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杨佳案件之法律分析/ 斯文汉:"杨佳案"庭审的不解之处
dafeng qixi

斯文汉:"杨佳案"庭审的不解之处 - 11 views

杨佳 案件 庭审 不解之处

started by dafeng qixi on 09 Feb 09
  • dafeng qixi
     
    一起案情并不复杂的杨佳凶杀案,竟因牵涉上海闸北警方与凶嫌在案发前的瓜葛,以及被杀死杀伤的均系警务人员的罕见,此案在勃发之初就显得扑朔迷离:

      先是谢有明律师的早期放言引起舆情就此及对他担当杨佳辩护律师的不满和质疑,并导致北京16名律师联合发表了公开信以纠问,后为上海警方采用记者招待会形式搞选择性公布案情,间有不少网民对杨佳母亲离奇"失踪"的猜测,由此使得此一案件非同小可,遂为社会普遍为之关注,几成京奥会前国内一大焦点问题。

      自杨佳被上海检方以"故意杀人罪"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消息传出,人们自然拭目此案的有关审理活动,更发起"依法、公开、公正审理"的不弱吁请,反映了期盼司法权力的民意,折射了渴望法治的强大社会心理,本应视作审理好此案的不俗环境,当然也是考验司法机关办案能力的重大契机。

      尽管不乏就上海司法界对外封锁"杨佳杀人案"的执着有不绝如缕的诟病声音,但大家还是存有即将凝眸在法庭上的公正审理之心,此种希冀不失社会的良知与司法公信力兑现的热望。

      但是,上海司法机关沦此案的办理走向趋至诡异,又扎扎实实让关心者们的心田再泛了复杂滋味,原定7月29日的公开审理日期在"未明原因"的情形下作了"不白天下"的延后,很叫一班看好"借助审理此案推动国家法治进步"的人士不免咋舌,而"显然是为京奥会让路"的坊间议论悄然流行,就让外界对公正审理此案的信心发生了动摇。

      与此同时,所谓上面指令"不准议论有关杨佳案件"的传闻,成为互联网上一道无法核实的疑云,倒把一些网友弄得相互以询而终不知来龙去脉,不但是坏了上网的心境,而且愈加丧失对杨佳能得到公正审判的信心。

      就在不少人士翘首顾盼之时,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在门前以电子显示屏告知了"2008年8月26日13:00,C101法庭,公开审理杨佳故意杀人案"讯息,并于当日下午1时进行了历时不短的首场不同寻常审理,也再次激起了相关舆论的批评,彰显了刻意安排的官方司法活动难敌有限舆论监督的尴尬局面。

      我以为,公众的批评声音已经把司法权力的公信问题摆在了阳光之下,需要官方正面回应,并加以在现有法律框架内的切实改进,否则司法公权力的失信,就是国家信用的莫大缺损,不可继续如此一意孤行下去了!

      请看,首次开庭审理杨佳故意杀人案的诡异之处:

      一是名不副实的公开审理。该受理法院明里宣称"公开审理",却暗中采取"不对外发放旁听证"、"不接受媒体记者现场旁听"手段,活生生把所谓"公开审理"变成了内部审理,实际上是搞了秘密审理。

      二是明知有法可依却公然不予遵循。司法机关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其负责任的态度肯定是带头遵守与维护国家的法制,并在日常生活起到依法办事的模范作用,而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行为。

      可是,上海市的司法机关却在办理"杨佳杀人案"的过程中,多次显露不依法作为的作派,只顾自身的那些不告人的利害关系,漠视社会富有见底的呼声,面对举世的瞩目,仍把司法公权力在暗箱运作的那一套做法,运用在侦察、预审、提出起诉、受理与开庭诸环节,以至上演了首场名曰"公开审理"实为"秘密审理"的不正经活动,铸造了影响不小的不依法办案纪录。

      三是司法机关特殊化的典型再版。其实,上海司法机关不仅存在没有依法公开审理杨佳杀人案,但就首场开庭审理即不按法律规定的予以公开审理,暴露了长期积弊的特殊化固疾,昭示其囿于体制的思想的因素而严重不适应法治的需要,既是国人为之扼腕甚至愤怒的本原,又是现实的法制生活的真实写照。

      "法律并不至上"、"在法律面前还不能做到人人平等",俨然当下我国严酷的实际。不然,怎么不依法公开审理杨佳杀人案呢?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杨佳案件之法律分析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