片刻。
Oliver Ding

24+ ways to give » SlideShare - 0 views

  • This slideshow was modified from a post provides a guide to how you can donate toward China earthquake relief efforts. The original post was written by Elliott Ng of CN Reviews.(http://cnreviews.com)
  • Oliver, this is incredible!! Thanks for getting this info out to people in such an easy to browse way. Thanks for all your awareness building about the Sichuan Earthquake to the English speaking world.
Oliver Ding

新"蜜蜂的寓言" -搜狐财经 - 0 views

  • “企业公民”(Corporate Citizenship)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在中国商业世界正成为时尚话题。

    正如我们屡屡见到的,一种严肃的话题被通俗化,不是其幸运反而可能是其被庸俗化的开端。无论其本身的内涵如何丰富,一个话题一旦成为人们在不明所以中竞相谈论的话题,或者将与之无关的东西附会其上,那么它不仅不会变成一种普遍的共识,而且可能在被过度谈论中迅速变得空洞无趣,直至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笑柄。

      但真正的危险还不在这里。“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企业有余钱余物时向公众示好买好的捐款捐物,不是以“转移支付”方式巧妙变相的“事件营销”,更不是问心有愧的企业和商人为洗白自己或包装自己而进行的“非常投资”。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善之为善者,斯恶也。”当“企业公民”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被作为一种善行来提倡时,诸多的恶行或与善恶无关的行为很可能“假汝之名而行”。这就是企业公民面临的真正的危险——成为“伪善”的代名词,最终让人们避而远之。

      作为一种商业伦理,企业公民要想成为商业世界普遍的共识,它一定不能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来提倡。道德说教只能导致对伪善和对道德的抵触。只有当企业家意识到企业公民行为与企业家自身的需求和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有一种内在的、隐秘的关联时,企业公民才可能成为企业家们内在的共识。

  • 蒙古草原上无数的敖包是如何建起来的呢?我们容易以为是某个权势巨大的统治者下令建起来的。在如此地广人稀的土地上,把一个个行踪不定的游牧部落组织起来进行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所有的敖包都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发建成的。在蒙古民族中有一种民间信仰:如果你看到了石头(在草原上石头是很稀少的),就是看到了你的“福气”,如果你拿着石头绕着别的石头走一圈,然后把它与别的石头放在一起,你就是在为自己增添福气。人人都愿意自己的福气尽可能地多,所以当一个人看到一块石头时就会捡起来,等看到别的石头时就把它放在那儿。这种信仰代代相传,草原上的石头堆(即敖包)就越来越多,每个敖包也越垒越高。就在一代又一代人为各自“谋福利”的过程中,一个服务于所有人(包括后代子孙)的导航系统就在广亵的蒙古草原上建成了。
  • 在《国富论》中他这样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 ...9 more annotations...
  • 亚当·斯密认为是后者。人类在道德问题上的传统焦虑被宣布为庸人自扰,人尽可以放心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用担心“自利”会有损公共利益,相反,只有当个体专注于自己的利益的追求,在追求自利上精益求精(即“分工”),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一只看不见的手就会神奇地将个人的追求转化为社会的利益。“总体收益的结果,有别于创造收益的个体意向”。
  • 1720年,曼德维尔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行,公共的利益》。他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一磅贬值为一文,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   这就是说,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道德的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的道德情怀来建立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只是一种“浪漫的奇想”,因为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离开了这个能源,公共利益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公益心和道德感这样的善之花,都将结出贫困和伪善的恶之果。   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其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
  • 简言之,“公民”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有所属的个体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体。所谓“企业公民”,就是自觉地把自己归属于社区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和人类共同体的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考虑在内,在计算收益时将企业收益、社会收益和环境收益同时计算在内,在做投资决策时将市场、社会和环境的投资回报率计算在内。拥有“企业公民”身份和资格的企业,就是在“公地”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守望、养护“公地”,力图避免“公地的悲剧”发生的企业。   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把这种企业描述为同时追求“三重盈余”——经济盈余、社会盈余和环境盈余的企业。企业公民意识的有无,首先表现在对企业的所有权的认知。没有企业公民意识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股东仅是为企业提供资金者,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为股东的投资带来回报并且使回报最大化。但追求三重盈余的企业认为企业的股东至少有三个:自然环境、社会和投资人。企业经营者的真实身份是受托于这三个股东的“公民CEO”,他的经营行为是确保三个“出资人”同时受益,而不是为了一个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其他两个股东的利益。
  • “公地的悲剧”包含的真实问题是:个体如何在利用产权不可能明晰的资源时避免资源的衰竭,从而导致公共利益的丧失?在人生活的世界上,有许多资源,而且是对人的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如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社会治安、社会道德氛围、文化资源)往往是难以确定产权的。在利用这些看似免费的资源时,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
  • 公共利益的总量并非私人在交易活动中获得利益的总和。我们得到的许许多多“好处”(比如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都不是从交易活动中来的,个体拥有产权的东西所带来的好处往往超出(有时是大大超出)我们从交易活动中得到的个人收益。
  • 林地不仅生产木材,它从事的“生产”包括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清新的空气、保持水土、为各种动植物提供生存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当你因为木材价格暴涨而把整个林地砍伐尽净,获得了巨量的个人财富时,公共利益却受到损害。你不能说你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促进了公共利益。
  • 一、人们在寻求自己私欲的时候,既有可能是个体间的相互利用、交易、竞争甚至相互欺诈、掠夺,也有可能是没有节制地利用无人所有的资源,人们出于私利为他人生产时,既包含自己承担的成本,也包含看似免费的社会成本。
  • 一、蜜蜂型企业:影响力高且对环境的回报率高。蜜蜂为了酿蜜,就必须从各种植物中采集花蜜——这可以看作是对环境资源的索取。而它在采蜜的同时,它翅膀上粘附的花粉就会给花授粉。如果没有蜜蜂来采蜜,花也就成了不结果实之花。(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篇著名的经济学论文《蜜蜂的寓言》,涉及到了到底是果农该付给养蜂人钱还是该向养蜂人收钱的问题。)曼德维尔只注意到蜜蜂间的生存竞争,没有看到蜜蜂与环境之间的这种索取回报的关系——在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同时回报环境,使自己的“盈利”空间获得了可持续性和成长性。蜜蜂的这种获利模式是一种远比曼德维尔的寓言深刻的隐喻。   二、蝴蝶型企业:对环境有回报但自身的成长性和影响力小的企业;   三、毛毛虫企业:对环境有损害但自身的成长性和影响力小的企业;   四、蝗虫型企业:破坏环境且由于其成长性和影响力大而对社会和环境有巨大破坏性的企业。(见图一:企业的四种类型)
  •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除了三重盈余对应的三个“股东”外,还有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它寻求所有这六个利益相关方(“持股人”)的平衡。企业是股东的,也是员工的,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环境的……公民行为体现为六个“善待”:一、善待股东;二、善待员工;三、善待客户;四、善待环境和资源;五、善待合作伙伴(供应商);六、善待整个社会。企业公民行为就呈现为一个六边形,这正好是一个蜂巢的形状。(见图二:企业公民行为的六个利益相关方)
Oliver Ding

一切服务皆为商品:揭开腾讯Q币敛财的秘密-搜狐IT - 0 views

  • 但没有哪家公司像腾讯这样认真地将之发扬光大,在产品的再度开发和经营中充满了对用户心理的分析、掌握和利用,超越了简单的复制。
  • 他们不辞辛劳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搬到QQ虚拟世界中,甚至为QQ宠物提供“茶爽牙膏”。
  • 也许,微软中国的高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明白MSN与QQ之间的区别:MSN是工作交流工具,QQ则是一种生活方式。
  • ...4 more annotations...
  • 一切皆为商品   带“8”的QQ号码每月10Q币,而且,30天不续费还得收回。连可口可乐的标志在游戏中出现也要额外付费。   在腾讯,所有服务都是商品。   最基础的资源是QQ号码。除普通QQ号码网民可以免费获得,那些带“8”字或者“情侣号”则明码标价每月10个Q币,一旦用户过期未续费或主动关闭,号码将被立即停用,30天内未续费,该QQ号码将被腾讯回收再次出售。   那些其他网站免费提供的服务,腾讯则将它们打包成了“会员”服务——每个月缴纳10元的会员费可以使用全套二三十项功能。为了让用户多充值,QQ实物收藏卡最低面值已从2005年的10元增长到2007年的30元。   腾讯尽量缩短道具或物品的使用时间并限制使用范围,以便用户快速消费增加购买频次:QQ空间购物券和QQ秀购物券会在每月月底被清空,QQ空间购物券仅限于在QQ空间里购买装扮空间物品和音乐库音乐等。    该公司还力争让用户在游戏上的钱只进不出:给“QQ幻想”(腾讯的一款游戏名称)充值时,系统会自动把充值卡中的余额一次全部充入,不允许选择充值额度。腾讯还规定Q币与游戏币之间的兑换比例:1Q币可兑换1万个游戏币,但1.5万游戏币才可兑换1Q币(坦白地说这一行为接近掠夺)。   当然,这也许只是腾讯希望用户尽量用完游戏币的鼓励政策,而且此政策在2007年沸沸扬扬的网络禁赌风潮中已经停止,但腾讯在商业运作上的驾轻就熟已是中国互联网有目共睹的事。   腾讯想尽一切办法盈利。“我们不出卖用户数据,但却可以出卖用户的注意力。”高山说。腾讯尝试在游戏中加入一些品牌广告——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标志会出现在游戏背景中。2006年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为人民币2.6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4%。   “马化腾是一个典型的商人”,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这样认为。
  • 如何规避赌博风险,腾讯专门邀请法律顾问给开发人员上课,以前腾讯从玩家每局“赌注”中提成10%,如今改称“服务费”
  • “2005年我们就开始研究,如何符合国家规定地继续提供这个服务。”腾讯深圳公司一位游戏开发人员告诉本报,公司特意聘请了法律顾问给他们授课,告诉他们只要坚持一个铁律——从人民币到游戏币的单向流通就可以避免“赌博”嫌疑。一位QQgame的产品经理也表示,腾讯游戏只是采用了“斗地主”、“21点”等赌博游戏的名称,由于没有实现游戏币回流到法定货币,并不构成赌博。   为了彻底避开“赌场”的罪名,腾讯从2007年1月9日起关闭了游戏币回兑Q币以及游戏币银行的存取服务。   “我们不收取或以变相方式收取与游戏输赢相关的佣金;不提供游戏积分交易、兑换或以‘虚拟货币’等方式变相兑换现金、财物的服务,不提供用户间赠予、转让等游戏积分转账服务。”公司公关部程芳告诉本报。   这让腾讯必须另辟蹊径去赚钱。以前腾讯在玩家用Q币下的赌注中按每局10%抽成,现在这被改为每局收取一定数额的“服务费”。而原本用Q币直接购买的游戏币则改为必须先用Q币购买游戏道具,然后得到腾讯“赠送”的游戏币。
  • 上述那位曾做过QQ宠物的产品经理高山告诉记者,那时候他的压力非常大,必须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同时绞尽脑汁地提高消费额度以及保持游戏人气。当然,腾讯也赋予他们一些权力搞“活动”促销。   比如,如果在季度末需要提高收入,QQ秀产品经理可能会搞降价促销;而一个QQ宠物的经理则可能会发一条程序指令让某地区、某号段的QQ宠物“生病”——甚至,让全国的QQ宠物集体“生病”。用户带宠物去看病、买药就能帮产品经理把季度任务完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QQ宠物的用户质量是很高的。”高山说。
Oliver Ding

YUPOO官方博客 » YUPOO发布重要更新内容 - 0 views

  • 三、贴片广告试运行。部分高流量的免费外链图片上将不定期增加YUPOO提供的广告内容。
  • 推出VIP服务和贴片广告,不仅说明YUPOO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
  • 三、贴片广告试运行。部分高流量的免费外链图片上将不定期增加YUPOO提供的广告内容。 强烈抗议这项!!!!!!!!!!!!!!!!!1
  • ...11 more annotations...
  • 建议广告条不要压在图片之上,可以在图片之下延伸出贵站的广告条。 广告条做得很打眼,又压在别人的作品上,实在是…… 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尊重。
  • 贴片太过份了,本来就看中yupoo没有边框,链接速度还行才选这个外链到我的bolg,还推荐了别人,结果这样的网站贴片让我上传到bolg上的图片毫无美感!我真的想哭了。。。太过份了!
  • 收费我觉得无可厚非,毕竟你们研发和维护花了不少功夫。但是重点是要把服务和产品质量做好。看过很多免费转收费后,就只顾赚钱结果最后失败的例子。 而且,价钱上面我觉得高了点,毕竟只是个相册,不是虚拟空间。
  • 三、贴片广告试运行。部分高流量的免费外链图片上将不定期增加YUPOO提供的广告内容。 这条是败笔,严重反对
  • 我想很正常嘛,既然上回它能限制外链,它早晚有一天要掉进钱眼里的。 收VIP的钱就收吧,俺们穷淫不鸟你就行了。可它还想往免费用户照片上贴广告!好家伙,从VIP身上赚完了钱,还要从免费用户身上榨取最大剩余利润。我说这收钱不是你的错,可强J俺们照片就是你的不对了。谁想自己完美无暇的照片上贴俩大补丁?或者想把俺们一个个的当广告牌,满大街给你转悠去? 网站的发展需要的是免费用户,网站的运营才需要收费用户呢。收费用户都是免费用户变的,不把俺们免费用户当回事,哪来的收费用户!哪来的发展? 有点发展了就把免费用户扔了,捞钱?什么也捞不到!
  • 希望不要在照片上挂广告,强烈抗议这一项,谢谢! “三、贴片广告试运行。部分高流量的免费外链图片上将不定期增加YUPOO提供的广告内容。 强烈抗议这项” 可以在我们访问的 页面上 随意挂广告,但是请不要 强制在 图片上加广告,谢谢!
  • 顺便希望了解一下,之前透露的设置可以贴自己的照片的“安全网址” 的这个功能 什么时候 能出现? 就是有效 控制自己的 照片被恶意外链的 功能 好像官方说 叫 “信任站点” 什么的 功能。 这个功能 很好啊,怎么没出现
  • 两个专辑? 那原来那么多怎么弄诶? 谁告诉我下吧。。。
  • 三、贴片广告试运行。部分高流量的免费外链图片上将不定期增加YUPOO提供的广告内容。 —————————– 可以取消这条吗?图片上被打了那么大一条水印广告那图片还怎么见人啊!驴友们拍的风景照、游戏爱好者截取的CG、还有PS爱好者自己的制图都没办法贴图分享了! Yupoo可以进一步限制免费用户的上传权限来实现服务器的减负啊!比如把每月61M降低到50M等…… 喵喵一直使用Yupoo外连分享图片的,一定时间内也没有要换相册的打算(真要换起来也非常麻烦)希望Yupoo可以考虑下喵喵的建议!
  • Yupoo 收费事件这几天也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评论了。确实作为 Flickr 的模仿者它在国内算是相对成功的。但是我认为它的成功主要依靠的是速度相对快点而已,这仅仅是国外成功的模式 Copy 到中国走样后的又一个体现。为什么说是走样?主要原因是 Yupoo 用户而言对相册的需求更多的还是存储的需求。更多的需要的是保存自己的照片,或者将图片外链到论坛或者商城。而 Flickr 上的用户更多的需求则是分享和交流。 对比下这两者上的群组数量和用户评论就可以知道区别了。也正是基于这种根本的认知区别,所以用户上传的质量和内容自然就会有所区别。
  • 貌似,贴片广告并不仅仅是在所谓”高流量“外链上出现吧。
Oliver Ding

China Petrochemical Project Opposed - New York Times - 0 views

  • It was the latest in a series of rare but increasingly ambitious organized movements in Chinese cities aimed at derailing government-backed industrial projects that the protesters said could damage the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health. The protest Sunday, like its predecessors, was organized through Web sites, blogs and cellphone text messages, showing how some Chinese are using digital technology, despite government attempts to control the Internet, to spur on the kind of civic movements that officials strongly discourage.
Oliver Ding

Twitter把我从监狱搞出来_数字出版与新媒体_新浪博客 - 0 views

  • “James的案例使得我们注目的原因在于他的那条简单的短信――仅仅一个词,’被捕了’。同时,我们也为整件事情传播的速度而震惊,”Stone说“它体现出了无时不刻在你身边的实时交流网络的简单性和有价值性。”
Oliver Ding

宽厚的论者 - 大明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熊培云认为,在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社会里,并不需要暴力、流血的“先破坏后建设”,而最为可取(也是唯一可取)的就是对局部的改良,是以开放来促进改革,宏观的不好的东西可以化为具体的细微举措来促进其发展,与外界文明的交流和对其营养的吸收也会发展本国的社会与政治。今日之中国,需要一步一步地、一点一滴地、渐进地进步。
  • 具体到个人,就要求每个人对其所参与的社会不能丧失信心,个人要做的是:在不自由的世界里一点点地争取自由,在不宽容的社会里先让自己拥有宽容之心,在集体绝望的处境中先进行自救——就像他时常引用胡适引自易卜生的那句:“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好像大海上翻船,最要紧的是救出我自己。”个体的幸福不可能指望全由社会给予,而更多的需要自救,像是所有被投入集中营的人们不能指望辛格勒这样的天使的救助;而更需要像《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圭多一样,在绝望的环境中和儿子做“游戏”。
Oliver Ding

最好金龟换酒: 圣火令后传 - 0 views

  • 向我打听英国学校的,清华的WRX同学和浙大的LL同学,你们的个人空间是不公开的,所以我没办法回复你(MSN space绝对是个怪物)。请把你们的邮箱地址发消息给我。
  • 博客存在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听见身处不同环境的人发出的不同声音。既然国内媒体是祖国山河一片红,那么我也提供一下相反的声音。
  • 如果是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理性的独立思考,拒绝某些诱导性的单面宣传的话,那是绝对正确的。可是正如爱一个国家不等同于爱一个独 裁的政府,反对这个政府的一些行为也同样不应该表现在不许有爱国的行动上。我认为政府在3。14事件时封锁消息,把所有西方媒体赶出拉萨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海外华人因此就不能谴责BBC和CNN。我认为火炬传递时有臧独抗议是绝对可以的,可是这也不代表我们就不能去支持自己的国家,不能和他们争辩。有人留言说:“没错,你可以去游行,去抗议,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国内呢?”我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因为国内没有游行抗议的自由,所以我在国外也不应该享有这种自由?
Oliver Ding

"最牛钉子户"与新媒体(三):《草莓周刊》--超文本写作 - Alpha - 不知不觉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一段经过良好编辑的超文本新闻,由于没有了版面的字数限制,再加上超链接的跳跃特性,在信息的广泛性上似乎已经可以与传统媒体相媲美。单从《草莓周刊》对“钉子户事件”的报道篇幅上看,可以说是相当短——仅700字;然而经过统计,除去已经失效的四条链接,将其余6条链接中的有效文字内容加起来,字数达到13,000字,这几乎相当于一份大报的三个整版!而这些超链接指向的内容,既有对于钉子户本身的议论,又有从“最牛钉子户”衍生的其他话题: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其他地区的“钉子户”;法律和执法过程的公平性;网友对事件的恶搞;还有因为在网上发布对公安体制的议论而遭解职的民警吴幼明的相关新闻。《草莓周刊》目前仅采用博客作为信息源。我猜测这与它的目标读者群主要为Blogger有关,Blogger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草莓周刊了解新的资讯,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阅读中寻找写作质量较高或者兴趣相投的Blogger,将其加入自己的RSS订阅列表,还有可能进一步因共同爱好发展出固定的朋友圈子。这是《草莓周刊》将博客作为信息源的一大好处。同时,也应注意到这种选择的局限性。仔细分析《草莓周刊》的文本,还是可以发现其立场的偏向性,目前仍然有效的6条链接中基本上都是在表达对于“钉子户”行为的支持和对政府、开发商的质疑。这与目前中国Blogger的人群构成有关,虽然时有传出某市长开出博客与市民交流心声的新闻,但既然这件事还能作为“新闻”,那么乐于利用网络、博客等互联网媒介工具表明立场、进行公共关系传播的政府、商业机构就还不是太多。因此,尽管博客群体人数众多,但是其结构组成并不与社会完全相同,因此也内在地造成了各方意见无法平衡地呈现。当然,这或许也可能是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可以解决的。
Oliver Ding

» 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胡佳 - 0 views

shared by Oliver Ding on 04 Apr 08 - No Cached
  • 出来混,是要还的,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在奥运年如NHK所说的"汇成激流而至"。如果能开放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清除基层矛盾的工作就到这些小工作就由这些当地小报和小民间组织身上了,中央政府的责任就没这么大了。如果基层的民主不能保障,矛盾不能解决,人们就上访到北京,压力也不可能解决,责任就全压到中央政府和社会体制上了,这体制,我也认为要改。
    • Oliver Ding
       
      在家和国之间中间层组织的缺乏,导致社会矛盾在家和国之间激发,而这个源头要上朔至农耕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陋习:私德重于公德,重血缘而轻协作。
Oliver Ding

affa » 平民创作梦 - 0 views

  • 日本、台湾的手作杂货类书在近年很受欢迎,而中国现在也跟着这股潮流;但由本土作者原创制作的采访全球手作艺人的书,也许至今我们是唯一的一本。在各种台版或日版的引进书的比较下,我们自信:毫不逊色。
  •  
    平民创作梦
  •  
    在affa出版的书里,采访了全世界各地的创作人,他们大部分很普通、很平凡、但都有自己的梦想。在书里,他们的创作品并无经过刻意修饰,一切都是日常的样子,甚至有些图片显得模糊,但这些缺陷都来自生活的真实。你可以跟着他们学做手工,或者只是偶尔翻几页,他们的所爱所想是真诚而快乐的,让你感受到"创作"并不深奥,那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
Oliver Ding

和谐新世界(一):一个春天的故事 - Mind 2.0 - 博客大巴 - 0 views

  • 最令人发指的是,不尊重学生,不尊重人,逐渐成为那所学校的优良传统。用表妹的话说,“学校根本没把我们当人看,我们就是为中考而生的机器而已”;学校的宗旨是生产出高分数的考试机器,这种局面多年来不仅毫无改进,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表妹上初三,和所有的同学一样,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后睡觉,每天起早贪黑,为总也考不完的试疲于奔命。表妹说,即使到了下课时间,也没有几个人敢走出教室,那么多老师都盯着呢,更不用说在教室外嬉戏了。
  • 这种野蛮冷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与这些年中国的“经济奇迹”同出一辙。在低人权低福利的优势下,中国制造无往不胜,亿万普通老百姓的血泪与屈辱铸就出伟大的社会主义和谐盛世。我的母校也在低人权低人性的优势下,成功击败其它竞争对手,脱颖而出。这并非悲剧的全部,正如中国制造的“竞次”逻辑,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相互攀比谁更能容忍环境破坏、谁更能忽悠百姓、谁更能和谐民声,而这些学校相互间的竞争焦点,逐渐转变成谁更能使学生机器化,谁更会“福特化”管理,谁的生产流水线更高效。一句话,企业也好,学校也好,谁更能把人不当人,谁就牛逼。它们的核心能力在于,谁更具有非人化的能力。
    • Oliver Ding
       
      世界不美丽,学生机器化
1 - 14 of 14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