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emedia/ Group items tagged 许志永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Clement Chen

20081125政府信息公开受阻"第33条"-民主与法制日报 - 0 views

  • 《条例》出台前,也曾有法官问周汉华,能不能将“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错开时间搞,“实际上他们也是想先搞‘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往后拖拖,这样可以多一些准备时间。”周汉华说。
    • Clement Chen
       
      法官立场
  • 许志永认为,一种理解方式是:“政府不公开信息,或者你去申请信息公开,政府不搭理你,你可以投诉,不能起诉;不过,一旦政府选择信息公开,而这些公开的信息又侵犯到相对方的合法权益,才可起诉。” “按照这种理解,最匪夷所思的地方还在于,在政府决定信息公开的情况下,申请者不能去起诉,只有相对方,那个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因为‘信息公开’遭受到侵犯的人,才可以去起诉。”许志永说。 “这种理解,包括现实生活中按照这种理解的实践,将绝大部分‘信息公开’案挡在了法院大门之外。”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官告诉记者。 “这样下去,几乎所有申请‘信息公开’的行为,都不可诉。”许志永告诉记者,之前的大部分法院,对于“信息公开”案不予以立案,几乎都是援引该款,并且以上述理解为由,告知申请人,“只能投诉,不能起诉”。
    • Clement Chen
       
      法律解释上的分歧--保守解释
  • 早在2007年5月20日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培训会上,时任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就有提及:“ 在信息公开的救济上,通常是先行政救济……并力求把冲突和矛盾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尽量避免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簿公堂,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法院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形象。”
    • Clement Chen
       
      监督者立场
  • ...19 more annotations...
  • “我们自己就能有感受,比方说,你电脑用了三五年,我问你,你电脑里都存了什么东西,你可能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你从网上下载东西,下载一遍,下载两遍,下载三遍,你存的过程中就可能不知道存哪儿去了?”周汉华认为,有的时候,政府可能真的不知道信息“应该到哪儿去找”,当然也不想信息“不存在”的事情闹到法院。 “当然,有些情况下,也不排除政府就是为了掩盖,为了拖延,故意不给你。”周汉华说。
    • Clement Chen
       
      起草者立场
  • “从广义上解释,33条第一款并没有说不能起诉,第二款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作为,也包括不作为,自然也可以起诉。”许志永说。
    • Clement Chen
       
      解释上的分歧--立法者原意解释
  • 8月25日,公盟致信最高人民法院,建议对《条例》第33条作出司法解释。
    • Clement Chen
       
      ngo推动
  • “据我所知,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拟定司法解释。”许志永告诉记者。而另据媒体报道,《条例》施行两个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过一次研讨会。该会上,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李广宇透露:“最高法院已经委托上海高院在作调研,《条例》司法解释第一稿已经出炉。”
    • Clement Chen
       
      最高院立场
  • 《条例》实施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湖南省汝城县5位市民,向县政府申请公开“原县自来水公司改制情况的调查报告 ”的信息,遭当场拒绝,理由是:“政府调查报告不属信息公开的范围。”
  • 几个月前,四季青镇居民朱福祥也曾就拆迁之事申请过信息公开,未果。之后,朱满怀信心地向海淀法院起诉,得到的结果却是“不予受理”。
  • “为什么不受理?”朱福祥一脸疑惑,他找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下称《条例》)其中第33条第二款写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发生这种结果,是因为在理解上存在偏差。许多法院对第33条的理解,还局限在字面上。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产生歧义。”北京邮电大学教师、公盟研究员许志永告诉记者。
  • 区别只在于,数个月后,类似的诉讼,海淀法院已经开始受理。 “该案是一个极好的开端。”许志永表示,过去海淀法院驳回过多起类似案件,在他所在的研究机构公盟,记录在案的就有好几起,都是“不予受理”。“不过现在开始受理了”,尽管诉讼结果还得等待,“这已经是一个进步”。
  • 民权团体公盟认为《条例》第33条存在“非常关键的歧义”,理解上的偏差将绝大部分政府信息公开案挡在了法院大门之外。
  •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的调查,截至8月底,某直辖市两级政府收到的申请信息公开的数量为1080 条,其中,得到满意答复的占到50.8%;有17%的申请被告知信息不存在;21.3%的申请被告知为“非本行政机关掌握的信息”;另外5.7%的申请被要求“补正手续”;明确告知申请人信息不予公开的占到4.5%。
    • Clement Chen
       
      统计数据
  • 根据马怀德提供的数据,自《条例》施行后5个月内,该市因申请政府信息引发的复议案件只有7起,而因为对复议不服,或者直接对政府的处理不服提起诉讼的案件只有3起。
    • Clement Chen
       
      统计数据
  • 崔凤燕足够幸运,该案一经提交,法院即予以受理。
  • 兰靖远、朱福祥、崔凤燕等人已经能将这部只有38条的《条例》许多条款倒背如流。在7月份由公盟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许志永介绍朱福祥时,称他“自学法律成才”。
  • 兴奋地发现,《条例》出台后,似乎为征地、拆迁纠纷找到了一个进入法院解决的突破口。按照相关规定,之前这两种纠纷只能在政府解决,法院一律不管,“现在依据《条例》,也能进法院了”。
  • 社科院研究员周汉华认为遇到这样的境况“并不奇怪”。在7月份那次研讨会上,周汉华将美国与英国的信息自由法拿来与中国作对比,“美国1966年就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但是,直到1974年,这个法基本上没多大用处,带来的冲击太大,官员观念、制度的准备跟不上。而英国2000年信息自由法刚通过时,也暂时只局限在‘主动公开’这一块,‘依申请公开’是在5年之后才实施,他们觉得,一开始就搞依申请公开,困难太大。”
    • Clement Chen
       
      起草者立场
  • 四季青镇政府给他的不公开信息理由,“涉及第三方利益”,一度令兰靖远哭笑不得:“我的土地,怎么就牵涉到了第三方利益?”
  • 原本绝大部分应当受理的“信息公开”案,实践中情形却是多数“诉讼不立案”。这些,在许志永看来,是因为有《条例》第33条的存在,才使得是否受理变得模糊不清。
  • 其实,暂不论该种理解正确与否,仅是存在的现状,就从侧面反应出“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对“信息公开”诉诸法院的审慎态度。
    • Clement Chen
       
      法官立场
  • 对此,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郭玉闪则表示不太认可,他认为政府完全具有“信息公开”的能力,不仅有这个能力,“有些政府还有能力将信息卖给商家,我们经常收到的垃圾短信,可能就是相关部门泄露用户资料牟利”。 通过政府卖信息给商家这件事,郭玉闪觉得政府的信息收集工作“并非无章可循”。而在这种思维下,对第33条的理解,则会与之前的理解截然相反。
    • Clement Chen
       
      知识分子立场
fd cn

教我如何抵制CNN?__许志永文集--法律博客网站 www.fyfz.cn - 0 views

  • 我当然能理解由于西藏问题引发的国民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愤怒,但是,如果这种愤怒仍然像一个世纪之前的义和团那样,不反思自己国内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怎么会进步?不可否认西方媒体乃至大量西方人在314事件的立场上存在偏见,但是,除了谴责偏见之外,我们也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深刻的偏见?为什么任凭我们的媒体如何攻击达赖喇嘛,他还是受到全世界那么多人支持?即使说全世界有一个针对的中国的阴谋,那么我们也要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敌对势力”?如果一个人的周围都是对自己不友好的人,那么这个人自己就有必要反思了。反思国内问题,就从反思为什么中国公民看不到CNN开始吧。
Kenyth Zeng

揭开中国网络监控机制内幕 - 0 views

shared by Kenyth Zeng on 03 Sep 08 - Cached
  • 中国是世界上为网络封锁投入资金最多, 监控最严厉的国家。中国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封锁,监控网上关于人权、自由、民主的言论以及信仰自由的信息,对互联网实施严密监控。 中国的网络监控制度目前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网络控制制度。 但是网民们已经开始使用宪法和法律中关于保障人权与公民基本自由的条款为武器,奋起维权,一点一点地扩展网民的言论表达和信息自由空间。比如像贺卫方、浦志强、萧翰、许志永致书新浪博客,要求新浪博客公开解释删贴的理由。 也有网民尝试通过法律手段突破禁制。中国政府为了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先后出台了等行政法规,对网络媒体尤其是民办网络媒体严加限制,动辄给予处罚、查禁甚至取缔。但民办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决不会听之任之、任其宰割,他们已经要求有关部门审查这些法规的违宪性。许多网民投入揭露网络控制的真实面目,呼吁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收敛明目张胆的封网行径。如“世纪中国”、“爱琴海网”被关闭或查封后,中国知识界与广大网民曾共同发出强大的抗议声浪,使得其在国际上的形象受到很大挫伤。
    • Kenyth Zeng
       
      看这段话简直百感交集。。。一言难尽。
  •  
    揭开中国网络监控机制内幕
  •  
    揭开中国网络监控机制内幕
number5

泪要流,哀要默,娘要骂 - 0 views

  • 泪要流,哀要默,娘要骂 
  • 一北川当地救援人员说,地震发生后,几乎所有的政府救援力量都去救县委县政府了。一来自江苏某地的地震救援队长,救谁或者先救谁那是要看关系的!到北川一些学校的现场,你会发现自己的手很有力,因为你能轻易掰断钢筋!镜头上扶出获救者的永远是政府的救援队员、军队的士兵,但在救援过程中,可能很多时候发现者、实施者是志愿者。
  • 沈睿在她的博客里写道:"报纸的编辑中午写来信,还是要我写地震的评论。但是还说,有三条要求:一是不许探讨地震灾难发生的原因,包括不许讨论校舍是否属于豆腐渣工程等等,二是对赈灾款物的征集和发放不得进行评论,三是不得对灾区官员的贪腐和渎职行为进行批评。"
fd cn

你们怎能如此漠然--就温总理视察写给法大学子__许志永文集--法律博客网站 www.fyfz.cn - 0 views

  • 想必这些细节你们都知道了。学校草坪临时栽的,马路临时铺的,食堂临时装修的,这些倒还无所谓。关键在于,总理来了,同学们拿着学生证都不能进校门;在学校的被封闭在宿舍,不能上自习,不能去食堂吃饭;而那些教室里的、食堂里的一律是学生中的特权人士,是学生“干部”或党员,是有关领导特意安排的。据说这些“干部演员”之前就说什么话已经接受了不少于三个小时的专门培训。但就是他们说的话就成了政法大学学生说的话,他们的形象就成了政法大学学子的形象,你们知道这些“代表”是怎么产生的吗?你们在意吗?你们不仅被“代表”了,而且人身自由都被限制了,这和温总理视察农村时见到的“农民”都是干部“扮演”的有什么区别?   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简直不敢想象温总理的政法大学之行会如此荒诞。还有一些细节,比如,温总理视察学生宿舍2号楼的时候,在一个楼道口原定计划是向左转,但右边楼道里原本被封闭在宿舍里的同学冲出来大声喊总理过来,温总理于是走过去,但等他到宿舍里,该宿舍的学生已经被挤出去了,围在温总理周围的仍然是学校安排好的人。再比如,原计划总理12点就吃完饭,可是围坐在总理身边的学生“代表”光顾的听总理讲话吃的太慢了,总理于是说等他们吃完再走,这样就比原计划延长了近半小时,于是法大研究生院的同学们等到快一点钟了才能去食堂吃饭!
isaac Mao

demo@virushuo: 封字诀 - 0 views

  • 08年我不止一次和笑来聊起来,在09年我最希望做的一件事,就是帮一些人建立独立的blog。 目前我心中的名单是:刘晓原,许志永,艾未未,冉云飞,连岳,阿丁,阿乙,四一。这个名单会逐渐增加。 笑来也很赞同,他愿意来写一系列的教程,帮助大家尽快掌握使用wordpress的技巧,我愿意提供技术支持。西乔会提供设计和美化。
shi zhao

"站在笼子里"的美国总统 - 左岸读书_blog - 0 views

  • “这实在没什么可激动的。自从美国诞生以来,每隔四年就选出一位总统,这不是很平常的事吗?
  • 在他们眼里,总统只是最高级的“打工仔”,他们自己才是老板。
  • 你们的很多东西我们老外永远不懂。在我们那里……国务卿也许确实很累,忙得关不上灯,但他不是国家的首席公务员吗?按你们雷锋叔叔常说的一句话,这不是他应该做的吗?”
  • ...3 more annotations...
  • 美国社会以信誉著称,但对总统却不相信。他们认为总统是靠不住的
  • 假如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一刻也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 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首任总统,丝毫没表现出兴高采烈、踌躇满志之态,在去纽约赴就职典礼的路上,他感到自己“像是一个赶赴刑场的囚徒”,他深知“假使自己尝试失败,势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托马斯·杰斐逊把总统职位称作“灿烂的不幸”,安德鲁·杰克逊则称之为“光荣的奴役”,格罗弗·克利夫兰认为“总统简直是作茧自缚”。哈里·杜鲁门有一次在白宫铁栅栏外散步时说:“那边是一个巨大的白色监狱。当总统真是骑虎难下:你要么让老虎前进,要么就会葬身虎口。”  布什总统说得更为精妙:“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shi zhao

关注西藏__许志永文集--法律博客网站 www.fyfz.cn - 0 views

  • 关于中央政府处理这次事件的态度,我一直有一个判断,似乎把达赖喇嘛推到对立面去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在藏人面前批达赖喇嘛就是批判他们世世代代信封的神灵,这样的大批判只能让全体藏人从内心里远离中国。在国际上,事实证明,试图借助这次暴力事件给达赖喇嘛贴上暴力的标签是不可能的。从战略上考虑,这种拿达赖喇嘛的寿命来赌博的心理看起来很精明,实际上既有风险也会失去全世界的民心。武力、文革式宣传攻势在国内很有效,但在国际上很难凑效,奥运火炬的麻烦就是后果之一。
  • 建立在苏联意识形态上的这个巨大的画饼还有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不断强化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而不是国家认同。
1 - 16 of 1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