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Home/ 教师自我评价/ 对弗兰德斯类目分析系统的一些想法
hj sgxx

对弗兰德斯类目分析系统的一些想法 - 59 views

王健洪

started by hj sgxx on 16 Jun 08
  • hj sgxx
     
    a、兰德斯类目分析系统的十个属性哪些很难掌握,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较难区分的是第1类接纳感受和第3类同意或运用学生观点(现在经过多次的思考、参阅资料,基本上把它们区分开来了);第4类提问;第5类讲授和第6类指导;还有第8类学生反应和第9类主动性讲话。其实,每一类去到实际的课堂当中都会存在一些疑问的。比如第4类提问,看起来好像很明白,但在实际课堂时会有一些"口头禅"的问话,问题有时也有长短,前半部分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究竟算不算提问的一部分。还有第5类讲授和第6类指导他们之间的区分有时也会较难,但我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认识把很多的讲话归为讲授。我想这十个属性难掌握的原因:一是我们刚接触不久,要通过多节课的实际操作才会发现很多的问题,再通过讨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地熟悉它;二是我们现有的资料不多,资料来源也比较杂乱,这导致我们研究时有时找不着方向,只能通过几个人的合力得出"我们认为的结果"。也许这就是行动研究的特点吧,它总是没有什么"对"与"错"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找到改进自己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b、 从课例中找出十个属性的例子,写邮件中的<<填写弗氏系统例子>>中,可以写多一点。
    【已举了相应的例子填在表格】
    c、 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数据,也就是我们附件三中表格内的反思提纲应如何改进?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的认识不深。我认为首先要加一个"这节课是什么类型的课,你认为这个类型的课适合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对于提纲中的"其它值得反思的地方",我认为可不可以再分细一些,好像比较笼统,比如我觉得自己上课时重复性的讲话太多了,我想在反思提纲中能反应出这一点,方便以后改进。
    d、 在附件二中,我们将对布卢姆认识目标分类对师生间的问答进行量化,如何操作为好?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要将布卢姆认识目标分类对师生间的问答进行量化,首先的是要把我们的问题进行两大分类,也就是把所有的问题分开为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对于有效提问,我们再按照布卢姆的识记、领会、应用、综合、分析和评价六个层次进行分类,当然,我想在运用这六个层次时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对于无效的问题,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要分析它为什么无效,在课堂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无效的问题,以后可不可以避免和改善。
    e、 将自己两节课的,填好附件三到附件七的内容。
    【已填,但由于我对附件的表格内容理解不够,认识不深,只是简单地写写】
    加三个问题:
    1、 我们如何收集到有效提问?是通过弗氏统计表还是其它方面,怎样统计才更加方便?
    我认为既然前面已经整理出了弗氏统计表,应该在收集问题时利用它,在这个统计表的基础上提取出全部的问题,再根据布卢姆的六个层次进行分类,这样用的时间会相对少一些。(疑问:①只收集有效的提问吗?无效的提问是否置之不理?②如果只根据布卢姆的六个层次把问题划分,我觉得有点不当,是否还要将它作适当的修改,因为我们课堂上的问题还有大量是不属于这六个层次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把这部分问题再细分,我觉得这点对于我们改进课堂教学很有必要。)
    2、 附件三到七中的反思提纲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首先是附件三,因为我们以前得出的统计数据较为单一,现在利用FIAS软件统计出来的数据非常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设计反思提纲,例如可以从TT、PT、SC、i/d ratio、 I/D ratio、TRR、TQR等数据与常模进行对比,设计相关的反思提纲。附件四,是关于非语言交流的反思,如果从现阶段的研究来看,无法看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行为方式等,所以我们反思时只是凭感觉来填写,因此,我们最好能想出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思才做到有据可依。附件五,我认为对教师期望中的四个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还要在提纲中进行细化,这样我们反思时更有指导性,因为现在我们对这四个途径还不是很理解。附件六,我认为要开展了布卢姆六个层次的划分后,再对提纲进行修改会好一些,因为我们划分后会得出一些相关的数据,在根据这些数据去思考,设计提纲会更具体、更有效。附件七,第2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非学习行为的比例如何统计得出?
    3、 通过阅读<<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这篇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
    阅读了<<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后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语言行为的10大类中,第一类接纳感受是指教师用没有威胁的方式接纳或澄清学生的感受,这个理解跟以往的一样,但文中解释了学生的感受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以是消极的,学生有权表达其感受,不会因为表达其感受而受到惩罚。这个解释比以前更充实了,但我对这个解释不是很理解。第三类接纳或利用学生的观点是指教师澄清、充实或发展学生的观点。但文中解释得很好的是如果教师掺入了更多自己的观点, 应划归为第五类语言行为。第四类提问是指教师就内容或程序向学生提问, 并希望学生回答。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属于此类。第六类我们以往叫指导、命令,但现在的解释只是命令,我想是不是把指导的语言划分在第五类讲授呢?如果第六类只是命令那就好划分了,它就是指教师以语言直接指使学生做出某些行为。第九类学生主动讲话文中解释是指学生自发、主动地讲话,它包括了学生主动提问,学生自发地举手发言。我的疑问是"学生自发举手发言"如何理解?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算不算这一类?在第十类中文中增加了如果观察者难以辨认的语言行为归为第十类。
    还有,文中有一个是弗兰德斯和同事制定的观察原则:
    (1)当不能确定某一语言行为究竟属于两个或多个类别中的哪一类时, 选择远离"5"的类别, 但不能选择类别10。
    疑问:为什么要远离"5"的类别, 而不能选择类别10,理由是什么?前面又说了"如果观察者难以辨认的语言行为归为第十类,这不是有矛盾吗?

    (2)如果在3秒钟时间内出现多种语言行为时, 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疑问:在3秒内记录多种语言行为,对统计会带来麻烦吗?

    (3)当教师叫某一位学生名字时,属于类别4。
    疑问:这个规定对我们很有用,但我觉得属于类别6较好。

    (4)当教师重复学生的正确回答时, 属于类别2。
    疑问:如果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但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那该怎样划分?

    (5)教师不是以嘲笑的态度和学生开玩笑,属于类别2,如果是讽刺、挖苦学生, 属于类别7。

    (6)如果观察者不能确定某一语言行具体归属哪一类别时,就归属第10类。
    疑问:这个原则不是和第(1)个原则有矛盾吗?

To Top

Start a New Topic » « Back to the 教师自我评价 group