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教师自我评价
/
第七周反思(jh.wang)
第七周反思(jh.wang)
- 34 views
started by
wjh 001
on 19 Oct 08
#1
wjh 001
on 19 Oct 08
在这一周里,我通过边听课边记录,试验了自己的两个表格的可行性。听了几节课后,又发现了表格中的一些问题,然后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比如,记录提问的表格,现在我尝试采用分时段的记录方法,听课者每人负责5分钟的提问记录,也就是把一节课分开8份,安排不同的人把这5分钟里授课者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把问题整理,判断每个问题是有效提问还是低效提问,或是无效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记录表里,进行了一些补充,比如全体学生跟着老师读单词,学生齐读情况归为集体回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我暂时归为其它类。
还有,这个星期四到东莞听了两节课和一个关于专题式教研活动的课题报告,这两节课分别是三年级的有余数除法和六年级的分数除以整数。当时我也尝试用上述的两个表格记录,结果发现,第一个老师在前5分钟里提的问题除了两个是有效问题外,其它的问题都是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大家想学吗?等问题。而且这个老师经常使用的都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情况,由于问题的低效,所以学生的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就马上可以答到了。相反的是第二位老师的问题很有深度和广度,经常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并且这位老师很注重叫个别学生站起来或走出讲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时遇到困难,他又很好地引导、帮助他。通过这两节课某些时段的记录,反应出了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也看得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因此,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继续在提问和学生回答这两方面下工夫,通过改善这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这一周里,我通过边听课边记录,试验了自己的两个表格的可行性。听了几节课后,又发现了表格中的一些问题,然后作了进一步的修改。比如,记录提问的表格,现在我尝试采用分时段的记录方法,听课者每人负责5分钟的提问记录,也就是把一节课分开8份,安排不同的人把这5分钟里授课者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把问题整理,判断每个问题是有效提问还是低效提问,或是无效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记录表里,进行了一些补充,比如全体学生跟着老师读单词,学生齐读情况归为集体回答;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沉默,我暂时归为其它类。
还有,这个星期四到东莞听了两节课和一个关于专题式教研活动的课题报告,这两节课分别是三年级的有余数除法和六年级的分数除以整数。当时我也尝试用上述的两个表格记录,结果发现,第一个老师在前5分钟里提的问题除了两个是有效问题外,其它的问题都是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大家想学吗?等问题。而且这个老师经常使用的都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情况,由于问题的低效,所以学生的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就马上可以答到了。相反的是第二位老师的问题很有深度和广度,经常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并且这位老师很注重叫个别学生站起来或走出讲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时遇到困难,他又很好地引导、帮助他。通过这两节课某些时段的记录,反应出了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也看得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因此,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继续在提问和学生回答这两方面下工夫,通过改善这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Cancel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
Start a New Topic
还有,这个星期四到东莞听了两节课和一个关于专题式教研活动的课题报告,这两节课分别是三年级的有余数除法和六年级的分数除以整数。当时我也尝试用上述的两个表格记录,结果发现,第一个老师在前5分钟里提的问题除了两个是有效问题外,其它的问题都是一些低效或者无效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大家想学吗?等问题。而且这个老师经常使用的都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情况,由于问题的低效,所以学生的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筋就马上可以答到了。相反的是第二位老师的问题很有深度和广度,经常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并且这位老师很注重叫个别学生站起来或走出讲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时遇到困难,他又很好地引导、帮助他。通过这两节课某些时段的记录,反应出了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也看得出学生对这节课知识掌握的情况。
因此,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继续在提问和学生回答这两方面下工夫,通过改善这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