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Larvata/ Group items tagged 瓶頸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張 旭

Ruby on Rails 實戰聖經 | 網站效能 - 0 views

  • 依照慣例是_count結尾,型別是integer,有預設值0。
  • lol_dba提供了Rake任務可以幫忙找忘記加的索引。
  • Bullet是一個外掛可以在開發時偵測N+1 queries問題。
  • ...19 more annotations...
  • 存取資料庫是一種相對很慢的I/O的操作:每一條SQL query都得耗上時間、執行回傳的結果也會被轉成ActiveRecord物件全部放進記憶體
  • 如果需要撈出全部的資料做處理,強烈建議最好不要用all方法,因為這樣會把全部的資料一次放進記憶體中,如果資料有成千上萬筆的話,效能就墜毀了。
  • .find_each( :batch_size => 100 )
  • .find_in_batches( :batch_size => 100 )
  • 在Transaction交易範圍內的SQL效能會加快,因為最後只需要COMMIT一次即可
  • Elasticsearch全文搜尋引擎和elasticsearch-rails gem
  • QueryReviewer這個套件透過SQL EXPLAIN分析SQL query的效率
  • 必要時可以採用逆正規化的設計。犧牲空間,增加修改的麻煩,但是讓讀取這事件變得更快更簡單。
  • 將成本轉嫁到寫入,而最佳化了讀取時間
  • 在效能還沒有造成問題前,就為了優化效能而修改程式和架構,只會讓程式更混亂不好維護
  • 當效能還不會造成問題時,程式的維護性比考慮效能重要
  • 會拖慢整體效能的程式,只佔全部程式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我們只最佳化會造成問題的程式。
  • 善用分析工具找效能瓶頸,最佳化前需要測量,最佳化後也要測量比較。
  • rack-mini-profiler在頁面的左上角顯示花了多少時間,並且提供報表,推薦安裝
  • 如果是不需要權限控管的靜態檔案,可以直接放在public目錄下讓使用者下載。
  • Web伺服器得先安裝好x_sendfile功能
  • 如果要讓你的Assets例如CSS, JavaScript, Images也讓使用者透過CDN下載,只要修改config/environments/production.rb的config.action_controller.asset_host為CDN網址即可。
  • 有時候「執行速度較快」的程式碼不代表好維護、好除錯的程式碼
  • Ruby不是萬能,有時候直接呼叫外部程式是最快的作法
張 旭

第 05 章 - 計算機概論 - 主機系統與 I/O 界面 - 0 views

  • 接受使用者輸入指令與資料,經由中央處理器的數學與邏輯單元運算處理後,以產生或儲存成有用的資訊
  • CPU 為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晶片, 裡頭含有微指令集,如果你想要讓主機進行什麼特異的功能,就得要參考這顆 CPU 是否有相關內建的微指令集才可以。
  • CPU 讀取的資料都是從主記憶體來的! 主記憶體內的資料則是從輸入單元所傳輸進來!而 CPU 處理完畢的資料也必須要先寫回主記憶體中,最後資料才從主記憶體傳輸到輸出單元。
  • ...49 more annotations...
  • 算數邏輯單元與控制單元。其中算數邏輯單元主要負責程式運算與邏輯判斷,控制單元則主要在協調各周邊元件與各單元間的工作。
  • 資料會先寫入到主記憶體,然後 CPU 才能開始應用
  • CPU 其實內部已經含有一些微指令,我們所使用的軟體都要經過 CPU 內部的微指令集來達成才行。
  • 世界上常見到的兩種主要 CPU 架構, 分別是:精簡指令集 (RISC) 與複雜指令集 (CISC) 系統。
  • 微指令集較為精簡,每個指令的執行時間都很短,完成的動作也很單純,指令的執行效能較佳; 但是若要做複雜的事情,就要由多個指令來完成。
  • CISC在微指令集的每個小指令可以執行一些較低階的硬體操作,指令數目多而且複雜, 每條指令的長度並不相同。因為指令執行較為複雜所以每條指令花費的時間較長, 但每條個別指令可以處理的工作較為豐富。
  • 最早的那顆Intel發展出來的CPU代號稱為8086
  • AMD依此架構修改新一代的CPU為64位元
  • CPU 位元指的是CPU一次資料讀取的最大量!64位元CPU代表CPU一次可以讀寫64bits這麼多的資料
  • 因為CPU讀取資料量有限制,因此能夠從記憶體中讀寫的資料也就有所限制
  • :(1)北橋:負責連結速度較快的CPU、主記憶體與顯示卡界面等元件;
  • (2)南橋:負責連接速度較慢的裝置介面, 包括硬碟、USB、網路卡等等。不過由於北橋最重要的就是 CPU 與主記憶體之間的橋接,因此目前的主流架構中, 大多將北橋記憶體控制器整合到 CPU 封裝當中
  • CPU 與可接受的晶片組是有搭配性的,尤其目前每種 CPU 的腳位都不一樣
  • 時脈越高,代表單位時間內可進行的工作越多
  • 大概都只看總頻寬或基準時脈
  • CPU 時脈越高的情況下,會產生很多諸如散熱、設計及與週邊元件溝通的問題。
  • 其他的程序還在等待 CPU ,但是 CPU 又在等待 I/O
  • Intel 在同一個運算核心底下安裝兩個暫存器來模擬出另一個核心,實際上是兩個暫存器 (可以想成是程式的執行器) 共用一個實體核心。 這就是超執行緒的簡易認知
  • 時脈的意思是每秒鐘能夠進行的工作次數,而每次工作能夠讀進的資料量就是位元數
  • 每個用戶端大多是短時間的大運算,所以通常不會有一隻程序一直佔用著系統資源。
  • CPU 的所有資料都是從記憶體讀寫來的,所以記憶體的容量與頻寬就相當的重要了
  • DRAM 根據技術的更新又分好幾代,而使用上較廣泛的有所謂的 SDRAM 與 DDR SDRAM 兩種。 這兩種記憶體的差別除了在於腳位與工作電壓上的不同之外,DDR 是所謂的雙倍資料傳送速度 (Double Data Rate)
  • 晶片組廠商就將兩個主記憶體彙整在一起,如果一支記憶體可達 64 位元,兩支記憶體就可以達到 128 位元了,這就是雙通道的設計理念。 在某些比較多核心的伺服器主機上面,甚至還使用了 3 通道到 4 通道的設計
  • CPU 內部的暫存器與少量記憶體被稱為第一、第二層快取 (L1, L2 cache),而放在核心間的快取記憶體就被稱為第三層快取記憶體 (L3 cache)
  • CPU 的暫存器是直接設計在 CPU 核心內部,可以用來幫助 CPU 的運算。
  • 在多核心 CPU 的核心之間,會有另一個共享的快取記憶體存在,讓所有的 CPU 核心可以共享某些資源。
  • 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 各項參數, 是被記錄到主機板上頭的一個稱為 CMOS 的晶片上,這個晶片需要藉著額外的電源來發揮記錄功能, 這也是為什麼你的主機板上面會有一顆電池的緣故。
  •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一套程式,這套程式是寫死到主機板上面的一個記憶體晶片中, 這個記憶體晶片在沒有通電時也能夠將資料記錄下來,那就是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 ROM)。
  • BIOS對於個人電腦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他是系統在開機的時候首先會去讀取的一個小程式喔
  • 韌體(firmware)很多也是使用ROM來進行軟體的寫入的。 韌體像軟體一樣也是一個被電腦所執行的程式,然而他是對於硬體內部而言更加重要的部分。例如BIOS就是一個韌體, BIOS雖然對於我們日常操作電腦系統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他卻控制著開機時各項硬體參數的取得!
  • 現在的 BIOS 通常是寫入類似快閃記憶體 (flash) 或 EEPROM
  • 顯示卡能夠傳輸的資料量當然也是越大越好!這時就得要考慮到傳輸的界面了!當前 (2018) 主流的傳輸界面為 PCI-E,這個 PCI-E 又有三種版本, version 1, 2, 3 ,這三個版本的速度並不相同
  • PCI-E (PCI-Express) 使用的是類似管線的概念來處理,在 PCI-E 第一版中,每條管線可以具有 250MBytes/s 的頻寬效能,管線越多(通常設計到 x16 管線)則總頻寬越高
  • 通常 CPU 製造商會根據 CPU 來設計搭配的南橋晶片,由於現在只有一個晶片 (北橋整合到 CPU 內了),所以目前只有一顆主機板晶片組。
  • 插槽上面的資料要傳輸到 CPU 就得要經過晶片組,然後透過 DMI 通道傳上去!所以,在某些情況下,系統的效能會被卡住在這條通道上喔!
  • 晶片組接的設備相當多喔!有 PCI-E 插槽、USB設備、網路設備、音效設備、硬碟設備等,這全部的裝置共用那一條 DMI 喔! 所以,整個系統效能的瓶頸通常不在 CPU 啦!通常就是在南橋接的設備上面!所以,當你有非常複雜的程式要運作的時候,讓這些程式越少通過南橋, 他的系統效能就會比較好一點
  • 物理組成
  • 讀寫主要是透過在機械手臂上的讀取頭(head)來達成
  • 由於磁碟盤是圓的,並且透過機器手臂去讀寫資料,磁碟盤要轉動才能夠讓機器手臂讀寫。
  • 磁碟的最小物理儲存單位,稱之為磁區 (sector),那同一個同心圓的磁區組合成的圓就是所謂的磁軌(track)。 由於磁碟裡面可能會有多個磁碟盤,因此在所有磁碟盤上面的同一個磁軌可以組合成所謂的磁柱 (cylinder)。
  • 通常資料的讀寫會由外圈開始往內寫
  • 目前主流的硬碟連接界面就是 SATA
  • 雖然 SATA III 界面理論傳輸可到達 600Mbytes/s,不過傳統硬碟由於物理設計的限制因素,通常存取速度效能大多在 150~200Mbytes/s 之間
  • 串列式 SCSI (Serial Attached SCSI, SAS)
  • 傳統硬碟有個很致命的問題,就是需要驅動馬達去轉動磁碟盤~這會造成很嚴重的磁碟讀取延遲
  • 快閃記憶體去製作成高容量的設備
  • 沒有讀寫頭與磁碟盤啊!都是記憶體!
  • 各個繪圖卡的運算晶片 (GPU) 設計的理念不同,加上驅動程式與軟體搭配的問題,並不是一張高效能繪圖卡就可以完勝其他的繪圖卡, 還得要注意相關的軟體才行。
1 - 3 of 3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