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上说人不能独自生存,极致的自由意味着极致的孤独
你是否已经强到了对这一切说fuck off ? (荒野生存 影评) - 0 views
-
-
只是孤独的不同种类,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独与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单究竟哪种更加难以忍受?
-
快乐只有被分享才是真的
评论: 太阳照常升起 - 0 views
-
它符合心理学和人性的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要把自己对《太阳照常升起》的理解写出来,特别是想把我对影片里带有意向色彩的镜头说出来,和大家做一个电影和心理学的探讨和分享。
-
姜文电影中的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如妈上树,石头砌成的房子,树,石头等这种事物,与其说带有姜文主观的情感,倒不如说,影片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是构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实,是心理学的意象在姜文电影中的呈现。对心理学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会欣赏姜文对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超前觉悟和学习力,并感谢他为探求意象符号语言和电影的结合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所做的积极努力。
-
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镜头,对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和符号学还不是太了解的广大观众,自然就无法感受也谈不上去尽情享受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所尝试运用的电影语言了,运用意象进行对话,是近代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流派,所谓意象,从一开始就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 ...1 more annotation...
艺术家·信仰·理想·爱情 (评论: Capote) - 0 views
-
记得夏洛蒂曾经问过歌德,为什么他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活人祭祀”的味道,歌德说,“你用了一个我最喜欢的比喻——那就是飞蛾扑火”。每个艺术家,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情感的寄生虫,他们是吸血鬼,他们啃噬着周围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在艺术家的眼里,对于异性或同性的“爱”只是他们创作的养料罢了,通过“爱”——一种化学上的催化剂,艺术家们把活生生的“寄生对象”腐蚀化,化为他们创作需要的素材,一旦他们的艺术创作品完成,他们的寄生对象,他们的养料,对他们来说便已经没有意义——被抛弃是他们唯一的下场。《罗丹的情人》里,罗丹对卡蜜拉的“爱”无非是源于后者能带给罗丹雕塑创作的欲望,能激发他创作出更独特雕塑的灵感。《本能》里,莎拉斯通扮演的凯瑟琳同样也是利用一个又一个情人,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创作素材,那一个个“活人”成为了艺术家这团通红的火焰下的牺牲品,成为“祭祀物”。
-
当歌德对夏洛蒂说,“你用了一个我最喜欢的比喻——那就是飞蛾扑火”时,歌德显得得意洋洋,没有丝毫羞愧与自责。那么,作为艺术家,难道他们真的手握上帝给与他们的特权,可以毫无顾忌的侵蚀、玩弄他人的情感吗?本着生而平等的法则,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歌德对夏洛蒂说“飞蛾扑火“时,歌德并未自称他是火焰,他人是飞蛾。作为一个艺术家,歌德认为,如果他人是飞蛾的话,艺术家就是火焰与飞蛾。
-
即使艺术家需要利用他人的情感,可本质上,艺术家是个人,并非名副其实的冷血动物,当艺术家一次次利用他人后又甩掉素材的时候,艺术家其实也化身成了被自己燃烧的“飞蛾“。应该说,艺术家寄生他人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艺术作品,因此,当他人的情感被化为艺术品的血肉时,艺术家将自己“燃烧”他人的体验也化为了艺术作品,这种体验可以是:刺激、快乐、无奈或痛苦,当艺术家“出卖”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也成为了艺术的牺牲品,因此,歌德可以把自己 “卑贱”的行为说的那么“高尚”,因为他本身也是个牺牲者。
- ...3 more annotations...
写作是一种危险的游戏 (评论: Capote) - 0 views
-
写作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没有人在我写作之前告诉过我,我被它改变,当我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一生不可丢弃的一份信念。我想卡波特也一定是这样,但是他比我才华横溢,所以写作给他带来的远远不止于精神上的支撑,它给他带来的是,一切,它给他带来爱情,带来荣华富贵,带来沙龙圈里的热闹繁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它给他带来一种信念,使他傲然于世,永远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
卡波特错了,他遇到的几乎就是他的影子,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似乎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只是佩里从后门离家,自己走了前门。”他们有着同样被世界抛弃的童年,对命运不服气的倔强,同样的敏感和悟性,同样追求这不庸俗的生活,他们甚至同样试图在这场相遇中利用对方,卡波特要不朽,佩里要自由,只要卡波特能在他的书中让人们相信他和同伙并非预谋,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
我一直在猜想,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最让卡波特郁闷,也最让我这个观众郁闷的是,佩里其实什么都知道,他们是两个明眼人在演盲人戏,而他到了最后一刻,还要在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像佩里撒谎,其实他试图坚持欺骗的与其说是佩里,还不如说是他自己,而佩里,则淡淡然的给他相当的配合,他要他死,要求得自己的一个解脱,他最后满足了他,给他解脱,给他自由,然而一个人的死却没有给两个人都带来解脱,解脱的只有佩里自己,而卡波特,等待他的是万劫不复。
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其实没有那么动人 (评论: 立春) - 0 views
-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比如,忽然发现自己嗓音很好,不当赵忠祥很可惜,忽然发现自己尿尿和泥捏弄的那点儿小玩意儿很抽象很前卫和罗丹米开朗琪罗都差不 多了。。。。这样的情形,人生总会遭遇一两次的,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过:我从哪 儿来?为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
『技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乃是人活着的目的』《死亡诗社》中,一开始基廷老师就这么教导同学们。人 掌握某种技术生存下去,然后享受到某种艺术带来的精神慰藉,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艺术、谋生加在 一起,使谋生为艺术拖累,使艺术和谋生互相折磨。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