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对《统计》一课教学情感中非语言交流的反思
wjh 001

对《统计》一课教学情感中非语言交流的反思 - 30 views

started by wjh 001 on 05 Oct 08
  • wjh 001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使用鼓励性交流。比如在1分多钟时,教师用身体语言比划条形统计图的形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5分钟,学生在朗读黑板的板书时,学生边朗读教师边用手势打节奏,突出重点词句;第2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没有学生主动回答,这时教师自己用举手的动作来鼓励学生大胆举手回答,这种情况在本节课中多次使用;第26分钟多,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主动走到他身边,用友善的表情耐心地听该学生回答,并对回答时的一些困难提供了帮助。这样的鼓励性交流往往能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变得积极起来,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但综观整节课的录像,这样的鼓励性交流还是不够的,以后要不断推广,特别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倾听,要理解、支持学生的回答,并要适时提供帮助。
    2、在教学过程中,有使用了抑制性交流。比如在第37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眼神一直注视着课本,没有与该学生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只是用手势示意其坐下,对学生的回答不够关心,表情显得有点不满意。还有,在整节课中,教师曾多次在学生回答还没有结束时就用手势或语言来打算、干预学生的回答。这些抑制性的交流是消极的,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以后要多加注意,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要产生一些抑制性交流。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