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sociallearnlab/ Group items tagged 协力造屋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小石 -

谢英俊的协力造屋计划 - 0 views

  •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组织当地农民自助造屋,以劳动力来弥补资金的不足。在谢英俊制定的“可持续建筑实践”的目标中这样写道:“将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互助换工的优良传统结合……降低对主流营建市场的依赖,对货币的依赖”,同时,“简化构法,让非专业者皆能参与劳作”。
  • “最难的就是改变当地人的观念”,谢英俊说,地震前邵族人住的已经是现代的钢筋水泥的房子,而谢英俊带领他们建造的住宅看起来却更接近他们的祖先住的房子。在一些邵族老人那里,他们觉得“我们也要过现代生活,为什么要让我们住这样的老房子”。
  • “其实这些房子既不是传统的老房子,也不是现代西方潮流的房子。无论是从建造的成本、绿色环保的角度,还是从住的舒适度来看,这种房子都肯定胜过现代钢筋水泥的楼房”,谢英俊说,农村流行的小洋楼一类的房子,往往因为建筑者不够专业,楼层的抗震能力低,另外小洋楼还冬冷夏热,远不如采用当地材料建的房子冬暖夏凉、通风敞亮。
  • ...3 more annotations...
  • “永续建筑,协力造屋”
  • 2005年8月,谢英俊在河北又做了另一件实验性的活动:通过网上招募,他动员了40多名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二十多所高校建筑专业的高才生,来翟城村参加“暑期建筑工作队”,动手建造示范性的住宅。   很多学生都是生平第一次动手盖房子,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学生们在谢英俊指挥下建成了地球屋001号、002号和印尼亚齐省麻达屋002号三座住宅。这些住宅主要采用木材、泥土和草料建成,木梁木檩、麦秸泥墙、灶台火炕……质朴而漂亮。
  •  “我是要告诉大家,盖这种房子,农民可以就地取材,不依赖市场。麦秸、黏土几乎无成本,劳动力也是。算下来盖一栋这种木结构的两层楼,连工带料还不到5万元。”
小石 -

转:台湾著名建筑师谢英俊谈灾后重建 by 十三 - 0 views

  • 汶川地震发生后,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就开始赶工做生态厕所,为灾区提供参考,并打算建一所环保小学。在台湾,谢英俊是“921”地震重建的代名词。他帮助邵族人建房屋,并让原住民自己动手建造自己的家园,他说,“我们的做法并不是盖好房子,送给灾民。我们提供的协助是部分的。除了设计外,我们将建筑去工具化、去专业化,让建筑回到使用者手里,靠他们自己建起房子。他们得为自己的家园付出劳动力。”
  •  谢英俊没有灾后重建的经验,但他还是很快来到邵族现场考察,发现邵族聚居在水源保护区、稀有动植物保护区,因此,他认为重建必须是生态意义上的重建。10月29日,谢英俊带着设计团队,一共五人,带着帐篷、睡袋、个人用品和营造工具来到邵族。谢英俊向当地人提出,用轻钢和本地随处可见的竹子、木头、泥土盖房子,这样的房子既通风又抗震,而且经济实惠。但是这个建议遭到了反对。邵族人想住现代钢筋水泥楼房。
  • 谢英俊坚持不给邵族人盖水泥房。“这是一个不理性、自私的消费习惯,农民穷一辈子的积蓄用砖造的预制板盖房子,冬冷夏热,完全不抗震。从黑龙江到海南岛的房子,基本都这样,多冤枉。”既然无法说服邵族人,谢英俊决定先盖一个样板房出来。在跟踪记录谢英俊盖房的纪录片《筑之梦》中,全片在沈怀一唱的歌曲《家》中开始,“家,我们要个家,我们要个家”。
  • ...4 more annotations...
  • 在谢英俊的号召下,当地的邵族人,不论是上了年纪的大妈、大伯,因酗酒损伤骨头换过髂关节的人,还是失学后在城市游荡过又回到家乡的年轻人,都被他招至麾下。这些普通灾民没有专业技术,把外墙抹得高低不平,很艺术。谢英俊非常享受重建过程中的每一点喜悦,他常把人带到村民自己做的木门,让人参观村民的突发奇想——不用现成的三夹板,而是用实木慢慢手工做出一扇木门。在共同施工中,久已疏远的邵族凝聚力渐渐回来了。据统计,9年里,谢英俊一共动员灾民、义工加入重建超过1万人次。
  •  为了填补财务缺口,谢英俊在台北接下一坪卖价四十几万元的豪宅,也在宜兰接案子赚钱。赚了钱就贴补灾区盖房。妻子不能忍受,让他在家庭和事业之间选择,谢英俊选了事业。
  • 亲戚们都说谢英俊是怪人,谢英俊在电话里慢条斯理地说,不怪,我认为对的事情,认准了就去做。
  • 谢英俊的房子原理都一样:施工简易、材料环保、外型美观,并且鼓励社区居民一起协力造屋。对他来说,这过程不仅是房子的重建,更是人际、文化与经济纽带的重建。
1 - 2 of 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