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分析方法--S-T篇》后思考(王健洪)
hj sgxx

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分析方法--S-T篇》后思考(王健洪) - 48 views

s-t

started by hj sgxx on 02 Sep 08
  • hj sgxx
     
    读《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分析方法--S-T篇》后思考:
    1、 虽然S-T分析法比起弗兰德尔互动分析系统在理解和操作方面简单很多,但我想在操作时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如果以30秒采样一次,则在这30秒内必然包含着多次的教师、学生混合讲话的情况,那必须要判断教师讲得多还是学生讲得多,每个人判断出来的结果存在不稳定性,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因为我们以前以3秒取样一次时也经常存在教师和学生的混合讲话,何况现在是30秒,所以这个问题要在实践中解决。
    2、 我想参与教研的老师要学习一下S行为和T行为的划分,虽然听上去很简单,但具体所指还是要理解。在《教育信息处理》第四章第五节里有说的。
    3、 对于首都师范大学研制的S-T教学分析软件得出的S-T曲线图,我看不明白它是怎样得出来的,它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在《教育信息处理》第四章第五节里也有说的,但我看不明白它表述的意义。
    4、 假如我们通过S-T分析法得出一节课是属于混合型的或者其他类型的,那我们接下去应该根据这个结果反思一些什么呢?(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在看了《永生的眼睛》课堂实录--实测S-T数据分析一文后,它得出这是属于混合型的教学。教学中不仅包括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练习,还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单纯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这堂课的教学应该是比较成功的。(是不是混合型就是好课呢?我想要结合不同类型的课例来思考这个问题)另外作者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些评价与我们以前的评课好象差不多。我觉得可能很多老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课是混合型的,那又怎样呢?我这节课究竟哪里做得比较好,哪里处理不好,怎样改进呢?"说来说去,关键是要根据这个结果来反思某些东西,但由于这种分析法的局限性,导致结论也是有限的。所以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分析方法》一文最后的S-T分析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的:对于教师而言,判断一节课的教学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
    以上问题,希望大家来探讨一下!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