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ChildTeach group/ Group items tagged 表演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arithwsun arithwsun

让孩子面对观众_薛涌_新浪博客 - 0 views

  • 我认为,和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的两大阙失,一是轻体育,一是轻表演。
  • 目前在我的大学里教书的一个同事嘲笑说:“有些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给孩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生计划。至于孩子喜欢不喜欢这种被家长设计出来的人生,他们才不在乎呢。仿佛孩子的一生都是属于父母的。”她教育孩子的哲学则正好相反:只要孩子幸福,她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首先,在常青藤乃至美国的绝大部分大学里,专业可以任意选,甚至选了以后还可以随便换(只要你能完成新专业的课程要求)。学生从来都是被鼓励追逐自己的兴趣的。我曾和同事一起给学生作选专业的咨询。一位学生来到我们这里,说她喜欢历史,但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选历史作自己的专业。我的系主任对她说:“现在的大学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以后你的雇主,也要看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未必是具体技能。因为现在的技术发展这么快,具体技能往往要在岗位上现学。人家要看你是不是这块材料。你在大学选择自己的兴趣作为专业,一般表现会好得多,成绩也容易出众。这样,未来的雇主就会把你看作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 ...5 more annotations...
  •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或他要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看看到底能干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人能力的水准。也许她或他日后会改行,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进行的奋斗,会发展出一个成功者所必须有的关键性素质。
  • 家长最不应该作的事情,就是在孩子梦想着干自己最喜欢干的事情时武断地说“不!”
  • 这种舞台感,成为我们教育女儿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受关注多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好。
  • 这样负责、自我克制、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牺牲眼前享乐的品性,正是她未来成功所需要的。
  • 这也是“常青藤原则”的好处: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相对平等,家长对孩子有事从来都是磋商、讨论,很少有强制性的指令。这样,即使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孩子也不感觉到自己受压制。
arithwsun arithwsun

科学网-柳东阳的博客-一位母亲的英语教育经验--转载 - 0 views

  • 《最好的儿童英文歌曲》、《最好的儿童英文歌曲》(二)和《英文金曲赏析》(1~9集)(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选曲好,里面还有英文歌词朗诵)。
  •  最好的儿童英文故事----《猫咪凯蒂和小老鼠》《兔山》《爸爸和我》《又来一只狗》《数字和动物》(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
  • 他很强调的是:在没听够5次之前,不要跟读。听5次以后,这个语音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信号,跟读时也一定要尽量模仿老师的语音。
  • ...6 more annotations...
  • 《英语小对话》(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丹尼斯、景黎明编)也就是口语教材
  • 《最好的儿童英文歌谣》(丹尼斯、景黎明编,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出版)。
  • 《最好的儿童英文短剧》(即将出版) 几次课加一个短剧,最后让孩子表演。
  • 押送,使我对学英语产生了兴趣,也增加了我的自信心,使各科得以全面发展。试想在高考时如有一科瘸腿,你很难考出好成绩。”
  • 谓弯路就是你学的英语不标准,甚至有错误,和外国人交流时人家听不懂,那你就得改掉原来的,再学标准的,岂不事倍功半。
  • 有条件的话参加一段时间儿童英语班,但一定要找发音标准的老师,否则学一口不标准的英语,改起来就更麻烦了。
arithwsun arithwsun

[转载]心理学博士周海宏谈--音乐的才能与努力就会成功_joyce_新浪博客 - 0 views

  •  首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些事实:在对于很多学琴儿童的家长无异于"天堂"的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学生练一首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每天练琴四小时以上,练一年也弹不好,还有相当一些学生一生也不能达到驾驭这首协奏曲的水平,但几年前在希腊有一个孩子,只练习一个星期就达到了演奏、录音的水平。对于大多数搞音乐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音乐能力距离大音乐家所要求的相差太远,因此他们终生只能作为一个很平常的、默默无闻音乐工作者。如果大家认为我们不能与神童相比,那么,就在音乐学院的学生中间,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每天练四、五个小时琴,而成绩远远不如那些每天练一个小时琴的学生。经验表明,才能制约着音乐成就所可能达到的程度,而努力只能在这一程度的范围内起作用。 ; n# Q$ I" X7 z$ A4 Q. `( q. z4 g
  • 研究表明,仅次于戏剧表演,音乐能力是最受遗传因素影响的能力。
  • 家长们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人并不适合搞音乐,如果他通过艰苦的努力真的成为一个职业音乐工作者,这对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时,一个学生曾当堂哭了起来。她说,她之所以练琴就是想让家长高兴,而她自己根本就不喜欢钢琴。她的不幸的是她拥有一定的但远不能算很好的音乐才能,因此使她终身从事了一个自己既不擅长,又不喜欢的职业。在音乐演奏的领域内有这样的现象: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后,就进入相当稳定的状态,一个人在乐团的专业水平的排位也比其它职业稳定得多。进入成年以后,努力可以保持当前的水平,却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个人的努力对改变这种排位状态的作用不大。因此如果一人仅仅能够勉强应付音乐专业工作需要的话,那么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就很难有成就感与工作的快乐。对于那些才能并不高,但可以达到一般音乐专业水平的人来说,以音乐为职业就很难获得成就感,及竞争中的优越感。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