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In this paper, S-T instructional analysis evaluation is used to effective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on different courses at different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the "dialogu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re concluded.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teachers' class are studied. And the situation 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nowadays is analyzed too. The pape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class. Two-training modes of instruction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Keywords: mod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S-T instructional analysis evalu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物理(浮力)课堂教学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T S S T T S 1 T S S T T S S T T T 2 T S T S T S T T S T 3 T T T T T T S S S S 4 S S S T S S T S S T 5 T S S S S S S S S S 6 S S T S S S S S T T 7 S S S T S S S T T S 8 S T S S S S S S S T 9 S S T T S S T T S T 10 S T S S S S S S S S 11 S S S T T T T T S S 12 S T T
生物(核酸的结构)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T T S S T T 1 S S T T T S S S T S 2 S T S S T T T T S T 3 T T T T S S S S T T 4 S S S S S S T T S S 5 T S T S T T S S S T 6 S T S S S S S S T S 7 S T T T S T T S T T 8 S T T T T T T T T T 9 T T T T S S S S T S 10 S S S S T T T S S S 11 S T S T S T T
数学(反函数)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S S S T S S 1 T T T T T T T S S S 2 T T S T T T T T T T 3 S S S T T S T T T T 4 T S T T S T T T T S 5 T T T T S S T S T T 6 T S S T S S S S S S 7 T T S S S T T T S T 8 T T T T T T T T T S 9 S T S T T T S S S T 10 T S T T T T T S S S 11 S S S T T S S T T T 12 S T S T T S S S T S 13 S T S T T S S S T S 14 S T S S T T T T T T 15 T T T T T
http://courseware.dec.ecnu.edu.cn/zsb/zjx/zjx99/chapter6/section1/thesis2.doc
[摘 要]本文采用S-T教学分析法,针对三个不同学科,不同时间跨度的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得到相关的数据及图表。根据分析结果,论述较高师生行为转换率(即良好的师生互动)条件下,"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及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特征,引发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现在及将来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应倡导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S-T教学分析,师生互动
Abstract:In this paper, S-T instructional analysis evaluation is used to effectively analyze and study the instructional process on different courses at different 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x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the "dialogu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re concluded. Characteristics of excellent teachers' class are studied. And the situation 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nowadays is analyzed too. The pape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class. Two-training modes of instruction can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or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Keywords: mode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S-T instructional analysis evalu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一、引言:
课堂是教与学研究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比较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我国课堂教学水平已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 "重教材、轻教法"、"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广泛存在。无论是备课、说课,还是上课,人们总是更关注教学内容,忽视教学方法和形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情绪,教学效率低下。
从教师角度来看,我国许多教师在学科知识水平、掌握教学内容程度上的能力良好,但是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变换教学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方面有所欠缺。
从学生角度来看,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被动",不仅成了学科知识的容器,甚至还失去了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陈旧的教学模式,结论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失去了时代感,失去了创造欲,因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
因此,本文通过观看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利用S-T教学分析法对优秀教师课堂进行教学分析与研究,从而为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增进师生互动交流提供良好的参考。
二、S-T课堂教学分析方法简介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我们在参观教学、评价教学时,认为一节课上得好与不好,往往有很多主观的感觉的因素,因此只有定量的,客观性的指导性意见,才能使教学人员发现、完善教学的具体方法。S-T分析是一种能够以图形的方法直观表现教学性格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可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分析,进行定量地处理、定量地评价,"它是一种客观有效的、图形化的教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记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S-T教学分析通过实际观察教学过程或观看录像资料,以确定的采样频率,对课堂教育进程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和T记入,构成S-T数据,然后根据该数据绘制S-T曲线、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行为转换率Ch并绘制Rt-Ch图确定教学模式。
S-T教学分析将教学中的行为仅分为学生(S)行为和教师(T)行为两类,减少了教学过程中行为分类的模糊性,增加了客观性,另外它将教学的结果以图形表示,可以更形象,更直观地研究教学的特点。S-T法通过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将师生互动行为模式分为4类:练习型、混合型、教授型和对话型,其中:
练习型:教师行为占有率Rt<30%
教授型: 教师行为占有率Rt >70%
混合型: 教师行为占有率Rt介于30%--70%之间,
师生行为转换率Ch<40%
对话型: 教师行为占有率Rt介于30%--70%之间,
师生行为转换率Ch >40%
图1:Rt-Ch图(Figure 1: Rt-Ch)
如图1,本文将以此来诊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模式问题。
本文所涉及到的三个教学案例,均采用S-T分析法研究教学,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以20秒的时间间隔,对观察的内容进行采样,并根据样本点的行为类别,以相应的符号S和T记入,构成S-T数据,然后根据该数据绘制S-T曲线、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Rt、学生行为占有率Rs和师生行为转换率Ch,并绘制Rt-Ch图,确定教学模式。
三、课堂教学案例实证研究
(一)物理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浮力》 一课时 共计41分钟
(多媒体课堂教学,实验为主,结合录像,计算机等手段进行教学)
S-T数据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兰田中学
教师 傅继芳
时间 2004年12月
学科 物理(浮力)
采样周期 20秒
设定采样周期为20秒。在观察的过程中,每隔20秒选取一个样本。若该时刻为教师行为,则在表中记入T,否则记入 S,并由这些符号构成一个S--T数据系列,以下是物理(浮力)课堂教学S--T数据序列表,教学时间共计41分钟,记录表中有123个T 或S符号,构成了一个S--T数据系列,然后以此得到的样本数据序列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物理(浮力)课堂教学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T S S T T S
1 T S S T T S S T T T
2 T S T S T S T T S T
3 T T T T T T S S S S
4 S S S T S S T S S T
5 T S S S S S S S S S
6 S S T S S S S S T T
7 S S S T S S S T T S
8 S T S S S S S S S T
9 S S T T S S T T S T
10 S T S S S S S S S S
11 S S S T T T T T S S
12 S T T
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数为N,T行为数为Nt,S行为数为Ns
N=123,Nt=50, Ns=73
教师行为占有率Rt:Rt=Nt/N=50/123=0.41
学生行为占有率Rs:Rs= Ns/N=73/123=0. 59
相同行为的连续,即数据中的连数g:g=47
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Ch:Ch=(g-1)/N=(47-1)/123=0.37
S-T教学分析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兰田中学
教师 傅继芳
时间 2004年12月
学科 物理
目标 掌握水中浮力的产生,性质及相关计算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T行为的时间。各轴的长度一般设为45分钟(一课时),每2分钟标上相应的数字。教学的起点为原点。S行为、T行为分别根据时间的长、短,在纵轴为S,横轴为T上引线。
利用S-T教学分析方法,S-T图的描绘方法对该案例进行S-T分析,其中,采样周期是20秒钟,计算得出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0.41,行为转换率Ch=0.37,S-T图和Rt-Ch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S-T图(Figure 2: S-T)
图3:Rt-Ch图(Figure 3: Rt-Ch)
图中点的坐标(0.41,0.37)恰落在混合型区域内
从S-T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41%,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59%,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7,属混合型模式,且师生行为转换率较高,接近于"对话性"教学模式中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4)。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59%,所占比例较大,是一堂以学习者活动为中心的课,课堂中不但有教师的讲授,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利用有关物理浮力的录像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探究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全班分成六组进行小组讨论互助学习,并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性进行完善。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这里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7,可以看出师生互动程度较好,若教师能在学生自主实验,讨论过程中再增加些指导,加大师生交互的程度,提升师生行为转换率,形成对话型教学就显得更完善了。
(二)生物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核酸的结构》 一课时 共计39分钟
(网络式课堂教学,集合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S-T数据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东新中学
时间 2000年12月
学科 生物(核酸的结构)
采样周期 20秒
设定采样周期为20秒。在观察的过程中,每隔20秒选取一个样本。若该时刻为教师行为,则在表中记入T,否则记入 S,并由这些符号构成一个S--T数据系列,以下是生物(核酸的结构)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教学时间共计39分钟,记录表中有117个T 或S符号,构成了一个S--T数据系列,然后以此样本数据序列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处理。
生物(核酸的结构)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T T S S T T
1 S S T T T S S S T S
2 S T S S T T T T S T
3 T T T T S S S S T T
4 S S S S S S T T S S
5 T S T S T T S S S T
6 S T S S S S S S T S
7 S T T T S T T S T T
8 S T T T T T T T T T
9 T T T T S S S S T S
10 S S S S T T T S S S
11 S T S T S T T
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数为N,T行为数为Nt,S行为数为Ns
N=117,Nt=61, Ns=56
教师行为占有率Rt:Rt=Nt/N=61/117=0.52
学生行为占有率Rs:Rs= Ns/N=56/117=0. 48
相同行为的连续,即数据中的连数g:g=47
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Ch:Ch=(g-1)/N=(47-1)/117=0.39
S-T教学分析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东新中学
时间 2000年12月
学科 生物(核酸的结构)
目标 掌握核酸的结构及其作用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T行为的时间。各轴的长度一般设为45分钟(一课时),每2分钟标上相应的数字。教学的起点为原点。S,T分别根据时间的长短在纵轴为S,横轴为T上引线。
利用S-T教学分析方法,S-T图的描绘方法,对该案例进行S-T分析,其中,采样间隔是20秒钟,计算得出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0.52,行为转换率Ch=0.39,S-T图和Rt-Ch图分别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S-T图( Figure 4: S-T)
图5:Rt-Ch图(Figure 5: Rt-Ch)
图中点的坐标(0.52,0.39)恰落在混合型区域内
从S-T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52%,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48%,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9,属混合型模式。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整节课里所占比例相当。
这节课上,教师将学生分为六组,每一组各一台电脑,教师事先在电脑中存储好相关教学资料,通过局域网与学生共享,搭建一个网络平台,让学生通过网络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探究学习内容。网络教学突出了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具有开放性等特点,也为交互性、协作性学习提供了合适的平台。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主体参与自学、讨论等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虽然这节课上教师行为占有率Rt略大于学生行为占有率Rs,但是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9,接近于对话型教学模式,师生交互较好,整节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积极投入学习,和教师展开和谐的互动,是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成功课堂.
(三)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反函数》 一课时 共计51分钟
(传统课堂教学,讲解为主,黑板,粉笔,幻灯片手段进行教学)
S-T数据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教师 陈双双
时间 2000年12月
学科 数学(反函数)
采样周期 20秒
设定采样周期为20秒。在观察的过程中,每隔20秒选取一个样本。若该时刻为教师行为,则在表中记入T,否则记入 S,并由这些符号构成一个S--T数据系列,以下是数学(反函数)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教学时间共计51分钟,记录表中有155个T 或S符号,构成了一个S--T数据系列,然后以此得到的样本数据序列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统计处理。
数学(反函数)课堂教学的S--T数据序列表:
0 1 2 3 4 5 6 7 8 9
0 T T T T S S S T S S
1 T T T T T T T S S S
2 T T S T T T T T T T
3 S S S T T S T T T T
4 T S T T S T T T T S
5 T T T T S S T S T T
6 T S S T S S S S S S
7 T T S S S T T T S T
8 T T T T T T T T T S
9 S T S T T T S S S T
10 T S T T T T T S S S
11 S S S T T S S T T T
12 S T S T T S S S T S
13 S T S T T S S S T S
14 S T S S T T T T T T
15 T T T T T
在教学过程中,行为的采样数为N,T行为数为Nt,S行为数为Ns
N=155,Nt= 94, Ns=61
教师行为占有率Rt:Rt=Nt/N=94/155=0.61
学生行为占有率Rs:Rs= Ns/N=61/155=0.39
相同行为的连续,即数据中的连数g:g=59
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Ch:Ch=(g-1)/N=(59-1)/ 155=0.37
S-T教学分析记录卡片
学校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教师 陈双双
时间 1995年12月
学科 数学
目标 掌握反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其换算方法
S-T图的描绘方法:
纵轴为S,横轴为T,分别表示S行为,T行为的时间。各轴的长度根据具体师生互动情况而定,一般设为45分钟(一课时),每2分钟标上相应的数字。教学的起点为原点。S行为,T行为分别根据时间的长,短,在纵轴为S,横轴为T上引线。
利用S-T教学分析方法,S-T图的描绘方法对该案例进行S-T分析,其中,采样间隔是20秒钟,计算得出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0.61,行为转换率Ch=0.37,S-T图和Rt-Ch图分别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S-T图( Figure 6: S-T)
图7:Rt-Ch图( Figure 7: Rt-Ch)
该点的坐标(0.61,0.37)落在混合型区域内
从S-T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61%,学生行为占有率Rs为39%,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7,属混合型模式。这节课是数学课,从课堂中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61%这个数据看,表明该课程由于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行为占有率Rt大大超过学生行为占有率Rs,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但是我们从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0.37这个数据来看,这和我们第一个例子,物理浮力那堂课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是相等的,可以看出即使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优秀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仍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虽然在程度上还未达到"对话型"模式的师生互动率,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交流十分和谐。若教师在学生独自解题,互相讨论时给予更为积极的引导,那么整节课将更为完善。
四、优秀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率。
以上本文所列举的案例同属于混合型教学模式,从各自的曲线图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频繁的对话互动,使得曲线中S,T频繁交错出现,形成近似45度角的斜线,根据师生行为转换率数据(Ch分别是0.37,0.39,0.37),表明以上三个案例中的师生行为转换率(即师生互动程度)接近于对话型模式中的师生行为转换率(Ch=0.4),属于较高师生行为转换率标准下的"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虽然互动程度还没有达到师生"对话型"的双向交流,但是仍然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由此,我们将这些案例引申开来,针对较高的师生行为转换率标准下的"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 (包括"对话型"模式)提出一些思考:
"混合型"教师行为占有率处于30%-70%,小于30%表现为学生练习型,缺乏教师主导;大于70%,则教师处于一味讲解的单一讲授型模式;事实上,混合型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二种教学模式(讲授型,练习型)的地方取决于教师行为占有率的多少。那么在教师行为占有率同处于30%--70%范围中时,师生行为转换率的多少就成了区分混合型教学和对话型教学的唯一标准。对于师生行为转换率大于40%,则处于对话型课程,以上三个案例分别为37%,37%,39%,接近于对话型,也就是说,这三堂优秀教学课的师生互动还是良好的。可以看出,在本文的案例教学中,若教师在学生自主做题探讨讨论中再多做些指导,增加S,T交错的次数,即师生对话频率,那么师生行为转换率就会相应增高,成为对话型教学。总的来说,混合型教学模式 + 较高的师生行为转换率,或对话型教学模式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将激发学生兴趣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本知识。那么这样一种具有较高的师生行为转换率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有哪些特征呢?它们是如何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以达到师生双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呢?对此,我根据这三个案例的教学过程分析,予以总结:
第一步,创设情境
通过录像(例如:物理--浮力)、回忆所学知识(例如:数学--反函数),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生物--核酸的结构)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导入。(教师与学生,借助教育媒体引发教学互动。)
第二步,划分小组
把全班的同学划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把课桌按照划分的小组围成一个长方形,同学围成一圈(例如:物理--浮力);或把全班的同学划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把课桌按照划分的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同学围成一圈查阅电脑资料(例如:生物--核酸的结构);或左右两两讨论,不改变课堂座位秩序(例如:数学--反函数),甚至以每位学生个体为单位构成个人小组,(例如:数学课--做练习),以如此种种小组形式来实现课堂中的人际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指导)
第三步,引出本课要讲述的问题,提供学生思考
(教师行为,根据不同的学科,教师的讲授时间可以长一些)
第四步,探究与发现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查找相关资料或进行习题练习。(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步,小组讨论、汇报
各个小组(包括单个个体的情况),根据自己在看书或寻找资料过程中的看法或思考,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包括个人的思考),然后各小组推出代表汇报(或者单个个体本身)。(以学生为主,教师适时指导)
第六步,得出结论
教师找学生根据各个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先由学生总结,后由教师补充、总结。(师生互动)
第七步,迁移提高
这一步根据得出的结论,教师分发一段课外材料或投影出示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已学知识,加强巩固。(教师行为)
第八步,教师总结
教师对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以教师行为为主)
第九步,教师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过程分析流程图
根据本文教学案例的实证研究,以上是对优秀教师教学模式特征的总结,虽然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师,课堂教学表现会有所差别,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一种教师引导模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在优秀教师成功课堂教学上是被予以广泛采用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学生参与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人际互动,构建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讨论,使学生有了积极思考、互相交流、自由表达的机会,用来满足学生追求交流、尊重、成就感等多种需求。那么对于处于主动状态的学生,便可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各种意见互相交流、碰撞以后,那么个体就将会受到启发,从而产生认同灵感和疑问,激发出新的创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使命感。换句话来说,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更多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学生则发挥其独立和创造性方面,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双向和谐交流,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的,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五 从优秀课堂教学角度剖析: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
根据以上针对优秀课堂教学,良好教学模式进行的总结与剖析,我们来比较一下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分为以下三点提出:
(一)教师课堂讲授的误区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都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中处理好自主学习与讲授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倡导"混合型","对话型"的课堂教学。那么,教师还要不要讲授?
我们就反函数这个教学案例看,数学学科中的理论较为深奥难懂,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较多的讲解与点拨,从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课堂上教师行为占有率为61%,比较另两个案例,这个数据是比较高的。然而,从分析结果来看,其师生行为转换率为37%,师生互动情况良好,属于较高师生行为转换率下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教师有效地讲授及合理的引导,不仅没让学生有"满堂灌"的感觉,而且使学生在牢固掌握数学理论的同时,积极思考,投入在课堂教学中去。
通过对不同学科优秀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本文提出:好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较高,不过一般不超出70%),同样可以起到启发学生、陶冶情操、激发兴趣的效果。该教师讲的还要讲,需要多讲的必须要多讲,片面追求对话、互动,忽视教师的必要"讲授",这是教学的一个误区。为追求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刻意将讲授知识变成了提问回答,造成问题繁而无序,针对性不强,主次不明,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使得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无法得以实现。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走进新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颇为流行。而事实情况表明,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小组讨论学习"这一形式,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对小组讨论的目的、问题、时机及过程缺乏思考和把握,其结果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明显。
从本文分析的三个案例来看:生物课堂上,教师采用以六人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一组围绕一台电脑进行网上查阅资料,并展开自主讨论和探究,教师在网络应用和讨论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适时指导;物理课上,学生七、八人为一组,采用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合作完成实验报告;而数学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因此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两两左右讨论方式,不改变教室座位编排,在做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展开小范围讨论。在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讨论分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甚至采取以个人为一小组的形式,例如:数学课堂练习。虽然分组形式不尽相同,但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指导者在学生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主导性作用,学生积极性很高,良好的教与学的互动,使得这些课堂教学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从本文所涉及案例的客观数据分析上看:三个案例中,师生行为转换率均接近40%,即进入"讨论型"教学模式的临界值,这表明:一堂成功的教学,教师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机会的同时,不能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还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交流,而且,作为主导的教师还应对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否则会导致讨论分流的泛化、肤浅化。如果活动的目的、方向不够明确,则教学进程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容易形成"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的误区。一旦形成这种教学,那么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便会片面夸大,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教学媒体运用的误区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的进入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声、光、电一体化优势,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案例分析便于进行。
从以上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采用网络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局域网,直观性强、信息量大、为交互性、协作性学习提供了合适的平台。物理课上,利用录像创设情景,将Powerpoint软件应用等多媒体手段应用在课堂教学上,都体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反函数课堂上,教师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幻灯"模式,却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教学效果较好。
从中可以看到,教学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的手段,绝对不能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演变成"人机交往"。过分依赖媒体设备,会淡化教师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课堂与社会现实的距离近了很多,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能清晰地表示出来。因此在当前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来服务于课堂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而不依赖它,真正做到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包括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谐互动。教学媒体是实现师生互动的辅助工具,合理运用教育媒体,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和教师的讲解过程,从而使课堂更具开放性与生动性,形象性与高效性。
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和谐并存
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照以上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本文将针对课堂教学应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本文主要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师互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学生--主体: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客体为主体。
在优秀教师课堂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物理课上,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为主,学生行为占有率为59%;生物课上,学生自主搜索资料,进行讨论,学生行为占有率为48%;数学课上,教师传授知识较多,学生行为占有率为39%;虽然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行为占有率有所不同,但案例中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通过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不但牢固掌握了学科知识,还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不再是一味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成为了真正融入课堂,积极投身于学习过程的主体。
因此,本文提出:在未来的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需要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才能领悟相关学科发现、学科知识及创造过程中的收获。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里,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行为,获得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他们对教学互动过程中的自身经历、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教与学的理论,通过启发、讨论等具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努力去尝试创新、感受创新、理解创新、达到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的目的,注意实践性和对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途径、假设;重视和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主动探求知识。
(二)教师--主导: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有机结合
在以上课堂教学分析中,三个优秀教学案例都存在一个共性,即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作为一名主导者,给予学生及时合理的引导与帮助,从而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因此,从未来课堂教学发展方向看: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使教师教学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自主实践的时空。注重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全班同学一起研讨,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老师要利用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新知识,设计出新颖和较有深度的话题和练习,将触角伸向更深、更广的天地,既可以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关键: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积极的师生互动,能合理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实际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教学案例中,师生行为转换率分别为37%,39%,37%,接近于40%,即接近于"对话型"课堂教学模式,很好地把握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和谐的师生互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起,我们提倡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参与过程,那么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有效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要使所讲知识既让学生掌握,又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七、结论:师生双向交流,实现教与学最佳效益。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师生间的互动,只要学生能够积极投身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去,和教师在课堂上双向交流,那么教师采用讲授、讨论还是合作学习的策略都是可行的。在本文中,立足于实际案例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关于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师,学生之间互动行为的一些见解。然而,这里要指出的是: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案例并不等于成熟和完美无缺,案例的代表性恰恰在于探索,而且探索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引发我们的反思和讨论。本文所列举的教学案例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考虑到教和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优秀课堂教学的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探究。
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不能只流于形式,牵强附会;不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活动失控,浪费时间;不要做与本节教学目的无关的所谓兴趣活动,毫无效果;不要因"动"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目标,得不偿失。要掌握"动"的技巧,紧紧与课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使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避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今后,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摆脱传统课堂教学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倡导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教学模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八、参考文献:
[1] 柳夕浪 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09
[2] 肖锋 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
[3] 林华民 著《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 农村读物出版社
[4] (德)鲁道夫 海德尔蔓 著 刘运阁 译《课堂形体语言的魅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7
[5] [美]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 著 《透视课堂》 陶志琼 王凤 邓晓芳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 主编:谈振华 副主编:邰启扬 韩文龙《课堂教学理论读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 戴维 著《课堂管理技巧》当代教学理论译丛 钟启泉 赵中建 丛书主编 , 李彦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唐晓杰 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 广西教育出版社
[9] Donald R.CruickshankDeborah L.Bainer Kim K.Metcalf著 《教学行为指导》
(The Art of Teaching) 时绮 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01
[10]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Dr. Piet Kommers,Dr. Heling Huai:(2004-10)
"Conceptural Representation for Learning in Virtural Environment"
[12] Dr.Heling Huai,Dr. Piet Kommers:(2004-10)
"Learning Style and Multiculture in IC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