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非禪.PC/ Group items tagged 程式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VERY LIHI

Google以機器學習判斷應用程式使用頻率,要讓Wear OS穿戴裝置更省電 | iThome - 0 views

  •  
    "Google以機器學習判斷應用程式使用頻率,要讓Wear OS穿戴裝置更省電"
VERY LIHI

ZDNet Taiwan - 蘋果和Google 誰抓得住行動開發者? - 新聞 - 網路通訊 - 0 views

  • 但是Android不只是慢慢在手機數量上逼近iPhone(雖然是靠著很多支手機),也開始抓住了開發者的興趣。許多和我閒聊的Android開發者都提到他們比較偏好Android開發環境,以及他們不需要和極具挑戰性的App Store上架流程打交道。
  • 根據報導,在2010年一月,有86%的開發者非常有興趣開發iPhone程式,而68%的開發者非常有興趣開發Android程式,差距是18%。而在三月時,這個差距縮小到6%(iPhone 87%、Android 81%,iPad是53%)。
VERY LIHI

人人都是基地台--隨意無線網路 - 科學人 - 科技科學 - udn聯合書報攤 - 0 views

  • 這類事故發生時,有個越來越值得考慮的選擇,就是建立「隨意網路」(ad-hoc network)。只要內建專用程式的手機等通訊裝置位在彼此的通訊範圍內,它們就能自己建立隨意網路。網路中的每部裝置都兼具發送器與接收器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們還身兼附近其他裝置的訊號中繼站,所以就算是距離遙遠的裝置也能通訊,只要位在它們中間的其他裝置能夠幫忙,就能像接力賽跑一樣,一個接一個把訊息傳遞下去。換句話說,網路中的每個節點,不但能為自己收發訊息,也是他人訊息的傳輸管道。
  • 要了解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可以想想這種新方法和手機、Wi-Fi這類無線技術之間的差別。當你用普通手機打給朋友時,只有手機到最近的基地台之間是無線的,定點設置的各基地台之間是透過龐大的有線網路來通訊;Wi-Fi之類的無線區域網路,也都要靠固定的天線和有線通訊設施
  • 傳送資訊需要電力,而典型的無線網路為了幫電池供電的裝置(例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省電,盡可能把大部份通訊負擔交給以電力網供電的固定設施。同理,無線頻寬是固定而有限的資源,傳統無線系統為了節省頻寬,大部份資訊也都是透過線路發送。運用固定設施,才能在通訊需求最高的地方,建置大多數時候都很可靠的大型電信與Wi-Fi通訊服務
  • ...4 more annotations...
  • 然而運用固定設施的網路系統容易受停電及其他中央系統問題影響,導致通訊網路失靈,遇上這種情形,就算手機和筆記型電腦是好的也沒用。相較之下,隨意網路有其獨特的強韌性,如果其中一部行動裝置沒電或關機,其他裝置會盡量修改網路結構來彌補消失的部份。裝置來來去去,網路也會跟著不斷調整與「修復」。
  • 不過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是要付出代價的。隨意網路發送資訊的方法必須很聰明,以便就算發送器與接收器中間有些連結在傳輸時中斷,還是能重組出訊息。系統也必須判斷出把訊息傳給接收端的最佳方式,就算發送裝置不知道接收端的位置也一樣。最後,由於許多部裝置可能會幾乎同時傳送訊息,隨意網路還必須克服訊息彼此干擾產生的雜訊。
  • 使用的核心概念就是多多「問道於鄰」。接收器詢問它的鄰居看看附近有什麼裝置,鄰居們再去詢問各自的鄰居,以此類推,直到你朋友收到訊息為止。你朋友的回覆可以沿同一路徑傳送回來,也可以另覓路徑。如此這般,你和朋友之間的每部裝置都會整理出你倆之間可行路徑的清單。有了這張清單,即使你手上的裝置不知道你朋友所在位置,還是能將訊息傳送給他。由於網路結構是動態的,裝置必須不斷重複詢問與回應的過程,隨時更新清單上的可能路徑。
  • 有個稱之為「網路編碼」(network coding)的技術,提供了折衷方案,做法是把訊息切割成小塊,算出每個小塊的詮釋資訊(meta information),然後把詮釋資訊沿多條路徑傳送出去,其特殊設計使得就算有些小塊遺失了,接收端還是能重組出原始資訊。
1 - 20 of 28 Next ›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