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非禪.PC/ Group items tagged 概念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VERY LIHI

你正在用什麼帳號?從Yahoo&Facebook、Google&Twitter的合作談起 - MMDays - 0 views

  • 從以前到現在,每家公司一設立網站,就會要求你申請一個帳號。長久下來搞得大家都很煩,大批網友抱怨有一堆帳號密碼要輸入,也有人擔心隨便申請帳號會洩漏隱私,所以就有了Single Sign On的概念,使用者先到某個信得過的地方申請帳號,之後其他網站就跟該中心取得認證,使用者只要登入第一次就可以暢行無阻了。OpenID就是基於此種概念的產物。
VERY LIHI

ZDNet Taiwan - Facebook 新平台的意義 - 新聞 - Web應用 - 0 views

  • Facebook現在已建立更深入、更強大的管路,能從伙伴網站拉入更多資訊,並以更多社交媒體功能作為回報:Open Graph比之前的Facebook Connect,能以更精細複雜的方式整合第三方資料。Social Plugins,能為伙伴網站增加許多社交功能。還有Graph API,徹底整頓了Facebook的平台程式碼,讓它更簡單且更靈活。
  • Facebook高層發表的許多概念,都是全新的想法。他們至少在理論上參考了許多同業,從Google Friend Connect到Meebo的聊天列,和Digg的thumbs-up推薦鍵。但Facebook再次集合其行銷、工程和設計專才,將這個隱晦的訊息傳達給開發者和網站發行者:他們可以作到,但我們可以作得更好。而且大家都相信。
  • 時代雜誌的網站也將根據來訪者的Facebook朋友所讀過和推薦的文章,提供使用者建議,以及根據使用者在Facebook列出的興趣,作出更專屬的建議。牛仔服飾品牌Levi's將利用Facebook "Like"鍵,告訴Facebook會員他們的朋友喜歡哪些衣服款式。當Twitter上週在自己的Chirp開發者會議上介紹其"@Anywhere"產品,許多人都認為那是進一步發揮Facebook Connect的基本概念。現在Facebook要取消Facebook Connect,同時往前邁進三、四大步。
  • ...3 more annotations...
  • 你將會聽到很多關於後資料(metadata)的討論,因為Twitter上週發表了一項有趣的後資料相關計畫:"annotations"(註解),允許開發者在Twitter系統上的任何東西,隨意加上後資料。Facebook和Twitter都認為這是讓個別的零碎資料發揮更多作用的方法,但也顯示他們都極力爭取開發者的青睞。
  • Facebook要成為一個能夠敏捷處理線上身份識別諸多使用形式的品牌。這個野心引發許多批評者關注。網路先鋒Dave Winer認為,數位身份識別不該被單一公司掌控。Winer在部落格寫道:「我確定他們的軟體將擴大,它的確是設計良好。但Facebook是一家公司,我們就是不能往那裡走。」
  • 一次推出大量的新產品和平台升級,彷彿Facebook突然像蜘蛛網一樣,鋪天蓋地向各方進發。合理的憂慮是他們可能分散的太廣,以致每個領域都無法深耕。但若一切順利,代表Facebook已順利轉型為下一個時代的網路驅動者。
VERY LIHI

Trove - 跨足新媒體,《華盛頓郵報》從 Facebook 學來的藏寶箱 » Mr. Jamie 看網路與創投 - 0 views

  • 所以與其跟 nytimes.com 比,還不如看看 Trove 和 Google News、Google Reader、Flipboard 有什麼不同。首先,是「頻道」這個概念。在 Trove 上,新聞被分類為成千上萬個主題頻道,除了傳統我們熟悉的「政治」、「財金」,連「Google」、「Facebook」、「Lady Gaga」、「World of Warcraft」,都可以是頻道,這點很像網誌的 tags (標籤)。另外,網路上每天有那麼多新聞,品質常常良莠不齊,所以 Trove 有一個人為的篩選機制,哪些新聞被主打是經過編輯群篩選過的。最後,是雲端的概念,無論你在 Web, Mobile 還是 Tablet,看到的全都是一致的個人化新聞。
  •  
    如看
VERY LIHI

人人都是基地台--隨意無線網路 - 科學人 - 科技科學 - udn聯合書報攤 - 0 views

  • 這類事故發生時,有個越來越值得考慮的選擇,就是建立「隨意網路」(ad-hoc network)。只要內建專用程式的手機等通訊裝置位在彼此的通訊範圍內,它們就能自己建立隨意網路。網路中的每部裝置都兼具發送器與接收器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它們還身兼附近其他裝置的訊號中繼站,所以就算是距離遙遠的裝置也能通訊,只要位在它們中間的其他裝置能夠幫忙,就能像接力賽跑一樣,一個接一個把訊息傳遞下去。換句話說,網路中的每個節點,不但能為自己收發訊息,也是他人訊息的傳輸管道。
  • 要了解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可以想想這種新方法和手機、Wi-Fi這類無線技術之間的差別。當你用普通手機打給朋友時,只有手機到最近的基地台之間是無線的,定點設置的各基地台之間是透過龐大的有線網路來通訊;Wi-Fi之類的無線區域網路,也都要靠固定的天線和有線通訊設施
  • 傳送資訊需要電力,而典型的無線網路為了幫電池供電的裝置(例如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省電,盡可能把大部份通訊負擔交給以電力網供電的固定設施。同理,無線頻寬是固定而有限的資源,傳統無線系統為了節省頻寬,大部份資訊也都是透過線路發送。運用固定設施,才能在通訊需求最高的地方,建置大多數時候都很可靠的大型電信與Wi-Fi通訊服務
  • ...4 more annotations...
  • 然而運用固定設施的網路系統容易受停電及其他中央系統問題影響,導致通訊網路失靈,遇上這種情形,就算手機和筆記型電腦是好的也沒用。相較之下,隨意網路有其獨特的強韌性,如果其中一部行動裝置沒電或關機,其他裝置會盡量修改網路結構來彌補消失的部份。裝置來來去去,網路也會跟著不斷調整與「修復」。
  • 不過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是要付出代價的。隨意網路發送資訊的方法必須很聰明,以便就算發送器與接收器中間有些連結在傳輸時中斷,還是能重組出訊息。系統也必須判斷出把訊息傳給接收端的最佳方式,就算發送裝置不知道接收端的位置也一樣。最後,由於許多部裝置可能會幾乎同時傳送訊息,隨意網路還必須克服訊息彼此干擾產生的雜訊。
  • 使用的核心概念就是多多「問道於鄰」。接收器詢問它的鄰居看看附近有什麼裝置,鄰居們再去詢問各自的鄰居,以此類推,直到你朋友收到訊息為止。你朋友的回覆可以沿同一路徑傳送回來,也可以另覓路徑。如此這般,你和朋友之間的每部裝置都會整理出你倆之間可行路徑的清單。有了這張清單,即使你手上的裝置不知道你朋友所在位置,還是能將訊息傳送給他。由於網路結構是動態的,裝置必須不斷重複詢問與回應的過程,隨時更新清單上的可能路徑。
  • 有個稱之為「網路編碼」(network coding)的技術,提供了折衷方案,做法是把訊息切割成小塊,算出每個小塊的詮釋資訊(meta information),然後把詮釋資訊沿多條路徑傳送出去,其特殊設計使得就算有些小塊遺失了,接收端還是能重組出原始資訊。
1 - 8 of 8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