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ocean's 阅读/ Group items tagged review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ocean wu

你是否已经强到了对这一切说fuck off ? (荒野生存 影评) - 0 views

  • 圣经上说人不能独自生存,极致的自由意味着极致的孤独
  • 只是孤独的不同种类,在人群中感到的孤独与在荒野中感到的孤单究竟哪种更加难以忍受?
  • 快乐只有被分享才是真的
ocean wu

评论: 太阳照常升起 - 0 views

  • 它符合心理学和人性的很多东西。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要把自己对《太阳照常升起》的理解写出来,特别是想把我对影片里带有意向色彩的镜头说出来,和大家做一个电影和心理学的探讨和分享。
  • 姜文电影中的意象,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如妈上树,石头砌成的房子,树,石头等这种事物,与其说带有姜文主观的情感,倒不如说,影片中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是构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实,是心理学的意象在姜文电影中的呈现。对心理学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会欣赏姜文对人物在心理学层面上的超前觉悟和学习力,并感谢他为探求意象符号语言和电影的结合对于人物心理刻画所做的积极努力。
  • 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镜头,对于心理学中的意象和符号学还不是太了解的广大观众,自然就无法感受也谈不上去尽情享受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影片中所尝试运用的电影语言了,运用意象进行对话,是近代心理学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流派,所谓意象,从一开始就属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
  • ...1 more annotation...
  • 1. 脚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双肥润的女人脚,它在洗脚盆中的水被阳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绝美光影的衬托下被拍的很有灵性,从它踏上土地后,镜头长时间的跟踪拍摄这双脚,很多人对脚是有偏爱的,不是有恋足癖一说吗,姜文用这种方式,从影片一开时他就告诉大家,我的这部影片和性有关系,和性情、性交、性压抑,性解放、性疏导等等,都有关系。          2.鞋     有了脚,一定会有鞋,农村小队长妈妈,那双肥润脚的主人,穷的却没有鞋穿。鞋在符号学里有时候是代表“性”的,这说明,小队长的妈妈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极端压抑的。当她捧着那双带有两只活灵活现的鱼眼睛的鞋时。姜文要告诉我们的也许只能有一种解释,妈的生命力也需要爱,需要她心灵深处情感的一种释放。因为,从我们挖掘出的夏商时期的陶器,我们的先人就把鱼作为一种性的图腾来崇拜,鱼代表多子多福。          3.树     树是生命的象征,在艺术类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中,其中就有咨询师让来访者画树的情景,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画的树的形象和构图笔法的分析,以此可以进一步了解求助者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甚至是无意识状态。     影片中,当妈把她的鞋放到树上丢失后,就意味着她的生命里从没有性的滋润到甚至也失去了性爱的生命活力的幻想。但妈并没有自认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灵魂的树上,用近乎疯狂的呐喊,来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对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树在影片中,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形象符号,因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          4.石头     石头在心理学的绘画疗法中,一个人的画上如果有石头,就代表一个人曾经的创伤经历或现实遇到的困难,那是一个个的心结的投射。石头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阴影就越多越大。     影片中,妈在认为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树的树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头,很多人感到那是一个疯子的行为,其实,对于有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就不难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姜文也借妈妈的口说出了她为什么要挖石头,因为,树根下有很多石头。所以,树长歪了,寓意生命之树的树长歪了,一定是她的内心受了伤,有了很多的心结,所以,妈妈就挖出了很多象征她自己心结的大圆石头。这也是很多观众非常不了解的一种电影语言,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不是姜文的影片难懂,而是因为,心理学刚刚在中国兴起,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没有多少了解。          5.石头房子     影片中,小队长在静谧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石头堆砌的房间,在石头房里,他发现很多自己家里以前摔碎的东西,和铺着整洁被褥的床。这个房子显然是妈妈秘密建的。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意象,     石头房子的内部,上下连通,错落有致,就像人体的心脏结构一样。     这个石头房子就是象征着妈的“心灵小屋”。     影片中,儿子好奇的打量着妈妈的心房秘密,因为,每个人心灵都是承载一生心结秘密的地方,他仿佛看见了妈妈,但每个人的心灵是不能随便进出的,更不能轻易被外人打扰。     小队长在石头房子里打起了喷嚏,随着他的一声声喷嚏声,油灯一个个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残破的。儿子只好逃跑似的离开了石头屋。这寓意。我们每一个人从前的心结都是不要轻易碰触的。          除了以上这些,影片中带有典型意象的实物还有很多,比如,枪—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说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征和他们快乐的源泉:三根女性长辫子,即代表了很多的女人也可以说明代表了东西方的差异和民族。这样的寓意在《太阳照常升起》里,是有很多的。
ocean wu

艺术家·信仰·理想·爱情 (评论: Capote) - 0 views

  • 记得夏洛蒂曾经问过歌德,为什么他的身边总是充满了“活人祭祀”的味道,歌德说,“你用了一个我最喜欢的比喻——那就是飞蛾扑火”。每个艺术家,从本质上来讲,都是情感的寄生虫,他们是吸血鬼,他们啃噬着周围一切有生气的东西,在艺术家的眼里,对于异性或同性的“爱”只是他们创作的养料罢了,通过“爱”——一种化学上的催化剂,艺术家们把活生生的“寄生对象”腐蚀化,化为他们创作需要的素材,一旦他们的艺术创作品完成,他们的寄生对象,他们的养料,对他们来说便已经没有意义——被抛弃是他们唯一的下场。《罗丹的情人》里,罗丹对卡蜜拉的“爱”无非是源于后者能带给罗丹雕塑创作的欲望,能激发他创作出更独特雕塑的灵感。《本能》里,莎拉斯通扮演的凯瑟琳同样也是利用一个又一个情人,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增加创作素材,那一个个“活人”成为了艺术家这团通红的火焰下的牺牲品,成为“祭祀物”。
  • 当歌德对夏洛蒂说,“你用了一个我最喜欢的比喻——那就是飞蛾扑火”时,歌德显得得意洋洋,没有丝毫羞愧与自责。那么,作为艺术家,难道他们真的手握上帝给与他们的特权,可以毫无顾忌的侵蚀、玩弄他人的情感吗?本着生而平等的法则,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歌德对夏洛蒂说“飞蛾扑火“时,歌德并未自称他是火焰,他人是飞蛾。作为一个艺术家,歌德认为,如果他人是飞蛾的话,艺术家就是火焰与飞蛾。
  • 即使艺术家需要利用他人的情感,可本质上,艺术家是个人,并非名副其实的冷血动物,当艺术家一次次利用他人后又甩掉素材的时候,艺术家其实也化身成了被自己燃烧的“飞蛾“。应该说,艺术家寄生他人的目的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艺术作品,因此,当他人的情感被化为艺术品的血肉时,艺术家将自己“燃烧”他人的体验也化为了艺术作品,这种体验可以是:刺激、快乐、无奈或痛苦,当艺术家“出卖”自己的情感时,他们也成为了艺术的牺牲品,因此,歌德可以把自己 “卑贱”的行为说的那么“高尚”,因为他本身也是个牺牲者。
  • ...3 more annotations...
  • 从精神层面上说,一个人活着必须拥有信仰,在信仰之上根植着理想和爱情。   这里的信仰并非狭义的指涉宗教信仰,而是一个人对是非、对伦理道德的一种基本判断,对黑白的分辨、对正邪的坚定,这是一个人拥有理想和爱情的基石,一个无法分辨是非的人、一个对正邪的标准不断更动的人,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也会变得虚幻且漂浮不定。
  • 斯密斯他们原本想放过那无辜的一家四口,即使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10000元。但是,那一家子中的父亲的眼神让斯密斯失了神——父亲的眼神里透露出害怕——对一个坏人、一个恶人的恐惧,这让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人”的斯密斯彻底失去了心理防线,他在失神下痛下杀手——说到底,斯密斯杀人的原因竟是太想成为一个善人,一个好人!多么讽刺,多么令人痛心,也让卡波特正义的天平更朝着斯密斯一方靠去,那么,自己对这个杀人犯的利用是否正确呢?那么,是非到底是怎样的呢?当自己的信仰动摇时,这位艺术家其实已经没有了继续创作的能力——所以,他一直没能写完那个故事,即使知道了谋杀的真相,他还是没能继续自己的故事,他说,他要等到斯密斯死去才能完成他的故事,他说,他。。。。。。。
  • 同样是杀人,为何前者是不合法的而后者是合法的?出于法律,这样的判断是准确的,可是,出于伦理道德,扼杀生命同样都是错误、是杀生,并没有合法不合法的区别,这个古老博大的命题没人都做出最终回答,只有探讨,探讨罢了。在〈卡波特〉里,创作者借用这样一个著名人物的故事同样隐晦的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当卡波特目睹了斯密斯的死刑后,他没有这个关于伦理和法律问题的答案,他的是非判断完全失去,没有了信仰,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理想和爱情——卡波特没有了继续创作、为艺术理想牺牲自己的勇气,最终,他的艺术之路终止于此。
ocean wu

写作是一种危险的游戏 (评论: Capote) - 0 views

  • 写作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没有人在我写作之前告诉过我,我被它改变,当我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一生不可丢弃的一份信念。我想卡波特也一定是这样,但是他比我才华横溢,所以写作给他带来的远远不止于精神上的支撑,它给他带来的是,一切,它给他带来爱情,带来荣华富贵,带来沙龙圈里的热闹繁华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它给他带来一种信念,使他傲然于世,永远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 卡波特错了,他遇到的几乎就是他的影子,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似乎是同一家庭的兄弟,只是佩里从后门离家,自己走了前门。”他们有着同样被世界抛弃的童年,对命运不服气的倔强,同样的敏感和悟性,同样追求这不庸俗的生活,他们甚至同样试图在这场相遇中利用对方,卡波特要不朽,佩里要自由,只要卡波特能在他的书中让人们相信他和同伙并非预谋,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 我一直在猜想,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最让卡波特郁闷,也最让我这个观众郁闷的是,佩里其实什么都知道,他们是两个明眼人在演盲人戏,而他到了最后一刻,还要在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像佩里撒谎,其实他试图坚持欺骗的与其说是佩里,还不如说是他自己,而佩里,则淡淡然的给他相当的配合,他要他死,要求得自己的一个解脱,他最后满足了他,给他解脱,给他自由,然而一个人的死却没有给两个人都带来解脱,解脱的只有佩里自己,而卡波特,等待他的是万劫不复。
ocean wu

揭开艺术面纱的掩饰,其实没有那么动人 (评论: 立春) - 0 views

  • 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过一次或几次『忽然艺术』的经历,比如,忽然发现自己嗓音很好,不当赵忠祥很可惜,忽然发现自己尿尿和泥捏弄的那点儿小玩意儿很抽象很前卫和罗丹米开朗琪罗都差不 多了。。。。这样的情形,人生总会遭遇一两次的,就像人人都曾经托着下巴深沉的思索过:我从哪 儿来?为到哪儿去?我为啥是我?这样的哲学问题,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哲学家。
  • 『技术是谋生的手段,艺术乃是人活着的目的』《死亡诗社》中,一开始基廷老师就这么教导同学们。人 掌握某种技术生存下去,然后享受到某种艺术带来的精神慰藉,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将艺术、谋生加在 一起,使谋生为艺术拖累,使艺术和谋生互相折磨。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