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新世纪_探索.科学与灵修/ Group items tagged 伏藏

Rss Feed Group items tagged

R R

伏藏_百度百科 - 0 views

  • 伏藏是指苯教和藏传佛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藏匿起来,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
  • 最为神奇的就是识藏,据说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去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以免失传。
    • R R
       
      西藏说书艺人 的现实,证明了 识藏 的 存在(CCTV有视频纪录片)
  • ...5 more annotations...
  • 当有了再传条件时,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涌出或记录成文。这一现象就是伏藏之谜。
  • "神授说唱艺人"多自称在童年时做过梦,之后生病,并在梦中曾得到神或格萨尔大王的旨意,病中或病愈后又经喇嘛念经祈祷,得以开启说唱格萨尔的智门,从此便会说唱了。
  • 在藏区,有些十几岁目不识丁的小孩病后或一觉醒来,竟能说唱几百万字的长篇史诗,这一神秘现象至今无法解释。
  • 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
  • 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
R R

三昧_百度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 - 0 views

shared by R R on 08 Aug 09 - Cached
  • 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  
    三昧:    1、意为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南朝梁元帝《归来寺碑铭》:"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唐李华《径山大师碑》:"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宋范成大《寄题西湖》诗:"老入蒲团三昧定,坐扑看穿膝长芦芽。"   2、指事物的精窍、要诀。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元张埜《太常引.赠歌者妙音居士》词:"林莺巧啭,玉冰飞韵,三昧有谁传?"《红楼梦》第四八回:"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
  •  
    三昧:    1、意为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是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南朝梁元帝《归来寺碑铭》:"九苑萌枯,三昧叶卷,疏树摇落,翻流清浅。"唐李华《径山大师碑》:"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宋范成大《寄题西湖》诗:"老入蒲团三昧定,坐扑看穿膝长芦芽。"   2、指事物的精窍、要诀。唐李肇《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元张埜《太常引.赠歌者妙音居士》词:"林莺巧啭,玉冰飞韵,三昧有谁传?"《红楼梦》第四八回:"宝玉笑道:'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远,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
1 - 2 of 2
Showing 20 items per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