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emedia/ Group items tagged 诈骗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fd cn

cnBeta.COM_通信运营商-五大天王_ 北京公安局证实电话吸费诈骗确实存在 - 0 views

  • 引用匿名人士发表于2008-04-18 17:14:11的评论: 引用匿名人士发表于2008-04-18 12:56:39的评论: 引用匿名人士发表于2008-04-18 10:31:50的评论: 引用Ĥ发表于2008-04-18 10:26:07的评论: 引用匿名人士发表于2008-04-18 09:49:57的评论: 这就是电信的问题! 呼叫转移而产生的花费应该由设置呼叫转移的电话机主承担,而不应该由打这个电话的人承担。比如我打电话A,电话A设置了向B号码转移的业务,那么我只应该付打电话A的钱,拨通电话B而产生超额部分话费应由电话A的机主负担。这样电话吸费就完全不可能存在了。 其实我倒觉得完全可以从二次转移确认机制上进行保障。 当我原本拨打A电话时,如设置转移至B,只需要在转移之前系统告知“您拨打A的电话已设置转移B号码,如果需要转移拨号至B号码,请按*键确认”,这样应该问题可以减少很多,就如短信包月二次确认一样。虽然手续麻烦些,但安全度更高。 电信当然不愿意这么多,那样他们的收入会少很多。 关键是监管不力。 从呼叫转移的功能上讲,信产部是对的。比如A 呼叫B,再转移C。从规范上讲,A付A到B 的通话费,B 付呼叫转移费和B到C的费用。这点大家不必疑问,没有问题。 那为什么还有吸费的问题呢?原因是,信产部的规范,只有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等大运营商认真遵守,其他小SP 才不管呢。 举例:A呼叫B,B转移C,C 再次转移到一个吸费的号码上。关键在C 的转移上,如果这部分流程在电信的交换机处理,就没有问题了,它可以按照规范做。但是,吸费的SP 在呼叫转移时,如果将信令格式转化一下,主叫为A,被叫为C,没有第三方号码(关键在这里),那么到达任何一个交换机下,都不是呼叫转移了,是普通的A 呼叫C.所以产生吸费。 解决... 嗯,有道理,有次接了个电话,用公司电话往回拨,提示我无权拨叫,显然是拨叫的声讯,公司屏蔽了声讯电话了。 很抱歉,我认为你的解释错了....我理解警方的意思是:响一声电话在机主上显示的直接是声讯号码,一旦回拨就是直接拨打声讯电话,楼上说的公司电话无权拨打是因为拨的是声讯电话,呼叫转移是不能扣到拨出方声讯费的。至少我碰到过显示声讯号码的未接来电......
  •  
    倒底谁对?
number5

勾结北京工商向网店收费的"名索"公司黑幕重重,大家一起来818! - 0 views

  • 首先,名索网的工商企业信息查询并非真的免费。从目前名索网的有关信息来看,每年收费500元提供的是一种“名索验证”服务,也就是一种电子认证服务,而普通的工商企业信息查询时则免费。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互联网上就有一种名为“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名索一卡通”(以下简称“名索一卡通”)的卡类商品。按照“名索一卡通”的介绍,“名索网基本收费模式:查询每项3元,打印一次5元。”只有按照名索网固定的网页格式打印出来的格式文本才会得到北京市司法部门的认可。这样一来,免费所得到的信息在各种场合不具有法律效力,要想在司法领域中使用名索网中检索得到的工商企业信息就必须交费,所谓的免费查询工商企业信息是无稽之谈。
  • 企业工商登记查询应属于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一种,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比如在对于合作企业的合法性、法院立案、对方企业的实力的判断上,都需要查询企业的工商登记资料。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有关负责人曾经表示,“我们就是要利用强大的网络系统打造一面企业虚假信息照妖镜,让那些花样百出、四处行骗的虚假企业无处遁形,为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贡献力量。”的确,将企业工商登记数据库搬到网上,可以让社会公众方便地查询,有效防止各种诈骗行为。但是名索网的做法,完全变了味,是在打着方便公众之名行“收费”之实。与此相类似的,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商标数据库却都是免费提供给社会公众查询。
  • 在此我奉劝你们一句,乖乖交钱,就让你们继续开店,要是不交,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 ...2 more annotations...
  • 1。工商局提供如果是有偿向名索网提供信息,涉嫌出卖政府信息,因为工商局是纳税人供养的政府机构。    2。工商局提供如果是无偿向名索网提供信息,涉嫌私下勾结,帮助私人公司以政府信息牟利。
  • 名索 = 以工商局之 名索 取民脂民膏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