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Math Coffee/ Group items tagged 学术委员会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3More

科学网-王永晖的博客-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 0 views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 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 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员会主席,尊重选举意念,又有何不可呢?我想,去行政化的“治本”分水线应该在“透明化”的程度上,即,去行政化的本质,应该在于行政系统的完全透明化,而那些不能完全透明的部分(如人才评定,顶级人才工资评定),则剥离到教授会执行。去行政化的大势所趋应该强调的是,行政系统负有执行“透明化”的任务,首先自身执行完全透明化行政操作,同时监督教授会达到协定程度的透明化。透明化,实际上是中国政治改革中最难的一步,所以此文当作奢谈之想。但是反一步来想,若作为象牙塔的大学系统,都不能够如此,整个社会就更不可能通过透明化减少运行成本了。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 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 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 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 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 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 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 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 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
  •  
    大学建设:去行政化的分水线是什么\n国内高校开始热议,大学去行政化,如吉林大学打响了第一枪,希望能够做到"行政化"和"学术化"的相对分离。\n\n其实,所谓"学术化"这个名词,在吉林大学的改革中,指的是学术委员会的相关制度和权力,其模式最终将会导向建立西方大学那种教授会制度,最终管的不一定仅仅是"学术"。\n\n那么什么样的事情,该行政系统来管,什么样的事情,该教授会或教授理事会(教授中再选出理事)来管呢?\n\n看了吉林大学网页上的学术委员会章程,感觉还不得要领,除此以外,其章程也有一些漏洞:\n\n1. 强调了学术委员会由教授们选出,但是具体选举方法,却并未言及,实际上选举重要的是方法,没有选举方法的选举,不是真正的民主。如,\na) 采取什么样的投票方式,由谁执行;\nb) 投票前,候选人是否应该做演讲答辩。\n\n2. 学术委员会是否具有权力,自行生成一系列的专业委员会,如果不能生成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也将会像人大那样,成为橡皮章型机构。\n\n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去行政化(权力分离)的分水线在哪里,吉林大学把它设在,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上,这起码是一个治标的做法,不过亦有疑点,首先鉴于前面所说1+2,尤其是2--是否有专业委员会的建立方法和权力方法,否则不会有实效,再讲权力分离也没用,实际中只能把事情交给有执行力的行政系统来办。\n\n其实,强调"学术委员会领导和行政领导不可兼得"这条本身也跟其选举理念相背离,大家需要的是学术委员会乃至行政领导由选举产生,行政领导在目前态势下无法做到这一点,就让学术委员会先做这种改革可也。不过,若教授们就是喜欢将行政领导同时选做学术委员
1More

不让学术委员会成摆设更重要-熊丙奇的博客-搜狐博客 - 0 views

  • 博主此文,最好是发在科学网博客上,那里的博主都是大学教师。另外,不知博主在写此博文时,是否读过新颁布的《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此章程从文字上和以前有何不同。博主此文,以及那个新章程,对执行的细节均有所忽略: 学术委员会委员们是如何产生的,《章程》是用分级选举制(校级,学部,学院),而非如美国总统和议员的那种直选制。这样的话,学院级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就至为重要。《章程》只言“由所在系所、学科全体教师推荐或民主选举产生。学院学术委员会应有不少于2名院(所)外相关学科的具有一定学术声望的教授参加,不占定额席位。”行文过短,未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的选举方式,而这,必须是由学校推动的,普通院系很难做更大力度的选举方式的改变:1. “推荐或民主选举”,本身就是极为含糊。2. 选举前,候选人需不需要在竞选演讲。3. 具体的选票规则?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章程》中不少,很多细节不足,使得真正的操作容易流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有摸石头过河的提法。但是,造飞机必须用设计好的图纸,否则飞机是不可能造出来上天的,更何况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大学系统。《章程》即是图纸,吉大的还是过粗。另外,吉大的改革还是准备从现有框架中突破,实际上学术委员会,是从教授们中遴选出来的。目前国内大学,教授会未真正建立,学术委员会其实应该改个名字,叫做教授理事会,是教授会的核心机构,称做理事会,一是可以跟将来的校友董事会对应,另外一个是,其管的事,不应该止于学术。
1More

不让学术委员会成摆设更重要-熊丙奇的博客-搜狐博客 - 0 views

  • 另外,学术委员会目前还是纵向体制,实际上我们也需要跨院系的横向联络,设立各种专业委员会(committee)。人大就是因为缺少常设的专业委员会,使其威力大减。实际上,大学民主化进程,可以而且应该先于国家民主化进程。
4More

科学网-饶毅的博客-提醒年轻人:何时SCI害你?(补充版) - 0 views

  • [94]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46]    另外,作为大学聘人来说,确实是系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系主任确实应该可以有100%的否决权,但是不可以有100%的最终进人权,进人权还需系学术委员会的讨论方可。饶先生这里的错误有二, a. 将自己的否决权建立在一个非常滑稽的基础上,附SCI信息,成为了行使否决权的重要参考,而不是文章内容本身,这让人想到的是政治,而不是学术,是暴力,而不是智慧; b. 饶先生文章通篇讲的人才聘任,但看不见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在哪里,只看到他自己(加上他的朋友)的权力选裁,如果一个美国大学系主任,在这样的文章中,突出自己的好恶和权力,不知他在同事眼里会被如何看待。希望,饶先生在北大生科院的具体操作中,不是这样的。 前一阵,武夷山写出博文,将“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快速建设,作为当前科技发展首要的事情,并寄相当的希望与海外教授们身上。他在看了饶毅先生这几篇文章的表现后,不知对自己的建言是否还有相当的自信。 总之,不管是“千人计划”--目的直接提升人才水准,还是“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目的间接提升人才水准。都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不可能一朝而就,不是先有蛋再有鸡,也不是先有鸡再有蛋,需要二者(高阶人才+评价体系)共同进步,形成良性循环才好。 现在的担心是,“文革阴影”这一代,如果去不掉自己的童年阴影,少年阴影的话,却不掉那些“强迫症”,“急躁症”的病根,也许中国科技体制,在他们这一代手上,仍将会继续恶化,那样的话,中国又要在历史进步轨道上走相当长的一段弯路。
  • [93]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6:36]    『这个提醒,对年轻人申请美国大多数中等以上的机构适用,在中国有些单位适用。』不知美国那个中等以上机构,就敢在聘人要求中写出这样的威胁性话语,这是要打官司的,ISI不会让你这么欺负它的。『中国有些单位适用』当然就是饶毅和他代言的朋友们的机构,不知饶的朋友们是否授权饶毅这样代言。 要反对一个事物,就要一棍子把它打死,如SCI,不惜以威胁年轻人进职作为代价。实际上,如果饶毅作为美国大学的系主任的话,我很难想象他会对应聘者白纸黑字写下这些“威胁性”语言,为什么他在中国就敢呢,回到了自己的土壤了。 其实国内也在发展,并不是饶毅刚出国时候的状态。即使是“文革阴影”一代,其中也还是有很多领导采取善意的、柔和的作风,不会随便去威胁应聘者,评职称者,应该如何如何。另外,SCI毕竟是客观数据产生出来的信息,以自己的喜好,来打死一个客观信息,实际上,可能最终受辱的会是自己,因为这里,博主要打击的已经不是国内使用SCI的领导者了,而是SCI信息本身。
  • [92]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05:31]    饶先生此处,作为北大的一个院系领导,博文是有不当之处的,也许他自己会奇怪,怎么好好的题目,也引来这么多人骂,自丑而不知,即使加上补充版,跟上次那篇“年轻人”一样,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1. 写文章不能采用这么居高临下的态度,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面对年轻人和后进者,更不能使用威胁的口吻---如果你申请时,附加SCI信息,则“只会徒增笑料,降低被面试和录用的可能性”。 不知这个威胁,又有何科学性的地方,是从这个做法中,看出该研究人员人品不好呢,还是科研水平不好呢。这都不是,唯一的地方是,这样做,不符合饶毅这样几位领导的口味,不符合他们的“政治态度”。 2.作为领导,可以不要求申请者在申请材料上附加SCI信息,但是如果申请材料上有,其实也完全不必采用拒绝的态度,看一眼又何妨,了解一下又何妨。关键是采用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取其所长即可。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饶毅作为“文革阴影”一代,虽然在国外历练过多年,但回国做事时,言行上还是采用他们那一代的常规思路,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习惯,以“政治(而且还是偏激型的)”代替学术。
  • ...1 more annotation...
  • [95] 标题: 发表评论人:arithwsun [2009-6-25 1:36:41]    可惜的是,文章通篇看不到,SCI信息是如何害的“年轻人”学术水准下降的,看不出任何证据。 反而看到的是,如果年轻人的申请材料,不符合饶毅先生的“政治口味”,他就“有可能”动用自己在北大获得的行政权力,去“害”这个年轻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尤其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重点院系领导人,尤其是面对年轻人之时。 现在不仅是有“害人之心”,而且还敢把这个“心”公诸于众,大肆宣传,施加威胁之力。这样就更不对了,如果作为四五十岁的人,能改掉这种“文革革命”习惯最好,如果改不了,在“心”、“言”、“行”上都无所顾忌,那么北大生科院的未来发展,是否能看好,是值得怀疑的。
1 - 6 of 6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